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95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元代《诗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9.10.2009 20:4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4#
发表于 19.11.2009 19:59:33 | 只看该作者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工诗善画,尤以墨梅知名。画梅继承宋代仲仁和尚和扬无咎的传统,并有新的创造,对后世影响甚大。所作梅花,有疏,有密,或疏密得当,尤以繁密见胜。枝干交错,蕊萼分布,主次分明,层次清晰,达到密中有疏,多而不繁。他绘梅干,用笔遒劲,顿挫得宜,富有质感。画花瓣,或用浓淡水墨点染的点花法,或用双线勾勒的圈花法,或点、圈兼施,变化多端,都能生动地表达出梅花的特有形态,并通过对梅花神韵的刻画,抒写自身的情怀和抱负。王冕还兼善竹石,长于篆刻,著有《梅谱》传世,为早期画梅理论著述。

他的别号很多,有竹斋生、会稽山农、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饭牛翁、煮石道者、闲散大夫、老龙、老村等。另外,他还给自己的草堂,先后取了水南轩、浮萍轩、竹斋轩、满目青山轩、梅竹轩、耕读轩、心远轩、竹西轩、听雪轩、听秋轩等名称。他是元代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杰出的诗人和画家。

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七律·悼止斋王先生 其二

文采风流今已矣,夫何能见紫芝眉?

中天气黯星河惨,南国春寒草木悲。


政事堂堂传两省,论谈娓娓动诸司。


老成如此多关系,青琐诸公泪亦垂。

七律·悼止斋王先生 其三

三月燕山听子规,追思令我泪垂垂。
虽然事业能经世,可惜文章未际时。
霜惨晴窗琴独冷,月明秋水剑双悲。
山河万里人情别,回首春风说向谁?

七律·即事 其一

滦水城头六月霜,东华门外草皆黄。
旌旗影动千官惨,斧钺光沈万马忙。
青象不将传国玺,紫驼只引旧毡房。
诸郎不解风尘恶,争指红门入建章。

七律·即事 其二

白草黄沙野色分,古今愁恨满乾坤。
飞鸿点点来边塞,寒雪纷纷落蓟门。
风景凄凉只如此,人情浇薄复何论。
知机可有桑乾水,未入沧溟早自浑。

七律·纪梦

十有一月三十夜,清梦忽然归到家。
对母徐徐言世事,呼儿故故问生涯。
庭前修竹不改色,溪上老梅都是花。
起坐山窗听茶鼎,又思风雨客三巴。

七律·会友

昨夜朔风吹地动,起看长剑雪花明。
读书空堕英雄泪,得酒时浇磊块情。
相见抵须言客况,论交殊不愧前盟。
汉家四海承平久,何必区区论贾生。

七律·过渔浦

十八里河船不行,江头日日问潮生。
未同待诏于金马,却异看花在锦城。
万里春风归思好,四更寒雨一灯明。
故人湖海襟怀古,能话旧时鸥鹭盟。

七律·即景

江北春深野草芳,江南春浅柳枝黄。
凫鸥得水竞出没,寒雀受风相颉颃。
适意漫提如意舞,醒时不异醉时狂。
昨朝孺子拦街笑,笑杀人间马子长。

七律·送宇文子贞

郊居暂辍簿书劳,尚植忠良翊圣朝。
风月一坛光滟滟,天人三策锦飘飘。
清声足重江潮望,直笔宁辞馆阁招。
洛下诸郎竞才俊,岂能无意说渔樵?

七律·次韵 其一

老吾濩落忘机久,江湖鸥鸟弗猜疑。
黄花围宅如元亮,白雪满床无子期。
身后虚名定何益,世间多事不须知。
故人有约来招隐,莫待秋风老桂枝。

七律·次韵 其二

野人住处无车马,门外蓬蒿抵树高。
石脚云生三伏雨,屋头松撼五更涛。
田园入画真堪笑,薪水供厨只自劳。
匣底豪曹苔欲满,夜来忽作老龙号。

七律·雨中遣兴 其一

黯黯阴阴没大荒,髑髅无语剑生芒。
青山有梦客千里,明月故人天一方。
鹿走平原沙莽莽,龙飞沧海雨浪浪。
相望多少相思意,倚遍危楼尚慨慷。

七律·雨中遣兴 其二

故人何日是归年,又听刚风洗瘴烟。
骄马北驰沙似雪,冥鸿南去水如天。
莫愁弦绝蒲萄馆,且喜歌生□□田。
好在岳阳楼上望,洞庭明月正婵娟。

七律·雪后

今日登高不见山,乾坤混混太清寒。
旧时月色无人识,新岁梅花正好看。
多苦将军居塞北,更怜羁客在长安。
老夫欲语不忍语,倚遍危楼十二阑。

七律·满目青山轩

满目青山似画图,道人于此即安居。
不知世上功名好,但觉门前车马疏。
风月四时同笑傲,乾坤千古一蘧庐。
我生亦有林泉癖,欲老衡茅愧不如。

七律·次韵

生民日日叹零丁,惟听中朝说太平。
万里江山云莽荡,五更风雨剑悲鸣。
桓温岂解知王猛,徐庶从来识孔明。
箫管莫吹关塞曲,野花闲草不胜情。

七律·竹西轩

青山隐隐带江流,江上轩窗面面幽。
来客不辞三径雨,乘凉常得四时秋。
青天影动朝阳凤,落月光移隔水楼。
夜半梦回环佩响,却疑歌吹在扬州。

七律·江月楼

永嘉城郭如斗样,魁峰兰若倚青霄。
江空月色上楼白,风挟海声连地摇。
高僧居此兴不浅,闲客登临思亦饶。
我欲与君飞舞去,更呼仙子共吹箫。

七律·林壑亭

会稽林壑东南胜,结构新亭亦壮哉。


树密不知云出没,山深常听水喧豗。


清幽可许渔樵隐,游赏岂无王谢来?

我欲题诗追李杜,风流不是出群才。

七律·送僧归闽

九月三吴树叶红,闽中浑未觉秋风。
上人忽动乡关念,对客莫辞途路穷。
白发岂无诸老在?青山还与旧时同。
到家检点经行处,应喜庭松雨露浓。

作品注释
注释:
[1]清气:清香之气。
[2]颜色:指水墨画梅花的淡淡的墨色。


梅花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滴。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9.11.2009 16:02:47 | 只看该作者
白朴

  汉族,山西河曲。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1226--?)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另外三位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

白朴出身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现在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白朴的剧作

  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现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得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鸳鸯间墙头马上》,描写的是一个志量过人的女性李千金冲破名教,自择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剧,写得悲哀怛侧,雄浑悲壮;后者是喜剧,写得起伏跌宕,热情奔放。这两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对后代戏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戏曲史上,宋、金两代已有了纯粹演故事的戏曲,但没有剧本流传下来,我们无从说清楚这些戏曲的情况。元代的杂剧,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方面,都发展到相当娴熟的地步,为我国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保留下来的剧作中,可知其情节曲折,主题突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剧中人物,无论是因享乐而坏江山的唐明皇,冰肌玉骨、一身娇娆之气的杨贵妃,还是爽朗果敢的闺秀李千金,都塑造得各具个性,栩栩如生。以至于现在戏剧舞台上的唐明皇,还可见到白朴塑造的这一形象的遗风。

  与关汉卿相比,白朴的生活圈子比较局限,因此,他不可能从社会下层提炼素材,写出象关汉卿那感天动地的《窦娥冤》。然而,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意,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又是关汉卿所不及的。他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剧作的艺术成就,早已成为文学艺术上的重要研究课题。

  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到明代已经残佚,字句脱误。清朝中叶,朱彝尊、洪升始为整理刊行。全集收词二百余首,除了一些应酬赠答、歌楼妓席之作外,多为伤时感怀的作品。赖有这部作品,我们才可以了解白朴的生涯。他的词作,承袭元好问长短句的格调,跌宕沉详,天然古朴。

白朴散曲选

  夺锦标

  霜水明秋,霞天送晚,画出江南江北。满目山围故国,三阁余香,六朝陈迹。有庭花遗谱,弄哀音、令人嗟惜。想当时、天子无愁,自古佳人难得。

  惆怅龙沉宫井,石上啼痕,犹点胭脂红湿。去去天荒地老,流水无情、落花狼藉。恨青溪留在,渺重城、烟波空碧。对西风、谁与招魂,梦里行云消息。


  念奴娇
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犹残城壁。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天沙鸥雪。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

  遥望石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发。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仙吕]寄生草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仙吕]醉中天
佳人脸上黑痣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

  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


  [中吕]阳春曲
知几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越调]天净沙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越调]天净沙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越调]天净沙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越调]天净沙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衷草孤村。


  [双调]沉醉东风
渔夫

  黄芦岸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驻马听]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大石调]青杏子
咏雪

  空外六花翻,被大风洒落千山。穷冬节物偏宜晚。冻凝沼址,寒侵帐幕,冷湿阑干。


  [归塞北]貂裘客,嘉庆卷帘看。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疑在玉壶间。


  [好观音]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初寒。开宴邀宾列翠鬟,拼酡颜,畅饮休辞惮。


  []劝酒佳人擎金盏,当歌者款撒香檀。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阑,画烛银光灿。


  [结音]似觉筵间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醉眼朦胧问小蛮,多管是南轩蜡梅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3.11.200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生平介绍】
  马致远,生猝年不详,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生平事迹不详。从他的散曲作品中,约略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5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已被载入初一课本。有名家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曾有记载。东光马氏族谱也有记载。




【作品风格】  
  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太和正音谱》评为「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故居介绍】
  小桥流水谁人家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故居
  
  在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的韭园村西落坡小山村内,有一元代古宅,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的一页,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戏剧家和很多优秀的剧本。而且很多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比如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中的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里的勾阑瓦舍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元代的很多剧目,像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即《汉明妃》或《昭君出塞》)等,现在也是久演不衰。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之一。
  元代众多戏剧家的生平资料都很少,多见于专门介绍元代戏剧家及作品的书籍《录鬼簿》、《青楼集》中。现在,惟一有线索的只有大戏剧家马致远的故居。
  故居所在的韭园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王平古道经门头沟区王平、大台、木城涧、庄户村、千军台、张家村、七里坟等村镇,到军响乡又和京西大道会合。韭园村由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四村组成。马致远故居在西落坡村,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门前是小桥流水,门前的影壁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的介绍。绕过影壁就来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面三五间。因长久没有人居住,现已破旧得很厉害,院内野草丛生,杂物满地。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失为对京西古道沧桑的写照。
  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载,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马致远因不满官场的腐败,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这山林在何处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韭园村的西落坡村村民们世世代代相传,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由此可以看出,民众对这位大戏剧家的热爱。人们也更愿意相信他的另一首名曲《清江引·野兴》:“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写的就是西落坡村。




【杂剧】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历史上的这一事件,原只是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在《汉书》中的记载也很简单。而《后汉书·南匈奴传》加上了昭君自请出塞和辞别时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节,使之带上一种故事色彩。后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屡提及此事,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再加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汉宫秋》也许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绪。但是,我们要注意到马致远的基本人生态度,要么是在元朝统治下积极求取功名,要么是视一切价值标准为空幻,所以,在这方面过分强调是不适当的。这个剧本同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战争中个人的不幸。像金在蒙古压迫下曾以公主和亲,宋亡后后妃宫女都被掳去北方,这些当代史实都会给作者以较深的感受。而《汉宫秋》是一出末本戏,主要人物是汉元帝,剧中写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有自己所爱的女人,那么,个人被命运所主宰、为历史的巨大变化所颠簸的这一内在情绪,也就表现得更强烈了。事实上,在马致远笔下的汉元帝,也更多地表现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汉宫秋>中的第三折<梅花酒>写得尤其动人,他利用回环往复的手法,将汉元帝在昭君走后,凄婉的的神情形象地描写出来,也不愧为散曲高手.
  当臣下以女色败国的理由劝汉元帝舍弃昭君时,他忿忿地说:虽然似昭君般成败都皆有,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灞桥送别时,他感慨道: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儿出外也摇装。
  对夫妻恩爱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尤其第四折孤雁惊梦一大段凄婉哀怨的唱词,表现出汉元帝对情人的无限思恋,把剧本的悲剧气氛渲染得愈加浓郁。这里在塑造戏剧人物的同时,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受。
  《荐福碑》也是马致远的早期剧作,写落魄书生张镐时运不济,一再倒霉,甚至荐福寺长老让他拓印庙中碑文,卖钱作进京赶考的盘缠,半夜里都会有雷电把碑文击毁。后时来运转,在范仲淹资助下考取状元,飞黄腾达。剧中多处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如: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
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这个剧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宿命的人生观,也反映出当代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低落的处境下的苦闷。
  《青衫泪》是由白居易《琵琶行》敷演而成的爱情剧,虚构白居易与妓女裴兴奴的悲欢离合故事,中间插入商人与鸨母的欺骗破坏,造成戏剧纠葛。在士人、商人、妓女构成的三角关系中,妓女终究是爱士人而不爱商人,这也是落魄文人的一种自我陶醉。
  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以及《黄粱梦》,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迹,宣扬全真教教义的。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倾向都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一空人我是非,摆脱家庭妻小在内的一切羁绊,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剧中主张回避现实矛盾,反对人们为争取自身的现实利益而斗争,这是一种懦弱的悲观厌世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剧中也对社会现状提出了批判,对以功名事业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适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这也包涵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虽然作者未能找到实现个体价值的合理途径。
在众多的元杂剧作家中,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与此相关联,马致远的剧作,大抵写实的能力并不强,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么突出,戏剧冲突通常缺乏紧张性,而自我表现的成分却很多。包括《汉宫秋》这样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在内,剧中人物往往游离戏剧冲突,作大段的抒情,这常常是作者在借剧中人物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如《岳阳楼》中吕洞宾所唱《贺新郎》一曲:
你看那龙争虎斗旧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汉。为兴亡笑罢还悲叹,不觉的斜阳又晚。想咱这百年人,则在这捻指中间。空听得楼前茶客闹,争似江上野鸥闲,百年人光景皆虚幻。
这实际是作者在其散曲中写过多次的一种人生感受。
如上所述,马致远大多数杂剧的戏剧效果不是很强的。前人对他的杂剧评价很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剧中所抒发的人生情绪容易引起旧时代文人的共鸣,再就是语言艺术的高超。马致远杂剧的语言偏于典丽,但又不像《西厢记》、《梧桐雨》那样华美,而是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如《汉宫秋》中写惊雁的一支《尧民歌》:
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




【散曲】
  马致远同时是撰写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今存散曲约130多首,他的写景作如《秋思》,如诗如画,余韵无穷。他的叹世之作也能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做是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他的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双调]寿阳曲
潇湘夜雨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双调]寿阳曲
烟寺晚钟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


  [双调]寿阳曲
山市晴岚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双调]寿阳曲
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著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双调]寿阳曲
渔村夕照
  鸣榔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在捕鱼图上。


  【越调】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赏析·一】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
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
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
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
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
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冷冷清清,坐落的小桥,似给旅
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路漫漫其
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零汀的
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却难
赋深情,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
水,愁绪任横流。驿站飘失了,残留
古道依然通向天际,功名利禄,
仕途失意,难耐凄凉,是是非非,融进
萧萧悲凉的西风。瘦弱羸马,驮着
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谁道世事不唯艰?
  上段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
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
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
地和谐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
拍案道奇。这种音节和谐、情景交
融、妙含无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
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
誉,的确委实不过。
  倘若只有这九个名词,岂不是遭后人怡其笑矣”?
  一组组巧妙的结合,伏着千万
思绪惆怅,笔锋一转,漂泊者的坎坎坷坷,深层的意境,跃然跳出,一幅
精美绝伦的古画浮在眼前!夕阳傍
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拊
胸掩面哽咽,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
  悲落叶于劲秋,秋古来触发
深思。光阴如梦,往事堪嗟。马致
远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
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
场,退而隐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现实的体验、愤
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
满。饱腹之学,无所用之。失意、痛
苦、悲凉、孤独,一切衷肠,只能用枯
秃的笔,痛吐出来,倾诉出来。
  意深,含蓄无限,玩味无穷;调高,心驰物外,意溢于境。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衬;是意,是情;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怪不得王
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赏析·二】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令,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南吕]四块玉
叹世三首
  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
  带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南吕]四块玉
天台路
  采药童,乘鸾客,怨感刘郎下天台。春风再到人何在?
  桃花又不见开,命薄的穷秀才,谁叫你回去来。


  [南吕]四块玉
浔阳江
  送客时,秋江令,商女琵琶断肠声。可知道司马和愁听。月又明,酒又醒。客乍醒。


  [南吕]四块玉
马嵬坡
  睡海棠,春交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南吕]四块玉
巫山庙
  暮雨迎,朝云送,暮雨朝云去无踪。襄王谩说阳台梦。云来也是空,雨来也是空
怎捱十二峰。


  [越调]清江引
野兴
  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是搭儿快活闲住处。


  [越调]夜行船
秋思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衷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折。魏耶晋耶?


  [落梅风]天教你富,莫太奢。没多时好天良夜。富家儿更做道你心似铁,争辜负了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
不争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
  莫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拨不断]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辞饮。君若歌时我慢斟,屈原清死由他恁。醉和醒争甚?


  [离亭宴煞]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何年是彻?
  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
  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
  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扩展阅读:
1.马致远(1251-1321),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2.《东光县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4.1.2025 08:4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