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4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永远屹立人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9.11.2009 15:18: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欧洲新报 于 9.11.2009 17:12 编辑 5 G3 f% D' H8 g* P2 B. C; [2 Y3 {0 V

; V, p3 J8 r4 w/ r9 }6 n+ }- d

他永远屹立人寰
  c% h0 v, U! i, |& Z翁义钦(上海)


  Q3 B$ E- j4 I0 t, X/ J& {) b8 ~


3 T5 f* r3 G, j' X! L有人说,莱茵河流过的地方,最美的要数德国的波恩。


$ d' s: G: r7 ~波恩确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那里有不少中世纪的古迹,各呈异彩的民居、教堂,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的花园,幽雅恬静的小镇,还有城边缓缓流淌的河水,以及那离城区不远处的七峰山……

9 E/ M* H( w( y; i
贝多芬就诞生在这座城市名为波恩巷的一幢狭窄的楼房里。从这座楼房步行几分钟,就到明斯特广场。广场边上,绿树繁茂,有一些色彩淡雅的楼宇,还有一座天主教堂,巍峨壮观。不过,更引人注目的,还是广场上的贝多芬铜像。


6 O8 H9 ?8 }# c4 a2 h1 m( u0 T那天下午,我们蹀躞于广场。天空一片蓝色,青铜铸成的人像,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显得格外清晰。贝多芬身着外衣,头部微扬,双唇紧抿,目光深邃、炯炯有神,左手持乐谱本,右手握笔,宛若在凝神构思,希冀把对生命的体验汇聚于笔端,幻化出音符、旋律。铜像方形基座四面饰有浮雕,分别代表交响曲、奏鸣曲等四类音乐作品,是贝多芬生命留痕的象征。


) [6 w, O. k5 h4 d    驻足这巍然的铜像前,“英雄”、“命运”、“田园”、“合唱”、“悲怆”、“热情”等一首首乐曲的片断,仿佛就回荡在四周,或激情澎湃、磅礴雄浑,或舒徐典雅、清澈柔美,真叫人流连不愿遽然离去。


$ n0 w, }: ]* f; c" Y/ N    就在这时,身后蓦然传来“妈咪,贝多芬,贝多芬”的叫声,声音显得稚嫩。我立即循声望去,只见在三三两两的人群中,有一个四岁上下的小女孩,她左手拉着年轻母亲的衣角,右手食指指着铜像。母亲看看孩子,莞尔一笑,向她点点头,俯身喃喃地说了些什么。

. @! F* v0 S; U8 I
    这不禁使我想起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说的话:“用一百棵百年老橡树在平原上排成他的名字,或者为他建立一座如马乔列湖的圣•保罗美奥巨像那样大的雕像,让他如生前那样俯视群山。当莱茵河上千帆经过此地,外国人问起巨人的名字时,每个孩童都能回答:那是贝多芬。”


6 g3 ~# q) k9 n: b2 I: F0 U# I在波恩,贝多芬的名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眼前所见,也印证了舒曼的这番话。

3 Z+ y3 E8 ~/ o( Y
贝多芬的雕像、画像,林林总总,许多地方都有,或私人珍藏,或安放在公共场所。而这里的这一尊可是非同一般啊!


  a% N6 N& b" x/ Y说它非同一般,是指这铜像乃矗立在贝多芬故乡的土地上,而且它还有着不平凡的来历。


- D$ R5 ?5 o' n+ m贝多芬于1770年12月出生后,在波恩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他在此接受音乐的启蒙,显露出过人的才华,不仅弹得一手好琴,而且还会作曲。


' `. A  P4 A' \6 O4 `1787年3月,他得到推荐和资助,离开波恩,首次赴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维也纳,师从莫扎特。他出色的即兴演奏给莫扎特留下很深的印象,受到了好评。但不久他因母亲病危而赶回波恩。

, m$ \4 T: r, T0 w" n  G+ }6 E7 d: Q
1790年,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交响乐之父”的海顿访问伦敦,途经波恩,看了贝多芬的作品,赞赏备至,建议送他去维也纳深造。1792年11月,他获得资助,再度踏上赴维也纳的旅程。此后写出的一首首乐曲,震动欧洲乐坛,使他成了海顿在一封推荐信中所预言的“欧洲最伟大的一位作曲家”。

6 w, e1 h' o0 e* b6 c$ U( @
这次去维也纳之后,直至1827年辞世,贝多芬虽然再也没有返回波恩,却始终无法割舍思乡之情。他写道:“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地美,那样地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对故乡赤诚之心,如日月昭昭,肺腑可见,就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的心对这片故土是永远忠诚的。


! P, O0 i7 X* k0 _( v8 G; A故乡人也没有忘记魂飘异乡的贝多芬。为他在波恩竖立纪念碑成了故乡人、音乐界人士的愿望。1832年贝多芬逝世5周年之际,就有关于建造贝多芬纪念碑的倡议。1840年贝多芬纪念碑设计招标。1845年是贝多芬75周年诞辰;此前,经德国音乐界人士门德尔松、舒曼,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等人热心张罗,不少人为树碑解囊。纪念碑设计中标者、来自德累斯顿的德国雕塑家亨内尔完成了贝多芬纪念像的创作。10余名波恩工匠于很短时间内在波恩大学主楼旁建起一座木结构的演出大厅,即波恩历史上第一座贝多芬音乐厅。音乐家们为演奏贝多芬的乐曲悉心准备,还根据他的《降B大调钢琴三重奏》,写出了《节日大合唱》……
3 V4 x# N; _4 a这一年的8月12日,贝多芬铜像揭幕仪式在明斯特广场举行,第一届贝多芬音乐节也随之拉开序幕。


# O5 U3 I" `2 g# O2 C当铜铸人像揭幕的一瞬间,如同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所记述的那样,“掌声、欢呼声、嘹亮的号声、咚咚的鼓声、隆隆的排炮声、钟声,所有这些表示敬意的喧声,文明国家表示荣誉的各种音响,一齐爆发了出来。”仪式之隆重、气氛之热烈,实属少见。


6 t: o& F6 O5 T0 Y岁月匆匆,贝多芬铜像面世至今,已逾一个半世纪。随着时光的流逝,贝多芬的乐曲流播遐迩,遍及各洲。他声名日隆,驰誉全球。人们心存敬意,缅怀、称颂这位音乐巨人。不少国家的大型辞书、音乐史著作称贝多芬为“乐圣”,把他归入“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列。音乐家们渴望走近贝多芬。德国作曲家、文学家瓦格纳写过题为《朝拜贝多芬》的小说,描述一位音乐家“我”,为了与贝多芬见上一面,求得指点,想方设法筹措旅途费用,历经曲折艰辛,从德国中部的一座城市徒步来到维也纳,终于见到了心仪已久的乐坛大师。贝多芬在世时,瓦格纳无缘与他识面,故事也纯属虚构;不过,瓦格纳笔下那位音乐家寻访贝多芬的心愿被表现得如此强烈,实在可以视为许许多多音乐人对贝多芬敬重、景仰之情的真实写照。李斯特曾以《旧约全书》中的故事作比喻,指出:“对我们音乐家来说,贝多芬的作品犹如引导以色列人走出沙漠的云烟火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 P& h. X, A3 z6 s1 J% m
通常,一个人赢得的声誉是与其奉献的大小成正比的。贝多芬享有如此广泛和崇高的声誉,说到底,是和他那无与伦比的创造、为世界音乐宝库增光添彩这样一些人所共见的业绩联系在一起的。

+ N+ [$ Y: [2 ]; ?/ o
不过,在人们的心目中,他的声誉似乎又非同寻常。这是因为他的这些业绩的取得,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 X/ Z% Y* c. g1 C( |6 h0 l贝多芬一生坎坷,命运多蹇。1798年起,他的听觉渐衰,并且日益严重,后来完全失聪。一位终生与音乐魂魄相契、血脉相连的人,备受耳聋的痛楚,面临重重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加上现实中的其他的烦扰,使他的身心负载着不堪承受的重压。他面对的是痛苦,失去的是欢乐。他曾经感叹:“我已久久没有享受发自心底的欢乐!……什么时候我才能在自然和人类的庙堂里重温欢乐?”他为命运的残酷而困惑、沮丧,绝望,以至于在32岁那年就写下了令人心酸的遗嘱。


* X( Q; T  g$ I然而,就像他在一则日记里所写的那样:“谁想收获欢乐,那就得播种眼泪。”尽管他备受痛苦的煎熬,感受不到生命的欢乐,他却要用自己的痛苦去铸造欢乐。他凭着对音乐事业的执著追求,没有在厄运面前低头,那掷地有声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让它毁灭我”的强音压倒了一切,使他穿越了阴霾、窒人的岁月。他以顽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与命远抗争,在音乐园地上辛苦跋涉,为人类创造了极其珍贵的艺术精品,留下了永恒的欢乐。

' ]/ _+ @1 E+ N. M, T% k
这一切就使得这一尊铜像充溢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正因为此,它会使人遐想翩跹,心灵也会为之震撼。我在这里漫步、瞻仰,就仿佛走进已逝去的苍茫岁月,所思不少,感触良多。

3 N; F/ C0 t' u8 H; I  N0 e; w% J
不知不觉间,黄昏已经降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天空飘起了霏霏细雨,不少人已相继离开这里。当我们走出广场时,我回首仰望,但见暮色四合、雨气弥漫中的铜像,风采依然,而且恍若有了生命。此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念头:作为世界乐坛的一座丰碑,贝多芬会永远屹立人寰;他所创造的壮丽、动人的乐曲也将与悠悠岁月同在,留芳于永久。
2 P  U+ X$ a0 D( Y. n5 H2 G$ E
, j6 J9 ^7 f1 f2 A1 h* F(注:作者今年夏季从中国上海到德国波恩探亲,读到《欧洲新报》,特投稿参与金凤凰杯“中国国航”有奖征文比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1.2025 01:38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