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2811|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山东河南社会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9.12.2009 19:1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20.12.2009 12:42 编辑

第一天
     2009年7月20日下午1点,列车准时离开上海站11号站台,这标志着为期10天的山东社会考察活动正式开始了。由于台风“海鸥”刚刚离开,凉爽的天气使得车窗外的温度并不很高。但是满员的绿皮车厢并未因此而凉快,于是旅途也变得异常艰辛。这大概是正仪弯道吧?


        从苏州开始晚点在无锡晚点20分钟到达/开机,然后就在洛社待避3列CRH2和1列CRH1。


        1462在丹阳待避了快256。到了镇江站,有一人想要跨越轨道,两站台值勤民警吹哨警告,结果正好一辆CRH2进站,司机鸣笛减速,终于使那人退却。

列车挺进栖霞山隧道

        白天的沪宁线是动车的天下,1462一共待避了5趟动车,等待的日子非常难受。过了南京长江大桥开始吃晚饭,列车上的盒饭第一次是10元,一个来回以后就跌价至5元了。
    天色暗了,车厢里的温度却并没有随之降低,到了蚌埠仍然很热。




第二天
721凌晨1点“客车1462次邹城站4道进站。”司机和调度室的对讲机里应该传来这样的指令。最不想到的站还是到了。我们一起下车,为了逃避车厢的闷热而在邹城等待列车待避的13趟进京直特。当最后一列直特呼啸而去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已经在邹城站狭隘的站台整整站立了1个半小时。


下面这张照片“邹城站”三个字有点模糊,但主人公不是我。

凌晨516分,当一夜未宿的我们睁开朦胧双眼的时候,一声长鸣,1462次列车稳稳地停靠在济南站4号站台。那两大箱四五十斤重的小人书成为了我们最大的难题,我们充分发挥了不怕吃苦的精神,咬牙坚持着把它们拎出站,抬上开往台前方向的长途汽车行李箱。

    太阳出来了,清洌的寒风通过车窗扑在我们脸上,汽车在京福高速上飞驰,而一夜未曾休息的我们终于抵挡不住沉沉睡意,一个个进入梦乡。从平阴出口下来,就进入我们目的地所在的鲁西平原,平阴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县,一路上难以掩饰的破破烂烂的建筑使得特别豪华的各个政府机构鹤立鸡群。经过黄河大桥的时候,浓浓的暮霭遮住了黄河的真面目,直到北岸一些比较浅的滩涂出现在我眼帘的时候,我才感到特别的惊异——有农民在黄河大桥的滩涂上耕种,只要黄河洪水一来,他们一年甚至几年的劳动成果将付诸东流。
        鲁西平原的城市化率非常低,无论是平阴、东阿还是阳谷,最常见的风景是大片大片比人还高的玉米田,整整齐齐一排排地排列着,一望无际的绿色在使人心旷神怡之余也略感单调。这里的城市规划也相当落后,到处都是沿街开的小店,而且把货物杂乱地全部陈列出来。
        走出阳谷汽车站就看见闻名遐迩的“武松打虎”雕像。教委的车在省道上飞驰,过了四棚就进入逼仄的县村道。在经历了好几个转弯以后,有几个小孩一见我们就跑了——他们去“通风报信”了。就和三年前一样,在一片欢呼和欢迎声中,我们的车驶进了新世纪完小。那种感觉是从未有过的,简直就像天安门前接受检阅的军队一样,我们此时都变成了孩子们拥护和爱戴的英雄。
        实践团中的每一位同学向孩子们作了自我介绍和课程介绍,同时也介绍了各自将会教授的课程,有英语、音乐、手工制作、自我救护、体育、计算机,然后就开始了疯狂的“拉票”。每位同学都希望自己班上的学生最多,都在“拼命”鼓吹自己教的课。接下来刘校长给我们接风,虽然之前就听说了山东人的酒量,但是亲眼所见还是让我吓了一跳。不断地劝酒劝菜,一直拖到下午四点才去四棚买生活用品。

        还真是第一次见识这样的“商业街”,进来的货一个个原封不动地装在蛇皮袋里,店门之前的空间就成了储藏室,要什么东西就很直接的拿货,当然也方便了我们直接挑选。而物价之低连来自山东的宋松也感到意外。但是我们却没有更多的时间细细挑选——接到刘姐短信:刘校长和三位拼酒的同学都醉倒了。于是我们要想办法把老崔扶起来,尽管他起来了也不能走路。

    匆匆忙忙回到刘校长家,他们酒还没醒,于是自力更生——把桌椅拼成床,擦干净席子铺上去,当一切完工的时候,看看空空如也缺少电风扇的钩子,感觉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民工差不多。
    晚饭在刘超卓学长家吃,有两个人因为过度疲劳而粒米未进。非常不幸的是村里仍然停着电,于是晚饭变成了烛光晚餐,你们看看想不想生日聚餐?

    农村用水非常不便,没有自来水,洗澡只能先用水泵抽水到桶里再放出来,桶里的沉淀也随之流淌出来,但是也只能就着这不干不净的水简单地洗漱,当我们一切结束的时候,醉酒的三个也回来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5#
 楼主| 发表于 2.7.2010 21:4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11.3.2010 09:4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11.3.2010 00:2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11.3.2010 00:04:44 | 只看该作者
您自己的文章有3/4的内容是关于当地旅游的,却又安了个“社会实践”的题目。既然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以 ...
lxtsh 发表于 10.3.2010 23:59



    笑而不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10.3.2010 23:59:17 | 只看该作者
您自己的文章有3/4的内容是关于当地旅游的,却又安了个“社会实践”的题目。既然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以“社会实践”为主,就多写点您在当地经济社会政治教育方面的见闻和建议,但是这些在您的文章里所占比例确实不多。你又说这是您的私人日记和游记,那就劝您改个恰当的题目,您还不乐意。我不知道是我语文水平有限,还是您语文水平有限。
我还是那句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给您配翻译?您以为您是谁?请问您行政几级?胡锦涛,温家宝国内出巡,也没见他们有翻译。听不懂当地方言只能说是准备工作没做好,找个您教的学生他就能把当地方言给翻成普通话;预备好的题目当地人没有明确答复,只能说不了解当地具体情况。您在大上海的象牙塔里凭空想象山东农民会怎样怎样,永远不会拿出什么有用的问题和建议来的。真正的问题只有深入到当地群众的生活中去才能发现,才能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这种浮光掠影式的“考察”和“实践”,还是少些为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10.3.2010 23:16: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10.3.2010 23:21 编辑
回复  大长今


    送您一句话,出自毛泽东思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我也不 ...
lxtsh 发表于 10.3.2010 23:02



    这次活动是社会实践,也确实是以社会实践为主的,你以批驳的眼光看,自然会得出很多消极的结论。至于为什么不写群众生活,要么是方言不通(很奇怪当地领导不给我们派个翻译吧?),要么是我们想好的课题在不同的人嘴里得到一个简单的“什么也没有”的回答,何况我写的是“仅摘录报告中的一段”吧?既然是游记就没把所有的事情写出来。其它细节我也没必要多解释了。
在对别人的作品发表观点以前,建议你多想几个为什么,多从别人的立场想问题,要学会换位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10.3.2010 23:0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8# 大长今


    送您一句话,出自毛泽东思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我也不想多说啥。居高临下是永远得不出适合当地情况的有益的建议的。多了也没啥好说的。
还有既然是您自己的私人日记,就别把题目叫社会实践,改成游记,日记都行,容易产生误导,我就被误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10.3.2010 22:26:30 | 只看该作者
形式大于意义,说是社会实践更像是公费旅游。没有对当地问题作出有意义分析和提出建议。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斥 ...
lxtsh 发表于 10.3.2010 22:00



    这是我的日记,又不是交上去的正式报告。不居高临下,难道还要经济发达地区反过来向落后地区学习?
    碍于当地的一些不便公开发表的情况,有意义的分析和建议虽然做了,但我认为更加不切实际。
    去旅游景点的钱是我们同学自己出的,我们带去的捐款在使用途径上和当地领导产生了分歧。

不想因为一篇游记引发地域和道德的口水战,如果还想批驳,加我联系方式私聊,我保证有问必答,这个话题在这个帖子就到此为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10.3.2010 22:00: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xtsh 于 10.3.2010 22:48 编辑

形式大于意义,说是社会实践更像是公费旅游。没有对当地问题作出有意义分析和提出建议。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斥了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没有和当地的百姓打成一片。从文章看好像只调查了一家修理厂,再就是在一个小学呆了几天。只提了一个有点意思的建议,就是刘邓渡河的旅游开发。这样的活动不搞也罢,省下的钱直接捐给希望或春蕾工程更有意义。文章的写作水平是小学级别的,通篇流水帐。
LZ去过的地方在山东地儿里还不算穷的,只能说是中等偏下。03年大学刚毕业,去过沂蒙山老区里一个叫古城村的地方,山里的孩子连大白兔都没见过,那里才是真的穷。由于山地多,人均可耕种面积小,年人均收入才3000多块钱。在那呆了1周,最后灰溜溜的回家了,给当地帮不上什么忙,老乡还得热情招待。临走时给老乡留了点钱,把所有带去的吃的都留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6.10.2024 16:2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