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2721|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战将领传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1.5.2010 13:1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全名:约翰尼斯·弗里德利希·利奥波德·冯·泽克特(Johannes Friedrich Leopold von Seeckt)  
  生卒年:1866年4月22日-1936年12月29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一级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戈尔利采-塔尔诺夫之战(1915);塞尔维亚之战(1915)
    历史地位:泽克特在一战中并没有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在他军事生涯的前期,也只是作为一个出色的参谋人员而引人注目。他主要的声望来自于战后担任德军总司令是在德军重建工作中作出的卓越贡献。他所组建的几乎“无瑕”的“十万陆军”,奠定了德国陆军得以重新崛起的基础。他是二战德国辉煌战绩最大的幕后功臣,被尊为“二战德军之父”。


约翰尼斯·弗里德利希·利奥波德·冯·泽克特于1866年4月22日生于石勒苏益格。他是一个普鲁士将军的儿子,于1885年作为军官候补生加入皇家亚历山大近卫掷弹兵团。1893年与多萝西·法比安结婚,婚后无子女,但夫妻感情很好。

他很早就体现出在参谋工作方面的才华,于1897年进入柏林的军事学院学习,之后交替服役于一线和参谋单位。1899年他调入总参谋部担任助理,这时他还只是个陆军中尉。1913年被任命为驻柏林的第三军团的中校参谋长后,他任此职直到一战爆发。第三军团隶属于亚历山大·冯·克鲁克的第一集团军,在德军著名的“施利芬计划”中担任最重要的右翼攻势。在马恩河战役后,第一集团军被迫回撤。但冯·泽克特在这次战斗中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个人才能和领导能力。

1915年1月27日,泽克特晋升为上校,转任在东加里西亚新组建的奥古斯特·冯·马肯森的第十一集团军的参谋长。在1915年5月2日开始的戈尔利采-塔尔诺夫战役的突破中,第十一集团军一共向前推进了300公里,到9月底完全拔除了波兰突出部,彻底解除俄军对加里西亚的威胁。这场胜利中马肯森的指挥固然重要,泽克特的精妙策划更是不可或缺。他因此晋升为少将,并获得了蓝马克斯勋章。1915年10月-11月,他策划完成了对塞尔维亚的占领。这一战绩让冯·泽克特得以为他的蓝马克斯勋章添上了橡树叶。

由于俄军布鲁西诺夫骑兵上将在1916年6月所执行的壮大攻势,奥匈帝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泽克特因此被任命为奥匈联军的参谋长,其任务是进行军队的休整并提升战斗力。这个工作由于德国与奥匈帝国之间日益增长的敌意而并不容易完成。泽克特很快发现,和奥匈同事交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尽管如此,泽克特成功的完成了这个任务。背负着再次创造同样奇迹的期望,他于1917年10月被派往土耳其担任陆军总参谋长。但是这个任务即使是冯·泽克特也无法完成。巴勒斯坦战场上,艾伦比于1918年9月19日发动的进攻击溃了桑德斯的土德联军。10月30日,土耳其签署停战协定,允许所有的德国人在30天内离开土耳其。

泽克特于11月13日回到德国,保罗·冯·兴登堡让他负责组织在乌克兰和整个东部前线德军部队的撤离事宜,他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让他进入参加巴黎和会的德国代表团担任军事代表。随后泽克特被晋升为中将,于1919年7月7日-15日期间接任兴登堡担任德军总参谋部解散前的最后一任总参谋长。10月11日出任有实权的陆军总参谋长,并开始着手建设一支十万人的精锐部队——这是凡尔赛条约规定的最大规模。1920年3月,他成为德国国防军总司令。这时64岁的他正要开始其人生最大的事业。

泽克特的个性是“冷淡”、“易怒”、“冷冰冰”,他的外号是“斯芬克斯”,总之,他具有强烈的个性。曼斯坦因如此描述泽克特,“每个人都已感觉到他的内在激情和使他成为军队领导者的钢铁般的意志。”他不是一名理论家,更多考虑作战层面。他如此表现对于理论家的敌意:“有三件事情是由人类的大脑徒劳无益地与之较劲的:愚蠢、官僚和口号”。

泽克特认为人是其军队重建的核心问题。他几乎把所有的责任都委托给能干的参谋,他亲自负责监督训练。他以名义上的“和平时期军队组织委员会”复活了原来的总参谋部,对军官团的训练尤其不遗余力。最后,德国的总参谋部提供了一个小规模但具有强烈事业心的干部队伍,以便指导其他的核心参谋和战斗队。他的价值在1933-1940年得到了体现,这一时期德军增加了50倍,但同时还使运动作战学说不断完善。在二战中,总参谋部毕业的大部分毕业生以及部队参谋和指挥官在作战水平上表现得都非常出色。

泽克特他怀疑传统类型的庞大军队能够依据追求快速决定性胜利的战略进行运动战,相信小规模的、长期服役的、职业性的、运动的军队。他于1911年发起一次对战争教训的正式研究,这次研究成果形成了《487号军队条令》,泽克特亲自撰写了其中的“领导与使用合成兵器战斗”。这本书成为直到30年代之前德国军队训练的基础,从30年代起,他们被修订为著名的《300条军队条令》,一直使用到1945年。

新德国军队的学说源于吸取的上述教训。新的学说最显著的部分是关于装甲战与空中力量的一体化。为了对《凡尔赛条约》所禁止的坦克和飞机战术进行训练,他以对红军的训练援助换取在苏联建立了秘密的训练中心。这个训练中心包括三个非法的训练项目:装甲、飞机和化学战。

发展装甲战是对一次大战公认的技术失败所做出的反应。泽克特偏爱歼灭战战略,而不是消耗战战略。他强调运动,他的训练命令是由一句口号开始的——“作战就是运动”。尽管泽克特在许多领域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但是,直到他去世,他对骑兵令人感到奇怪的一往情深,这一点至今依然被指责为视野狭隘。此外,他从来没有完全赞同过与其他武器和空中力量协调作战的大规模装甲部队具有强大的能力。虽然泽克特从来没有完全理解机械化战争的力量,对如何精确的进行坦克战没有把握,更多的强调对骑兵师实现摩托化后勤保障。但是泽克特并没有对古德里安等人推动的变革采取具体的反对行动。另一方面,古德里安和其他人的实验结果形成了一个主张大规模陆军和泽克特“贬低大规模军队”二者之间的综合体,他们在军队之中建立了军队——一支小规模由装备精良的装甲部队构成的军队。德国人进一步将二战中的风暴部队战术(即胡蒂尔战术)发展成为机械化全兵种学说。


泽克特对空军作战的革命性质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他在新建的德国军队中抽出180名军官,倡导建立独立的空军兵种。由于《凡尔赛条约》禁止这么做,他组建了影子空军。所有的演习都需要空军的加入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仲裁。他的空军学说以对地面部队的支援为中心,以获取空中优势为最高原则。和美、英两国不同,德国使用轰炸机来实现现在所说的战场空中遮断。为了这一目的,德国人集中建设战斗机,然后是对地面的攻击机,最后是轰炸机。

总而言之,泽克特的军队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其政治领导和政策的密切整体性、士兵的优先地位、适当的参谋体系和正确的学说。这个时期的德国军队小却几乎无可挑剔,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机器之一。

综上所述,后来的德国军队具有鲜明的泽克特的个人风格。观察二战战史就不难发现,德军的辉煌战绩,尤其是初期战绩和泽克特的努力息息相关。但是,泽克特的计划也存在着若干缺点。这导致了一些批评,认为这些缺点是二战中德军最后失败的部分原因。

麦克尔·吉耶对德国军队独立于政治现实之外给予了严厉批评。他认为这导致了意识形态和技术至上主义的融合,它推动德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遭到没顶之灾。他认为,泽克特使得德国人把注意力集中于作战艺术上,眼光盯在获取战争的快速胜利。把战争的实践者和战略家区别开来的结果导致德国在二战中许多作战的成功都不具有持久性的战略影响。吉耶成功的描述了一支试图脱离政治结构而独立存在,过于追求作战层面胜利的军队是非常危险的,他清楚地展示技术上的卓越本身只是一个空壳。

对泽克特军队的最强烈批评是总参谋部的军事视野过于狭隘。以至于到了1934年,总参谋长进一步缩减了沙盘演习训练的重点,从战略作战层面缩减到战术(师和军)层面,这导致了对后勤和情报科目的忽视。正如艾伯特·西顿所写的那样“军队参谋部的行动很少超过大战术的层次,它的许多成员都满足于犹如在真空状态下作战,把200英里半径当作战略问题考虑。”

最具说服力的批评是一位德国学者指出的:“德国在意志和领导方面的优越感,对他们不断和短视地评估潜在对手的能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外的一些指责包括:重新武装的努力在经济方面是脆弱的,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德国经济的弱点;德国空军在战术方面很成功,却不能完全胜任各种水平的战略行动等等。

当然,总的来说泽克特建立的这支军队工作得很好。1940年那次历时7周的攻击战摧毁了法国军队;德国军队随后在北非、巴尔干、特别是在俄罗斯进一步执着于战术和作战层面的胜利。在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军队的领导和学说成功地推迟了希特勒国家的毁灭,尽管盟军在物质方面有压倒性优势。应该说,泽克特出色了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大事业,将以“二战德军之父”的身份进入历史殿堂。

1926年初秋,他对君主制的热情断送了他的职位。他允许一名霍亨索伦皇家家族的成员穿上军服出席一年一度的军事演习,这是《凡尔赛条约》专门禁止的,也与当时德国的共和情感上升发生了碰撞。泽克特于10月8日被迫辞职。

1930年,他竞选成为议员。在他任职于魏玛共和国国民议会的期间,冯·泽克特与希特勒的纳粹党交往密切。

他于1934年被派往中国协助建设一支现代化的中国军队,担任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他的建议对国民党发动的对江西红军的第五次围剿颇有价值,这次战役引发了史诗般的红军长征。他曾担任委员长委托人,代表蒋介石本人处理军政事务。此外,他为国民党训练建立的几个德式装备的师在抗战前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初期抗日的核心力量。

1935年3月,他返回德国。1936年12月29日,因心脏病卒于柏林。
23#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18:44 | 只看该作者
 全名:埃里希·冯·弗里德利希·威廉·鲁登道夫(Erich von Friedrich Wilhelm Ludendorff)  
  生卒年:1865年4月9日-1937年12月20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步兵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列日之战(1914);坦能堡战役(1914);第一次马祖里湖之战(1914);罗斯之战(1914);戈尔利采-塔尔诺夫之战(1915);第二次索姆河之战(1918);利斯河攻势(1918);埃纳河攻势(1918)
    历史地位:极盛时期的鲁登道夫无疑是一战中最好的陆军指挥官,拥有出类拔萃的战略眼光、组织能力和战术手腕。他的缺点主要在于缺乏真正的政治眼光,而且其精神因素缺乏稳定,面对困境容易陷入沮丧和失望。他是第一个系统探讨总体战争的人,虽然其理论甚多谬误且为人诟病,但是仍然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和理论意义。


    埃里希·鲁登道夫1865年4月9日出生于是在波森(现波兰波兹南)附近的一个小镇克鲁谢维亚,其父是没落的普鲁士地主。12岁时,他就进入了陆军幼年学校。1881年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并在翌年入伍,被授予少尉军衔。

    1883年,鲁登道夫在第三十九明火枪团服役。1890年,他凭借耿直的个性、出色的才智和胜任艰苦工作的能力进入柏林陆军军事学院。189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如下评价:“头脑清楚,思维严密,生活习惯良好,各科成绩都很优秀,战史和战术成绩犹为出色,适应任何工作。”鲁登道夫逐渐成为了一个精力旺盛、权力欲望极强而又神经过敏的军人。他对一切的兴趣都从属于军事。德国一战前的首相冯·贝德曼评价说:“你不了解鲁登道夫,他只是在成功时才了不起,如果事情变糟了,他就会沮丧起来。”

    1894年,鲁登道夫进入总参谋部工作,颇受施利芬赏识,参与了施利芬计划的历次修订。从1904年开始,鲁登道夫在负责训练和动员的第二处任职,并在1908年升任该处处长。他根据多年任职得来的经验,向上级递交一份阐述军事、政治形式的报告,德皇威廉二世和总参谋长小毛奇均对他明晰的洞察力和周密的设计赞赏不已。1912年提出扩充常备军30万的方案,受到德皇重视。在与陆军大臣黑林根发生争吵后,于1913年调任第三十九明火枪团指挥官,年末任驻斯特拉斯堡的第85步兵旅旅长,1914年晋升为少将,任冯·贝洛的第二集团军的副参谋长。

    大战爆发后,在围攻比利时列日要塞的战斗中,他在武索将军阵亡后接管了第14步兵旅的指挥权。在详细地分析了列日的情况之后,鲁登道夫率领他的部队在晚上经由弗莱龙和埃夫涅的缺口悄悄地进入列日,对最后反败为胜夺取要塞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表彰鲁登道夫在列日战役的行为,德国皇帝任命鲁登道夫接替瓦尔德泽为第8集团军的参谋长。鲁登道夫迅速乘专列在汉诺威和新任第8集团军司令兴登堡会合,并赶往东线。
   德皇本意是指派鲁登道夫成为东线战场的实际负责人,但由于鲁登道夫的中下等阶级出身和德意志帝国军队的严格的等级观念(这时他还不是贵族),使他不能被任命为指挥官。但是这种安排却形成了兴登堡-鲁登道夫这一对绝妙的搭配,这一搭配将对德国产生重大影响。

   虽然在接下来辉煌的坦能堡之战中,真正的工作是由马克斯·霍夫曼上校完成的,但作为和兴登堡组成的这一著名搭档中的智囊,他们之后所取得的重大胜利大多数是由他所策划的。德军取得马苏里湖区之战(9月10-13日)和波兰中部战役(9月17日-12月初)胜利的作战计划是由他制订的。德军在1914年11月21日开始的罗斯之战中更是达到胜利的顶点。鲁登道夫计划并取得了第二次马苏里湖会战(1915年1月31日-2月21日)的胜利,虽然其大部分成果被随后3月份奥军加利西亚的惨重攻势所抵消。他随后计划了1915年5月开始的戈尔利采-塔尔诺夫夏季攻势,攻占了波兰大部,但是由于法尔肯海因的短视,没能充分消灭俄军。经过一年多的激战,德军获得了巨大胜利。俄军被从东普鲁士驱逐出去,而且还被迫放弃了波兰、立陶宛、里加以西的土地和沃伦地区,人员损失超过170万人。由于这一连串的辉煌胜利,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成为德国民众心中的偶像人物,

    1916年间展开的凡尔登会战导致了各方面对法尔肯海因的尖锐批评。威廉二世撤消法尔肯海因的职务,任命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也成为第一军需总监——这个职务相当于副总参谋长,同年晋升步兵上将。

    鲁登道夫甚至比兴登堡更受到普遍欢迎,在二重唱中发挥主要作用。他们在1916年9月迫使奥匈军队接受德国的统一指挥,并进一步提出要改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政治结构,以加强德国对奥地利政治事务的影响;要求改变政府无能为力的状态,加强政府部门军事化,并且迫使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终于在1917年1月8日同意实行无限制的潜艇战。这一搭档的实力日益增强,最后迫使贝特曼·霍尔维格于1917年7月19日去职。这样,兴登堡-鲁登道夫组合获得了实际上是军事独裁者的地位。

    以鲁登道夫为首的军方在国内实行军事专政,严格限制集会。他们动用武器镇压罢工,认为只有结社上的胜利才能避免社会革命的发生。在比利时召开的军政首脑会议上,鲁登道夫坚持要求占领比利时、洛林和摩塞尔河谷铁矿区,建立新的海军基地,占有非洲广大殖民地。1917年9月,鲁登道夫还策划成立了祖国党。该党的政治纲领是反对任何的和平决议和任何改革,支持对外兼并政策。祖国党得到了兴登堡、钢铁协会和其它垄断组织的支持,它的党员人数不断增加,到1918年9月已经超过社会民主党。

    1917年10月,鲁登道夫指挥奥德联军发动了卡波雷托攻势。奥—德军以十六个师对卡多纳指挥的五十五个师,造成意军30万以上的直接人员损失,几乎将意大利逐出战争。同年,他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的签订中发挥关键作用,该条约让俄国人付出高昂代价。由于在战争中的卓越表现,他被封为贵族,成为埃里希·冯·鲁登道夫。

    随着1918年的到来,鲁登道夫和兴登堡决心在美国作好战争准备之前,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他采用包括风暴部队渗透战术在内的一系列新型战术,接连发动了三次攻势——3月21日开始的索姆河攻势、4月9日开始的利斯河攻势、5月27日开始的埃纳河攻势。这些攻势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都没能达成摧毁英军的目的。他继续发动了第四次和第五次攻势——6月9-13日间的努瓦永-蒙迪迪埃攻势和7月15-17日香槟-马恩河攻势,这两次攻势都迅即被协约国军所遏止。这些攻势消耗了德军的力量,使其难以抵挡协约国军在7月10日-10月28日间实施的反攻。鲁登道夫对于这一反攻的规模和能力极为震惊,惊呼7月18日是德军的“黑日”。就在这个“黑日”,鲁登道夫和兴登堡发生了公开争吵,虽然破裂的关系得到修复,但两人逐渐离心。

    8月8日开始的亚眠战役让鲁登道夫再次遭遇了“暗淡的日子”。9月26日,当协约国发动了默兹-阿尔贡攻势的时候,保加利亚退出了大战,这对鲁登道夫是一个双重的打击。鲁登道夫的精神很快地垮下来,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在9月28日总参谋部召开的例行会议上,鲁登道夫为德国的处境,责备除他以外的任何一个人,滔滔不绝地发表着长篇激烈的议论。他的部下很难为情地坐着。最后,鲁登道夫竟因为激动而虚脱倒在地板上。会议结束后,鲁登道夫依然意犹未尽,他以模糊的仅能被人听懂的语言,劝告兴登堡从所有占领的西方领土撤退,并根据看来是他曲解了的威尔逊总统在十四点建议中所表示的条件求和。

    9月29日,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正式发表声明,必须签订停战协定,成立一个协约国可以接受的政府。但是鲁登道夫拒绝接受美方提出的“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在笨拙的企图干涉巴登和麦克斯亲王的和平谈判后,鲁登道夫在10月26日被迫辞职。

    1918年11月停战后,他旅居瑞典,撰写文章和回忆录,包括于1919年出版的《鲁登道夫的个人故事》、1920年出版的《我对1914~1918年战争的回忆》和《总参谋部及其问题》。他宣称,在战场不败的德国军队是被左翼政客“从背后插了一刀”。

    1919年春,鲁登道夫返回德国。他拥护极右翼的政策,信奉异乎寻常的北欧日尔曼民族的宗教,并极端敌视现有政权。他参加了所谓的“民族俱乐部”,计划消灭魏玛共和国和建立军事独裁,为此参与组织了1920年3月的卡普暴动。不久后,他和纳粹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参与了1923年11月9日在慕尼黑的“啤酒馆暴动”。在随后的审判中,鲁登道夫发表煽动性的演说,攻击魏玛共和国,最后他被无罪释放。

    1924年5月,他成为了魏玛共和国国会中的纳粹成员。1925年4月,鲁登道夫代表右翼的民族人民党和巴伐利亚人民党出马竞选,结果仅获得1.1%的选票。随着纳粹党势力的上升,鲁登道夫愈来愈轻视希特勒和纳粹党徒,认为他们是没有勇气的蠢货。

    20世纪20年代之后,他基本上退出了政坛,致力于撰写关于战略和总体战的著作,这就是后来在1935年出版的《总体战》一书。这本书系统阐述了总体战理论,认为战争凌驾于政治之上,要求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平时就应服从战争准备的需要,主张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是极端残暴的手段进行战争。总的来说,这一理论建立在军国主义的基础上,要求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平时经济战时化,建立独裁式的战争指挥体制,集中全民族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打一场速决战。虽然这一理论基于一个错误的出发点,但是鲁登道夫是根据新的时代背景第一个集中论述总体战的精神理论家,对很多问题的探讨是有价值的。
   
    虽然他晚年极力主张恢复德国军事实力,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国家。但鲁登道夫没有等到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那一天,也没有看到希特勒德国失败的那一天。1937年12月20日,他死于巴伐利亚的图青,希特勒等纳粹党中坚分子参加了他的葬礼。

    极盛时期的鲁登道夫无疑是一战中最好的陆军指挥官,拥有出类拔萃的战略眼光、组织能力和战术手腕。他的缺点主要在于缺乏真正的政治眼光,而且其精神因素缺乏稳定,面对困境容易陷入沮丧和失望。他是第一个系统探讨总体战争的人,虽然其理论甚多谬误且为人诟病,但是仍然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和理论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18:30 | 只看该作者
全名:保罗·路德维希·汉斯·安顿·冯·兴登堡-贝内肯道夫(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Hindenburg und Beneckendorff)  
  生卒年:1847年10月2日-1934年8月2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七周战争(1866);普法战争(1870-187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克尼格雷茨之战(1866);圣普里瓦之战(1870);坦能堡之战(1914);马祖里湖区之战(1914);罗兹之战(1914);戈尔利采-塔尔诺夫之战(1915);第二次索姆河之战(1918);利斯河之战(1918);埃纳河攻势(1918)
    历史地位:兴登堡在军事生涯初期是一个出色的军人,但是他最为著名的成就在于一战中和鲁登道夫所形成的完美组合。晚年其黯淡的精神力量、陈旧的思想和狭隘的观察力使其后期的政治生涯受到损害。


  1847年10月2日,保罗·冯·兴登堡出生于东普鲁士波森市(今波兰波兹南市)一个容克地主家庭。外曾祖父是普鲁士皇家榴弹兵,外曾祖母则做过宫廷洗衣妇。兴登堡的父亲是普鲁士陆军的一位要塞副司令,母亲是军医的女儿。他的家庭有着强烈的忠君意识和军队色彩,这对作为长子的兴登堡有着重要的影响。

    11岁时,兴登堡被母亲送进了一所寄宿制的陆军幼童学校。在那里,他接受了启蒙的军国主义教育,普鲁士那种绝对服从、对上忠诚、勇猛果敢、永不言败的精神在少年兴登堡心里扎下了根。这种心理意识伴随了他一生。从孩提时代起接受的军事训练也使他一辈子受益匪浅。陆军幼童学校毕业后,兴登堡于1860年进入了柏林第一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并成为皇家候补军官团的一员。兴登堡精力充沛,体格健壮,身高6英尺1英寸(约1.86米),穿上笔挺的军装,更显得威武英俊。

    1866年3月,19岁的兴登堡少尉来到普鲁士驻但泽第3步兵近卫团,参加了随后爆发的普奥战争。普奥战争爆发了是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关键一仗,也是兴登堡的初出茅庐之战。克尼格雷茨之战中兴登堡表现突出,在进攻奥军炮兵阵地时英勇奋战并头部受轻伤。兴登堡由于英勇作战而闻名全军,得到了威廉一世的称赞,把一枚只有上尉以上军官才能得到的赤鹫勋章亲自颁给了他。在1870年开始的普法战争中,晋升为中尉的兴登堡先后参加了8月18日圣普里瓦会战和9月1日的色当之战。兴登堡再次以其英勇表现获取殊荣,威廉一世这一次把自己佩戴的铁十字勋章直接奖给他。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名声鹊起的兴登堡也成为德意志帝国一位颇有前途的少壮派军官。

    1872-1875年,兴登堡被推荐到陆军大学深造。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兴登堡受到总参谋长老毛奇的赏识,于1877年进入参谋总部任职。1879年他和杰屈德·冯·史伯林在斯特丁成婚,婚后育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1883年任军事学院教官,1889年任陆军部步兵局局长。1896年兴登堡获少将军衔,1903年进一步荣升为中将并在马格德堡之战中指挥第四军。在1908年的陆军演习中,他指挥的军表现非凡,以至于裁判不得不宣布与其对阵的由德皇威廉二世指挥的军被击败。这一胜利并没有给兴登堡带来好运。由于对新皇的内外政策感到怀疑,他面陈己见,直言劝谏。但威廉二世主观任性,听不进逆耳忠言,使兴登堡一再受到冷遇。1911年,兴登堡称病请求退役并很快得到批准。他怀着怅惘、无奈的心情,回到了汉诺威的庄园。

    一战爆发后,面对俄军连年坎普夫和萨姆索洛夫两个集团军的联合进攻,德军东线第八集团军指挥官普里特维茨举止失措遭到解职。兴登堡临危授命,在埃里希·鲁登道夫的辅佐下重新复役,于1914年8月23日在马林堡接管了第八集团军。这是他和鲁登道夫合作的开始,在这个组合中鲁登道夫的智谋和兴登堡的统率力得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兴登堡采纳了鲁登道夫和霍夫曼拟定的作战计划,于8月25日发动反攻并从两翼包围歼灭了萨姆索洛夫的俄国第二集团军。取得了坦能堡之战的辉煌胜利。9月上旬,他和鲁登道夫一起指挥德军部队在马祖里湖区重创了连年坎普夫的俄国第一集团军,将其逐出了东普鲁士。9月下旬开始兴登堡指挥了在波兰的战役,这一战役以在11月的罗兹之战构成胜利的顶峰。

    1914年11月1日,兴登堡被任命为东线德奥联军司令并被提升为陆军元帅。在其指挥下,德军于1915年5月实施了戈尔利采-塔尔诺夫突破,一举攻占波兰大部,并于8月5日攻占华沙。至此经过一年多的激战,德军在兴登堡指挥下获得巨大胜利。俄军不仅无法染指东普鲁士,而且还被迫放弃了波兰、立陶宛、里加以西的土地和沃伦地区,人员损失超过170万人。由于兴登堡取得了一连串的辉煌胜利,他被德国人誉为“护国之神”。

    1916年,兴登堡反对将东线的师调走以支持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在2月份发动的凡尔登攻势。凡尔登之战失败和8月27日罗马尼亚入侵匈牙利后,法尔肯海因于8月28日辞职并被派往罗马尼亚战线。兴登堡于8月29日成为新的德军总参谋长,并委任鲁登道夫担任第一军需总监。由于德皇和帝国国会放弃了权利和责任,使得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成为实际上的德国军事独裁者。

    1918年,在兴登堡的支持下,鲁登道夫先后发动了索姆河攻势(3月)、利斯河攻势(4月)、埃纳河攻势(5月)、努瓦永-蒙迪迪埃攻势(6月)、香槟-马恩河攻势(7月)。这些攻势往往都获得了初期的成功,但是由于后劲不足最后都遭到遏制。经过这些战役后,兴登堡转而主张采取防御战争,开始苦心经营著名的齐格飞防线。他在10月解除了丧失斗志的鲁登道夫的职务,代之以威廉·格勒纳将军。这些努力无法挽回德国的失败,德意志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了。

    在这种情况下,兴登堡虽被协约国列为第二号战犯,却一直没离开德国,也没离开军队。他对他的部队说:“弟兄们,我能替你们和协约国把条件讲到什么地步,诚然毫无把握,但是我总要尽到我的心力,替你们弄到我所能弄到的最好条件……”。1918年11月11日,兴登堡签署了停战协议。几天后,这位71岁的老人解甲归田,再次回到了他在汉诺威的庄园。

    1925年2月28日,魏玛共和国总统艾伯特因病去世。在随后的大选中兴登堡获得胜利,于4月26日成为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78岁的兴登堡当选总统后,国内的政治形势出现向右转的趋向。1926年5月5日,兴登堡发布总统令,指示各驻外公使馆和领事馆除悬挂魏玛共和国的黑红金国旗外,还要悬挂旧帝国的黑白红三色旗。同年8月12日,国会在关税法的表决中,通过了有利于容克和富农利益的法案。但总的来说,,他在政治危机期间树立了一个坚定和受欢迎的中心。   

    1929年9月从美国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德国遭到重大打击,社会矛盾趋于尖锐。1930年3月28日,社会民主党最后一任总理米勒辞职,德国国会自行解体。此后,德国进入“总统内阁”的领导体制,即总统根据魏玛宪法第48条,行使在“非常状态”下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紧急条例”来维持统治。这一规定,使兴登堡总统凌驾于国会之上,有权解散国会、取代国会和立法机构,有权任命或罢免总理。“国家元首获得的实权比过去的皇帝还要大。”与此同时,希特勒的纳粹党开始抬头,在国会的席位急剧增加。1931年11月初,兴登堡会见了希特勒。兴登堡对这位“波希米亚下士”没有任何好感,事后对亲信说:“他最多只能当个邮政部长。”

    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1932年,德国政局发生动荡。在这种背景下,兴登堡不顾85岁高龄和衰弱的身体和精力,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再次参选总统并在4月10日获得连任。在弗兰茨·冯·巴本的劝说下,他于1933年1月30日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总理,巴本任副总理兼普鲁士邦总理。这时的兴登堡不可能想到,希特勒将在整个世界掀起狂风巨浪,并使德意志遭遇了半个世纪的分裂状态。

    1934年8月2日,这位87岁的总统在他位于东普鲁士的领地纽代克盍然而逝,为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兴登堡在军事生涯初期是一个出色的军人,但是他最为著名的成就在于一战中和鲁登道夫所形成的完美组合。晚年其黯淡的精神力量、陈旧的思想和狭隘的观察力使其后期的政治生涯受到损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18:13 | 只看该作者
全名:休·蒙塔古·特伦查德(Hugh Montague Trenchard)  
  生卒年:1873年2月3日-1956年2月10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空军元帅  
  主要战争: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对德国的战略轰炸(1918)
    历史地位:休·特伦查德是历史上最杰出的空军人物之一,他的眼界和行政才能在其领导皇家航空队和皇家空军时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有着“轰隆”、“皇家空军之父”等称号的特伦查德不是一个学者或理论家,而是一个实干家和组织者,对皇家空军的参谋部和支援系统有着极大的贡献。他的工作对威廉·米切尔的空军理论有着重大影响。



休·蒙塔古·特伦查德1873年2月3日出生于萨默赛特郡的汤顿。他的双亲很希望他成为一名军人,但是特伦查德得军事生涯开始得并不顺利。他一开始想加入海军和进入伍利奇军事工程学院,但愿望未能实现。他转而试图成为民兵,但是在1891年和1892年的考试中均没能通过。1893年他终于在第三次考试中通过,得以进入英国军队。9月9日,他获得少尉军衔,开始在皇家苏格兰燧发枪手团第二营服役。1896年8月12日,特伦查德晋升为中尉。参加了1899-1902年的第二次英布战争,在战争中他失去了一个肺而且脊骨也受到损害。战争中,特伦查德于1900年2月28日晋升为上尉,并在1902年8月22日成为少校。1903年10月24日,特伦查德作为南尼日利亚团的代理指挥官参加了在尼日利亚的作战行动,不久后成为正式指挥官。期间他和莎拉·霍金斯结合,婚后他们育有五个孩子。

1912年,特伦查德少校回到英国家乡养病,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下,他于8月17日进入索普维斯的飞行学校,报名学习飞行。这时的特伦查德39岁,身高6英尺3英寸,被认为并不是一块飞行员的好料子。但是困难只让迷上了飞行的特伦查德更坚定的迈向成功,仅仅花了四天他就拿到了飞行执照。特伦查德被教师科普兰德-佩里认为是一个模范学生,拥有“绝佳的精神”。学校认为,虽然特伦查德的天生条件使他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飞行员,但是其冲劲和决心会让他获得更大的成功。特伦查德决定转入皇家陆军航空队,于10月1日成为学校的教官,真正开始了这位伟大空军先行者的职业生涯。第二年,他被指派担任位于威尔特郡的中央飞行学校的副校长。

1914年宣战后,特伦查德本来希望率领目前可用的四个中队赴法国参战,但是他于8月7日获颁中校军衔,接受了担任国内的皇家航空队司令的命令,负责驻扎在法恩巴罗并组建新的中队。随着战争的进展,特伦查德迎来了事业的高峰。他极富开拓精神,如果没有现成的惯例和原则可以利用,他就创造出自己的原则。特伦查德对部队的训练、装备和操作十分用心,使皇家航空队保持当时很高的水准上。在工作中特伦查德逐渐理解了空中力量的重大潜力和战略意义,成为了一个建立独立空军的热情鼓吹者。特伦查德的努力使他后来被誉为“皇家空军之父”,但是他本人从不承认这一点。而且,他的大嗓门和充满激情的个性还使他获得另外一个绰号——“轰隆”。1915年6月3日特伦查德晋升为上校,开始担任国王的特别副官。

1915年8月25日,特伦查德转战法国,负责指挥第一空军联队。这时皇家航空队还只是陆军的一个分支,特伦查德的军衔也刚刚才提升到准将级别。特伦查德上任后十分活跃,采取了一系列主动的攻击行动以获得制空权,逐渐确立了优先夺取制空权的原则,这一原则很快成为标准的皇家航空队原则。但是特伦查德的进取精神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认为他在空战中没有必要的派遣了大量的飞机并造成了过多的伤亡。1916年3月24日,他成为驻法皇家航空队的总指挥官,同时晋升为少将。特伦查德不断探索空军在战争中的作用,鼓吹建立一支独立的空军力量,并认为空权正如海权、陆权一样,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伦查德强调皇家航空队的作用在于其空中部队对地面部队提供足够的支持,获得了总司令道格拉斯·黑格的大加赞赏。1918年1月3日空军委员会成立时,他被任命为空军参谋长,并在这一年获封爵位。在这个职位上,特伦查德致力于建立独立的英国皇家空军,但因为和缺乏想象力的空军部长罗斯米尔发生了争执而在3个月后辞职。1918年6月,特伦查德被委任负责组建一支独立的跨国轰炸机部队,这是英国皇家空军的开端,特伦查德的军衔也相应从陆军少将转为空军少将。作为战略空军的信徒,特伦查德集中了英国皇家空军的重型轰炸机对德国的铁路和工业目标展开袭击。1918年10月26日,特伦查德成为联军空军部队的总指挥官。

1919年2月,特伦查德被新任空军大臣温斯顿·邱吉尔再次任命为空军总参谋长,负责建立战后空军。同年,特伦查德于8月1日晋升为空军中将并随后被封为从男爵。特伦查德为空军士官和参谋人员建立了一系列训练基地、空军学院和空军参谋学院,并创立了短期服役制度以便于当需求增加时可以提供大量有经验的人员。在这些特伦查德的“小家伙”中,很多人成为了后来英国空军的中坚人物,在二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特伦查德一直担任着皇家空军总参谋长直到1929年底他退役为止,任上建立了进攻性空军的战略。任职期间,特伦查德于1922年4月1日晋升为空军上将,并在1927年1月1日成为皇家空军的第一位元帅。1930年他被封为男爵。翌年被任命为伦敦首都警察局局长,并担任此职直到1935年。在此期间他实行了包括在亨顿建立警察训练学院在内的一系列改革。

1936年他被封为子爵并开始涉足商界,担任联合非洲公司的董事长直到1953年。1956年2月10日,休·蒙塔古·特伦查德以83岁高龄死于伦敦。

休·特伦查德是历史上最杰出的空军人物之一,他的眼界和行政才能在其领导皇家航空队和皇家空军时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有着“轰隆”、“皇家空军之父”等称号的特伦查德不是一个学者或理论家,而是一个实干家和组织者,对皇家空军的参谋部和支援系统有着极大的贡献。他的工作对威廉·米切尔的空军理论有着重大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18:01 | 只看该作者
全名: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汉密尔顿(Ian Standish Monteith Hamilton)  
  生卒年:1853年1月16日-1947年10月12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陆军上将  
  主要战争:第二次阿富汗战争(1878-1880);第一次英布战争(1881);马赫迪战争(1883-1898);第三次缅甸战争(1885-1886);蒂拉赫之战(1897-1898);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马朱巴之战(1881);埃兰兹拉赫特之战(1899);杜伦科普之战(1899);加利波利之战(1915);
    历史地位:汉密尔顿被认为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军官,因勇敢、魅力和智慧出众而闻名,有着不俗的文学素养。他对加利波利的失败只负有部分责任,这是因为整个行动具有以下特点:措施和手段不足、指挥官们力不胜任以及计划不明确。


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汉密尔顿于1853年1月16日出生于科孚,他是克里斯坦·汉密尔顿和玛丽亚的儿子。1856年伊恩的母亲在他的弟弟维若克出生时难产而死,给伊恩带来了深刻的悲伤。在1870年提出参军的申请前,他在切姆和威灵顿学院接受教育。

1872年,汉密尔顿被陆军录取,和萨克福团一起在桑赫斯特军官学校参加短期培训。不到一年后,他于1873年11月转调到位于印度的第92高地联队,开始了他长达25年的海外服役生涯。1878年11月-1880年9月,汉密尔顿参加了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并赢得弗雷德里克·罗伯茨将军的注意。在汉密尔顿中尉带头发动的强烈请愿下,第92高地联队1881年被调往南非参加第一次英布战争。1881年2月,汉密尔顿随科利将军参加了马朱巴山的战斗,战斗中他十分英勇,在27日一度被俘,并且左腕重伤。汉密尔顿因为这次的英勇行为被申请授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但是因为过于年轻而未被批准。随后汉密尔顿回国养伤,在国内他作为战争英雄接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招待。而且在利斯特医生的杰出医术下,他的左腕得以保全。

在参谋学校进修之后,汉密尔顿接受了就任马德拉斯司令的弗雷德里克·罗伯茨勋爵的邀请,成为他的副官。随后他于1882年2月跟随罗伯茨回到印度,并晋升为上尉。在为罗伯茨撰写报告和演讲稿的工作中,汉密尔顿的文字功夫日趋熟练。1885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未来的战斗》。这本书的思想被应用于在印度部队的训练中,尤其使部队的步枪射击水平获得了提升。汉密尔顿还出版了一本诗集,并为《马德拉斯邮报》撰写专栏文章。在文字中,他显示出一个思考者和理想主义者的特质。


1884年9月-1885年4月,汉密尔顿参加了为解救在喀土穆被围的戈登而从尼罗河南下的远征,负责指挥第1高地联队。这个由沃尔斯利发动的远征最后归于失败,但汉密尔顿却表现不俗并被提升为少校。之后,他返回印度参加了1885年11月-1886年1月的第三次缅甸战争。1887年2月,他和简·缪尔,一位格拉斯哥商人的女儿结婚。同年6月,汉密尔顿晋升为中校。他这时已经是一个资深军官,并和亨利·罗林森私交甚好。汉密尔顿随后担任负责射击训练的将军助理,得以按自己的方式进行来复枪的射击训练。他的努力使得驻印部队的射击技术获得广泛好评,他的训练方法也从1893年开始在全军得到推广。

1891年,汉密尔顿晋升为上校。在罗伯茨离开印度之后,他在新总司令乔治·怀特的麾下担任军事助理。1895年8月,他被任命为驻印部队代理军需将军。2年后,他结识了温斯顿·邱吉尔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年,他在一次行动被任命为旅长,率部获得进展,但不久因为堕马受伤而离职。1898年2月,汉密尔顿再次负责指挥一个旅参加了在印度西北部边界发动的蒂拉赫远征。1898年3月他离开印度前往位于海斯的射击学校担任司令,但第二次英布战争再次改变了他的职务。

1899年10月,汉密尔顿前往南非,就任乔治·怀特爵士的纳塔尔部队的参谋长。10月21日的埃兰兹拉赫特之战中,他以少将军衔指挥第7步兵旅,取得巨大的成功并荣获维多利亚十字勋章。1899年11月2日-1900年2月28日,他被围困于莱迪史密斯。由于汉密尔顿没能充分加强他所辖防区的防御阵地,结果在布尔人围攻瓦根山时英军损失惨重。尽管如此,他仍被罗伯茨勋爵任命为当地的中将指挥官,率部从布隆方丹向约翰内斯堡进军。1900年5月,他指挥一个师在一次精心策划的战斗中夺取杜伦科普。6月-11月他参加了几次与残余的布尔人小部队的战斗。当罗伯茨返回英国后,他任基钦纳的参谋长并指挥了几次作战行动,并于1902年4月11日在鲁伊瓦尔取得大捷。5月31日,他出席了在费雷尼欣的和平条约签字仪式。1903-1904年返回英国任军需总监。1904年2月-1905年9月在日俄战争期间担任军事观察团团长,随日军在中国东北观战,其后根据其考察情况出版了《一个参谋军官的所见所闻》。1909年起任英国南部防区的司令官和陆军副官署署长。后在反对罗伯茨勋爵的征募计划中起到带头作用。1910年10月,他出任地中海英军总司令。1914年晋升上将。

1914年8月战争爆发后,他和约翰·弗伦奇争夺英国远征军总司令一职失败,转任英国本土陆军总司令,负责组织防御、扩充军备并转运往欧陆。1915年3月,基钦纳决定对加利波利发动一次海上攻击,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以进一步攻击君士坦丁堡。在邱吉尔的支持下,汉密尔顿出任英国地中海远征军总司令,指挥4月25日在加利波利的登陆作战。

由于一开始计划以海上攻击为主而非登陆作战,伦敦的陆军部没有来得及制订作战计划。汉密尔顿只接到粗略的指示,但如何把这些指示发展成为一个紧密结合的战役却得不到任何帮助。他急急忙忙不带后方勤务人员就赶往东地中海,所确定知道的只是去指挥一支远征军入侵加利波利和消灭敌人而已。汉密尔顿对于他的敌人的唯一知识,来自于1912年的土耳其陆军操典、一张不完善的作战区域地图和在最后一分钟冲进书店买来的君士坦丁堡旅游指南。在他离开伦敦的时候,他甚至没有选定在半岛的登陆地点。汉密尔顿率领的部队大部分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还有一个法国师和本地的印度人部队(廓尔喀人),共约七万八千人,集合起来对付由德国将军利曼·冯·赞德尔斯指挥的、新建的有八万四千人的土耳其第五集团军。土耳其的宿敌希腊,志愿出兵三个师入侵加利波利和从西进攻君主坦丁堡,但沙皇政权激烈反对。俄国宁愿丧失一切,也不愿冒让希腊染指土耳其领土的些微风险。

由于缺乏适当的装备和支援,地形复杂困难以及指挥官互相缺乏合作,以及穆斯塔法·基马尔的敏捷行动,英军的登陆作战代价十分高昂,未能获得稳固的滩头阵地。随着援兵的到达,8月6-8日再次实施进攻,但再次以失败告终。登陆部队在海滩上处境十分困难,仅8月间的伤亡就在4万人以上。面对这种不利局面,汉密尔顿坚持反对撤兵的提议,这导致在10月被解职并召回国内。回国后汉密尔顿获得了北方战区司令官的职位,但他拒绝任职并从此没有再担任指挥职务。

战后,汉密尔顿夫妇收养了一个儿子和女儿,并在复员军人的福利工作十分活跃。他继续写作,出版了几本关于其军旅生涯和加利波利战役的书,其中以1920年出版的《加利波利日记》和1944年出版的《听那鼓声》较为有名。1947年10月12日,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汉密尔顿爵士卒于伦敦。

汉密尔顿被认为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军官,因勇敢、魅力和智慧出众而闻名,有着不俗的文学素养。他对加利波利的失败只负有部分责任,这是因为整个行动具有以下特点:措施和手段不足、指挥官们力不胜任以及计划不明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17:49 | 只看该作者
全名:莱茵哈特·舍尔(Reinhard Scheer)  
  生卒年:1863年9月30日-1928年11月26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海军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日德兰海战(1916)
    历史地位:舍尔是一位雄心勃勃而卓有能力的指挥官,勤奋而且意志坚定。他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中表现出了勇敢、进取和富于竞争精神,但这对改变当时德军战略形势却毫无作用。



1863年9月30日,舍尔出生于汉诺威的奥本科岑,父亲是朱利叶斯·舍尔。舍尔母亲的名字是玛丽·莱茵哈特,舍尔的名字看起来和她有关。舍尔似乎很珍惜自己的名字,以至于当德皇授予他贵族头衔后,他拒绝在名字中使用“冯”字,而是保持原状。

1879年4月22日,他作为海军军校生加入德国海军,并在1880年6月15日成为海军候补军官。1882年11月16日,舍尔成为海军少尉。1885年11月15日,晋升为海军中尉。在19世纪80年代,他建立了作为鱼雷专家的声望。1893年4月10日,成为海军上尉。

1899年,舍尔和艾米莉·摩尔结婚。他们育有两个女儿,玛丽安和伊莉斯。

1900年4月9日,舍尔成为海军少校,并在1904年1月27日和1905年3月21日分别晋升为海军中校和海军上校。1907年,舍尔开始担任战列舰舰长。1910年1月27日,舍尔成为海军少将。随后,舍尔被当时的公海舰队的司令海宁·冯·霍尔登道夫任命为参谋长。

三年后,舍尔成为第二战斗集群的指挥官,并在1913年12月9日晋升为中将。作为潜艇作战的强力支持者,自1914年8月宣战后,舍尔就一直过于高估潜艇在接下来的战争中的作用。以至他不惜以激怒当时处于中立的美国为代价,也要鲁莽的鼓励使用潜艇。舍尔计划和实施了德国潜艇对英国海岸线的直接袭击,他精心使用水面船只作为诱饵将英国战舰引入潜艇早就埋伏好的公海海域。

1916年1月24日取代胡戈·冯·波尔成为海军公海舰队的指挥官后,雄心勃勃的舍尔决定改变前任采取的消极态势。他计划在稍晚将进行的决战之前先设法削减英国皇家海军的优势。就这样,舍尔果断的决定在1916年5月下旬将英国舰队拖入一场战斗,他的意图在于分散英国舰队以便可以进行各个击破。

具体来说,他指望用希佩尔的战斗巡洋舰作为诱饵,诱使诸如贝蒂舰队这样的英军分舰队进入公海舰队伏击圈,分别歼灭。作为这一计划的结果,英国主力舰队和德国公海舰队在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6月1日)中遭遇。出乎舍尔的预计,英军也打算使用贝蒂舰队作为诱饵,来诱使公海舰队陷入重围。双方的计划导致了战斗中出现了异常混乱的局面。虽然英国海军上将杰立科和舍尔进行了杰出的指挥调度,海战却并没有按照英国或者德国预定的计划演进。凭借着舍尔的努力,德国公海舰队通过漂亮的机动突出重围,免于溃灭的命运。

日德兰海战中,英海军共计损失三艘战斗巡洋舰,三艘轻巡洋舰和八艘驱逐舰,伤亡人数六千九百四十五人;德海军损失一艘过时的战列舰,一艘战斗巡洋舰,四艘轻巡洋舰和五艘驱逐舰,伤亡人数三千零五十八人。在实际吨位上,英海军损失十一万五千零二十五吨,德海军损失六万一千一百八十吨。由于使英国舰队遭到了更大的损失,舍尔于6月5日晋升为海军上将,同时获颁蓝马克斯勋章。1917年2月1日,他进一步为这一勋章添上了橡树叶。

日德兰海战常常在某个程度上被认为是一场平局。德军获得战术上的胜利,对英国舰只造成了更多的损害,但是英军获得了更重要的战略上的胜利。无论是德皇威廉二世还是舍尔都不愿再次冒险让公海舰队在战斗中面对英国皇家海军。德军继续被英军封锁,其舰只仅限于在海岸附近的水域游弋。舍尔继续努力想打破德国海军所处的被动局面,转而大力鼓吹无限制潜艇战,并推动执行了所谓“舍尔计划”。这一计划旨在提升军工能力,以达到每月生产36艘潜艇的能力。但这些努力收效甚微,远洋舰队的士气也因此不断下降。德国舰队中出现了“威廉港和北海舰队秘密委员会”,在这一委员会的推动下,抗命和叛变事件时有发生。

1918年8月8日,舍尔取代豪森道夫被任命为海军部部长,德皇威廉二世仅仅是勉强同意了这项任命。这个职位使舍尔实际成为德国海军最高指挥官。舍尔随后顶住压力,给海军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

在战争结束以前,舍尔计划于1918年10月对英国舰队发动大胆的进攻,通过一个决定性的胜利来突破围困,但这一计划被认为更像一个自杀性计划。这个计划由于10月30号基尔的水兵起义搁置下来,没有被执行。11月9号,舍尔被威廉二世免职。在12月新的德国共和政府成立后,舍尔于12月17日正式退役。

此后舍尔在魏玛定居,专心撰写战争回忆录《一战中德国公海舰队》。本书于1919年出版,并在一年后出版了英文版。他希望能安静的生活,但是1920年10月9日的不幸事件打乱了他的生活。一个油漆匠袭击了他的住宅,舍尔夫人和女佣被枪杀,女儿伊莉斯也在事件中受伤。这一悲惨事件极大的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健康。

1928年11月26日,莱茵哈特·舍尔在他65岁的时候,卒于马克垂德维茨。他被埋葬于魏玛的弗里德霍夫,那也是歌德和席勒的墓地。

舍尔是一位雄心勃勃而卓有能力的指挥官,勤奋而且意志坚定。他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中表现出了勇敢、进取和富于竞争精神,但这对改变当时德军战略形势却毫无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17:36 | 只看该作者
全名:奥古斯特·冯·马肯森(August von Mackensen)  
  生卒年:1849年12月6日-1945年10月8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普法战争(1870-187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古姆宾嫩(古谢夫)之战(1914);坦能堡战役(1914);第一次马祖里湖之战(1914);罗斯之战(1914);戈尔利采-塔尔诺夫之战(1915);塞尔维亚之战(1915);罗马尼亚之战(1916)
    历史地位:奥古斯特·冯·马肯森是一位典型的普鲁士军官,更是一位能干的、充满活力并足智多谋的将领。作为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的征服者,他是德军在东线最为成功的陆军指挥官之一。


1849年12月6日,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出生于萨克森位于维腾贝格附近的豪斯-莱比锡。其祖父曾经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担任过汉诺威的骑兵指挥官,在马上一直活跃到90岁。不过他的父亲路易斯·马肯森这时只是一个土地经纪人,要到1887年才能靠其财富成为一名贵族。

马肯森在易北河和莱比锡地区长大,那里是1813激战的战场。祖父的光荣的骑兵生涯和父亲对保皇主义的热爱对马肯森影响颇大,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轻骑兵军官。但是由于担心门第的偏见和昂贵的费用,其父亲并不赞同他的理想。马肯森不得不压抑住热情,在私人指导下完成了高中教育,开始学习经营农业。不久机遇降临,1869年10月1日,不满20岁的马肯森获准作为一年期的志愿兵加入精锐的“死亡轻骑兵”部队。马肯森十分兴奋,决意抓住这个机会。随后爆发的普法战争(1870-71年)让他得偿所愿。

战争中,“死亡轻骑兵”隶属于第4骑兵师,该师属于威廉王储率领的第3集团军。1870年8月5日初临战场后,马肯森作战十分勇敢。10月5日,他被提升为军士长。奥尔良战役后,他晋升为少尉。1871年战争结束后,马肯森在父亲的要求下复员,并进入哈勒大学学习农业。但他更大的兴趣在于选修专业外的战争历史课程。最后他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说服了父亲,让他回到军队,成为了一名轻骑兵军官。由此,他开始了一系列稳定而不引人注目晋升。1976年9月,他晋升为中尉。

1879年11月21日,马肯森和多萝西·冯·合恩结婚,这一婚姻提升了他在军中的地位。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1905年多萝西去世。婚后他们育有两个女儿和三个儿子。

1880年马肯森进入总参谋部,获得了毛奇的赏识。1884年2月,转任第7团参谋。一年后,负责指挥在梅斯的第9龙骑兵中队。1888年10月15日,他晋升为少校,就任布罗姆博格的第4师参谋。1891年2月11日,马肯森回到总参谋部,担任参谋总长施利芬伯爵的第一副官。在和施利芬相处的两年半里,马肯森获益良多,其表现也得到了好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891年和威廉二世的会面,马肯森对于战史的熟悉留给皇帝很深的印象。1893年6月17日,马肯森转到第1死亡轻骑兵团。他在这里呆了很长时间,分别于1894年1月27日和1897年3月22日晋升为中校和上校。

1898年,他作为副官陪同德皇威廉二世访问巴勒斯坦。马肯森身高六英尺的体形和恳挚谦恭的举止使他在扮演这一角色上大获成功,获得了皇帝的器重。1901年9月,马肯森被威廉二世提升为将军,派往指挥死亡轻骑兵旅。1903年,他调往指挥位于但泽的第36师,同时兼任皇帝的将级副官。同年9月11日,在这个职位上晋升为中将。1908年1月27日,马肯森晋升为骑兵上将,负责指挥第17军。同年4月29日,他再次结婚,对方是列欧妮·冯·奥斯汀。

一战中马肯森参加了几乎东线的所有主要进攻。最初他隶属于普里特维茨的第8集团军,对抗入侵的俄军。1914年8月,他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联合指挥的古姆宾嫩和坦能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胜利充分的补偿了他此前遭到的失败。他随后乘胜追击,参加了于9月9日开始第一次马苏里湖会战。

9月下旬,马肯森调往新成立的第9集团军,并在11月4日升任该集团军司令。在波兰战役中,马肯森指挥第9集团军进行对华沙的围攻和对罗斯的进攻,其中后者尤为令人称道。他随后因此获得了蓝马克斯勋章。

在奥匈军1915年3-4月间的喀尔巴阡山攻势惨败后,马肯森带领德军增援兵力南下,于4月出任德奥第11集团军司令。在参谋长冯·泽克特的协助下,他于5月2日指挥第11集团军和奥匈第4集团军发动了精心准备的戈尔利采-塔尔诺夫攻势,一举突破俄军防线。在这个夏天,马肯森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力,接连发动了三波攻势,其先头部队俘虏了12万俄军,消灭了俄国第3集团军。这次胜利使他在6月20日被提升为陆军元帅。马肯森继续挺进,6月22日,率部攻取伦贝格;8月29日,拿下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他在这次壮大的攻势中一直推进到巴哥河畔,赢得了作为突破战术大师的声望。

1915年9月,马肯森被调往巴尔干半岛,指挥了对塞尔维亚的新攻势。10月7日,他指挥德军11集团军、德奥第3集团军对数量处于劣势和厌战德塞军实施心理攻势。10月9日,即顺利拿下贝尔格莱德,12月4日,即两个月内横扫整个塞维利亚。

当罗马尼亚参战趋势明显后,法尔肯海因于1916年春任命马肯森担任在保加利亚北部的多瑙河集团军司令,这支部队由保军、土军和德军混编而成。罗马尼亚实际参战后,马肯森于9月1日开始向北进攻。分别在9月6日和9月9日攻克图特拉坎和锡利斯特拉,并夺取了从康斯坦察到多瑙河畔切尔纳沃达的铁路线。由于兵力不足,他一度被阻。当得到两个土军师的加强后,马肯森继续北进,11月在斯维什托夫渡过多瑙河,朝东北方向的布加勒斯特挺进。12月1日他曾一时被罗军反攻所阻,但12月6日即在法尔肯海因的第9集团军的支援下进入布加勒斯特。随后,马肯森一直负责指挥罗马尼亚占领军,巩固了对罗马尼亚的控制。

停战之后,他于1918年11月在诺维萨德被法军拘留。1919年12月,马肯森从军队中退役。之后他涉足政治,于1933年加入了希特勒的纳粹党和政府。1934年6月30日曾和兴登堡联系,以阻止在长刀之夜的屠杀。但他没有成功,结果前国防部长库特·冯·施莱彻尔上将和其幕僚库特·冯·布莱多夫少将被杀。

虽然支持希特勒,马肯森依然是一位前君主主义者。已退位的威廉二世于1941年在荷兰去世,马肯森作为唯一一个那个时代的幸存者出席了葬礼。二战中,实际上处于退休状态的马肯森没有扮演任何活跃的角色。

1945年10月8日,96岁高龄的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卒于汉诺威附近的策勒。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是一位典型的普鲁士军官,更是一位能干的、充满活力并足智多谋的将领。作为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的征服者,他是德军在东线最为成功的陆军指挥官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17:18 | 只看该作者
全名:约翰·拉什沃思·杰利科(John Rushworth Jellicoe)  
  生卒年:1859年12月5日-1935年11月20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海军元帅
  主要战争: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190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日德兰海战(1916)
    历史地位:战前杰利科作为“费希尔帮”的一员,为英国海军贡献良多。一战中,杰利科小心谨慎而且成功地维护了英国的海上优势,但是他在日德兰海战中的确让一场辉煌的胜利从手中滑过。如果抓住了那个机会,约翰·杰利科会成为一个象纳尔逊一样的人物。



约翰·杰利科于1859年12月5日出生在南安普敦,他是一个英国商船船长的儿子。

1872年,13岁的杰利科进入海军。1874年,他在海军学校受训完毕,成为一名候补军官。1880年,他晋升中尉并在1882年的埃及战争中服役。1883年,杰利科从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的射击专业毕业,获奖金80英镑。1884年,他成为英国战舰“优异”号上称职的火炮射击军官,军衔中尉。1886年-1888年,他在战舰“国王”号上任射击上尉,这时他已经是一位炮术和鱼雷进攻的专家了。1890年任海军部军械署长助理,后在地中海舰队海军上将乔治·特赖恩爵士的旗舰“维多利亚”号上任职。在1893年6月22日于贝鲁特举行的海上演习中,“坎珀唐”号在的黎波里附近撞沉了“维多利亚”号,包括特赖恩上将在内共有358名军人遇难,杰利科得以死里逃生。从事后到1896年,他在地中海舰队的“拉米伊”号上服役。1897年元旦,他晋升为海军上校,开始在军械委员会任职。1898年,杰利科任英国战舰“森都里安”号的指挥官。1900年6月,他作为海军上将爱德华·西蒙率领的分舰队旗舰舰长,参加了第一次北京“解围”远征。在镇压义和团运动中,他在陆上身负重伤,一颗子弹从此留在他的肺中。伤愈后杰利科任海军部第三大臣助理,并于1903年8月被任命为装甲巡洋舰“德雷克”号的指挥官。

1905-1907年间,杰利科担任海军部军械署长。1907年8月,约翰·杰利科晋升为海军少将,在大西洋舰队任职。1908年,他返回海军部,在约翰·费希尔爵士手下任第三海军大臣,负责海军军械的现代化和无畏级战舰的装备计划。1910年12月,杰利科晋升为海军副中将,指挥大西洋舰队。后调回国内舰队,任第二分舰队司令。1911年11月,获批准正式成为海军中将,任大舰队副司令。1912年监察在英国战舰“雷电”号和“奥利安”号上的射击实验,并采用了派尔希·斯科特的火控系统。1913年,杰利科成为海军部第二大臣,并参加了该年的军事演习,在演习中任红方舰队指挥官。不久,他在乔治·卡拉汉爵士之下任本土舰队副司令官。

约翰·杰利科是“费希尔帮”的一员,长期协助费希尔海军上将对海军进行现代化改革,他也是无畏级战舰、鱼雷艇和潜艇的强力支持者。因此,他被费希尔认为是在战争中率领主力舰队的最佳人选。在1914年8月4日一次大战爆发时,他取代乔治·卡拉汉爵士被任命为英国大舰队司令,着手加强舰队的战斗准备。1915年3月,约翰·杰利科晋升为海军上将。

杰利科是1588年的查理·霍华德以后首位在战争中指挥整个海军舰队的海军上将。邱吉尔曾经如此评论杰利科担负的角色,“交战双方中唯一能在一个下午就输掉这场战争的人”。背负这种沉重的责任,杰利科以斯卡帕湾作为大舰队的基地,静待德国舰队出现,对于海上作战采取谨慎的防御性态度。但公众普遍期待着在北海进行一次特拉法加式的海上主力决战,这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常常拿杰利科与他可能的继任者——后来的海军元帅贝蒂——相比,而这种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对杰利科相当不利。但无论如何,皇家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提供英国远征军的补给和保持对德国的经济封锁。杰利科做得非常成功,一直保持着对德国公海舰队的战略优势,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愿意让他的战舰冒任何不必要的危险。

杰利科在1916年5月31日开始的日德兰海战中的表现让很多人感到失望,指责他缺乏热情。此战中,杰利科通过杰出的部署已经使德国公海舰队陷入重围,面临覆灭的危险。但杰利科却因为担心希佩尔发动的鱼雷进攻而采取防御性的转向,这使得舍尔得以率部逃脱。这一点过于谨慎的行动遭到了特别的批评。他受到了辞职的压力。但是公正的说,虽然舍尔在日德兰获取战术上的胜利,但是英国大舰队依然牢牢的控制着制海权,使德公海舰队不敢出动。可以说,杰利科夺取了战略上的胜利,1916年获颁的功绩勋章是他应得的奖赏。

1916年11月28日,杰利科取代亨利·杰克逊被任命为第一海军大臣,即海军总参谋长。他并不适应这个职务,也不理解它的政治意义。面对德国潜艇的威胁,他反对对商船进行大力护航而是努力采取其他的反潜措施。

1917年平安夜,杰利科突然被首相大卫·劳合·乔治解职,这是因为杰利科反对在大西洋战役中采取首相所赞赏的护航体系。杰利科从此退出现役,但在1919年,他晋升为海军元帅,并在12月获封为斯卡帕的杰利科子爵。1920-1924年间,杰利科担任新西兰总督,并于1925年获封伯爵和南安普敦的布罗卡斯子爵。1928-1932年间,他担任英国皇家军团的会长。

战后杰利科出版了很多著作,其中包括了1919年出版的《1914-1916年的大舰队》和1921年出版的《决定性的海战》。

约翰·杰利科爵士死于1935年11月20日,葬于圣保罗教堂的墓地。

战前杰利科作为“费希尔帮”的一员,为英国海军贡献良多。一战中,杰利科小心谨慎而且成功地维护了英国的海上优势,但是他在日德兰海战中的确让一场辉煌的胜利从手中滑过。如果抓住了那个机会,约翰·杰利科会成为一个象纳尔逊一样的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17:07 | 只看该作者
全名:约翰·登顿·平克斯通·弗伦奇(John Denton Pinkstone French)  
  生卒年:1852年9月28日-1925年5月22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镇压马赫迪起义(1883-1898);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埃兰兹拉特之战(1899);帕尔德贝格之战(1900);波普勒格罗夫之战(1900);蒙斯之战(1914);马恩河战役(1914);第一次伊普尔会战(1914);第二次伊普尔会战(1915);罗斯之战(1915);
    历史地位:在青年时代,弗伦奇是一位有能力的、认真谨慎和充满活力的指挥官。在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后,他变得犹豫、执拗,毫无生气,不愿意帮助友军。英国远征军最初取得的胜利主要应归功于部队的素质和各师的指挥官,而不是他的努力。



1852年9月28日,约翰·登顿·平克斯通·弗伦奇出生在肯特郡的里普尔山谷,他的双亲是威廉·弗伦奇船长和玛格丽特·艾蔻兹。1866年,弗伦奇加入军队,作为军官候补生和少年水手在海军服役。在1870年转为民兵后,弗伦奇于1874年正式转入陆军服务,加入第19轻骑兵团。经过一段丰富而出色的职业生涯,他不断获得晋升。

1884年10月-1885年4月期间,弗伦奇参加了尼罗河远征队,去解救在喀土穆被围的戈登。该行动虽然失败,但是弗伦奇因为出色的表现晋升为上校,并在1889-1893年间指挥第19轻骑兵团。1897年,约翰·弗伦奇晋升为准将,负责指挥一个骑兵旅。

1899年10月第二次英布战争爆发时他被提拔为少将,并前往南非履新,在布勒远征军中指挥一个骑兵师。战争中,弗伦奇参加了10月21日在埃兰兹拉特以及莱迪史密斯附近的重大战斗,并于11月2日在该城被布尔人包围前顺利撤离。1899年11月-1900年2月期间,他重组了他的骑兵师,并招募当地的骑兵部队。在侵入奥兰治自由邦前夕,弗伦奇晋升为中将。2月17日,他率部迂回前进以解金伯利之围,此举使其部队陷入疲惫。3月7日他在波普勒格罗夫实施侧翼机动,但由于布尔人快速撤退以及其马匹的恶劣情况使行动受挫。3月13日,他率部进入奥兰治自由邦首都布隆方丹。6月5日,占领德兰士瓦的首都比勒陀利亚。随后他参加了向阔马提波特的进军(7月21日-9月25日)。1901年1月下旬-5月下旬,他在东德兰士瓦实施清剿战。1901年5月-1902年5月,他在克龙涅角指挥对布尔人游击队的战斗。

在南非的战斗结束后,弗伦奇回到英国。1902年,他就任阿尔德肖特的司令官。1907年,弗伦奇晋升为上将,转任陆军总监。1912年,约翰·弗伦奇就任英帝国陆军参谋总长,并在一年后晋升为陆军元帅。1914年4月卡勒兵变后,他辞去参谋总长一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弗伦奇被选为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开赴法国。略有讽刺性的是,他的姐姐夏洛特·德斯帕正参与领导着一场反战运动。

1914年8月18-19日,约翰·弗伦奇把英军集中于比利时南部,位于朗雷扎克将军的法国第五集团军左翼。英军试图阻击亚历山大·冯·克鲁克的德国第一集团军,但在蒙斯(8月23日)和勒卡托(8月25-27日)被表现出色的德军击退。弗伦奇对朗雷扎克在克鲁克的攻击下向巴黎东南后撤非常不满。而且蒙斯会战后,弗伦奇对战争的态度更趋悲观,怀疑是否能在战争中最终取胜。之后,弗伦奇对与法军的合作非常不积极,注重于保存他的部队,试图将英军撤退到赛纳河以南。这使得陆军大臣基钦纳不得不于1914年9月紧急视察,进行亲自干预,并鼓舞弗伦奇的斗志。弗伦奇勉强同意参加霞飞于8月30日开始在马恩河实施的大反攻,并率部攻击克鲁克第一集团军暴露的侧翼。这一攻击成功将德军逐退到恩河。

随后,约翰·弗伦奇指挥英军在法国和比利时作战,在第一次伊普尔会战(1914年10月19日-11月22日)、第二次伊普尔会战(1915年4月22日-5月25日)、罗斯攻势(1915年9月25日-11月4日)中均取得良好战果。但是由于继续对与法军合作持消极态度,并在罗斯之战中极为不当的配备预备队,弗伦奇遭到强烈抨击。这导致他在12月15日被道格拉斯·黑格取代。

被解除了远征军的职位后,约翰·弗伦奇被封为子爵,于1915-1918年担任英国本土部队总司令。其间,他于1916年镇压了爱尔兰的复活节起义。1918年5月年,弗伦奇被授予爱尔兰总督的头衔,在随后极为困难的时期内履行勒他的职务。1921年初,弗伦奇辞职并接受伯爵头衔。在他退休时,英国政府授予他5万英镑的奖金。

约翰·弗伦奇爵士在1925年5月22日卒于肯特的迪尔城堡。

在青年时代,弗伦奇是一位有能力的、认真谨慎和充满活力的指挥官。在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后,他变得犹豫、执拗,毫无生气,不愿意帮助友军。英国远征军最初取得的胜利主要应归功于部队的素质和各师的指挥官,而不是他的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16:54 | 只看该作者
全名: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  
  生卒年:1861年6月19日-1928年1月28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镇压马赫迪起义(1883-1898);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乌姆杜尔曼之战(1898);蒙斯之战(1914);马恩河战役(1914);“奔向大海”之战(1914);新夏佩勒之战(1915);洛斯之战(1915);索姆河之战(1916);帕斯尚代尔之战(1917);索姆河和利斯河攻势(1918);亚眠之战(1918);福煦的最后攻势(1918);
    历史地位:黑格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成功地在大型的陆上战役中组织、训练和供应了一支上百万的军队。他在与英国政治家们和法国人打交道中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意志坚定的黑格也是一战中最受争议的将领,因为他的作战几乎总是伴随着双方的大量人员伤亡。黑格甚至因此获得了“屠夫”的外号,这使得他有时成为冷酷、愚蠢和漠视士兵生命的代名词。



道格拉斯·黑格1861年6月19日生于爱丁堡,其父约翰·黑格是一位富有的苏格兰酿酒业主。他在牛津大学的克利夫登和伯拉森诺斯学院接受教育,并于1884年进入桑赫斯特的皇家军事学院。1885年,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在桑赫斯特的学业,进入第七轻骑兵团。随后的九年间他曾在英国服役,但主要还是在印度担任骑兵指挥官。

在尼罗河战役期间,黑格参加了1898年4月8日的阿特巴拉河之战和9月2日的乌姆杜尔曼之战。在1899-1902年的第二次布尔战争中,黑格担任约翰·弗伦奇爵士的参谋长,晋升为上校。战争中,黑格还负责指挥第十七枪骑兵团(即著名的“勇敢与光荣之子”团)在开普省与斯马特的游击队作战。1903年黑格返回印度,在基钦纳的手下担任监察长。1905年,黑格晋升为少将,成为当时英军中最年轻的将军。1906年,黑格成为陆军部军事训练局局长。在这三年的任期内,他要协助完成总参谋部和地方自卫队的组建工作。此外,他的另一个重要职责是为和德国之间可能即将展开的战争建设一支英国远征军。其间,他在1907年出版了《骑兵研究》一书。1909-1912年,黑格担任印度军队的总参谋长。任期中,他于1910年晋升中将。1912年,黑格接管在阿尔德肖特的指挥权。

1914年8月一战爆发,黑格负责指挥英国远征军中的第一军,这时的远征军司令是约翰·弗伦奇爵士。黑格的第一军在开始阶段十分活跃,先后参加了蒙斯之战、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伊普斯战役。在“奔向大海”之战中,第一军在皮卡第和阿尔图斯进行了大规模的战斗。在这些战斗中,黑格表现活跃,并在是年晚些时候晋升为上将。1915年2月,黑格升任第一集团军司令。3月10-13日,黑格率部在新夏佩勒发动进攻,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被德军轻易阻止。5月9-26日在阿尔图斯发动攻势,被阻于费斯蒂贝尔。9月26日-10月14日他在洛斯再次发动进攻,但所获甚微。到了1915年末,弗伦奇显然不能适应这场战争,他面对获胜的机会往往显得被动和消极。黑格于1915年12月10日取代饱受责难的弗伦奇担任英国远征军的新司令。9天后,弗伦奇回到英国担任英国本土部队总司令。

一战中的很多战役均与黑格这个彻头彻尾的骑兵有关。他对战争中的新武器并不非常感兴趣。他在1915年这样说道:“机枪是一种多余的武器”;他对坦克的使用也持类似的观点。尽管如此,值得指出的是,黑格并没有因此而拒绝在这次战争中使用新式武器。对骑兵的过度偏爱和他顽固的性格相结合所导致的害处要等这次战争结束英国开始重整军备时才会显示出来。

1916年6月24日开始的索姆河攻势常常和黑格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为了缓解法军在年初开始的凡尔登战役中惨重的人员伤亡,黑格不得不将开始进攻的日期提前到8月。黑格在取得了初期战果后继续攻击,保持了对德军的压力。一般认为,因为德军必须将部队从凡尔登转移到索姆河以应付强大的英军,他们在凡尔登的进攻才失去了锐气。在索姆河战役的第一天,英军即遭受其历史上最惨重的人员伤亡:一共有57,470人死去或受重伤。在这场最后于1916年11月13日放弃的进攻中,由于不必要的将大量的士兵送入死地,黑格获得这样一个外号:“索姆河的屠夫”。无论这次战役是否成功,都始终伴随着争议:大部分历史学家都认为相对于微不足道的收获而言,人员损失实在是太高了——黑格付出了包括42万英国人和20万法国人的重大伤亡,仅仅只推进了12公里。

1916年下半年,黑格晋升为陆军元帅。他随后在法国将军尼维尔的指挥下实施1917年的作战行动。1917年4月9-15日在阿拉斯英军取得了较大的胜利,这巩固了他的地位。在4月份尼维尔发动的进攻遭到惨败后,法军濒临崩溃边缘。这迫使他1917年7月31日发动第三次伊普斯战役(即帕斯尚代尔战役)。在这次持续了3个多月的战役中,英军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人员代价,最终还是打垮了德军的抵抗。

黑格预计1918年初德军将在佛兰德发动攻势,因此强烈要求增派更多的部队,但是他仅仅获得了他所要求的60万援军的六分之一。3月21日-4月5日的索姆河攻势对英军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并几乎突破了高夫的第五集团军的防御。然而此次危机导致协约国军最高指挥机构的成立,在黑格的推荐下,法国将军福煦任协约国司令官。鲁登道夫于4月9日发动第二次利斯河攻势,这次攻势几乎达成彻底的突破。但是黑格著名的“身陷绝境”的电令激发了英军的抵抗力,阻止了德军的前进。8月8-11日,他在亚眠指挥发动反攻,此次战役中英军大量地使用坦克,在第一天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以至于鲁登道夫惊呼为“德军的黑暗日”。从9月下旬到11月,作为福煦大反攻的一部分,他在佛兰德指挥协约国军发动进攻。

黑格的作战方法往往简单粗暴,他在1907年这样写道:“战斗的胜利取决于士气和决心”。黑格看不到机枪和新式火炮给战争带来的巨大变化,凭借其坚定的意志无视大量的人员伤亡,坚持发动猛烈的直接攻击。他的战术一直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被认为是有着深刻缺陷的。但也有人为黑格辩护,认为黑格主要受制于必须在西线持续援助法国人所产生的压力,尤其是1916年在索姆河和1917年在帕斯尚代尔。此外,黑格坚持认为战争只能在西线打赢,而战时首相劳合·乔治对这一战略提出强烈批评,认为同时应该通过东面施加压力。劳合·乔治写到,他不止一次的怀疑自己是否应该辞职而不是听任黑格继续他的战略。

从停战后一直到1921年,黑格接任约翰·弗伦奇爵士担任英国本土部队总司令。在战后部队的重新编制中,黑格顽固的保护骑兵部队的地位,阻碍装甲部队的建设。1919年他被封为黑格第一伯爵,还被英国政府授予10万英镑的奖励。1921年,他成为贝梅赛德的黑格男爵。黑格还组建了英国皇家军团,在英帝国各地旅行并募集捐款,致力于复员军人的福利与救济工作。

道格拉斯·黑格爵士于1928年1月28日死于伦敦。

黑格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成功地在大型的陆上战役中组织、训练和供应了一支上百万的军队。他在与英国政治家们和法国人打交道中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意志坚定的黑格也是一战中最受争议的将领,因为他的作战几乎总是伴随着双方的大量人员伤亡。黑格甚至因此获得了“屠夫”的外号,这使得他有时成为冷酷、愚蠢和漠视士兵生命的代名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1.2025 02:28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