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9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学心得(第二十一集) 罗国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4.11.2010 07:5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学心得(第二十一集)
罗国正
201011月整理、修改)
557、感觉、感情是把双刃剑,只有归依真、善、美,才是正途。
558、要想在美学上得到真知,必须在认识论、方法论上弄明白多个美学上的“既……,又……。”才可避免在美学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从一个极端走进另一个极端。世界上很多顶级的哲学家、美学家因为没有弄通美学上多个“既……,又……。”所以一进入美学这园地,就晕头转向,使得这批被人们公认为绝顶聪明的哲人,如进入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找不到出路,有的还掉进深渊,最终既无智慧,也无力气爬出来。但大家不要因此而惊慌,我现在就把这“既……,又……。”告诉给你们。
1、既唯物,又唯心。
美感,从归根结蒂来讲,首先要有人的大脑这物质,然后才有美感。所以说,物质是第一性的。但美感又是存在于感觉之中,美的东西从来不是存在于人以外具体的物质上,任何一个具体的审美对象,只存在可能引起人的美感的因素,但不等于美,决定是否是美,在于具体的人对这些因素产生美感。因为,也有对此不产生美感,甚至产生丑感。这如吃白菜,有人觉得是美味,有的人觉得很难吃,有的人当时觉得好吃,过了若干年后又觉得不好吃,从这个角度、这个层次来判断,是否是美,是取决于人的心理,人的感觉,这是唯心的。
2、既客观,又主观。
人们有对具体的审美对象产生了美感,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具体审美对象的感觉不是所有人都一致的,有的感觉美,有的感觉丑,主要取决具体的人的感觉,从这个角度又可以理解为主观的。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所以必然形成这种感觉,所以可以说是客观的。由于某个人,长期受某种社会意识、集团意志的影响,对某些事物他是从他信奉的理念出发,主观地判断美与丑,并成了习惯的感觉,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是主观的。
3、既是自然的,又是人为的。
从哲学的最高层理念,大的、绝对的方面来认识,人类也是整个宇宙物质运动的一种形态,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必然也包括人的一切行为,其中有人的感觉 ,当然美感也不例外。所以说,美感、审美是自然的,都有非常明显的、自然的发展过程,但人类与其它生命、与大自然又有相对独立性。特别是人类有社会生活、有语言、文字,并形成社会意识、集团意识,加上人类的意识还表现为三大状况:意识比现实滞后、意识与时俱进、意识比现实超前。还有,具体的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等的不同,又有集团意志与现实利害的制衡,形成生理上、心理上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极其复杂,从审美态度、立场判断,到美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掉的人为的痕迹。
4、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
任何审美活动,美感都必须有大脑、感官、神经系统、气场等生理基础为前提,并参与运作才成为可能,所以,审美首先是生理的。同时,审美活动、美感、感觉、情感、知觉,是心理活动,审美、美感的本质是心理的情感活动。
5、既偶然,又必然。
所有的美感的产生,你如果从偶然的角度去分析,无一不处在偶然之中。满天繁星,这么巧只发现地球有生命,生命这么巧又发展为人类……,这么巧又有了你,……这么巧你又遇上了……,你这么巧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刚好有了美感,如此等等充满偶然。如果从必然的角度去分析,因为人的生理结构、知识结构、当时的身心状况,遇上了能产生美感的对应的审美对象等等,这样,就必然会产生美感。其实,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不应该只是说这是偶然的,或只是说这是必然的,任何事物都是既偶然又必然的,美学方面的问题,也是如此。
6、既是形式,又是内容。
形式与内容在理论上可以分开两部分来研究、来论述。但在具体的事物中是无法分开的。从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协调、和谐到形式与内容两者极不协调、极不和谐,这里有一段过程。这两者之间里还存在多少情况呢?就象一个钟摆从美的一头摆至丑的一头,人们既可以有几个大致情况的划分,也可以有无限的细分。
特定的形式与特定的内容共存时,必定有特定的原由。相匹配的形式与内容,固然可以从形式中就能很充分地感受到内容,或从内容就预知形式。但是,表面上极不匹配的形式与内容,只要你能深究其因,明白其中的奥妙后,就会得出结论,这些事物只能是这样。人们希望出现的状况,只是一厢情愿,或人们自以为是。眼前好像不匹配的形式与内容,是有存在的理由的,从这理由上去分析,就知道,只能是这样,这样才算匹配。所以,善于审美的人,能够从千变万化的形式与内容的组合中,知道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密码。
美学问题,还有很多“既……,又……。”这里不可能一一全部列举论述。如:既感悟,又理性;既形象,又抽象;既无目的,又合目的;等等,这里再选几个扼要论述一下,相信大家已经能够举一反三了。美感是很感性的,由于美感是经过不知多少年生命的进化、生存的选择才出现,发展到人类今天的美感,又是经过世代的积累,人类的美感总体上是合符生命进化的逻辑,加上利害关系的制衡,人类社会既成的习惯、观念、理性知识的指导,尤其是对美感上升到美学程度的认识,美感也充满了理性色彩。这也反映出美感、审美,从形象的感觉开始,存在着逐步向抽象上升态势。人们要掌握审美、美感的本质,或将审美、美感正确地表述出来,都须要极高的抽象能力。如果要在美学上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须掌握到既形象又抽象的研究方法。
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随时会发生审美现象,并产生美感,发生这些情况是非常随机的,没有什么目的性,但如果从这些情况汇总来分析,就不难发现有总的审美态势,这态势是符合人们的根本利益,符合人们的追求目的。
对待美学问题,使用多个“既……,又……。”不是为了和稀泥,而采取折衷主义,而是现实的状况确须要如此理解,也明确审美的不同角度、层次,须用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辩证的有机统一,防止走向极端的错误。
559、当人们不认识或遗忘自然的本源意义,甚至是出于自大或极端自私的心态,进行对自然的改造,只从属于人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这一最原始的目的,并始终对自然采取进攻、征服的态度,将自然作为技术对象,把自然作为人类的对立面而存在。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课题,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未来的意义。这都可以从生态美学的高度认识这类问题,以达到生态美学的审美境界: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
560、处在优越生态环境中的住宅,除大家都非常清楚的条件,如适用、美观等等外,还因每天的花草树木在生长、变化,鸟语花香伴随着四季的不同,每天都见到新的云彩、蓝天,充满千变万化的诗情,培养出“天人合一”的美学感觉。
561、当中国文学成为审美对象时,考验着审美主体如下的功力:
第一,经验、学识与感知的联结能力;
第二,将客体造成主体化,并实现审美创造表象;
第三,审美主体的心灵网络与审美对象达至灵动的、全方位吐纳和浑然一体,并融会贯通;
第四,知识、趣味、气场实现时空移情、交接,顺畅地进行古今对话;
第五,在闲静的观照中,顿悟解码;

……
其味无穷啊,中国文学!
562、以理制情,如果走极端,就会放弃人性而成了机器人,使充满感性的生命成了社会大机器的一个零件。以情制理,就失去理智,带有痴狂,言行失度。应取情理适度。


(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1.2025 15:5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