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利他心对我们极有利益
其实,我们佛教的核心,就是希望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在其他宗教或学说中是没有的。或许有人认为:“这根本做不到,所以这种精神不一定很伟大。”但实际上,且不论这能否做到,仅仅是生起这样一颗菩提心,它的功德如果有形色,整个虚空也容纳不下。如《宝积经》中云:“菩提心功德,若有色方分,周遍虚空界,无能容受者。”而且,有了菩提心的话,可以治愈众生的一切心理疾病,施与他们最究竟的安乐,诚如《无畏授所问大乘经》所言:“菩提心功德,是胜妙良药,一切病能治,施有情安乐。”
这些经典的字句,希望各位要细细体会。其实,研究佛经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表面上看来,《心经》、《金刚经》、《地藏经》的文字不是很多,但它里面的甚深涵义,很多人穷尽一生绞尽脑汁也难以领悟。
也许有些人会问:“佛教如果真有这么好,为什么很多人都不信?”其实,任何一种高深的学问,不管是科学知识,还是佛教道理,能接受的人肯定只是少数,不可能人人都完全明白。就像懂得珍宝价值的人,在世间上也是如凤毛麟角,一般人很难分清真伪——不过,如今信佛的人也为数不少,据统计,中国十三亿人口中,信仰佛教的就有一亿多,那么若算上没有统计的,应该会更多。
你们作为大学生,将来如果想研究一些古文化,了解佛教是不可缺少的,不然,写出来的文章会没有味道。因为佛教涉及宇宙、人生的方方面面,若不具足这种更深更广的智慧,研究一些事物会非常肤浅、非常表面。
尤其是每个人在这一辈子中,都要面对死、面对病、面对各种苦难。在这个时候,若能掌握大乘佛教的一些调心方法,比如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还有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知母、念恩、报恩等修法,不要说来世,今生的人生态度和观念,也会有极大的改变。
有些人可能想:“不能学得太深入了,不然的话,最后会不会出家,跑到山里去了?”这种想法在汉地比较常见,尤其是一些佛教徒的家人,非常担心学佛会毁了他的前途。其实这完全是杞人忧天,每个人的缘分不同,学佛不一定都要出家。从佛教历史来看,就算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学佛的大多数也是在家人,出家人只占少部分。正因为如此,佛陀为在家人所讲的经典,数量是非常丰富的。
在西方国家,研究宗教和历史的人,最能得到人们的尊敬,而学经济贸易的,反而不一定很受重视。可在中国恰恰相反,再加上因为八九十年代的一些电影,误导了人们对佛教的看法,大多数人都认为出家是走投无路下的逃避之举,正常人不可能出家。
其实,一个人不管是否出家,至少也应具备一种信仰;即使没有信仰,也应该了解一下利他的教义,这样对人生、对社会才会有利。现在特别缺乏无条件利益别人的精神,而这一点,正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所在。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中的“菩萨”一词,其实菩萨又名菩提萨埵,意思就是勇敢的心。为什么勇敢呢?就是他敢于放弃自己的一切,万难无畏地投入利他事业中,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的。有些人总以为,菩萨只是寺庙里的塑像,实际上倒不一定,若能在生活中为了利他而不顾自己,这才是活生生的菩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若有一颗利他心,就算暂时受到了各种不理解、侮辱、挖苦、蔑视,自己也问心无愧,每个人做事应该凭良心,这比拥有任何金钱都珍贵。青海那边就有一位出家人,听别人说,他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的生活特别简单,平时只要是别人的事情,就愿意去帮忙,哪怕被人冤枉了也无所谓,他一生中都是如此。我们的社会,特别需要这样的人。现在的教育总是教我们怎样成功,怎样获得地位、财产等,许多学校也从来不讲利他心,假如长此以往,人类的未来会怎么样?真的不难想象。
当然,利他心的内容非常非常多,今天在短短的时间里,让大家完全明白它的重要性,也比较困难。但总的来讲,利他心就像一颗珍宝,它随时都可以散发光芒,遣除自他内心的愚痴黑暗,给我们指明人生的正确方向,故大家不可不重视!
--------------------------------------------------------------------------------
[1] 儒家五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的合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