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印度公司的挑战和危机
只要他们得到以白银或实物计价的公平价格,亚洲商人并不反对东印度公司。但其他欧洲人并不如此。在30 多年中,葡萄牙人一直试图将东印度公司的船只赶出印度洋,但没有成功,后来双方在1635 年达成停战协议。
一个更严重的威胁来自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那时该公司正在稳步逐渐控制亚欧之间的所有贸易。1623年,荷兰人的骚扰在所谓的安汶大屠杀(Ambon Massacre)中达到高峰。当时,荷兰人在香料群岛处死了10名英国商人,还有9名日本人和1名葡萄牙人。在接下来的几年,荷兰人巩固了他们对马鲁古群岛的占有,并最终将英国东印度公司排斥在利润丰厚的印度尼西亚东部所产香料的贸易之外。荷兰人还用香料让欧洲市场饱和,并降低价格,因此也压低了他们对手的利润。
于是,东印度公司逐渐转向印度的棉纺品贸易。这些棉纺品分为两大类:印花棉布(chintzes,当时指优质印染布料)和白棉布(calicoes,即廉价的素色无花纹布料)。(chintze 一词源自“chint”,是这种纺织品在印地语中的称呼;“calico”指的是印度港口科泽科德,Kozhikode。)从17世纪初开始,东印度公司就在亚洲各地销售这两种布料。少量印花棉布还被运回英国。17世纪20年代,该公司也开始进口白棉布。在那以前,除了昂贵的亚麻布和丝绸之外,英国人用于穿着和家用的唯一纺织品就是羊绒,这种面料厚重,让人发痒并且难以清洗。白棉布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替代品,并且从长期来看,棉布成了东印度公司的救命稻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