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2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学心得(第一百五十三集) 罗国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8.2015 09:5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学心得(第一百五十三集)
                                          罗国正

(2015年7月)

2430、康德主张规范理念、理性理念与美的理想的区别。我认为这些区别也非常明显地反映在具体人活动中的趣味取向和追求里、日积月累形成特定类型的人格。当然,也有不少人,他们的本愿不一定是那种取向的,由于工作的需要,经年习惯也形成了特定的取向,并反映在人格中。

2431、自然美与艺术美显然是不同的。对自然美的欣赏,并产生强烈的趣味,这是普遍现象。而对艺术美,尤其是对较高深作品的欣赏,就不是很多人有水平、有兴趣地进行。甚至不少人连那种感觉都没有,那有闲情逸致产生趣味呢?对自然美的欣赏,通常不存道德的压力问题,也非常合适人的先天结构的顺畅反应。艺术美对于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来说,常存在着道德的表达,反映出人对自己的肯定,自由和创造的本性的显现,也是人在自然界和历史中的自我发现。所以,形成对艺术美的趣味,对生命的意义是重要的,同时显示出人的修养境界、文明程度。我以为,为人应是对自然美的趣味与对艺术美的趣味的有机统一,有机结合。

2432、人格的魅力常表现在他特有的趣味之中。要认识一个人的全部,肯定离不开分析一个人对生活、工作的趣味。很多趣味与人的成功是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同时也存在着某种莫名其妙的暗合。

2433、只有很认真地进行每一个具体的趣味体验,常常突破既有的对趣味的理解,也超出了已知的生命意义。同时又被认识的整体扬弃后,进一步来丰富生命的整体。趣味、体验、审美、扬弃、接纳之间存在着排斥力与亲和力。当趣味的体验,具体落实到艺术创作某一作品时,自由的创作和独立的审美,标志着趣味体验的本质。这样,个别的体验已触动了生命的爱,接通了生命的整体,甚至感悟到无限。

2434、自觉地进行审美地生活,这已包含着趣味的需要和道德的要求。

2435、只有绘画主题的统一性,才更好地通过整体性来确立意义的统一性。

2436、瓦雷里声称:作品的完成权在接手者手中。我以为对瓦雷里这意思,可作广义思考,也可作狭义思考。

2437、真正的艺术品是无法与外界隔绝的,始终处在四十二维时空中,但唯一能够接近艺术经验的实际存在,只能是在世生存性理解作始发点。

2438、趣味的形成和发展是处在四十二维时空状态之中。

2439、几乎没有人不参与过游戏活动。各种游戏以各自的特点使人产生各种的趣味,并可启迪人们的智慧。据我观察,善于玩多种游戏的人,是比较聪明的。关键在于不要丢弃主业,沉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玩物丧志,而是通过游戏来锻炼大脑、开发智力,以更机智、灵活的状态处理好生活、工作的问题,并乐在其中。其实,人生很多的活动,与游戏是非常相似的,游戏活动是不断地循环往复中使参与者取得乐趣,人生也是在很多循环往复的生活、工作中形成自己的趣味。游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游戏者不是游戏的主体,但游戏须通过游戏者来呈现。这一特点使我联想到很多的问题:政治参与者,不是政治制度的主体,但政治制度须通过政治参与者来呈现;资本经营者不是资本的主体,但资本须通过资本经营者来呈现;艺术家不是艺术品的主体,但艺术品须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来呈现;……,如此类推,很多事物也是这样,即游戏、政治制度、资本、艺术品、……,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是人这主体创作出来的客体,从认识论变换角度看,所有的客体它们自身具有主体性。当这些客体是类主体创造出来的,很多就产生了一种被动式而包含了主动的意义,人这主体要跟着自己创造的客体走,出现了反客为主的现象。我们应对这类现象有深切的感悟,感悟人生的设计和真求,感悟人生的趣味所在,感悟人生安身立命之所。人生的美学在这些现象中,有太多的研究课题了。

2440、我们不能认为,在艺术品中所把握的东西只有本质的东西,而没有非本质的东西。也不能理解为只有本质的东西才能说明真理,而非本质的东西绝对与真理无关。真正不可辩驳的真理,总是带有具体的。我认为,真理须通过抽象与具体来共同显现。我们更不能把艺术创作和产生的艺术品只在于为把握本质而忽略其它(当然也包括忽略偶然的东西)。有丰富经验的艺术家深知艺术创作及艺术品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不是单一的本质就可以概括了所有的内容。例如:意外笔趣就有偶然性;作品传达出艺术家的某种情绪,就不只是为了本质或真理而存在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伽达默尔的理论中,还未反映出他已经明白了。艺术创作,常通过偶然的发现来突破既定的必然。

2441、模仿既有增益的存在,也有减弱的存在。

2442、不是任何时候、任何艺术家都能把握到事物的本质的。所以,我们不应武断地认为,凡是艺术品都一定是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误读、误笔、误导、表错情、技不对心等事情也是常有的。

2443、呈现总是与世界不可分割的。呈现会导致有多种现象出现,如:被理解、被曲解、误读、使人莫名其妙等等。不同的人对呈现的能指、所指、意指的理解和领悟是有区别的,也产生不同的趣味。不同品味的人会自然地接受他们所需要的趣味的呈现,回避、抗拒、抵制完全不符合自己的趣味的呈现。所以,呈现应是有特定对象的,是不能自作多情、或一厢情愿的。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当然更不能忘记这一点。艺术品本身就包含着对呈现的依赖性。因此,有的艺术品在产生之前,艺术家就有意将创作的过程和结果,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呈现给观众,以期取得最佳效应。呈现是带有表述的现象。表述的方式、方法可以很多,在瞬间中寻找到最美妙的一种,既符合创作者的心愿,同时又激发起观众、审美者感到浓厚的兴趣,这常是有丰富经验的优秀呈现者的活动。不同性质的呈现,都有自己的领地,走错了领地的呈现,会显得滑稽可笑,效果会不堪设想。当然,也偶有错打正着的事情发生。走错领地而产生滑稽可笑的事情,在当今常见到的情况是:一些大官、一些大老板,由于对艺术的知识非常浅薄,按照在自己的领地指手划脚的习惯,也到高深的文化艺术殿堂指手划脚,并乱题字、乱挥毫,结果弄巧反拙,留下笑柄。其实,学有专攻,非自己熟识的领地,应谨慎自己的呈现。

2444、新鲜感常与陌生感联系。优秀的艺术创作总是回避给人的印象是巧立名目、标新立异的同时,又要制造出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陌生化,从而引起观众的新鲜感。如果作品给人的印象是“似曾相识”,这已是一种“败象”。陌生化和新鲜感,是对应着人们好奇心的本性。

2445、对情况的了解、调查研究,是实现理解、谅解、明白其结构和关系、规律的重要步骤,若还能自觉地换位思考,可以产生很多感悟。从中还可以找到有益的东西和对接自己趣味的事物。

2446、人生要理解和感悟什么是灵魂的伴侣?什么是身体的伴侣?

2447、一部主要是作者及作品的文学史或艺术史,也必然反映了优秀读者的阅读史、审美史。因为后来的作者及作品都非常明显地讲明了他们受先前的作者及作品的影响,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时空角度去看,文学史、艺术史是呈现着四十二维时空状态的。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完成的,同时,每个阶段的读者,都打上了自己时代的印记。如果写文学史、艺术史不写后来成为作者的读者,而是写普遍的读者的反应,一是资料难以查找,二是层次难以入史,三是怎样写才有意义呢?是个难题。

2448、提高文字的能力、提高艺术创作的境界,提高作品的质量,或提高教与学的水平,有这样的方法:常将一个作品作为“靶子”,组织一批有水平的人攻击这“靶子”,并说出攻击的理由,并将理由分析给大家听,然后将此作品进行逐一修改,甚至将多种修改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经过这样的“会战”后,所有参与者又自己回去“各自修行”,到一定时候,又选个“靶子”进行“会战”攻击。人若能有机会这样地“会战”参与多了,进步会很快,人的境界,可以直线地上升。特别是“雅集”练书法,随时可“会战”攻击“靶子”。有些人因过于自尊,摆出不可一世的样子,朋友们一批评就反脸,大家对他的作品就不哼声了,甚至有的人从来不敢拿自己的作品来做“靶子”。这样的人,过了若干年之后,结果还是平庸,成不了大气候。我见过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本来艺术基础很好的人,多年之后,依旧成绩平平,实在太可惜了。其实,真正有坚定艺术追求的人,是经常积极主动地向有关人士请教,虚心诚恳地要求他们提出严厉的批评,甚至当时令到自己心里非常难受,但过若干年后,才知道这些都是令自己进步的正能量。这正如古语所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谦受益,骄受损”的道理那样。所以,文学艺术的进步,太须要批评了。现在不少艺术家自以为是,尤其享有“大衔头”的艺术家更是自以为是,大家见面都互相吹吹拍拍,人在吹拍声里乐在其中。这实在是无助于艺术的进步。若有不同意见,谁哼声谁就没有好结果,谁还敢说话呢?搞到死水一潭,混浊不堪。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善意的批评,将艺术的批评变成了个人攻击,将艺术的批评变成“抢生意”,这当然要反对。这是另当别论的。真正意义的艺术批评,是诚恳可贵的,对作者、对社会、对文学、艺术事业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时代在呼唤优秀的艺术批评!要形成伟大的时代精神,须要有艺术批评!

2449、由于每个时代以至每个人的价值观和需求都不可能是绝对一致的。这反映出能动的历史和社会的维度。所以,具体一个艺术品体现在每个时代或每个人身上,是能动地有所不同。这种能动与已存在的艺术品的固有稳定之间形成了辩证的对照、对应、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这也表现出每个时代及个人本能地或自觉地为当世的存在性而努力的倾向和将艺术介入现实生活的需要。

2450、人常因追问而得理解和感悟。“问—答”的模式,是令人理解和感悟的一种模式。

2451、对文本的内容与空白的认识,要分清是“被动的综合”还是“主动的综合”和这两者相互作用的连贯、动态的过程,又是如何建立起对文本理解的视野。同时也反映出文本作者自己独有的那种感受。

2452、对很多广告背后的策划者企图抓住人性的弱点来设计的诱惑,以求达到最大的效果的认识,常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听多见多了,就有感悟了,审美的判断就能快速准确。

2453、有些梦,我们既不能说是“本能”,又不能说是“自觉”,也不能说是“被动”,还不能说是“主动”,更不能说是“无意识”,甚至不能说是“有意识”,而是这么多种东西的合成。应该叫什么呢?我只能命名为“合成幻影梦”。能解透“合成幻影梦”就可解透人性。

2454、阿恩海姆认为:书法一般被看作是心理力的活的图解。我认为:这话离中国人的“字如其人”的理解境界还差一大段距离。

2455、师徒式的教育方法和体制与学院式的教育方法和体制,这两制教育模式、结构是各有优势的。有些学生和教师是比较适合师徒式的,有的则比较适合学院式的。如果只有一种教育结构和模式,就少了一条成才的路径。应探索一种可以融通两种优势的教育方法。中国文化艺术的诗、书、画、印的教育,还有武术、气功、美学等,我以为是探索融通这两种教育的最佳科目之一。其成功经验可向其它科目推广。这也反映出汉字文化圈自身的特点,应有与之相配套的教育方法。如果照抄汉字文化圈以外的方法,完全舍弃传统的优良、有效的方法,这就实在太可惜了。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后人难以超越,甚至无法超越的人物。如:老子、孔子、孙子、王羲之、惠能六祖、武则天、苏东坡、黄公望、康熙等等等等。翻开史卷,全部人物都是以“师徒式”教育出来的。中国实行学院式教育已上百年了,当然也培养了不少人才,尤其在普及教育方面成绩很大,但没有充足的事实和理由取消师徒式的教育。特别是用这么庞大的纳税人的钱和国家资源来办了这么多学校,与师徒式的投入相比较,这就存在一个“成才率”和“成人物率”的问题。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民族、人才发展、资源调配、带全局性的人生美学的审美判断定性问题。我以为比较稳妥的办法,应三种教育模式并存:学院式、师徒式、学院与师徒混合式。这三种之间的比例,应进行可行性论证,并结合实际变通、资源合理分配、国家按标准承认。如果用行政手段,强行只用一种教育模式,取消其它的模式,在现实运行中,如果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考验那当然是好事,如果将来证明这模式是不行的,这已为时过晚了,谁负得起这样的责任呢?将整个民族的未来用一种教育模式作赌注?这样做太险了吧!就算是学院式的教育,里面也分前苏联的、美国的、欧洲各国的、日本的、中国已自成一套的等等,还有全日制、半工半读、半农半读、耕读传家等等,各有各的教育成才理由,应不同的学院根据不同的科目结合实际、集合众多的专家、教授和多方面的意见,进行可行性论证,然后实行具体的教育模式。这对于提高整个民族以至个人的素质和强化教与学的趣味,都非常重要。还应有一套完善的考试制度对应各种学习模式。如果将所有的学生(包括幼儿园的学员)都只放在一个模式里学习,并绝大部分的行业的研究会、协会、评审机构等等都由这种模式的专家、教授、学者所把控。这就很容易扼杀了一个民族和每个成员多方面的伟大创造力。铸成大错将难以避免。因为一种模式是无法满足所有人的特性、兴趣和需要,这里有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问题。只有多种教育模式的存在才能较大范围地合适各种各样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人生美学的重要内容,就是人从需要教育和学习时开始,就要寻找到合适自己的教育模式,掌握好符合自己学习的时机和方法。错过了时机、用错了方法,进入不合适的模式之中,将会遗憾终生。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大至国家和民族,善于对教育、学习进行审美判断,非常重要,是件大事,不能掉以轻心。

         (待续)

2#
 楼主| 发表于 31.8.2015 07:18:36 | 只看该作者

后现代主义美学的主要观点和常见现象 罗国正

后现代主义美学的主要观点和常见现象 罗国正 - 锵锵三人行 - 凤凰论坛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19921373   (现点击4680人,欢迎转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2024 04:5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