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10.2007 17:10:55
|
只看该作者
佛宗渊源天台山是佛教在中国产生的第一 个宗派——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禅宗重要的弘法道场。三国吴赤鸟年间(238—251),有 禅师来此结 茅苦修,是为佛教在天台山传播之始。两晋南北朝至隋,为佛教初盛期,特别是陈、隋之际 , 高僧智岂页入天台山创法华宗,建12道场,使佛教大播, 影响深远。唐代,禅宗在天台山有了很大发展 。五代十国及北宋初期是天台山佛教最盛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吴越偏安一隅,社会安 定,而且吴越王钱氏几代均重僧好佛的缘故。明清以后,佛教在天台山呈停滞和衰落状态, 新建、修建寺院均大大低于前代水平。据统计,三国赤乌元年(238)至民国的1700余年间, 共 建佛教寺、院、庵、堂、亭等114处。最早建立的寺院有资福院、翠屏庵、回峦庵。资福院 ,位于天台山东麓,旧名“清化”,建于赤乌二年(239)。宋治平三年(1066)改兴化,隆兴 初(1163)改今额。翠屏寺,在天台县西南45里处,天台山下。赤乌年间建,以山如屏峙,名 翠屏庵 ,宋治平三年(1066)改净安院,明代改翠屏寺。回峦庵,建于赤乌二年,宋代改称兴教院、 兴教寺,现存佛寺主要有国清寺、真觉寺、华顶寺、高明寺、方广寺等。
国清寺,在天台县北3公里天台山麓,是我国佛教天台宗发祥地、祖庭。原为天台宗实际 创立者智岂页 大师修禅处,隋开皇十八年(598)晋王杨广承智岂页遗愿建 立。初名天台山寺,隋大业元年(605)赐额国清 寺。唐会昌中,毁于兵火,大中五年(851)重建,柳公权为书“大中国清之寺”额。宋景德 二年(1005)改称“景德国清寺”。建炎四年(1130)诏易教为禅。后寺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 清雍正十二年(1734)所建。寺院规模宏大,占地19600平方米,有殿宇14座,房屋600余 间。 与南京的栖霞、山东灵岩、湖北玉泉合称天下四大丛林。主要建筑分布在三条轴线上,中轴 线上依次有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雨花殿前两侧有钟楼、鼓楼。大雄宝殿内有雄伟的 释迦弁尼坐像,通高6.8米,重13吨,为明代以青铜铸成。两侧还有18罗汉塑像,为元代以 楠木雕成。西轴线上依次有安养堂、观音殿、文物室、妙法堂。妙法堂有台宗讲席,为寺僧 讲 经说法之处。东轴线上依次有斋堂、方丈楼、迎塔楼。此外还有修竹轩、禅堂、静观堂等 建筑。寺内有古梅一株,传为隋代住持僧灌顶手植。寺外有隋塔一座,高59.3米,6面9级 ,空心,砖砌,四周还有许多浮雕佛像,形制挺秀。寺内藏有文物上千件,其中有隋代智 岂页禅师贝叶经,清雍正年间“钦赐藏经”及唐代诗僧寒山 子的《寒山诗集》。日本名僧最澄大师于唐贞元 二十年(804)来此,从天台宗十祖道邃习教规,次年回国创日本佛教天台宗,故国清寺也被 日本佛教天台宗号为祖庭,常有日本教徒前来认祖参谒。寺外还有僧一行禅师之墓,掩映在 浓荫之中。寺周五峰耸峙,双涧环流,景色清幽,为天台胜景之一。
真觉寺,在天台县北23里天台山中。隋开皇十七年(597)建。中有智岂页禅师塔院。原称定慧真身塔院 ,宋祥符元年改今额。塔院大殿中置大师肉身塔。塔高(连座)7米,2层6面,青石雕成,作 工极为精致。第一层正面置智岂页坐像。殿壁排列有天台宗 17位祖师画像。其中之一即天台宗第十六祖高丽籍义通宝云禅师。塔院屡毁屡建,现存建筑 为明 代重修。寺外有一碑亭,中立《修禅道场碑》,为唐元和六年(811)行满法师立,翰林学士 梁肃撰文,徐放书。碑石现已移至院内厢房中。
高明寺,在天台县东北20里处,以背倚高明山而得名,建于唐天?七年(910)。原为智岂页禅师幽溪道场 ,明万历年间重建,1980年重修。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殿、楞严坛。寺周多奇石题刻, 有一巨石名“看云石”,上刻“佛”字,直径约7米,甚为壮观。溪流之上,还有石梁形成 的圆通洞,使人不禁感叹大自然造化的精奇。
善兴寺,初名华顶寺,位于天台山风景秀丽的华顶峰。原为智岂 页禅师宴坐处,五代晋天福元年(936) ,德韶禅师创为寺。后屡毁屡建,现存大殿系1928年修。寺额题“华顶讲寺”。现在寺中正 在兴建重檐歇山顶大殿。寺周有太白 书堂及王羲之墨池。还有茅蓬数十,被称为“七十二茅逢”,供斋期前来聚会的数百僧人居 住。茅蓬掩映在绿树丛中,自成一景观。
以天台山国清寺为根本道场的天台宗是天台山最主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佛教宗派。天台宗 虽追龙树、慧文、慧思分别为其始祖、二祖、三祖,但无直接师承关系,其实际创立者应为 陈隋间 的四祖智岂页。而隋代五祖灌顶承前启后创建国清寺作为根 本道场,则标志着天台宗的真正形成。隋朝灭 亡后,天台宗失去王权的支持,加之唐初慈恩、律宗、华严、密宗、禅宗的相继兴起,相比 之下,天台宗渐趋低落,这个时期的六祖智威、七祖慧威、八祖玄朗都缺乏较大的影响力。 中唐九祖湛然发挥祖述,创“无情有性说”中兴台宗。此时慕名求法者接踵而至,其中最著 名的有鉴真、一行和日僧最澄。十祖道邃及行满对天台宗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在唐武宗发 动的会昌法难中,许多佛教典籍损失严重,国清寺被毁,天台宗衰落。五代时周世宗于显 德二年(955)又下诏灭佛,幸天台处吴越之地,未罹其难。十五祖羲寂针对国内天台宗教典 极缺的现状,请求吴越王钱亻叔向朝日购 求典籍,使“一宗教文,复还中国”,从而奠定了宋代复兴的基础。十六祖为高丽人义通, 创四明宝云寺。知礼师承义通为十七祖,于四明乾符寺、保恩院开席讲法、学徒云集,使天 台宗第二次中兴。宋初,天台宗内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山家山外”之争。昭恩、 源清、 庆昭等只信智岂页所著《金光明经玄义》略本为真作,主张 观心法门应是真心观,而知礼等相信《金光明 经玄义》广本为真,专说妄心观。两派往复辩难,终未统一,知礼等称为山家,晤 恩等被斥 为山外。后终以山家派代表天台宗盛于宋代。其后由于禅宗在天台山崛起发展,连祖庭国清 寺也“易教为禅”,天台宗一度又沉寂下来。直至明末,百松真觉及其弟子传灯才重兴天台 教观,于高明寺重立祖庭,促成天台宗的再盛。纵观前后,对天台宗的创立发展作出重大贡 献的高僧主要有智岂页、灌顶、湛然、羲寂、知礼、百松真 觉、传灯等人。
智岂页(538—597),世称智者大师,中国天 台宗的开宗祖师。俗姓陈,家居荆州华容。其父曾仕于梁朝, 被封为益阳侯。18岁依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20岁受具戒。初从慧旷学律,复到大贤山习法 华无量义普贤观。不久,即既精律藏又好禅观,居然“怏怏湘东,无足可向”。陈文帝天嘉 元年(560),慧思禅师到兴州(河南光山县)大苏山,即往顶拜。慧思为说“四安乐行”。智 岂页夜以继日 刻苦学习,“经二七日诵经,至是真精进”。“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幽 谷,达诸法相,如 长风之游太虚。”陈光大元年(567)遵师嘱同法喜等27人至金陵弘法。金陵“朝野闻风,咸 来请益”。太建元年(569)受请主瓦宫寺,开讲《法华经》题,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 奠定 一宗教观基础。时陈宣帝曾停朝一日,令群臣往听。在瓦官寺8年,除讲《法华经》外,还 讲《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撰《六妙法门》。陈太建七年(575)闻天台幽胜,前往弘 法。初止石桥,后隐佛陇。于北峰创立伽篮,在寺周植松引流。又往寺北华顶行头陀行,昼 夜禅观。至德三年(585)应陈后主诏请,回金陵讲授《大智度论》、《法华经》,弟子灌顶 随 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陈亡,智岂页赴庐山留居。隋 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遣使 至 庐山奉迎,智岂页前往扬州为杨广授菩萨戒 ,杨广尊之为“智者”。次年回荆州,在当阳县玉泉山创玉泉寺。此后两年在这里讲《法华 玄义》、《摩诃止观》。开皇十五年(595)春,应晋王请,又到扬州,居禅众寺,撰《净名 经疏》,九月辞归天台。时“吴越之民扫巷以迎,沿道令牧幡华交候”。虽然天台山寺“荒 芜已12载,人踪断绝,竹木成林”,然“师雅好林泉”,尝负杖吟咏:“静夜深山 ,澄神自照,岂不乐乎。”病中,还向弟 子口授《观心论》。开皇17年(597),杨广遣使 请出山,行至石城入寂。终年60岁,僧腊40。智岂页一生 弘法,“东西重范化通万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手度僧众四千余人,写一切经一十五藏,金檀画像十万许区,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萨戒者, 不可称记,传业学士三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莫限其数”。《中国佛教》在总结他的 学说时说:“除继承和发展了慧文慧思的一心三观之外,在教义上吸取了南朝盛行的三论、 涅般木二系思想,摄取了‘南三北七’的十 家判教之长,而倡导圆顿教规。”其著作甚丰,其中,小部分是亲自撰写的,大部分由弟子 灌顶随听随录整理成书。共29部,151卷。《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 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玄义》、《金光 明文句》、《观经疏》为“天台五小部”。这些都成为天台宗的主要典籍。
灌顶(561—632),天台宗五祖。俗姓吴,字法云,临海章安(今属浙江椒江市)人,故又称 之为“章安大师”。7岁入摄静寺,依慧拯出家,20岁受具戒。陈至德初,至天台山修禅寺 事智岂页 ,随侍左右,“禀受观法,研绎既久,顿蒙印可”。对智岂页大师所讲诸经,随听随录,前后共集有大小部 帙百余卷。智岂页圆寂后,灌顶奉智岂页遗书及《净名经文疏》至扬州见晋王杨广,扬广旋即为智岂页设千僧斋 ,并开始建造国清寺。仁 寿元年(601)寺宇初成,灌顶为首任主持。曾应诏带《法华玄义》及《净名经文疏》至长 安,缮写校勘。晚年于会稽称心精舍讲说《法华》,时人以“跨郎笼基超云迈印”之语评价 他。郡中有嘉祥吉藏,先曾疏解《法华》,闻灌顶 之 道,废讲散众,拜倒在灌顶足下,深悔前作之妄。唐贞观六年(632)终于国清寺,寿72岁, 腊52。一生著作甚丰,有《天台八教大意》、《智者别传》、《观心论疏》2卷、《国清百
录》5卷、《涅般木玄义》2卷、《涅般木 经疏》20卷、《真观法师传》1卷、 《南岳记》1卷。另外 ,智岂页禅师平时弘法“不畜章疏”,其 “天台三大部”与“天台五小部”均由灌顶集录成书、流传于世,故《佛祖统纪》认为无章 安(灌顶)“恐智者之道将绝闻于今日矣。”灌顶在奠定天台宗典籍基础方面,功不可没。他 以国清寺为根本道场,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承前启后,使天台宗得以正式形成。
湛然(711—782),唐代僧人,天台宗九祖。俗性戚,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县)人。 世称“荆溪大师”,又称“妙乐大师”。其家世习儒学。17岁游学浙东,寻师访道。20岁求 学 于台宗八祖左溪玄朗(673—754)门下,习天台宗教义。38岁在宜兴净乐寺出家,既而往会稽 从四分律相部宗名僧昙一,广穷律部。后在吴郡开元寺讲《摩诃止观》。玄朗圆寂,湛然住 天台山国清寺,以中兴天台宗为己任,他对门人弟子说:“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 病病 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乃发挥祖述,撰天台三大部的注释及其他凡数十万 言。他显扬宗风,对抗诸宗,使天台宗复兴于世。天宝、大历年间(742—779),玄宗、肃宗 、代宗连诏,固辞。晚年归天台山国清寺,学徒云集。德宗建中三年(782)圆寂于该寺,终 年7 2岁,塔于智者墓地西南隅。湛然在佛学上首创“无情有性”说,认为木石等无情之物亦有 佛性,发展了天台宗教义。弟子有道邃、行满、元浩等39人。主要著作有《法华玄义释签》 、《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止观义例》、《金刚钅卑》 、《法华三味行 事运想补助仪》、《始终心要》、《十不二门》、《法华文句记》、《摩诃止观搜要记》等 。
羲寂(919—987),五代时期僧人,天台宗十五祖。俗姓胡,温州永嘉人。幼入开元寺出家 ,后至天台山研寻止观。因经安史之乱、会昌灭佛,天台经典“零编断简,本折枝摧”, 金 华古藏中仅得《净名疏》。乃通过德韶请吴越王钱亻叔向朝日购获不少经籍,为天台宗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曾于佛陇道场、国清寺讲 训 ,后兴螺溪道场,“四方学者雾拥云屯”。其弟子最著名者即高丽人义通,被尊为天台宗十 六祖。主要著作有《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
知礼(960—1028),北宋僧人,天台宗十七祖。俗性金,字约言。四明(浙江宁波)人。7岁 依汴京太平兴国寺洪选出家,15岁受具足戒,专研律部。20岁至宝云寺从义通学天台宗教观 。义通圆寂后受请住四明乾符寺,遂开讲席,学徒云集。咸平六年(1003),日僧寂照携其师 源信并有关天台教义的疑问27条来询,他依教答辩,著《问目二十七条答释》。之后主“妄 心 观”,领导同主“真心观”的晤恩一派的辩难。自认为是天台宗正统,以山家自称,而将晤 恩一派贬称为山外,天台宗有山家山外之分,即始于知礼时代。大中祥符二年(1009),重建 保恩院。六年建念佛施戒会,自此岁以为常。天禧四年(1020),宋真宗特赐“法智大师”号 。其著作还有:《金光明经文句记》、《金光明经文义拾遗记》、《观音别行玄义记》、 《观音别行疏记》、《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 》、《十不二门指要钞》、《大悲心咒行法》、《十义书》、《观心二百问》等。知礼为天 台宗的中兴作出巨大的贡献。
佛教在天台山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派还有禅宗。唐代,高僧遗则开始将禅宗传入天台山。五 代时期,高僧德韶在天台山兴建13道场,弘扬法眼宗,使禅宗在天台山得到很大的发展。 宋代建炎四年(1130),高宗下诏“易教为禅”,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也变为禅宗“江南十刹 ”之一,反映了当时天台宗与禅宗一消一长的事实。
遗则(773—830),唐代僧人。俗性长孙,京兆长安(陕西西安市)人。20岁依牛头山慧忠出 家,得其心要。后南游天台,至佛窟岩隐居,“盖薜荔,荐落叶”。后在此弘 扬牛头禅法达30余年,从其学者甚众。其学被称为“佛窟学”。遗则善属文,其著作主要有 《宝志释题》、《南游傅大士遗风序》、《无生等义》以及歌诗数十篇。
德韶(891—972),五代时期高僧。俗姓陈,缙云人。幼年出家于本郡,同光(923—926)中 ,为探求知识,寻访名山,行程不计其数。初学于投子山和尚,后师临川法眼禅师,得其心 要,遂承其嗣。于天台山兴建十三道场。弘法眼宗。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下诏灭佛,幸 天台处吴越内地,未罹此难,而且德韶依靠吴越王钱亻叔的支持,使禅宗在天台山有了很大的发展。此外,他还在天台山兴智者道场 数十所,亦禅亦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禅教一致的趋向。《宋高僧传》赞颂他:“功成不 宰,心地坦夷,术数尤精,利人为上。”时江浙一带尊称他为“大和尚”。终年81岁,法腊64。有弟子百余人,其语录流传很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