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10.2007 17:17:09
|
只看该作者
终南山佛教源流终南山佛教是长安佛教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 说,终南山可谓长安佛教之摇蓝。
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传入长安之后不久,终南山也开始建立弘教的据点,这 就是 其北麓户县境内庞村的罗汉寺。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初年(58—61),初名白马招觉院。西晋 惠帝 于太和元年(302)颁布圣旨(《圣旨碑》现存该寺)敕建 该寺 ,并派出两名监造官负责扩建,扩建后更名为“行香院”,并召该寺高僧普觉入宫,以国 师 之礼相待,赐地千倾,造殿堂百座,瓦厦数千间。”此碑实为长安最早弘化佛教的珍贵资料 ,它填补了汉至西晋阶段长安弘化佛教的断代。三国时,朱士行于甘露五年(260)从雍州出 发,前往于阗求取《大般若经》,这件事也说明了三国时雍州境内已有佛教信仰。东晋十六 国时,长安佛教进入大发展的阶段,而终南圭峰山下的大寺(草堂寺前身)与长安城北的逍遥 园则成了此一时期长安佛教的大本营。这里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国立译经场,而且也 是第一个管理全国佛教事务机构的所在地。自此开始至于唐亡,长安成了中国佛教的弘传中 心,终南山也成了众多僧人栖隐修行之所、佛教诸宗的策源地和教难时期佛教徒们的避难所 。
当中国佛教开始向前发展而又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的时候,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分别于公 元446年和574年发动了两次灭佛运动,长安均成为法难的中心而因此荼毒最烈。此时,长 安城里的僧人即逃入终南山以保存力量,法难过后,他们再重新进入城市,寻求新的发展。 《高僧传》载:僧周及其弟子僧亮等数十人曾在第一次法难前夕逃入“寒山”(或称太白山) 隐居。文成帝继位后下令复兴佛法,派人入山请僧周师徒同兴法事,僧亮随使至长安,受到 了全城百姓的欢迎,镇守长安的永昌王奉旨“亲自枉道接足致敬”,并在其建议下修复故寺 ,延请沙门,史称“关中大法更兴,亮之力也。”北周法难时期,逃入终南山避祸的僧人更 多,主要者略如以下数人可代表之:普安曾栖隐于终南木便
梓谷西坡,同时又引静(一作青彡)渊法师同止林野,后渊法 师于此置寺结徒,是为至相寺之始,后来由此而演成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静霭法师于时亦 携其徒侣30余人入终南山,东西造寺27所,依岩附险,使逃逸之僧得以安置,此不啻为灭佛 之祸行虐关中乃至全国时的一方净土。普安本人则于隋季被频请入京,为皇储门师,住于长 公 主所建之静法寺。法应亦避迹终南,“饭衣松萝,潜形六载”。当隋代复兴佛法之后,应复 至长安师事昙崇,并代其维持五百徒众。开皇十二年(592),当选为全国“三学业长”的25 人之一,并领徒三百于(长安)实际寺相续传业。道判法师曾西奔于太白山,逃难之中不忘讲 习《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周宣帝即位后下诏复兴佛法,判当 选为120名“菩萨僧”之一;隋立,复充大兴善寺住持。开皇七年(587),敕于终南山交谷东 岭由天竺人监工建造龙池寺,请其居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某种程度上,终南山成了 (佛教)屏避劫难的堡垒。
中国佛教的宗派,若将三阶教包括在内,便共有9宗,其中三阶教、三论宗、唯识宗、净 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的祖庭都在长安,7宗之中,又有5宗的祖庭或中心寺院是在终南 山中。对于三论宗、华严宗和律宗来说,终南山可谓是它们的发祥地。这3宗的祖庭或中心 寺院如下:
草堂寺,在户县境内终南山北麓的圭峰脚下。始建于西晋,姚秦时称为“大寺”。弘始三 年(401)至十三年(413),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应秦主姚兴之请,在逍遥园—大寺建立中国第一 个国立译经场,译出经律论三藏经典35部425卷,诸经以大乘为主,间杂小乘,其中有《妙 法莲华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观无量寿经》、《禅 法要》、《禅要解》、《菩萨戒本》、《十诵律》等等,关涉到天台宗、三论宗、净土宗、 禅宗、律宗等,不少还成了创宗立说所依据的经典。罗计所弘以性空学说为主,其高足僧肇 被称为“解空第一”,在自己的撰述中阐明并确立了“诸法缘生性空”的三论宗义,成 为罗 什学说的正宗传人。后来,辽东僧朗传得此学,并至江东弘扬,至吉藏而正式确立三论宗大 旨和仪轨。由于本宗依“三论”而立宗,推鸠摩罗什为本宗初祖,大寺也便成了该宗的祖庭 。魏周之际,大寺分为草堂、常住、京兆王寺、大乘等四寺,独草堂寺存留至今。唐季,华 严 宗四祖澄观法师于此撰成《新译华严经后分经疏》10卷,五祖宗密住此教禅双弘,飞锡法师 于此据《法华》而说“净土”,可见,这个三论宗的祖庭此时与华严宗、禅宗、净土宗也发 生了密切的关系。
至相寺,其创始及位置已如前述。普安法师崇重《华严》,创建者青彡渊法师亦以义学称著。至相寺从一开始便是弘扬华严学的重镇 。隋代,高僧 智正曾至此从青彡渊研习《华严》;华严宗 的初祖法顺、二 祖智俨、三祖贤首国师法藏都曾在此研习、弘扬《华严经》义。至相寺实际上是华严宗的发 祥地。后人只是因为法顺寂后葬于樊川北之少陵原华严寺才称此为祖庭,这其实是欠确切的 。真正的祖庭应当是至相寺。
净业寺,位于终南山北麓沣峪口内柳林坪(昔名清官村)后庵山上。始建于隋末。唐初,道 宣 律师常住此寺,潜心研习弘扬律学。麟德二年(665),奉诏于此寺内创设戒坛授戒。因此寺 地处南山,故道宣律师依《四分律》而创立的律宗亦称南山宗。师寂后,门徒于寺后峰起舍 利塔供养,今寺后石崖间仍有其静修遗址。寺东南又有唐代诗人白居易衣冠冢。
丰德寺,位于终南山北麓沣峪口东山坡上。北周武帝灭法时,此地乃禅僧智藏隐居之所, 开 皇三年(583)正式定居于此。文帝以其道望隆广,多所施赐,并诏以所住寺为丰德寺。唐贞 观十六年(642)至十九年,道宣住此,撰成《比丘尼钞》3卷(今作6卷),后一度参与玄 奘译场工作。贞观二十年,复返丰德寺,将前作《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1卷扩充为2卷,将 《羯磨疏》2卷增为4卷。永徽二年(651),又将《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及此戒本《疏》进 行增订。至此,南山律宗宗义大备,而丰德寺成了他完善本宗理论的重要场所。寺院今存, 为尼寺。
百塔寺,位于终南山天子峪至鸟鸣坞。开皇十四年(594 ),三阶教创始人信行和尚入寂后葬于此,因成塔院。后代僧人慕其德行,死后亦多建塔于 此。唐大历六年(771),正式更名百塔寺,宋以后称兴教院。明代秦藩重修,国初尚存残 破砖城、北门城楼、照壁,残垣内有3所寺院,各有堂殿、僧舍,残垣西北方有砖塔一座, 方形、13层;东南方有舍利塔数10座。由此尚可见出当年院宇的规模。百塔寺今为一小院, 尚有香火。信行所创立的三阶教 由于执着“末法”思想,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欲望产生矛盾,先后于隋开皇末年、武后圣历二 年(699)、玄宗开元十三年(725)被敕禁或限制,但从若多僧人慕名随葬的情况看,它在佛教 徒中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作为三阶教在隋代长安城中的五所寺院即化度寺、光明寺、慈门 寺、慧日寺和弘善寺早已无存,百塔寺因此而更具历史价值。
香积寺,位于终南山北子午峪口外数里处。据《隆禅法师碑》载,唐永隆二年(681),净 土宗的创始人善导和尚入寂,弟子怀恽为其崇灵塔于神禾原。“其地前终(南山)峰之南镇, 后帝城之北里”。“歌钟沸出,移上界于阴门;泉流激洒,比连河于阳面”。又于塔侧“广 构伽蓝,莫不堂殿峥嵘,远模忄刃利;楼台 岌山业,直写祗园”。环境清幽,寺宇雅致。王维有诗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 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雾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寺院建成后 ,不仅成了净土宗祖师的塔院,而且成了弘扬净土宗的中心道场,怀恽、净业相继充任寺主 ,继续弘扬净土教义。由于善导正式创立了净土宗,香积寺也因此成为本宗的祖庭。
古代长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曾经是中国佛教的弘传中心,终南山山水如画,又距 帝京不远,因此,这里的佛寺比其它任何一处名山都多,人谓“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 玉楼台”,“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为僧”,这是最恰当不过的比喻了。据志书记载 ,迨至明代,仅户(同雩阝 )县一地便有佛寺千余所之多,而 且几乎是“无地不寺,无寺不奇”。长安县境乃神居帝里,寺院之多不亚于户 。这偌多的寺院好大一部分即在终南山中,除上述祖庭、中心寺院外, 比较重要的还有:
西段的太白山中,昔有九林寺,是9大寺院的总称,9寺之中今存铁佛寺。相传这里是北周 武帝灭佛时禁锢关西僧人的地方。此外又有不少僧人因避祸或隐修来至山中结茅,既有汉僧 ,亦有胡僧,唐代诗人岑参有《太白胡僧歌》云:“闻有胡僧在太白,兰若去天三百尺。一 持《楞伽》入中峰,世人难见但闻钟。窗边锡杖解两虎,床下钵盂藏一龙。草衣不针复不线 ,两耳垂肩眉覆面。此僧年几哪得知,手种青松今十围。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 。 商山老人已曾识,愿一见之何由得。山中有僧人不知,城里看山空黛色。”经过历代营建, 山上寺院达数十座,由此构成了太白山独特的古建筑群,这些寺院多用铁瓦覆顶,佛像多为 铁铸或木雕。如今,由远门口登山,于海拔1060米处有下坂寺、上坂寺;由营头口登山,于 海技2000米处有菩萨山(俗称大殿),往上又有平安寺、明心寺、向阳寺等。由太白山向东渐 次有骆峪寺,原为隋大业间(605—617)高僧道哲潜隐之所,后又“营构禅宇,立徒策业,教 以正法,训以律仪”,寂后葬此。黑水峪内之仙游寺,始建于开皇二十一年(即仁寿元年,6 01),初时亦宫亦寺。隋文帝第一次下令在全国建数十座舍利塔,仙游寺占其一,此塔至今 犹存,名法王塔,方形7级,高31米。咸通元年(860)分而为三寺,现留一寺,位于黑水 南岸。这里山环水绕,到处是茂林修竹,甘泉飞瀑,加之薄雾缭绕,古洞幽奇,素有“洞 天福地”之谓,此处古今皆为山水胜地。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住此写成不朽名篇《长恨歌》。 如 今,寺院已将毛泽东手书此诗中之一段及臧克家的跋文镌刻成巨碑供游人观尝。田峪内之 神田寺 ,高僧僧照于周武灭法时避祸於此,独处幽居,“高步松苑,顾影与心,相娱自得”。至 隋初,佛法大兴,僧照乃于田峪立神田寺,养徒纵业,名振谓川。
终南山中段户县境内无论于古于今都是佛寺最多的地方。其中,栗峪口西有明阳寺,本隋 甘泉宫旧 址,唐时改为佛寺,清代方毁于火,今仍存石碑、铁钟、舍利塔数座。栗峪口东慈云山山 腰有大悲寺,创建年代不详,今寺内尚存清代石碑三通。直峪口的新兴寺,明洪武年间(136 8—1398)始建,今存。皂峪、谭峪分水岭南端的九华山寺,因此地九峰相连,故名,周围茂 林修竹,有12佳景。山下阿姑泉村有弥陀寺,寺内有唐代石佛像一尊,此两寺均建于唐代。 西圭峰之阳面有圭峰寺,圭峰宗密禅师住持草堂寺时曾来此坐禅。其山阴有重云寺,五代后 梁开平五年(911)京兆僧智晖创建,时有叠云祥出于众峰间,故名,后唐明宗天成五年(930) 改名长兴寺。其西之牛头山下有金峰寺,唐代高僧一行和尚曾住锡此寺,今寺内塑有一行立 像。西圭峰东山脚下及太平峪口有太平宫寺,隋文建宫,大业未改为佛寺,以法藏(俗姓荀 , 颖川颍阴人)名望,补为上座。直至贞观时,太平峪内山水奇绝,殆非人境。唐高祖、 太 宗都到过太平宫寺游历避暑。由太平峪口入山,经重云寺下院、入长啸洞、过虎溪、凤池, 然后可达云际寺。此寺创建于魏武之始,因寺在山巅,山峰孤高,白云缭绕,故又称云际寺 ,今存古迹“风月楼”,楼外有“北瞻帝阙三千里,南望圣唐百二区”对联,楼内有“晓行 先见红日起,晚步独披淡秋风”对联。此寺在唐代颇负盛名,与新罗求法僧有着密切关系。 在紫阁峰山阴,除昔日由“大寺”分出的4寺外,还有高冠峪东侧小圭峰(或称东圭峰)上的 圭峰寺,宗密禅师寂后曾于此荼毗。高冠峪西侧
岭上的青龙寺,隋大业未年,高僧慧赜由长安至此静修,并因岩构室而成寺。紫阁峪口杜家 庄南 有大圆寺,传说汉时这里称“子房庄”,即所谓张良辟谷处。大圆寺则由僧大圆于明嘉靖三 十四年(1555)创建。寺据终南之胜,南控黄崖,北看紫壁,西依仙掌,东俯量空,寺院朱阁 丹楼,修竹成林,内多名人题咏。直至“文革”前,寺内尚存韦陀铜立像和弥勒、如来佛铜 像五尊,或说为五代时物。从紫阁峪口往里走6里,可达宝林寺,为贞观年间由大将尉迟敬 德监修,寺南山峰顶有密檐式唐塔,俗称敬德塔,高15米左右。此寺又名紫阁寺,曾一度藏 有高僧玄奘三藏的头盖骨。
属于中段的长安县境内山区,也有多处寺院群。沣峪口寺院群除净业寺、丰德寺之外,还 有 观音寺,又称望香台,创建年月不详,但唐代已为终南名寺,寺院所在的山峰海拔2166米, 居高临下,周围众山如奔马涌浪,远近景色尽在眼底,李白《登观音台望城》中“千百家如 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的诗句,活画出登寺远眺的景象。当年寺宇多达5百余间,现存 山门和中佛、送子、观音三殿。此寺之周围又有南雅寺、金禅寺、万峰寺、水帘洞及东西南 北四景池等殿宇,诸寺虽依岩而建,但周围都长满树木。寺院隐藏在茂林深处,显得更加 幽 静和神秘。主峰东面为悬崖峭壁,站在南天门往前可看见岩壁上一尊天然而成的巨佛,高约 150余米,佛头顶部面积也有百余平方米,此像比四川乐山大佛还要大一倍。太和峪寺庙群 包括翠微寺与龙田寺、黄峪寺以及西邻青华山的卧佛寺。翠微寺由翠微宫改成,龙田寺即翠 微宫侧之太子宫 ,《贞元释教录》又谓大和宫之正院为大和寺,至贞元时,龙田寺与大和 寺合拼为翠微寺。黄峪寺今已无存。卧佛寺创建于唐代,今存,内有一卧佛,总长17米,系 就自然山石雕造而成。此外又有十余尊铁铸佛像。南五台寺院群由塔寺沟与5个峰台的寺院 组成。南五台自隋唐至于明清,这里建有寺宇数以百计,而早在唐代即已成为全国4大佛教 “灵境”之一。民国时期,这里仍有70余座寺庙。现在,沟内台上主要的寺庙有:弥陀寺, 位于塔寺沟口,建于隋,盛于唐。现已毁后修复,新建罗汉堂中置一6面5层木塔,高5米余 ,上4层各置石雕佛、菩萨像6尊,堂壁嵌有5百罗汉石像,造形十分精致。圣寿寺,在塔寺 沟内。隋仁寿间(601—604)创建,昔日规模已无从考证。今尚存山门、大殿、僧房等20余间 。大殿北侧有隋建方形楼阁式砖塔一座,其旁又有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影塔。唐代惟政 禅师等高僧曾于此居住弘法。现寺内种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所赠80棵落叶松,后又育苗 增种6百余株,已经蔚然成林。西林寺,在观音台南坡上。光绪十六年(1891)由僧觉朗创建 ,初名大茅蓬,民国时改为今名。印光大师曾一度住此习法。清末民国间为南五台的主要 寺院之一。常住僧达50至60人。现存寺宇9间并觉朗舍利塔。圆光寺,在南五台最高峰观音 台上,隋仁寿年间(601—604)创建,初名观音寺。唐代改名至圣寺,宋代改为今名。明代建 殿宇40余间。民国以来曾遭两次火灾,现尚存寺舍数间。除上述寺庙群之外,还有蛟峪的天 池寺、白道峪嘉五台的兴庆寺和新安寺、大峪的莲花洞寺、小峪口的清禅寺等,其历史都很 久远。
终南山东段的主要佛寺,临潼境内有石瓮寺,在骊山绣岭山腰。开元年间(713—741)以 造 华清宫余材建造此寺,初名福崖寺,玄宗题额。当时寺内有幽州所贡白玉佛像,名家杨 慧之所 塑佛像,寺旁飞泉上方的红楼内有玄宗皇帝题诗、王维的山水画。后寺毁复建,名石瓮寺, 以悬泉瀑布激石成臼故。寺存至今,内有宋代石雕佛像三尊。庆山寺,始建于隋,初名灵岩 寺。唐垂拱二年(688),寺附近地涌成山,刚刚登基的武则天以此为瑞,制以山名庆山,灵 岩寺改名庆山寺。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曾重修此寺,后或毁于“会昌法难”中。1985 年于此废寺址出土“释迦如来舍利宝帐”一座及金棺银椁、珠宝、三彩狮子等珍贵文物127 件 。蓝田县境内山中有悟真寺,始建于隋开皇初年,分上下两寺,上寺在王顺山巅,殿堂依山 势而起伏,共4千余间,周围修竹成林,故上寺亦称竹林寺。诗人白居易曾游王顺山5日,写 有长诗记叙山寺胜景、古迹、文物。隋唐高僧净业、慧超、善导、法诚、归真等人曾住寺弘 法。下寺在王顺山脚。现存之水陆庵亦名蓝渚庵,是悟真寺的组成部分,明代为秦藩王家佛 堂,堂内始作巨形佛本生故事、五百罗汉、二十四诸天、菩萨等壁塑以及横三世佛、报应身 佛以及儒、道、医人物等塑像。据说西檐墙上的兜率天(俗称千人听经图)壁塑为五代作品。 这些塑像多达3700余尊,作工精细,神态各异,脱俗逼真,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乃至于被人称作“第二个敦煌”。玉泉寺,在蓝田散谷,始建于隋,唐武德初大仆卿宇文 明达之子世寿重建,因山有润玉、下有流泉而改名玉泉寺。高僧静藏奉敕住持,弘化远近道 俗。空寂寺,在县城东北20公里东咀村沟道中,始建于唐,首任住持为大福和尚(曾充任庆 山寺住持)。有唐一代,该寺地产横夸渭南、蓝田两县境。除以上诸寺外,蓝田山中尚有清 原寺、丰盈寺、玉山寺、汤兴寺、红门寺等30余座。
终南山不仅寺庙数量、富丽程度甲诸山,住山高僧也称第一。据不完全统计,见于《高僧 传》、《续高僧传》和《宋高僧传》的终南僧人有西域的鸠摩罗什、昙摩流支、?那崛多 , 中僧僧肇、道生、道融、僧睿、慧观、昙(僧)影、慧严、道恒、僧丰刀石、慧睿、僧弼、昙鉴、 慧安、昙无成、僧导、僧因、僧苞、僧业、僧周、僧亮等。这批僧人中的绝大部分主要活 动于圭峰大寺(即今之草堂寺),是“逍遥园——大寺”国立译经场的译主和骨干力量。南朝 梁代以后的僧人有:昙相、法藏(北周隋唐间之法藏,葬云际寺),僧照、静藏、道删、法 应 、静霭、普济、普安、青彡(静)渊、法诚、慧超、善慧、法 琳、智藏、法喜、智正、净业(悟真寺主)、慧远、灵润、会通、觉朗、智洗、弘智、法顺、 智俨、善导、道判、慧赜、法藏(唐贤首国师)、道宣、澄观 、宗密、净业(香积寺主)、怀恽、玄奘、飞锡、惟政 等等。此外还有一批生前不曾涉足终南,死后却长埋于此的僧人,如通幽葬至相寺南峰,昙 迁葬终南山北麓胜光寺山苑,昙崇葬至相寺之右,信行葬至鸟鸣阜山足,普旷葬龙池之峰,道宗葬至相寺南岩,吉藏葬至相寺北岩,僧邕葬于终南山北 ,慧藏葬于至相寺前峰,智梵葬终南山,明瞻葬太乙山智炬寺,灵干葬终南之阴,慧君页葬丰德寺东岩、昙伦葬终南山,灵藏葬至相寺前峰,玄琬葬 终 南山,慧满葬龙池寺侧,慧乘葬南山谷口,空藏葬于龙池寺侧,德美葬木便梓谷,道氤葬逍遥园侧,慧因葬至相寺等等。这批僧人有的是某宗派的创立 者,有的在法难劫后振兴佛教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有的以某一方面的学说见长,总之都在中 国 佛教发展史上起过促进作用,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高僧大德的活动和死后竖起的无数灵塔, 无疑给峻秀的终南山增添了不少庄严与神圣的色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