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2153|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修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2.2008 12:04: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教我们修福积德,才能真正改造命运,没有福德纵然得到了,也很快失掉。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你修因就得果。财施得财,法施得聪明智慧,无畏施得健康长寿。  

心地清净是最大的福报,这是福报的根基,心地不清净,做善事,有福,是“有漏的福报”,有漏的福报还是业障。
定才是真正的福。  

放下是大福报。没有妄念的人有福报。心里一个妄念没有,一天到晚忆佛,念佛,过几年他去作佛,这叫大福报。  

“吃亏是福”。我学佛这五十年中喜欢吃亏,后面果然是福报。

对一切众生不尊重,就是对佛不尊重;对一切众生吝啬,就是对佛不供养。尊重、供养是大福。  

善是福,恶是祸。不贪有大福。

寿命是第一福德。  

信心是福德的基础、福德的根源。

弘法利生是第一大福德。  

真正发愿,一心一意要想见阿弥陀佛,要想生极乐世界,二六时中老实念佛,这是福德。

临终清楚,不生病,有同参道友送,帮助念,是真实的大福报。

学佛人一定有福报,天天、念念在修福,福报增长。念念、天天修慧,智慧一定增长。

人都需要福报,没福报什么事都做不成功,有福报的人做起事来很顺利,没有福报的人去做就处处都是障碍。  

人在临终时正念现前,心不颠倒,这不是自己的力量,完全靠阿弥陀佛慈悲拔济,他就往生了。这事绝对不能侥幸得到,他是修福得到。  

有些人平常念佛念得很勤快,临终不念了,临终贪恋世间,业障现前,病苦是业障,这要在平常预防,用什么方法预防?修福。一定要修厚福,深厚的大福,临终没有病苦。临终遇到佛缘能往生,至少具足三个条件:第一、神智清楚,这是大福。第二、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求生净土。第三、他一听就没有怀疑,立刻接受马上照办。他这一句佛号信愿行圆满具足,他才能往生。  

念佛就是修福,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心地清净,贪嗔痴慢不起,把自性里的大慈悲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念出来,这是修福。  

念佛修的福慧,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福慧,你信愿持名深,福慧就圆满。念佛中有怀疑有夹杂,修的福慧就少。大家不要怕没有福,念佛就有福了。

念佛是大福德,是最上无比的大福德,它是直接把阿弥陀佛无量劫中修行的善因善果,统统做为我们的修因,所以念佛的果报能超越六道轮回。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

我们讲的修福积功累德,信愿持名是第一,这是无量的福,无比的福,一生当中圆净四土圆受诸乐。  

念佛人真正有福,念佛人不但天地鬼神恭敬你,十方诸佛赞叹,一切菩萨都敬重,诸佛菩萨看到念佛人,肃然起敬,念佛人龙天鬼神拥护。我们为什么不修呢?  

念佛时观想,除自己,每个人都是佛,每人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你的功德就不可思议。

想佛像就得很大的福报。相是果报、福报。有果必有因,佛在因地修大行。我们也希望得这个殊胜的果报,就不能不修因。面对佛像,恶念全没了,都消除了,善念自然而生,这个就是得福,所以常常观佛像,就得无量福。  

修第一等的功德、福德,无过于劝人念佛。这是无比稀有的大福德。  

佛教我们福慧双修。福摆在第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很圆满的福德修成的。佛教我们,单想佛的相好,慢慢自己的面貌就变成佛一样。这个方法好,简单、快速、有效。当然更重要的是想佛的存心、大愿大行。我们的心像佛心,愿像佛愿,行像佛行,天天想佛的面貌,两三年你就变样子了。面貌愈来愈美满、愈漂亮、愈年轻。这是接引、度化众生最好的方法。  

修福不修慧,福是有漏的,福是享得尽的。

拜佛、供佛是修福,听佛讲经说法是修慧,福慧双修。  

福中有慧,慧中有福,叫中道。真正的福慧,决定是真诚心,有一丝毫欺骗众生心,福慧都没有了。今后用真诚心对待一切众生,立刻就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佛菩萨护念你这个真心、真诚。  

要修大福德,要从三业清净、心地光明上下功夫。才成就圆满称性的福德。三业是身口意,身要做杀盗淫,身就不清净了,口要有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口业就不清净了,心里有贪嗔痴,意就不清净了。清净必须把十恶业统统断掉,修十善业,虽修十善业不著修善之相,三轮体空,就变成净业了。心地真正做到正大光明,要做到无我,把我放下了。

每天供养诸佛是修福,依教修行供养第一。

佛所讲的我们完全做到,就是供养。不仅是供养诸佛如来,是供养我们的自性、供养一切  
众生,自性得到好的养分,智慧就开了,自性里所含藏无尽的福德,自然现前。  

你要认识福田,才能真正种到福。“福田”像种稻一样,土地肥沃、阳光雨水充足,种子下去,长得好,种在砂石里,种子长不出芽来。福田:一、“悲田”。慈悲怜悯一切贫穷苦难的众
生。二、“恩田”,报恩、报答父母、师长恩,是种福田。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一切善知识、国家、一切众生都是恩田。三、“德田”,佛法僧三宝,不但有恩,还是有功德之田。三宝有大智、大德、大能,种福要到这些地方去种。如果我们力量达不到,要有心。  

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也,佛者出世福田之极也。

种福田最大的是弘扬佛法。流通经典是世间第一等的福报。

帮助诸佛如来接引众生,把佛法、净宗介绍给大众,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功德。  

讲经是以正法布施众生,修第一等的大福报,尤其弘扬净土五经一论,功德利益更殊胜,改造命运也快速。  

《无量寿经》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只有尽心尽力弘扬流通,将来定有无穷无尽的大福报。  

真正的修福是教化众生,请法师、大德居士讲经,只要请到真正的善知识,说的是真正的正法,能令一切众生得真正利益。  

培养一位法师,功德才真大。功德无量无边,这是真正的续佛慧命。

请出家人吃饭,用平等心来修供养、供斋,是佛门里修殊胜福报的一种方法。

用食物出自于真诚的供养一位生病的出家人,果报是容貌端正,健康长寿。  

量大福大!心量小的人没有福报,纵然有福,那个福报也很有限。一定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包容一切,学“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学佛,起心动念最低限度要想到整个世界众生的利益,决定不想自己。如何能让道德之人、善师,发挥他们的德能,帮助整个世界。要有这样的心量、这样的存心,那就无量功德。  

一丝一毫的善行,如果心量大,他的善行就变大了;心量小,做再多的善事,果报还是小,他不会超过心量。  

福报随自己心量大小,而现出大小。你心量大,修一文钱的功德都是遍虚空法界。日常生活中,做很小很小的一点好事,布施贫人一块钱,你想到的是遍法界虚空界,你这一块钱的功德就遍法界虚空界。  

无论做什么样的好事,搀杂自己利益在里头,立刻就变质,一百分的功德就变成一、二分。如果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不搀杂,这功德是纯善,纯善的力量太大了。  
无缘无故受人毁谤,往往后头有大福报。怨恨,福报就没有了。肯受冤枉,肯接受误会,后福无穷。有一丝毫愤恨之心,就把福德、功德破坏殆尽。  

心地厚道、行为厚道,能损己帮人的人,定有后福。对人刻薄,贪图自己享受,这人将来必有灾难。  

修一切善就是修福,你福德天天增长,纵然有冤亲债主,看到你福报一天一天大了,他也不敢来干扰你,想报复也不敢下手,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正保证我们这一生幸福不遭到横难。

“仁者无敌”,心地仁慈的人,一生中没一个冤家对头,这才是万善随身。静时一念不起,心是清净的,这人必后福无穷。  

善生福,心地善良、行为善良,就有福报。你要求福慧,就在日常生活中,好好修清净心、慈悲心,慈悲心是善心。为众生、为正法久住,不为自己,就有感应了。

人造善,必定得福报;人造恶,一定得灾祸。祸福自己造,自己受,别人没能力把你的福加一点或减一点。  

你要是行好事、有善心,你福报会增长;你要是恶心,方法错误,你的福报会折损、打折扣。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一个恶念都不生,来生就有大福报。这一生晚年福报亦会现前,你修积的太多、太厚,不等来生受福,这一生就现前。福决定是从善心、善行修积来的,要深信不疑。业障忏除后,积功累德。断恶修善,善不修不能成就真实福慧。  

佛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就多做善业,多做好事,善业你会带走,帮助你超生,帮助你生天,愈升愈高;你要造恶,就往下坠,愈坠愈下。  
有钱不要存,赶快拿来修福,有福才是真的,什么样的灾难,你的福报都丢不掉,你终归是有福。财产靠不住,福报靠得住。  

修财布施,希望得大富,就变成福德。三轮体空,什么希求都没有,就变成功德。布施要紧的是心地清净,不著布施的相。不要常念“我对哪人有恩,我对他有多好”,有这个念头就变成福报,就不能得定。清净心里那个福,尽虚空、遍法界是你受福之处。心量大,没有障碍,福就大。  

修福,不在乎施钱多少,不在乎做的多,心真切,尽心尽力就是念念圆满。

舍财不但消灾,舍财还积福。  

起不好的念头,想占人便宜,是增加罪业,决定得不到福报。

求大富,勉强去求,灾祸跟着就来了。

布施持戒是修福,忍辱能保福,能得福,能把福德变成功德。  

贪嗔痴只有折福,不能增福。

偷盗是损福,是毁自己的福报。

浪费,大幅度的折福。  

临终时清楚明白,十法界由你自己选,迷惑颠倒,就没能力选择,被业力牵着转,自己做不了主,那人叫没福报。生时享尽荣华富贵,福报享完了,临走时没福报了。所以一生中生活要节俭、朴实,累积福报,临终时享。  

杀害众生,吃它的肉养自己,不但跟众生结冤仇,还损自己的福报。


---转自地藏论坛---
2#
发表于 15.2.2008 04:53:57 | 只看该作者
惊吓过度 ,最后仍旧还是打开电脑,来这坐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5.2.2008 05:04: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rystle 于 15.2.2008 04:53 发表
惊吓过度 ,最后仍旧还是打开电脑,来这坐会!

惊吓过度?wh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5.2.2008 06:4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板凳 的帖子

昨晚恶梦了一晚,长这么大,还真是第一次这样恶梦,今天一天都不顺利,也不是心理作用啦.直到晚上我很累,但是躺下就是咯噔的睡不着.到现在了!
从四点半上网到现在了,我想我会越来越清醒!我干脆一下清醒到明天晚上,然后肯定应该能睡着,但是我现在真累!麻木了就应该不害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5.2.2008 07:0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板凳 的帖子

突然发现一个问题,波旬魔是哪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5.2.2008 10:2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地板 的帖子

下次可以试着念佛。不紧不慢地念“阿弥陀佛”,念上半个小时。即使也不一定很快能解决睡眠问题,也能帮助把心静下来。

作恶梦也是一个自身警告。适当运动。注意身体和心念两方面的修练。不要太长时间泡在网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5.2.2008 10:3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的帖子

这问题由3楼师兄回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15.2.2008 11:4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地板 的帖子

睡不着就索性起来。。随便做点什么。。等睡意来了再去睡。。。
就算缺几天觉也死不了人的。。
如果一定要接着睡。。就在随身听里放一张练习外语的磁带或光盘。。把音量调节合适。。保证很快就见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5.2.2008 13:06: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rystle 于 15.2.2008 07:02 发表
突然发现一个问题,波旬魔是哪个????

波旬(梵文Papiyas或Papman)在《阿含经》中常作魔(mara,即魔罗),或魔波旬(Mara-Papman)。经载,他是欲界第六天主,故又称为“自在天主”或“天子魔”,其所为,在于夺取或断除人的生命、善根,而妨碍善事、破坏正教。有意思的是,波旬的在世,恰恰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恶魔之“出现”于佛经,并不单单限于《阿含经》,其他如《愣严经》、《佛本行集经》、《大品般若经》等经典中皆广载恶魔或波旬之名相、语意,及其娆害佛陀或诸修行者、破坏善法的事迹。本文主要是从《阿含经》中波旬的行迹、变化出发去揭示其性格之特征——即魔性的。
波旬常常追随佛及其弟子,进行娆乱、留难。其行迹所到之处,遍及王舍城、毗舍离城、波罗柰国、郁鞞罗聚落、娑罗婆罗门聚落、释氏石主释氏聚落、乌暂婆利梵志女林、婆奇瘦鼍山怖林等各处,可以说,凡是佛及其弟子所在的地方,波旬皆可能出现。波旬既出现于佛成道后与入灭前这样的重要时刻,又频频出现于佛陀独处径行、卧息、禅坐、乞食,以及为比丘或四众说法之时,还常常单独出现于佛弟子跟前。通过其他经典,我们还可知,佛在成道之前亦曾与波旬发生过“交锋”。
逆佛乱僧时,波旬会借用多种变化手段。如化身年少、大龙、少壮婆罗门像、大牛、壮士大身,或施以碎石、蒙蔽阿难等魔法;在《中阿含经》的降魔经中,波旬是化为细形而潜入大目犍连尊者腹中的;有时波旬会直接以魔力动乱梵志心意。在《杂阿含经》卷三十九中,波旬的三个女儿爱欲、爱念和爱乐也来到佛面前进行娆乱。从策略上讲,波旬对佛及其弟子可谓软硬兼施,极尽威吓利诱、诓瞒误导之能事。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九波旬“执大团石,两手调弄,到于佛前,碎成微尘”(1087),及“化作大龙,绕佛身七匝,举头临佛顶上,身如大船,眼如铜炉,舌如曳电,出息入息若雷雹声”(1089)等,这是使用威吓的策略。再如波旬对佛说“大修苦行处,能令得清净,而今反弃舍,于此何所求?欲于此求净,净亦无由得”(1094),这是以极端苦行来误导正修行。而有时波旬看似来称赞佛,实是威逼不成,而改为打“糖衣炮弹”:“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今可作王,不杀生,不教人杀,一向行法,不行非法。世尊!今可作王,必得如意。”(1098)佛要作的是三界的法王,而不是人间的转轮圣王,所以,波旬的赞叹和怂恿,实际上也是一种扰乱。正如印顺导师所说,我们不但要降服自己内心中的懒惰、懈怠、放逸等的恶魔,对于师友们的劝慰,也要多加留意;凡是引导鼓励我们向上进步的,才是善知识,而劝导我们退一步的,无论其形式如何,都是恶知识,也就是魔。另外,在阿含经中,波旬还直接诱导修行者,使其发愿往生魔界,例如,他对优波遮罗比丘尼所说偈:“三十三天上,炎魔兜率陀,化乐他自在,发愿得往生。”(杂含卷四十五1026)
由以上几个方面可知,魔波旬与佛及其弟子的关系实在是很“密切”的。波旬施展种种变化和伎俩,这只不过是魔法的外在形式,魔法的实质内容是以放逸、爱欲、忧惧、退转、愚蠢的苦行以及片面的执著等动乱或蒙惑人心。可以说,正是这些构成了魔性的“实体”。如果说可以把由一己身心所生之障碍称为内魔(内枪),把来自外界之障碍称为外魔,那么,究竟而言,此二魔实为一魔,实为心魔——心魔是人天绳索。因为,无论魔性以什么样的侧面表现出来,最终都要通过我们的心来起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向善,要修习佛法出离三界;同时,面对客观环境和人际的种种障碍,以及自身的种种病苦,我们人性中的弱点,即我们内心中懦弱、自私、愚蠢的方面,就容易趁势生起、显现出来,从而使我们退失道心。这就是着了心魔,前面所说的人的有限性,其实正是指这种心魔。
《阿含经》对恶魔侵扰佛及其弟子身心的有关描述,可谓详尽、生动。而经中对波旬的心理以及性格的描写——如何作意娆乱或留难佛及弟子,乃至于被识破后之沮丧、忧戚、惭愧、懊恼,以及当佛告以即将灭度时之欢喜踊跃等,尤其让人难忘。这些文学性的效果无外乎带来一个人性化或人格化的恶魔,进而又深刻地反映出,在人性之外无处有恶,在人性之外无处有善。所以说,魔性不离人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15.2.2008 13:18:55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天魔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六天魔王,佛教欲天之首。

佛教将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欲界包含六欲天。所谓欲是指物质的五欲─微妙的色声香味触,男女的性欲。天是光明的意思,梵语Deva,泛指婆罗门教、印度教被佛教所吸收之诸神。

六欲天,从最下层起:四大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第六天魔王,即此他化自在天,又称波旬、摩罗,梵名叫做“婆罗维摩婆奢跋提”。此天就是不要自己乐具变现,而爱下天化作,假他人之乐事,自在游戏,才叫做他化自在天。

摩罗总是以诱惑、胁迫等方法企图阻碍修行者修行,佛教故事中,释迦牟尼佛在修行过程中,及曾多次受摩罗之诱惑,“摩罗”二字也有“男根”的意思,换句话说,代表了“妨碍修行的烦恼或欲望”。

日本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强人织田信长,因与许多不配合他的佛教门派为敌,被称第六天魔王。一说第六天魔王乃其自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7.1.2025 04:5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