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28.3.2010 13:26:50
|
只看该作者
(2)长江流域良渚文化的玉器符号与陶器符号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其时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至前2200年,其分布范围大致在浙江北部、上海全境和江苏东南部太湖周围一带。良渚文化的前身是马家浜文化。
在良渚文化的玉器和陶器上,出现了种种刻划符号,引起了古文字学家们的特别关注。由于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刻划符号,与黄河下游大汶口陶文相类似,可以相互联系,比较研究;而良渚文化陶器上的陶文,大多与黄河下游龙山时代的丁公陶文一样往往可以多字连读,证明陶文与语言有了密切联系。因此,良渚文化玉器、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成为学术界讨论中国文字起源的又一焦点。
先谈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刻划符号。
前文指出,在大汶口陶尊上,有一个释作“炅”字的符号。这一符号也见于良渚文化的玉器上(见美国弗里尔美术馆所藏玉镯)。大汶口文化陶尊上还有可释作“炅山”的符号,这种符号也见于良渚文化的玉器上(见首都博物馆所藏玉琮、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玉璧、美国弗里尔美术馆所藏玉璧等)。大汶口陶尊上的五峰“山”,在良渚文化玉器上也作五峰,只是中峰平顶而已。大汶口陶尊中山上的日月,良渚文化玉器上作“鸟”立形。在古代滨海地区,崇拜日月,并将太阳动物化为阳鸟。太阳与阳鸟在原始思维里,实际是同构关系。因此,大汶口文化陶文“炅山”与良渚文化玉器上的“鸟山”实际是相同的。李学勤先生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鸟山”读作“岛”字,指出“鸟在山上,可读为‘岛’字。三件玉璧的符号都是两字的复合,其中都有‘岛’字。这使我们联想到《尚书·禹贡》冀州、扬州都提到的‘岛夷’,即古代滨海的部族。”[5]
良渚文化玉璧上的刻划符号还有如下三件与大汶口文化陶器刻符一致:
其一是“皇”字。在山东莒县陵阳河M11和M17中分别出土有陶器符号“皇”字,李学勤先生认为其本义是指羽毛装饰的王冠。而这个符号在良渚文化玉器上出现了五次。均在玉璧上的五峰山形框内。
其二为“封”字。在莒县陵阳河M25出土的陶器上有一个长方形土坛上立一植物形的刻符,其从“丰”从“土”,应释为“封”字。这个符号也见于弗利尔美术馆所藏玉璧上,只是在“植物”的下部作卵圆形状而已。 其三为“凡”字。在陵阳河M19和大朱村M26出土的大汶口陶器中,均出有斜置的菱形。王树明先生释为“凡”字,以为是军用吹奏乐器[6]。而这个可读的“凡”字的菱形符号也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馆所藏的良渚文化玉琮上。在该玉琮的上端纹饰之问,相对两侧各刻有一处符号,一为半饰形的“珏”字,另一即为菱形的“凡”字。
以上的讨论表明,良渚文化玉器上的许多刻划符号与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同形或相似。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合理的解释可以有两点:第一,从空间环境和时间阶段角度看,良渚文化分布在江苏南部到浙江北部,与分布在山东到江苏北部的大汶口文化接壤,都分布于东方近海。大汶口文化晚期又同良渚文化大略同时,所以两种文化有相同的符号是不足为奇的。第二,从这些符号性质看,两者都是原始文字,而且这些原始文字是在同一的空间与时间背景下产生的,有着相当广泛的约定俗成之基础,所以会有共通之处。
现在再来介绍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有它显明的特征:一方面,见于良渚文化玉器、大汶口文化陶器甚至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常用符号,也见于良渚文化陶器上,如上文介绍过的可释为“炅”字的符号,也见于余杭南湖出土的黑陶豆;可释为“封”字的符号,亦见于南湖出土的黑陶罐;可释为“火”字的符号,又见于上海青浦西漾淀出土的黑陶罐;见于仰韶文化的一些记数符号,也屡见于良渚文化。这些进一步表明了当时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之通用性。另一方面,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符,有许多可以多个连读。如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土于江苏吴县澄湖的一件良渚文化黑陶罐的腹部上,共有4个符号并列刻在一起。李学勤先生将此四个符号释为“巫戊五俞”,即“巫钺五偶”,也就是神巫所用的五对钺[7]。这里的“巫”字符号又见于崧泽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还见于安徽含山玉版中。“巫”是沟通天地的使者,“巫”的得形源于巫者用于度量天地四方的工具——规与矩——交叉的象形(规以画圆量天,矩以画方测地)。上述材料表明,“巫”这一概念在良渚文化前后于东海沿岸地区内已广泛地使用。
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又在浙江余杭南湖出土的一件良渚文化黑陶罐上,发现了8个符号连续相刻的情形。李学勤先生认为,这些刻划符号实际上是环着罐口刻的,应当从上方观看。因此,符号应该从右起读[7]: 朱旗 戋 石 网 虎石 封 这段文字不容易理解,很有可能是该聚落中的人用来记录某件事的不太成熟的尝试,还带有一些文字画的性质。
以上的讨论表明,良渚时期的玉器符号,已具备单个原始文字的性质,且在不同地点通用,而良渚时期的陶器符号,已达到记载简单语句的程度。由这些文字来判断良渚时期已是进入到文明时期了。良渚文化的年代约在前3300至前2000年之间,可见在5300多年前,我国的长江下游已洒满东方文明的曙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