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201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告诉你真实的西点军校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1.11.2002 16:49:03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color:red'><span style='font-size:13pt;line-height:100%'>两百年的荣耀</span></span> <br>    1802年3月16日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正式签署了第七届国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建立一所陆军军官学校的议案。同年7月4日,美国陆军军官学校在哈得孙河畔、距纽约市约80公里的军事要塞西点正式宣布成立,从此美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所职业军官学校。<br><br>    对西点来说,两百年就是它的历史,几乎与美国历史一样悠久。两百年来,它一共培养了约五万名学员,其中包括两位合众国总统、四位五星上将、3700多名将军,以及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企业家、工程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和艺术家,等等。“责任、荣誉、国家”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西点人竭尽所能去报效祖国。<br><br>西点先父艰难创业<br><br>    西点军校的创建不能不追溯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当时,由于缺乏大批训练有素的军官,美国大陆军在与英国正规军的阵地攻防战中屡屡败下阵来。身为大陆军总司令的华盛顿颇伤脑筋,他多次呼吁大陆会议组建军官学校,但均未能引起重视。战争结束后,华盛顿总统及其继任人约翰·亚当斯都力主建立一所军官学校,并初步选定军事要塞西点为校址。这一主张遭到以杰斐逊为首的共和党人的反对,结果只是在西点的工兵和炮兵团里开设一个学员培训班。有趣的是,正是这位反对建立军校和常备兵的共和党领导人,在当选总统后,极力促成国会通过了建立西点军校的法案。<br><br>    乔纳森·威廉斯,这位没有任何军事经历但却精通数学和工程学的外交家,因受到杰斐逊总统的青睐而被任命为西点第一任校长。最初,学校只有七名军官,十名学员。教学条件简陋,学员素质不高,教官队伍不整。威廉斯身兼西点校长和工兵司令两个职务,并且一干就是十年。由于个人经历的影响,他非常钟情于法国的军事理论,因此他开设的课程强调数学、物理、工程学和法语,从这一意义上说,西点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学术基础上。<br><br>    1812年,作为西点首批毕业生之一的斯威夫特就任第二任校长,同时继续兼任工兵司令。在任内他还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改革,如增设了更多的课程,聘请了更多的教官和工作人员,为西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战后,他力荐西点1810届毕业生西尔韦纳斯·塞耶出任西点掌门人。事实证明,这一推荐对西点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br><br>    塞耶是一位有心人。他曾亲赴欧洲留学两年,潜心研究欧洲军情特别是军官学校的运转情况,熟悉了法国警察的训练方法,掌握了法国梅兹军校的办学经验。同时,他还购买了1000多卷的军事和技术书籍,从而创立了当时最先进的军事图书馆。<br><br>    塞耶任西点校长达16年(18177年--1833年),是历任校长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加快了斯威夫特开始的改革进程,大大拓宽了课程设置,增设了哲学、历史、语法、地理和绘图等课程,创建了“荣誉制度”,形成了严格的过失惩罚机制。鉴于塞耶对西点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的办学思想对西点未来产生的决定性影响,他被誉为“西点之父”,西点也被公认为是美国最优秀的院校。<br><br> 马汉:使美国不再是欧洲军事理论的“殖民地”    <br><br>    军事理论事关国家存亡和民族兴衰。历史上,因军事理论落后而导致亡国和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遗憾的是,独立后美国的军事理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一片空白,美国学者自称在军事理论上是“欧洲的殖民地”。在此情况下,西点人勇敢地挑起历史的重任,担负起促进军事理论研究、创建独立军事理论体系的重任。丹尼斯·马汉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br><br>    马汉1830年—1871年在西点任教,1847年出版了论述作战的著作《略论军队的前卫、前哨、分遣部队的作用及其在实战中的部署与指挥,并阐述战术起源及进步的历史》。该书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了侦察、警戒、机动的作用,是当时最经典的军事教科书之一,奠定了美国战术理论的基础。它一经问世就受到广泛的欢迎,此后又分别于1853年和1863年再版,为美国军事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立下了头功。<br><br>          麦克阿瑟:为可能发生的战争培养合格的军官<br><br>    西点军校在1846年—1848年的美墨战争和1861年—1865年的南北战争中经受了考验。西点人不仅主导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而且在战争中推出了格兰特、谢尔曼、罗伯特·李等永载史册的名将。<br><br>    然而,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军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由战争高峰时的上百万人锐减到两万多人,军人的职业又成了“闲差”,其任务是“清剿”印第安人和负责边境守卫。战争的经验教训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不重视新战术新理论的研究,墨守陈旧的教学内容;固守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抹杀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官队伍近亲繁殖,学术委员会老龄化并掌控着学校的大权,排斥改革和新鲜事务,从而,西点成为军队保守派聚集的堡垒。<br><br>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还在人们耳边回响时,美国国会及社会各界就在对西点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争论的结果是同意继续保留,但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而改革的重任落到了西点1903届毕业生麦克阿瑟的肩上。<br><br>    1919年6月12日,麦克阿瑟从华盛顿带着“重振军校”的使命来到了西点。临行前,陆军参谋长马奇上将对他做出明确指示:“西点已落后于时代40年了,必须废除体罚,重振军校!”根据这一指示,麦克阿瑟明确提出西点军校的办学宗旨是:为下一次可能发生的战争培养合格的军官。他提出西点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传统的基本军事素质,而且还必须对人类的情感有深刻的理解;学员要接受多样化的教育,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br><br>    为此,西点增设了空气动力学、内燃机学、演讲艺术等课程,特别是增加了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例研究的课程。在一系列改革中,最为重要的是废除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允许高年级学员有更多的闲暇,以便他们之间互相交流并与外界保持较多的联系,锻炼其责任感和主动性。<br><br>    经过麦克阿瑟的改革,西点重新焕发出青春与活力,培养出懂现代军事、富有朝气和强烈竞争意识的青年军官。这些人大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当了地面作战的指挥官,为人类的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贡献。<br><br>“历久”能否“弥新”<br><br>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空军的崛起和海军地位的提高,美国陆军的地位每况愈下。西点作为陆军初级军官学校,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影响。1954年斯普林斯空军军官学校的设立,对西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二战以来人们普遍把空军视为最富有魅力、充满传奇色彩的军种,因此原本有意投考西点的优秀青年都转而投奔斯普林斯去了。在美国三所初级军官院校(另一所是安纳波利斯的海军军官学校)的竞争中,西点处于最不利的地位。更为糟糕的是,随着美军在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上的失败,美陆军声誉扫地,西点军校和西点人的形象也随之受到极大损害。<br><br>    1970年3月16日,正在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硕士的1968届毕业生路易丝·方特中尉拒绝去越南战场服役,并要求作为一名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人士从军队体面地退伍。然而,更令西点的困境雪上加霜的是,此事发生后的第二天,西点校长塞缪尔·科斯特少将因涉嫌掩盖在越南犯下屠杀平民的罪行而被迫辞职。这两个事件几乎同时发生,在全国引起轰动。1976年春,西点又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考试作弊案,117份考卷被提交到校荣誉委员会审查。至此,西点的声誉降到了历史最低点。<br><br>    针对这种状况,1977年末,五角大楼提出一份长达181页的西点改革的报告,对西点的管理、学员队制度、课程设置、荣誉制度等问题提出152条改革建议,它是进入80年代后建立新西点的纲领性文献。但真正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改革还是80年代—90年代进行的以学员队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br><br>    根据新制度,领导和被领导的对象不再仅局限于一、四年级的学员,而是涉及到所有四个年级的学员。三个高年级学员均被赋予领导职能,并根据年级的不同授予不同的军衔,即四年级学员为军官,三年级学员为中士,二年级学员为下士。这一制度又被称为“四个年级学员制”,其目的是逐步地增强学员的责任感,使学员渐渐地适应经验、权力和责任之间的关系,锻炼其个人的创造性、纪律观和责任感。<br><br>    从目前情况看,改革初步取得了成功,但改革之路依然漫长而艰辛。面对陆军,尤其是地面部队在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的窘境,面对信息化飞速发展的21世纪,西点这个百年老校能否再创辉煌,人们拭目以待。(原载《世界知识》2002年10月16日,作者:孙小叶 )                     
2#
 楼主| 发表于 21.11.2002 16:51:27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13pt;line-height:100%'><b>西点名人和名言</b></span><br><br> 西点名人<br><br>  总统尤利乌斯·格兰特  1822年4月27日出生,1843年毕业于西点,1846年—1848年参加了美墨战争。他领导指挥的维克斯堡战役的胜利是美国内战的一个转折点,其勇敢、果断、灵活、快速的作战方式咸为美军机动进攻的典范。1864年被任命为联邦军总司令。1867年—1868年担任临时陆军部长。内战结束后,咸为美军历史上第一位上将,军衔高于华盛顿。1869年—1877年先后担任两届美国总统。<br><br><br>  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1890年10月14日出生,1915年毕业于西点。1925年帮助政府收集整理美国在一战中欧洲作战的资料,编辑《战地手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负责远东战区。1944年指挥诺曼底登陆,获陆军五星上将军衔。1953年—1961年连任两届美国总统,任内曾提出对苏联实施大规模核报复打击的“大规模报复战略”。<br><br>  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  1807年1月19日出生,1829年毕业于西点。1852年曾出任西点军校校长。在美国内战中任南军总司令。后出任华盛顿学院(现在的华盛顿与李大学)校长。美国公认的一流的教育家。 <br><br><br><br>    一战远征军司令约翰·约瑟夫·潘兴  1860年9月13日出生,1886年毕业于西点,1897年—1898年任教于西点。一战中任远征军司令。1919年9月被正式授予陆军上将衔。1921年起任陆军参谋长,1924年退役后任美国战争纪念委员会主席,有“铁锤”将军之称。1920年在他帮助下美军确立了长期军事政策“国防法”。1921年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在军队建设方面,他颇有建树,不愧于美国“伟大的军人之一”的荣誉称号。<br><br>  二战盟军统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1880年1月26日出生,1903年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于西点。1906年兼任罗斯福总统的军事副官,1917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1922年任西点军校校长,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校长,被誉为“现代军事教育奠基者”。1930年出任陆军参谋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指挥盟军在太平洋战区多次运用“蛙跳”战术实施两栖登陆,1945年8月被任命为盟军最高统帅,执行对日占领任务,9月2日代表盟国接受日本投降。麦克阿瑟有长达50多年的军事实践,被美国国民称之为“一代老兵”, 其自身的三个“最年轻”的经历、精妙的军事谋略和敢战敢胜的胆略, 都堪称美国战争史上的奇才。<br><br><br>  “前进与突破型”将军小乔治·巴顿  1885年11月11日出生,1909年毕业于西点。1911年赴华盛顿附近的迈尔堡服役,1917年参加一战,任美国远征军司令的副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统帅美军装甲部队先后在北非、西西里和欧洲大陆屡屡大败德军,作战勇猛顽强,指挥果断,富于进攻精神,善于发挥装甲兵优势实施快速机动和远距离奔袭,被部下称为“血胆老将”。(右图为巴顿将军摄于1949年的照片)<br><br>  美国空军之父亨利·哈利·阿诺德 1886年6月25日出生,1907年毕业于西点。著述颇丰,为发展陆军航空军和建立独立空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最早主张对轴心国实施战略轰炸的倡议者之一。他屡建战功,在美军中声望很高,建立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大空军。<br><br>  海湾雄狮诺曼·施瓦茨科普夫  1934年8月22日出生,1957年毕业于西点。1964年任教于西点。曾参加越南战争。在海湾战争中以几乎零伤亡的代价赢得了胜利。他信奉的人生格言是:下令要部下上战场算不了英雄,身先士卒上战场才是英雄好汉。<br><br> 西点名言<br><br>  麦克阿瑟1962年在西点军校授勋仪式上的演讲选段:<br><br>  今天早晨,当我走出旅馆时,看门人问道:“将军,您上哪去?”一听说我要去西点,他说:“那是个好地方,您从前去过吗?”这样的荣誉是没有人不深受感动的。长期以来,我从事这个职业,又如此热爱这个民族,能获得这样的荣誉简直使我无法表达我的感情。然而,这种奖赏主要并不意味着对个人的尊崇,而是象征一个伟大的道德准则——捍卫这块可爱土地上的文化与古老传统的那些人的行为与品质的准则。这就是这个大奖章的意义。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是美国军人道德标准的一种体现。我一定要遵循这个标准,结合崇高的理想,唤起自豪感,同时始终保持谦虚……<br><br>  责任—荣誉—国家。这三个神圣的名词庄严地提醒你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可能成为怎样的人,一定要成为怎样的人。它们将使你精神振奋,在你似乎丧失勇气时鼓起勇气,似乎没有理由相信时重建信念,几乎绝望时产生希望。遗憾得很,我既没有雄辩的辞令、诗意的想像,也没有华丽的隐喻向你们说明它们的意义。怀疑者一定要说它们只不过是几个名词,一句口号,一个浮夸的短语。每一个迂腐的学究,每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每一个玩世不恭的人,每一个伪君子,每一个惹是生非之徒,很遗憾,还有其他个性不甚正常的人,一定企图贬低它们,甚至对它们进行愚弄和嘲笑……<br><br>  每个学员决不说谎、欺骗或者偷窃,也决不容忍其他人这样做。 ——西点军校《荣誉制度》  <br><br>    给我任何一个人,只要不是精神病人,我都能把他训练成一个领导人。——西点一位前任校长<br><br>  西点军校是特别能打消傲气的地方。我来自一个小镇,在那里,我是优等生,而且还是一个运动队的头目。我来到西点后发现,我的同学中60%是运动队的头目,20%是所在中学的尖子。今天你还是一个地方名星,明天你就只是数千强者中微不足道的一个。 ——1987届毕业生戴夫·麦考梅克<br><br>  放眼这个国家的每一所学校,没有谁比西点军校蕴含更多美国式的特点;用恰当的话语形容,没有谁更能比西点军校体现出绝对意义上的民主。在这里,我们对小伙子们的出身、信仰、社会地位冷漠之至;在这里,我们只关注你们自身为他人所能认可的价值。  ——西奥多·罗斯福(原载《世界知识》2002年10月16日,作者:孙小叶)                     
3#
 楼主| 发表于 21.11.2002 16:55:59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14pt;line-height:100%'><span style='color:blue'>中国人看西点</span></span><br><br>    叫“西点”的地方大多了:美国有西点,英国也有西点;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还有西点。即使在美国,纽约州有西点,密西西比州、亚拉巴马州、加利福尼亚州……也有西点;阿肯色州,宾夕法尼亚州、得克萨斯州和佐治亚州叫西点的地名,还都在两处以上。<br><br>    但即使有如此众多的西点,不论你在世界任何地方,一说到West Point,人们马上想到的,却是纽约北面哈得孙河畔的那个西点。因为那里有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br><br>“自由不是无代价的”<br><br>    人们常说美国是个人主义社会、金钱社会、崇尚个性张扬的社会。有机会到西点的话,你看到的却是一个纪律严明的社会,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一个讲领导更讲服从的社会。西点军校的格言是:一年级必须学会服从,二、三、四年级必须学会领导。在军校内,一年级学生的核心任务就是服从,随时准备完成高年级学生交给的任务。甚至吃完饭后也要大声向同桌的高年级学生报告,得到允许方能离开。都说美国的孩子娇生惯养、唯我独尊,我们在西点看到的却完全不是这样。<br><br>    那天正逢假日,参观的人流在绿树如屏、绿草如茵的西点游览区穿行。有几个学员跑步过来,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跑在最后的是一位女性。这时林阴道的岔路上走来一个由高年级学员担任的值日官。女学员马上踉踉跄跄地站住,打了个立正,并向值日官敬礼、大声报告。湿漉漉的头发紧贴着通红的脸颊。本也很年轻的值日官一脸严肃,将喘息不止、保持立正姿势的女学员审视一番,才还礼放行。<br><br>    我站在一旁,总觉得在哪里见过这种场景。望着那个身穿作战服且后背湿透的女学员跑远的背影,才记起来这场景我在将近30年前的日本影片《啊,海军!》里看到过。一瞬间西点军校在我眼中,似乎成了日本海军的江田岛学校。<br><br>    在物质条件十分优越的美国,西点学生过的是一种近似斯巴达式的生活:每日课程排很满,考核很多,要求很严;饮食简单,但营养足够;就餐时间很短,不许说话。中午没有午休,晚上没有聚会,只有学业和体能锻炼、脑力和体力的高速运转。西点生每日晚睡早起,个人的机动空间很小。普通大学宿舍有空调设备,西点军校学员宿舍里却没有,而西点为每一位学员床边配备一台计算机,又是其他大学无法做到的。<br><br>    西点军校是不是美国社会的异类?不是。它不过集中表现了美国社会的另一个侧面。就像朝鲜战争碑墙上的那句名言: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无代价的)。<br><br> 西点这具“狮身人面像”的不同侧面<br><br>    如果说考入西点与考入美国的一流名牌大学一样艰难,你一定不要吃惊。1999年美国公布的全国大学录取率统计中,西点军校的录取率为11%,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一批名牌高校一起,被列为美国最难考的大学。<br><br>    对每所军校来说,议员的推荐名额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每个州十个名额,由两名参议员从该州各推荐五名;每个国会选区五个名额,由该选区选出的众议员从该选区推荐;副总统可从全国范围内挑选五人。如果不超出招生名额,总统可从连续服役八年以上军人的子女中挑选30人。军种部长可从该军种士兵中挑选30人。<br><br>    即使对这些优秀分子,西点军校也有指标清晰的淘汰规定:四个学年结束时总淘汰率要保持在25%左右,其中第一年就必须淘汰10%的学员。全程淘汰制度保证了能够通过四年学业的人,基本上都是能够在艰苦困难条件下承担重任的人。<br><br>    我们在美国期间结识了一个17岁的中学生克里斯蒂安。他聪明自信,天天拼命锻炼身体,他的梦想就是考入西点。我问他:“你一个议员都不认识,谁推荐你呢?”他反而十分吃惊地看着我说:“我知道他们的E-mail地址,我这么优秀,他们不可能不推荐我。”<br><br>    也许这就是西点这具“狮身人面像”的不同侧面。一方面对于社会来说,由于西点的特殊性质与特殊地位,它的确吸引了一批有才华的美国青年人;另一方面对美国政府来说,通过如此严格的层层筛选,其目的说穿了就是一句话:集中民族和国家最优秀的人才,组成武装力量与别人对抗,实现世界霸权。<br><br>“参加陆军”与“击沉海军”<br><br>    以“责任、荣誉、国家”为座右铭的西点军校,核心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领导者”。在这一目标主导下,西点特别重视竞争精神的培养。美国军校之间的竞争尤其是西点军校与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之间的竞争,既公开又露骨,成为美军内部两个典型的充斥“好斗”与“老子天下第一”习性的地方。<br><br>    参观西点时,我们看到教学楼和学员宿舍楼顶上,用黄色油漆写着非常醒目的大字:“GO ARMY”(参加陆军)和“SINK NAVY”(击沉海军);参观安纳波利斯的海军军官学校时,则同样在醒目处写有“GO NAVY”(参加海军)和“BEAT ARMY”(打败陆军)。<br><br>    其实,这是他们每年一度激烈的美式“足球”(橄榄球)比赛的口号。这项两校对抗的体育运动从1890年开始延续至今,本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一度成为全美盛事,每年底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拥向费城,就为亲眼目睹一年一度的陆海军校争霸战。久而久之,“打败陆军”、“击沉海军”这些球赛啦啦队的口号,竟成为两个学校与各自军种荣誉密切相连的口号。在西点军校,学员们普遍将“ARMY OVER NAVY”(陆军胜于海军)作为口头禅;而在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我们看到从军人商店购物出来的学员,大大小小的包装袋上都赫然印着“BEAT ARMY”(打败陆军)。<br><br>    两校之间的竞争一方面反映出陆、海军从建军伊始延袭已久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能看到,这种旧有的矛盾正被用来作为培养军人团队精神的新跳板,军种荣誉感由此成为军人荣誉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这种精神被导向扩张与夺占时,无疑就蕴含着更大的攻击性与侵略性。<br><br>没有学雷锋,但已开始发奋地研究中国<br><br>    西点军校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就是每隔一定时期,要比较全面地介绍世界上某一个国家的军队,包括该国与军事有关的一切情况。90年代中期,西点曾全面介绍过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让美国军人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榜样,西点张贴了一些雷锋的照片,摘抄了部分雷锋日记,介绍过雷锋的生平。但这些现象决不意味着,美国军人要“学习雷锋”,而只是介绍中国军队的现状、思想观念、发展趋向,并把它作为未来可能的对手。<br><br><br>    西点没有“学习雷锋”,但这个军校培养出来的人却有相当一些在勤奋地研究中国。1997年访美途中,在飞机上我被安排与美国驻华陆军副武官胡柏中校同坐一排。胡柏是西点军校1978年毕业生,随身带着一本翻得很旧的书,看得非常认真。我一看封面大吃一惊:那是一本《鲁迅选集》,1956年外文出版社出版,面还盖有“对外经济部资料室”的藏书章。他很得意地告诉我,这套书共四本,是在北京朝阳区一个旧书摊上买的。对方开价400元,他把价格砍到180元最后成交。胡柏不知道,这四本书封底的人民币标价不过4元8角。他很高兴,说找到了真正的好书。我问他,读这本书是不是布置的任务。他说没有任何人布置,他的上司并不清楚鲁迅是什么人。但他知道鲁迅的思想对中国有很大影响,他说他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买书,他家里上上下下堆的都是有关中国的书。(左图为西点博物馆,在馆内你可以了解有关西点的全部历史)<br><br>    到美国防大学后,同是西点毕业的国家军事学院教务主任绍尔上校听说胡柏中校手里有一套研究中国的好书,马上说他也要借来看。我们告诉他美国防大学图书馆没有这套书,借不到,他表示国会图书馆一定有,他要去国会图书馆借。急切之情溢于言表,恨不得立即将书拿到手。<br><br>    这些搞军事情报、搞战略研究的西点军人,竟然都想努力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去体会与掌握中国社会、政治、历史的深层背景,不能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原载《世界知识》2002年10月16日,作者:金一南)                    
4#
 楼主| 发表于 21.11.2002 17:01:41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span style='font-size:13pt;line-height:100%'><b>首位华裔西点人</b></span></span><br><br>过关斩将<br><br>    我们要介绍的是一位华人,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燕赵大地——河北省的华人,他就是西点的1997届毕业生——郭宏斌。他是西点军校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毕业生。他英勇地过关斩将、顺利毕业。他曾迈着军人的稳健步伐,骄傲和兴奋地从校长克里斯特曼将军手中接过毕业文凭,他又无比荣耀地受到了当时的美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三军统帅克林顿总统的亲切接见。在这位大陆华人五彩光环的背后,充满着荡气回肠的艰辛磨练、困顿忍辱和苦尽甘来的感人诗篇!<br><br>    郭宏斌13岁时和他哥哥一起从河北移民到美国。他的父母是1980年从大陆到美国自费留学的,后移民定居。郭宏斌赴美后继续中学教育。凭着天资和勤奋,再加上父母的关心和帮助,他在学业上突飞猛进。耕耘自有收获。高二时,郭宏斌参加了大学入学预考,成绩优异,名列前茅。此后,几十所名牌大学给他寄来了入学邀请书,其中有哈佛、耶鲁和西点军校。在哥哥的鼓动下,他最后选择了西点。对于郭宏斌家来说,他的从军是移民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一项积极举措。父亲郭中枢先生这样说道:“西点军校是培养美国军事、政治和其他领域领导人的摇篮。如果我的孩子能够进入西点,说明我们华裔移民可以真正打入美国的主流社会。”<br><br><br><br><br>西点的磨炼<br><br>    进入西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从高三年级的春季学期开始。郭宏斌得到了国会议员的提名。接下去是填表初审,然后是参加文化考试、体检和体能测验。值得庆幸的是,郭宏斌通过了所有的考试项目,于1993年4月接到了西点军校的正式录取通知。<br><br>    夏季转瞬即到,入学时节来临。郭宏斌选择了经济为主修,中文为副修。当理想化的西点随着入学的兴奋心情迅速退隐到幕后,现实的西点就严酷地摆在了郭宏斌的面前。对大多数西点学员来说,第一年都是艰难的,而对郭宏斌来说则如履薄冰。毕业典礼后,郭宏斌袒露心扉:“第一年,苦哇!”<br><br>    西点的“军事化”打破了郭宏斌的心理防线。这位一直生长在温暖家庭环境中的华人子弟什么时候受到过这样的待遇?他闷闷不乐,情绪低落。而此时学业上的重重困难也悄然向他袭来。最令郭宏斌头疼的是历史课。缺乏文化背景的他,对这门课实在是捉襟见肘,穷于应付。此外,英语课也成了他的“克星”。尽管当时的郭宏斌英语口语已相当流利,可碰到写作却一筹莫展。西点的写作课只有两种成绩:通过与不通过。渐渐地冲学时那个门门优秀的郭宏斌不见了,他的情绪和心理遭受着巨大的挫折和压力。<br><br>    这一年,郭宏斌犹如在一个“雷区”里战战兢兢地行走,不知何时就可能踩着了“地雷”,把自己的西点梦炸得粉碎。然而,他硬是凭着毅力和勇气,在家人的支持下,安全地闯过了这片“雷区”。<br><br>宝剑锋从磨砺出<br><br>    艰难的第一年终于熬过去了!以后的三年,西点的“战事”越来越趋于平静。郭宏斌感觉自己是从山顶上往下冲锋,阻力越来越小,速度则越来越快。<br><br>    对西点的文化课课程设置,郭宏斌相当满意。基础课使他扩充了横向知识结构,专业课拓展了他纵向发展的天地。每天中午一小时的心得讨论会,围绕着军容、军纪、礼节、荣誉、责任等专题,学员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郭宏斌从这些讨论中逐渐懂得了怎样做一个西点人和一个领导人。他的视野开阔了,心胸宽广了,信心也更加强了。<br><br>    西点学员的军事训练一般都安排在暑假期间进行。每年夏天,郭宏斌都要接受三至五个星期的实地军事训练,内容主要为野营拉练:射击、行军、模爬滚打,无所不包。最后一年还去野战部队实习带兵。经过四年的军事磨炼,郭宏斌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职业军人。他的羽翼已经丰满,随时准备搏击长空。<br><br>    “西点四年虽然很苦,但却值得。”郭宏斌对自己的西点生涯这样总结道,“西点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如诚实、勇气、自信心、领导管理才能等,但最重要的是使我懂得了什么是荣誉和责任,西点也赋予了我荣誉和责任。”——摘自《西点军校精英训练教程》当代世界出版社(全文完)<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9.11.2024 01:1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