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color:green'><span style='font-size:14pt;line-height:100%'><b>“因为别人帮了我,我肯定要帮别人” </b></span></span><br /><br /> <br /><br /><br /> 2003年,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岩洞小学支教……电话那头,听到这个消息的父亲哭了,父亲用发颤的声音说:“全家尊重你的选择,孩子,你去吧,我们没有意见……” <br /><br /> 徐本禹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2004年以前,走进聊城县郑家镇前景屯,村里最矮的土坯房就是徐本禹的家。他的父亲教了一辈子小学,最多的时候每月能拿到270元的工资,最少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十几元,直到2003年转为正式教师后基本工资才到了800元。这点工资几乎就是全家的收入来源。 <br /><br /> 让徐本禹记忆深刻的是母亲说起的一件事:小时侯,有一次家中没有钱吃饭,是母亲向邻居家借了2元钱才度过难关。“我娘讲的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你的手!” <br /><br /> 1999年,徐本禹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那年秋冬之交时,天气很冷,他还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训服。一位同学的母亲送了他两件衣服,并对他说:“天气冷了,别冻着。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和叔叔阿姨讲。”第一次远离家乡,第一次远离亲人,第一次在外地得到好心人的帮助……或许是这么多的第一次交织在一起,让徐本禹至今不能忘怀,“当时我知道无论说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爱心传递下去。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 <br /><br /> 徐本禹开始向弱者频频伸出援助之手。大一上学期,徐本禹拿到他在大学的第一笔勤工俭学的50元工资后,他把其中的43元捐给了山东费县一个面临辍学的小学生孙珊珊。感恩的闸门打开后就再也没有关闭,第二学期,学校发给徐本禹300元特困生春季补助,徐本禹只给自己留了100元,其余的全部捐给了“保护母亲河”的募捐活动。大学期间,他用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报酬,坚持资助山东聊城、湖北荆州、本班的几位贫困生,其中对湖北荆州许星星的资助目前仍由徐本禹所在学院的经济学党支部“接力”……即使常常身无分文,徐本禹也寻思着“为他人做点什么”。 <br /><br /> 2001年12月,辅导员陈曙发现徐本禹还在穿着单衣薄裤。按学校规定,徐本禹这个学期可以领到不少于400元的冬季特困补助金,为了防止他又把补助金捐给别人,陈曙和院领导商量,不得不将徐本禹的补助金转为棉衣和棉鞋。 <br /><br /> 徐本禹的“还”并不只是还给了曾给予他帮助的人,他将爱心和恩情无限复制,放大,扩散以至无穷,达到了一种无比深沉的博爱境界。正是这种博爱,让他与贵州两所小学的传奇有了可能。 <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