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橙色骑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金萨尔浒大战解析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11.6.2007 11:15:51 | 只看该作者
7<br /><br />明军的四路主将中,刘綎的声名和战绩最为显赫,“綎于诸将中最骁勇。平缅寇,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14]《明史-刘綎传》<br /><br />刘綎是将门之后,从少年时期起,刘誔几乎在他参加的所有战事中立下了战功,因而在明朝军队中享有盛名。刘綎参加了万历三大征中的播州之役和援朝之役,均立下大功。播州之役中军功在全军排第一,援朝之役中军功仅列于总兵陈璘之后,而排名在“东李西麻”中的西麻――总兵麻贵之前。刘誔由于战功卓著,进左都督,世廕指挥使。这个官衔在武职中当时仅次于名将李成梁。<br /><br />刘誔虎背熊腰,力大无穷。《明史-刘綎传》称,“綎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虽然弓马娴熟,武艺高强,但刘綎并非只知力战不知智取的有勇无谋之辈。朝鲜之役中刘誔曾于阵前与日军小行西长以谈判为诱饵,差点活捉日军主将。播州之役中,刘誔曾巧设伏兵,大破杨应龙叛军,对战局的扭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任青海临兆总兵官时,刘誔出奇兵,偷袭鞑靼火落赤部于敕川脑,斩首数百级,获牲畜两万多头。为此神宗到郊庙举行了祭祖仪式以贺大捷。<br /><br />刘誔在四川任职多年,手下有川兵数万,十分骁勇,每战必胜,成绩辉煌。 刘誔尽管屡立战功,但其职业生涯却数起数落。几次降职都是因刘誔性格骄纵,目中无人,违反了朝律所致。有一次,刘誔以重拳殴打马湖知府詹淑,后詹淑被改调,而刘綎则罚禄半年。<br /><br />此次由于辽东战事吃紧,神宗下旨命刘誔星夜赴京。即日启程赴辽东,与其他总兵会合。刘誔希望多调川军与他,他多次向兵部请求调川兵三万北上辽东,但兵部迟迟不肯批复,最终只批给他五千人。<br /><br />在四位总兵中,刘誔的军事履历最为丰富,职衔也最高。应该说他最有资格成为此次大军的主帅,然而由于明朝的军事体制,主帅只能由文官来担任,所以他只能担任东路军总兵。刘誔曾在朝鲜之役中与杨镐结怨,杨镐为人气量狭窄,因而此次出征,东路明军在人员和武器配备方面在四路明军中最弱,这是杨镐的“主动安排”。刘綎率领的东路明军,“器械龃龉,又无大炮火器”[15]。<br /><br />杨镐曾派亲信二人到刘誔军中“持红旗督阵”,并要求他们将刘誔的一举一动即使禀报经略。如果刘誔进军缓慢,他甚至策划由亲信临时夺取刘誔的兵权, “刘若逗留,则(杨镐亲信)当总领东路马军”[16]。所以,他对朝鲜元帅姜弘立说:“杨爷(即杨镐)与俺目前不相好,必要致死,俺亦受国恩,以死自许。”[17]<br /><br />刘誔率领的明军为步兵,绝大多数为南兵,来自川、湖、浙、福等省,共计一万余人,外加朝鲜姜弘立率领的朝鲜盟军一万人三千余人。刘誔军由于承担佯攻的任务,因而比西路明军及北路明军要早两日出师。前面也曾说过,努尔哈赤判断东路不是主力,因而只派了五百精骑去足迹东路明军。刘誔军自宽甸出塞后,过晾马佃,连克牛寨毛、马家寨,深入到榛子头。大军行至董鄂路时,与阻击明军的五百八旗军骑兵发生遭遇战,八旗军死伤过半,两员裨将被阵斩,遂大败溃逃。刘誔军继续深入三百多里。此时西路军和北路军几乎全军覆没,刘誔并没有得到这个情报,继续孤军深入。<br /><br />当时大雪初停,天气放晴,但仍然十分寒冷,大部分南兵不能适应辽东严酷的气候条件。再加上孤军深入,粮草也渐渐不能及时供给。因而东路军一直行军缓慢,直到三月二日才渡过深河。读过深河后,明军与努尔哈赤预先布防的托宝大营发生激战,南兵作战十分勇猛,击溃了托宝的防线。此战后金方面死伤两千余人。而此时努尔哈赤的八旗主力正与北路马林明军发生酣战。对此刘誔并不知悉。<br /><br />三月三日,八旗军已经歼灭了西路明军和北路明军,全军回师都城赫图阿拉。当得知东路军的行踪后,三月四日凌晨努尔哈赤派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率领大军四万余人迅速前往东路迎敌。努尔哈赤自己则率领八旗大军回到赫图阿拉留守,以防南路李如柏军的进攻。<br /><br />三月四日刘誔在阿布达里岗已经安下大营。刘誔构筑了很有效的防御工事,大营周围用鹿角枝绕成牢固的营城,八旗军骑兵不能突入。鹿角枝营外他又设立了火器,八旗军骑兵很难接近明军。明军则可以轮番出战,来去自如。八旗军倒也一时奈何刘誔不得。<br /><br />八旗军一时不能得手,代善和皇太极商议之后决定由皇太极率右翼八旗军攀登至阿布达里岗山顶,自上而下冲杀,代善则率左翼军在山坡上由西向东发动攻势,对明军进行侧翼打击。<br /><br />三月五日,皇太极率领八旗军占领制高点后,开始奋力向下冲杀,刘誔率军死战,苦苦守住。这时侧翼代善军杀到,明军腹背受敌,渐渐不支,开始败退。<br /><br />败军退至在瓦尔喀什山前时,又遭到达尔汉、阿敏所率八旗军的伏击。而代善领兵由前向后冲击。尽管受到多次伏击,南兵甚是顽强。剩余明军退至瓦尔喀什之旷野后,与八旗军展开激战,结果寡不敌众,总兵刘綎战死。刘誔养子刘招孙甚为骁勇,身中数箭,仍能徒步格杀十数人,最后体力不支被杀。<br /><br />刘誔军主力被歼灭后,尚有游击康应乾率领步兵数千与朝鲜元帅姜弘立率领的朝鲜盟军在富察扎营,把枪炮层叠布列。这时代善集中所有的八旗军,向富察发动进攻,首先攻打康应乾部,结果没有支持多久,明军“举皆覆没”。然后八旗军分开始向朝鲜军发动进攻,短时间内歼灭了两个前营,最后把姜弘立的大营彻底包围。姜弘立一看不支,于是率全军投降。<br /><br />功勋卓著的老将刘誔的死,后来给明朝君臣的打击很大。“綎死,举朝大悚,边事日难为矣。”[18]<br /><br />明朝南路军行程最晚。主帅李如柏率领两万明军,于三月一日出清河鸦鹘关。由于出师晚,行动慢,直到三月三日,会师的日期已过,仍然迟迟不进,逗留观望。 这时李如柏已通过探报得知西路杜松军全军覆没,北路马林军亦大败。李如柏听到北线两路尽没,大惊失色,不知该进还是该退。三月四日,副参将贺世贤向李如柏建议,应火速进军,与刘誔部会合,然后可以把刘誔部救出八旗军的包围圈。李如柏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战后有人指责他说“偏师策应,杀入重围,刘綎当不至死,或夹击成功,未可知也”[19]。<br /><br />李如柏逗留到三月六日,接到杨镐火速撤军的命令,于是南路明军惊惶撤退,沿途听到山上有小股后金兵的鸣螺号角,以为大军杀到,明军慌不择路,自相践踏,死伤达千余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1.6.2007 11:16:03 | 只看该作者
8<br /><br />至此,萨尔浒战役划上了一个句号。萨尔浒战役成就了一代军事奇才努尔哈赤。从三月一日到三月五日,努尔哈赤的八旗军五天七捷,歼灭或击溃了明朝三路大军。努尔哈赤对明军动向了如指掌,而且相当熟悉当地的地形和气候。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充分发挥了大骑兵兵团勇猛快速、善于野战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努尔哈赤采取了正确的战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明军。<br /><br />萨尔浒战役不但制造了八旗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且一举奠定了后金军事强国的基础。正如乾隆在《萨尔浒山之战书事》一文中所说,萨尔浒“一战而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辽阳,王基开,帝业定”。[21]<br /><br />“覆军杀将,千古无此败衄”。明军不但损失了当时最出色的几位总兵刘誔、杜松、赵梦麟、王宣等人,而大量的军队骨干,如道臣、副总兵、参将、游击、都司、通判、守备、中军、千总、把总等,阵亡达三百一十余员之多。这些人有不少人都参加过万历三大征和其他战事,具备了一定的军事经验和军事才能,可以称得上是明朝军队的“国防精英”。萨尔浒战役中战死的士兵达四万五千八百余名,丢失马、骡、驼二万八千余匹,损失火器大小枪炮二万余件。<br /><br />为了发动这次战争,明朝顷举国之力,结果却四路大军出师,三路败绩。到底是什么原因?笔者以为明军失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制度层面,战略层面,战术层面和军情系统等几个方面。<br /><br />首先,明朝的军事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了。特别是文官指挥武将,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体制,堪称古今中外少有。明朝一直在限制武人的权力,就象戚继光这样天才的军事家只能不断通过贿赂来保住自己职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般地,武人的最高职位就是总兵,总兵的权力却很有限。武将在晚明时期很少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机会。遇到大规模的战事,晚明的现有制度只能由朝廷官员来充当统领多个总兵经略或督师。萨尔浒战役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明朝的制度却只允许文官出身的人来担当统帅一职。研究晚明军史,会发现这种制度性弊端无处不在。这种制度下不可能诞生真正的军事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11.6.2007 11:18:10 | 只看该作者
其次,明军的战略存在着巨大的缺陷。杨镐采用这个战略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明军统帅部认为后金方面的实力并不强大。事实上,当时努尔哈赤已非 “控弦三万骑”,而是有着六万人的一支大军。其次,这种总是由文官提出的战略方案有先例可循。例如播州之役中的八道进兵和援朝之役中三路围攻蔚山,都是这种分进合击,然后对敌军完成合围之势的策略。然而前一次成功,后一次失败。明军采用这个战略,为后金军各个击破提供了天赐良机。另外,这个战略方案,很可能不是草率做出的决定。因为明朝从战备到各地军队在辽阳会师,共用了七个月时间。在这么长的准备时间里,内阁和兵部非常有可能参与了这个战略的制定。那么这就可能是一众文官“集体领导”的“结晶”。而这个“集体”里,是没有武人的位置的。<br /><br />第三,明军战术层面也有巨大缺陷。众所周知,明军具有火器优势,但明军缺乏良好的战术来充分发挥火器的威力。在萨尔浒战役中的数次激战中,面对八旗军铁骑的冲锋,明军一阵火枪过后,虽能杀伤突前的八旗军。但明军火器的后续打击能力跟不上,这样,只能是“火未及发,刃而加颈。”<br /><br />我们可以拿同期世界其他地方类似的军队来做一个简单比较。1618年至1648年之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这个时期火器数量超过了冷兵器数量,火枪手成为战役的决胜因素。其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对战术进行了改革。新的战术集中使用炮兵进行火力准备,继而用骑兵突击,最后由火枪步兵扩大战果击败敌军的三段式战法,成为滑膛枪时代的标准战法。对于火枪的攻击,欧洲人特别重视排枪与排枪的衔接,以此来保证火枪的持续打击能力。而明军却总是一阵枪响之后却带来一定时间的停顿,这时对方早已杀至阵前。<br /><br />另外同期的日军早已采用了三段式射击法。三排轮射的时间差据说在几秒内。而且日军训练有素的火枪手在乱阵中依然可以从容装弹药、射击。而明军的阵营一旦被突破,往往举军大溃,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进攻。我们从萨尔浒战役中的每个片断几乎都能看到类似的场景。<br /><br />最后,明军非常不重视军情系统。努尔哈赤对明军的动向了如指掌,但明军对对手却了解甚少。甚至各路明军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军情联系。一路大军正在酣战时,另一路毫不知情。因而明军的战法曾被后人称为“盲战”。<br /><br />基于以上原因,尽管此役中绝大部分将士戮力死战,但败局可以说在出师前就注定了的。<br /><br />《剑桥中国明代史》称:“1619 年战役中的所有指挥官可以用以下的说法来评述:他们当中没有一个有资格叫做足智多谋的人,更不必说战略家,但是他们在战斗中的英勇是被完全认定了的。”[20] <br /><br />此语甚为精当,也算是一个略微为明军挽回点面子的注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11.6.2007 11:19:18 | 只看该作者
.萨尔浒大战战略 <br /><br />  明朝与满清的第一次大战就是萨尔浒大战。以兵力论。清兵八旗兵约六万人。而明朝辽东经略杨镐率明军十八万,叶赫(满清的世仇)兵二万,朝鲜 (中国的属国)兵二万。共二十万左右。明朝是攻势。(一说明军共为九万兵力)明军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有火器钢炮,军火锐利得多。清兵为一路。明军兵分四路,一路由山海关总兵杜松率领;一路由辽东总兵李如柏率领;一路由开原总兵马林率领,并有叶赫援军;一路由辽阳总兵刘□率领,并有朝鲜援军。杨镐坐镇沈阳指挥。在指挥上,清兵统帅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历史上少有的天才军事家。明军的总统帅杨镐是文官,缺乏带兵经验,没有军事常识,虽然手下每一路的将领不乏经验丰富的军官,但是总体调度肯定有问题。就士兵的素质看。其时明军政事腐败,连带军政废弛,军队缺乏训练,没有必要的军事准备。而且士兵来自各个地方,南方的士兵对北方寒冷气候不适应。清兵却是身经百战,军纪严明,在辽东作战,熟悉地形,适应气候,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清兵采取集中主力,各个击破的战略,首先主攻明军西路。 <br /><br /><br />  西路军总兵官杜松,明军勇将,率军六万,是为明军主力。史书记载明清两军列阵交锋之时,突然天昏地暗,数尺之外就甚么也瞧不见了。杜松下令点起火把。这下明军在光而清军在暗,整个成为清兵的箭靶子。努尔哈赤统兵六旗主攻,代善和皇太极各统一旗在右翼侧攻。杜松的身中十八箭而死。总兵官阵亡,明军大乱,全军覆没。马林闻变,急守尚间崖(距萨尔浒山约二、四十里)。努尔哈赤挥军北进,大败马林兵。马林仅以身免,逃回开原。叶赫兵见势,不战自退。既败杜松、马林之兵,努尔哈赤即统八旗返回赫图阿拉。当时刘□不知萨尔浒之败,努尔哈赤使明朝降卒持杜松令箭,假报杜松已得胜深入,刘□遂直进赫图阿拉,走到阿布达里岗,遭到后金兵夹击,刘□战死于阵中,全军覆没。(东路总兵官刘□,明朝骁将,曾打过缅甸、倭寇,更率兵援助朝鲜对抗日本入侵,大小数百战,威震海内)朝鲜兵大惊,不战而降。明经略杨镐闻知叁路兵败,急令李如柏撤兵,狼狈逃回。这一次战役,双方作战五日,后金大获全胜。萨尔浒之战的结果,辽东局势起了根本变化,从此明朝在军事上失去主动进攻的力量,被迫处于防守地位,而后金则由防御转入进攻,萨尔浒战后不久,后金又连下开原、铁岭,并灭掉叶赫,兵锋直指辽沈。这场大战是清兴亡的关键,当时明朝国力强大,统计人口数量就有六千万,当时实行的是按人口缴税政策,所以民间隐瞒了大量的人口,专家一般认为当时明朝人口大约在一亿左右,还有学者认为人口在1.5亿左右。其时满清人口约为50、60万,士兵为十万左右。无论怎样计算,明朝的人口远胜满清。明朝可算是有近乎无限的补充能力,满清却是难以承受一败。就战前条件权衡,未必能证明满清一定能够胜利。明军各路指挥官都还是有能力的。从后来的明清多次战争来看,明军问题主要在于士兵的战斗力,野战能力极差,而且士气低落。明清的兵力差距很大,当时明军士兵还没有畏惧“辫子军”的心理,取胜不是没有可能。而努尔哈赤能够以集中兵力,利用时间差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分别与叁路明军交战。这种运动战中部队的快速行动速度、持续作战的战斗力,以及统帅高超的指挥能力,的确令人咂舌。明朝后期赖以克敌制胜的锐利火炮在这场战斗中派上用场。火炮固然威力大,攻击力强。但是致命缺点的是移动力差,如果一味依靠火炮,在野战中反而会拖累部队。这场明清第一次大战,暴露了明军一些问题。随着以后的战略的发展,明军这些问题越来越体现在战略决策上,从而导致明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因为战争的原因,造成巨大的军事开支使得明朝不断加重赋税,激化了国内的矛盾,导致明朝遭遇内忧外患的袭击,两面作战。不过当时谁也不会料到满清将会取代明朝入主中原。满清无论从哪方面说,根本没有灭亡明朝的实力,(事实上明朝也不是满清灭亡的),在军事实力上满清也缺乏统一中原的兵力。努尔哈赤之后的皇太极,一代雄主,以战略眼光认识到自身实力的先天不足,没奢望满清能战胜明朝,只是努力想让明朝承认满清在山海关以北的统治地位,所以战略上一直很谨慎。满清根本不可能灭亡明朝。明朝招致灭亡,完全是自身的原因。满清取代明朝,是在明朝自身、李自成以及满清的合力下造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2024 00:18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