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菩萨戒之种种利益,如何受菩萨戒以及如何持菩萨戒非常重要。不了解这些,而光说某人已受菩萨戒,无甚意义,就好像说:“我现在要去找我的马,但我不知道我的马长相如何?”佛法称依菩提心趋入正觉之道为大乘。由修菩提心而引发开悟之心,过去及现在之诸佛菩萨依此而得殊胜成就,未来之诸佛菩萨亦依此而获殊胜成就,只有行“菩萨道”才能证悟得圆满佛果。
菩萨道果未曾中断过之传承中有二个不同的源流,一由文殊菩萨传下,另一则由弥勒菩萨传下,两者本质无异,然为引导习性各殊之有情入菩萨道,在外貌以及表现的方式上则有些许差别。由文殊菩萨而来的传承称为“深观派”,由弥勒菩萨而来者称为“广行派”。前者偏重菩萨道中的“智慧”法门,后者则强调累积功德的“行事”法门。
两派的目的一致,然下手的方法各殊。这就像以不同的方法来掘宝一样,甲法为先净除尘垢而待珍宝自然显现,乙法则直接了当地连尘带宝一并挖出,手段不同得宝却是一样。尽管传承有二,然菩萨戒之不可或缺之基础则一,此即先求皈依。皈依之于菩萨戒恰沃土之于种子一般,故皈依为要!趋入菩萨道,并多少有些了解后,则会发现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不同;前者强调“发心”,后者着重“实践”。
愿行菩提心中有两种重要的特性,即悲与智。要深达于悲,则需了解他人希求快乐、幸福以及解脱之心与我们自身并无二致。当我们想由困惑中得解脱时,亦需了解他人亦有此同样之愿望
菩萨道中之智慧法门即于心中存想为利众生而致佛果,无此存想者可能获得人天福报,能尽此想者则能到达完全的开悟。故大智就是有正见,大悲就是利他。现在我们有此最吉祥的机缘,一个幸运以及最特别的机缘来与菩萨道相应。他人则无缘发心修此,甚或无智慧去了解此因缘聚会之殊胜大事。即使他们渴求解脱,止息困惑,亦无缘与菩萨道相应。知此,我们就要有种荣誉心以及责任感,依此因缘为普利有情而趋入菩萨道。
受菩萨戒时,要利用到“悲”、“智”、“愿”、“行”四法门。首先最要紧的是要知道我们是在诸佛菩萨以及戒师或上师之前受戒。同时心中要发愿,诸如:为利有情,我誓发到达正觉之心,我心无犹豫,我愿众生悉得解脱。当赞戒文:“直至大菩提皈命诸佛前,法及菩萨众如是誓皈命,如过去诸佛已发菩萨心,于菩萨学处悉如次而住,如彼利众生发大菩提心,亦如彼学处今当如是学。”心中亦如是发愿,此即戒愿。
从“行”的观点而言,我们决定以实际的行动来完全实现所发之愿。许多故事传颂者已开悟之觉者或诸菩萨所作无量利益其他有情之行为,甚至于断首、截肢等舍身助人之事迹。我们可能因恐受要求如是献身而对趋入菩萨道有所顾忌,然无人会对吾等作此要求!菩萨道之义理明示着,初发心菩萨受过菩萨戒后,趋入菩萨道时应以全身来作利生之行,换句话说,当你作如“布施”等等能力所及诸事,应全力施为。一旦发展出菩提心后,布施就渐非难事。最后,经由修习菩提心之真诚所致,布施就无挂碍,即使以肢体或身体其他部分布施,亦无困难。然而现在我们如果对于“施舍”不能建立正确的理念的话,前所听闻的舍身故事可能会带给我们懊悔而不能给我们欣幸!
因此,我们修习菩提心,致力于到达“完全给予”之境界、“去舍”之境界。常常我们会做些善事,经由赠予、资助等于身心精神上去帮助别人。这些是令我们集聚福德的原因,然其为有量功德,它可能使我们感得人天福报。但因其功德小,故此种布施或其他善行不能成为使我们获最终解脱之主因。仅能使我们于一生或二生中享受福报而已。真实发愿修菩提心,并实践菩提心之重要性就在此。
“行”的菩提心就是指当我们做事时,心中就要有一个念头,愿将行善所得之功德回向利益众生。例如我们行供养时,即使我们献一朵花或一滴水,此时心中就会想着愿将此功德回向众生,令其均能自痛苦中得到解脱。这不过是将心愿化为实际行动而已。即使你所做的只是为迷途者指路而已,但你将此所得的功德回向为众生得解脱助一臂之力,你诚心诚意的发愿,这就是以实行来修菩提心。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均可依此修行。其要点在于了解菩提心之重要,并全心全意去实践。
受菩萨戒并终生奉行是一大幸事,这是很严格的戒,非常庄严,于金刚上师之前,诸菩萨众围绕,我们发誓永远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受戒前为随时可能陷入轮回深渊之凡夫,受戒后我们就具有达到解脱的可能性,不仅由轮回中解脱,亦能证得圆满佛果。这是人生方向的大改变,这就如你本来往西行,突然掉头往东走一般。如是而跃进,如是而肩负新任。差别在于轮回与解脱,如是之巨差,故不宜等闲观之!受菩萨戒是大事,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历史事件之发生。受戒前,我们恰如凡夫,困苦无依,为人轻*。受戒后,于“名”于“形”我们均转为菩萨。在“形”上,过去我们是无依凡夫,感受到极大之困乏,受尽压榨而投诉无门,但从今起,已成为菩萨,受到六道众生之钦仰,是故我们已负起一项极庄严之任务。要成为众生仰望之目标,我们本身要端庄,并呈现慈爱之美德以及稳健之领导能力。
受完菩萨戒后,必须遵行一些规定。除了奉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外,还有八项规定必须遵行。此即行“四善法”,除“四不净化”。
“四不净法”中第一种为故意欺骗诸佛菩萨或与佛菩萨有关之人物。由于我们从佛及菩萨受菩萨戒,受到他们的激励,如我们以任何方式来欺骗他们的话,此即完全破戒。
第二种不净法就是无缘无故令别人产生退悔心,例如,当某人长时期发大精进心,虔心修法时,我们跑去向他说:“你浪费了那么多时间,非常可惜!看看你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如果你用这些时间来从事某行业或用来受高等教育,或做某些别的事情的话,此刻你已是富翁、闻人而且可以拥有许多资产等等”,类似这种论调会引起某些行者之退悔心,甚而使他们完全不再修法。这是很严重的事,即使这种论调于行者没有影响,然发此言论者之用心已与菩萨戒相违,是故以此破戒。
第三种不净法就是故意以身、口伤人,不管是直接的立即行为,或者是心中计谋均属此类。由于这类行为与救度众生的发心背道相驰,故亦破戒!有时,初发心之梵行者,未完全引发菩提心时,偶会对他人发出瞋恨心,此乃根深蒂固之习性未除尽所致。但他们如能一心忆及受菩萨戒,自会观察到此类瞋怒之念头已与戒相违,因此会放下瞋念。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常提正念,自然会排除害人之心。依此之故,恶念渐息,其势日蹇!故不断地更新菩萨的行止并且培育更正的心,是很重要的事,与菩萨行止相违之忘念起时,即以净心觉照而补救之。此如抚育孩子一样,不同的文化使教养孩子的方式也不一致,在西藏,为人母者采取体罚的方法来训诫孩子。有时孩子们会在悬崖边玩耍,或作些危险的游戏使母亲不得不痛责他们,但亲子关系仍和好如故。孩子停止哭泣时,母亲就开始悲泣:“刚才我不该打你的,我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你是我最疼爱的孩子!”我们或许要依此来奉行菩萨戒,孩子们继续调皮捣蛋,父母跟着也继续责打他们,母亲们也心痛不已。因此我们有与菩萨戒相违之意念时,必需即时觉察而言:“不可如此,菩提心以及正觉之心要超越一切之上。”绝无姑息!修菩提心时,于诸恶念绝不退让,必需全意对治它们。
第四种不净法就是批评长老,诋毁菩萨或成就者。此点于我们非常重要,特别是因为此刻我们已接触过不同的师父,听到过各种不同的教法、上师及传承。佛法本身有不同的传承,各于不同的文化中衍生。天生习气令我们常生分别心:“某法为上,某法为伪,某上师传假法等等。”我们依止某一传承,修习某种教法时之明智之举,就是要全心投入,于传承教法具无比敬信之心。与此同时,于其他传承及法门需宽心以待,视其与自己之法统等伦无二,此乃避免自己陷入烦恼及伤害别人的最实用方法。
除掉四不净法后,我们就易于导生四善法。我们不仅不应欺骗诸佛菩萨而且要正言及正行。于行者不应令其起退馁心外,于其困难时应以身意大力协助。于行者精进受阻退步时,应予激励。要提醒他们修习佛法是得解脱之主因,故应不断修法。
此外,我们不仅不应即身害人或计谋害人,反应尽量的尽我们所能以助人,不要忘失利他之心,随时注意增长此心念。要避免批评及诋毁圣者及传承,更应于诸圣者及各传承给予赞扬。并尊重之,菩萨之大行,为凡夫心量所难测知,菩萨能以无量化身示现。因此某些人物可能是菩萨所化,其法及传承可能为引导适根之众生入菩萨道所作。因此了解这个说明后于其他师承应予赞美及尊重。
不断的受菩萨戒,并全力奉行菩萨戒,非常的重要。例如,修法前,我们先念皈依文及菩萨戒文。皈依文是菩萨戒之基础,故它是一种助力。在菩萨戒文中将修法所聚之功德回向利益有情,任何修法,均以此开始。
总之,我们以三大要点而住于修习菩萨行。首先,于修法之始,发心为利众生而修法,这点很重要;第二点就是实际去作利生之行,令众生能达佛果。在修法时,我们要强调此态度,因此于任修何法——简轨或广轨,正修或随缘——均不离此心。第三点是回向,将修法所得功德回向予众生,使得解脱。于回向时毫无保留,未全回向或保留些许给自己均不许可,完全付出。以此心念来回向功德利生,这并不甚难!我们要不断的训练自心,于任何法之场合,需将此三点摆在最前面,来实践正觉心。依此,集诸小善,得成大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