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03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泰国高僧“阿姜查”大德的精彩开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2.1.2008 12:1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切记!你不是为了‘得到’而禅坐,而是为了‘舍弃’。我们不是以欲望来禅坐,而是为了放下。如果你‘想要’任何东西,你永远有也找不到。

□惟有当你能够使你的心超越乐与苦时,才会寻找到真实的平静,那才是真正的平静。

□无论你多喜欢某件东西,你都应该反观它是不稳定的(无常的)。

□你说:「别打破我的杯子!」你能够阻止会破碎的东西不破吗?如果它现在没有破,它未来也会破;如果你不去打破它,别人也许会;如果别人不打破它的话,也许鸡会啊!佛陀说,去接受这个事实,他洞澈了这些事物的真相,视这个杯子如已破碎了。不论你何时使用这个杯子,都应该反观它已经破碎了。

你了解这点吗?

佛陀所了解是:他在尚未破碎的杯子中,看见已破碎的杯子,一旦它的时间到了,就会破碎。

增长这种的了解,利用这个杯子,好好照顾它,直到有一天它从你手中脱掉,碎了。没事。

为什么没事呢?
因为在它还没破碎之前,你已看到它碎了。

□有时候,当你托钵回来,会在食用前先做观想,可是你定不下心来,你的心像疯狗一样,口水一直流,实在饿的要命。

有时你甚至都不观想,就狼吞虎咽起来,那便更是个祸害。

如果心不静下来和耐心点的话,你就将钵给推开,不要吃。

训练你自己,激励你自己,那就是修行。

□ 你必须训练自己,不论你决定在什么时候起床,那么,时间一到就马上起床。

有时你会做不到,在你一醒过来,就告诉自己:“起床!”而却一动不动。

你必须向自己说:“一、二、三,假如数到三我仍起不来,就堕地狱!”

你必须这样来训练你自己,当你数到三时,你一定会起来,因为你害怕堕地狱。

□如果你见不到苦,就不能了解苦,如果不了解苦,就不能解除苦。

□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有苦。即使你坐飞机逃避,它也会和你上飞机;假使你潜入水底,它也会跟你潜入水底,因为苦就在你里面。

□在这世上的一切众生,除了被苦所折磨外,没有别的了,只有苦在干扰心。

学习法的目的是为了彻底摧毁这个苦。

如果苦生起,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认识它,不论我们多么努力,试图以意志力、财富和地位来控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假使我们不彻底了解苦和苦的起因,无论我们多么努力试图以自己的行为、思想或世间的财富来和它交易,都是没有办法的。

惟有透过清明的认知和觉醒,透过知道它的真相,苦才会消失。

□我的新弟子最大的问题是,对一切事物都有想法与意见——关于自己、关于修行、关于佛陀的教导。

很多来到这儿,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有富有的商人,或大学毕业的老师或政府官员。他们的心充满了对事物的意见。他们太聪明了,以致不听别人的话。

就好象杯子里的水,如果杯子装满了肮脏、发臭的水,那是没有用的,惟有将旧的水倒掉之后,杯子才会有用。

你必须空掉有意见的心,那么你才能明了。

□佛陀知识不是世俗知识,而是超越世俗的知识,一个全然不同的方向。

□当国王进入佛门时,都必须舍弃他以往的身份,不能带着他世俗的事物到出家生活里来耀武扬威,不能带着他的财富、身份和地位到出家生活里来。修行所关切的是舍弃、放下、根除、止息——你必须了解这一点。

□教育程度不高,世俗知识知道不多的人较易于修行。

□你必须除去你的聪明才智,如果你认为你比别人优越,你只会痛苦而已。

□你会以为森林中的一棵小树和其他树的高度和直度不一样而苦恼吗?

这是很愚痴的。不要评论他人,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不须去背负期望他们都全部改变的负担。

□如果我们依真理来看,不故意美化它的话,我们会看到那身体内部,真是可悲和令人厌烦,于是厌离心就会生起。

这种厌离的感觉,并不是说我们仇恨这个世间或任何事物,而是我们的心逐渐清明,逐渐放下。
2#
发表于 12.1.2008 17:38:19 | 只看该作者
阿姜查提醒我们佛陀只能指出修行的道路,却不能替我们修行,

   因为真理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与奉送的。阿姜查教导:“所有的教导只不过是譬喻,

   用来帮助心灵看到真理,如果在心里建立起佛陀,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切事物,

   视一切事物与我们并没有什么差异。”

   

[ 本帖最后由 水莲荷 于 12.1.2008 17:4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2.1.2008 17:46:38 | 只看该作者
  许多阿姜查自己用来教导的譬喻来自於他广泛的森林生活经验。他的修行就是注视,同时完全地敞开心胸,觉察所有发生於自己身心内外的一切。他曾说,
他的修行并无特殊之处,套一句他说的话,他像森林里的一棵树。“树只是树。” 他曾这么说;而阿姜查就只是阿姜查。然而从这“并无特殊之处”中却产生了对 他自己以及世界的深刻了解。


        阿姜查经常说:“在任何时刻,佛法一直在示现著,但只有在心灵宁静的时候,我们才能了解佛法所教导的,因为佛法不用语言文字教导。”阿姜查有这种 奇异而神秘的能力能接受此非语言文字之法,而用一种新鲜易解,时而幽默、时 而诗意盎然的譬喻形式,来把这种真理传播给他的听众,而且总能敲中最易受感动的心灵深处:“我们好像蛆一样啊!生命宛如落叶,心如雨水。”         阿姜查的教导充满了像这种譬喻及比喻。我们以为把它们搜集成册当成一种灵感的泉源会是一个好点子,对那些想中止世间热恼的人们,他们可以从“森林里的一棵树”下的清凉、茂盛的树阴中得到一些休息。
  
第一部分         我们必须藉由譬喻来谈佛法,因为佛法没有一定的形式。它是方的还是圆的?
你说不来。唯一的方法就是透过这些譬喻来说明。
——阿姜 查
  
〖流浪汉〗         当我们失去了真正的归宿时,就像一个没有目标的流浪汉,流落在街头。这边走走,那边晃晃,一回儿落了脚又得流浪他方。在我们回到真正的家之前,无论如何,都会觉得不舒服,就如同一个离乡背景的旅人。只有当他再次回到家时,才能真正轻松自在。         在这世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当我们忆念起伟大的佛陀,他所说的是那么真实,我们感到他是多么值得尊敬啊!当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时,即使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地去实践过佛法,也仍 看得到他教导的法。然而,就算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而且曾学习和实践佛法,却仍见不到真理,那么我们依旧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
  
〖盲人〗         身和心不停地在生生灭灭,“行”一直处於迁变的状态中。我们无法如实地 透彻这一点,是因为我们仍顽固地深信虚妄不实的事物。好像一位盲人带路,我 们跟他一起旅行怎么安全呢?他只会引导我们走入密丛和森林之中,看不见的他,怎么能带我们走到安全的地方?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被“行”所蒙蔽,以至於 在寻求快乐时造作苦:在寻求平静时造作了困难。我们真的想要解除痛苦与困难, 但相反地,我们却去造作这些,然后只会抱怨而已。我们会造恶因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外观的真相和“行”的真相毫无认识,而且还一再地去执取它们。
  
〖一瓶药〗         我们可以将修行比喻为一瓶医生留给病人的药。瓶上写了详细的说明,指示病人如何服药,但是,如果这位病人只是阅读瓶上的说明,无论读上数百回,都将困死在这儿,永远得不到药物的治疗。在他死亡之前,还会怀恨地埋怨医生无能,以及那些药物并没有治好他。他会认为医生是个江湖郎中,或说那些药物毫无作用,殊不知他只是花时间在检查瓶子以及阅读瓶上的说明书,却没有听从医生的叮咛而服药。不管怎么样,如果这位病人听从了医生的劝嘱,照著药方按时服药,他便能够痊愈。         医生开药方是为了除去生理上的疾病;佛陀的教法则是治疗心理疾病的药方,使心回复到自然健康的状态。因此,佛陀可称是一位治疗心理疾病的医生,而我们每一个人毫无例外的都有心理的疾病。当你看到这些疾病时,难道不会合理地去寻求佛法做为依靠,就如同拿药治疗你看书的病一般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2.1.2008 20:38:38 | 只看该作者
〖嬉戏的孩子〗         我们对心性反复地思惟之后,将会了解,心就只是心,不会有别的了。我们会明白,心就是心,这是它的本然。如果我们清楚地看清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去执著念头和感觉,只要持续不断地告诉自己:“它就是如此”,我们就不必要再加些什么了。当这颗心如实地了解,它就能放下一切。虽然仍会有念头和感觉,但是,每一个念头和感觉都将失去作用。

        就像刚开始被一个喜欢玩却会干扰我们的小孩烦扰得很厉害,所以我们责打他,但是,事后我们逐渐明白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於是我们会任他去玩。我们放下了,我们的烦恼也就消失了。为什么烦恼会消失呢?因为,现在我们已经接受了孩子的天性,看法也已经改变了,而且已经接受事物的真实面目。我们放下,然后心将会变得更平静。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正见。

  
〖眼镜蛇〗       

       心理的活动就像能致人於死的眼镜蛇。假如我们不去打扰一条眼镜蛇,它自然会走它的;即使它非常毒,我们也不会受到它的影响;只要我们不走近它或去捉它,它就不会来咬我们。眼镜蛇会照著它的本性行动,事情就是如此!如果你聪明的话,就别去惹它。同样地,就让那些不好的和好的顺其自然——依它的本 性而随它去不要执著喜欢和不喜欢,如同你不会去打扰眼镜蛇一样。   
     
      一个聪明的人,将会以这种态度来对待在他心中升起的种种情绪。当善的情绪在心中生起时,让它自是善的,并且了解它的本然;同样地,我们也让恶的自是恶的,让它顺其自然。不要执著,因为我们什么都不要!我们不要恶,也不要善;我们不要负担和轻松,乃至不求快乐和痛苦。当我们的欲求止息时,平静便稳固地建立起来了。

  
〖椰子壳〗         

      欲是染著的,但首先我们必须有欲才能开始修行“道”。
     假设你到市场去买椰子,提著它们回来时,路上,有人问你:“你为什么要买这些椰子呢?”       
    “买来吃啊!”         
   “你连壳也吃吗?”       
     “当然不!”       
   “我不相信。如果你不打算吃壳,又为什么要买椰子呢?”    
  
      好,你怎么说?你要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是靠著欲望起修的,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我们就不会去修行。你知道吗?!这样思惟可以产生智慧。例如:那些椰子,你要连壳子也一起吃下去吗?当然不!那又为什么要椰子壳呢?因为椰子壳的用途是将椰子给包起来,吃了过后,再将壳给扔掉,就没问题了。    
  
      我们的修行也是如此。我们不是要吃壳,只不过现在还不是丢掉壳的时候。我们先将它们收藏起来,就如我们依靠欲望修行一样,修行便是如此。如果有人硬要说我们连椰子壳也吃,那是他们的事,与我们无关,只要我们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就够了。
   
  
〖烹饪〗    

     首先我们要训练我们的身和口远离秽恶,这就是功德。有些人认为要有功德必须整天整夜地背诵巴利文的经句,但事实上,只要使你的身、口清净无瑕疵, 就是功德了。这并不难解,就像在烹调食物,我们放一点点这个,放一点点那个, 直到恰到好处、美味可口为止。一旦调配出美味的食物时,就不需再添加任何的东西,因为正确的佐料都已经加了。同样的道理,确定我们的身行和言语没有缺失,这样就可以带给我们“美味”和恰到好处的功德。

   
〖疯子〗       
      假设一日清晨,你正走在路上要去工作,有个人无礼地向你叫喊辱骂,霎时, 你一听到这辱骂声,正常的心便立刻转变了,你觉得很不舒服,觉得很愤怒和受辱,所以你想要报复。       

       几天以后,另一个人来你家拜访,并且告诉你:“嘿,那几天辱骂你的那个人,他疯了!而且已经好几年了!他都是这样辱骂每个人,但是没有人会去在意他说的话。”当你听到这儿,霎时,自在了起来。那以往积郁在你身上数日的愤怒和不快,完全地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你已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前你还不知道时,认为那个人是正常的,所以你会憎恨他,同时也导致你痛苦。一旦真相大白,事过境迁:“噢,他是个疯子!事情原来如此。”    

       当你了解到这点时,你觉得很舒服,因为你已亲身体验。了解了以后,你就能放下。假如你不明白真相,就会去执著。当你认为那位辱骂你的人是正常时,你可能会杀了他,但当你发现事情的真相——他精神失常,你便觉得舒服多了。 这就是了解真理。       

        一个见法的人也有类似的经验。贪、嗔、痴的消失,是以同样的方式消失的。 当我们不了知这三毒时,我们会认为:“我能够怎样呢?我的贪和嗔是如此炽盛。” 这并不是清明的认知,跟以为那疯子是神智健全其实是一样。只有当我们最后知道他精神失常时,我们的焦虑才得以释怀。没有任何人能告知你这些,唯有当心亲自体认时,它才能绝灭和舍弃执著。
  


[ 本帖最后由 水莲荷 于 12.1.2008 20:45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2.1.2008 20:56:39 | 只看该作者
[

quote]原帖由 adherent 于 12.1.2008 18:54 发表
师兄说的极是。心外无法。语言出自妄心,是故不能描述佛法。


您出此言,亦是智慧之人。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学习善知识啊 您自己有佛性  共勉

阿弥陀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4.1.2008 14:13:49 | 只看该作者
〖一杯水〗        来拜访我的人中,有很多在社会上已有著高等的地位,他们当中有富商、大学毕业的、教师与政府官员。他们内心充满对事物的种种看法。他们太聪明了,以致听不进别人的话。这就像一杯水。如果一个杯子里充满了肮脏不新鲜的水,它并没有什么用处。只有当脏水倒尽,它才有可用之处。你们必须先除去你们充满意见的心,然后才能领悟。

       我们的修行是超越聪明与愚痴的,如果你认为你很聪明、富有、重要、是佛学专家,这就掩盖了“无我”的真谛了。你所见到的只是自己——我、我的。然而,佛教是入下“自我”的。那些太聪明的人将永远学不到东西,他们首先必须除去他们的才智——空掉他们的“杯子”。
  

〖筑堤〗         在定力的训练里,是去修行以使心能安定和坚毅,这能带来心的平静。通常,我们这颗心是摇摆不定的,要控制它很困难。心随著感官外驰散乱,就像水到处流窜一样。虽说如此,人类却懂得如何控制水,而使它更益於人类。人类很聪明,他们知道如何筑堤防水,兴建大型水库和渠道——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治理水,使水能更充分地被运用而不致於到处乱窜,最后流到最低处,而浪费了水的功能。      

   同样的,这颗已经“筑堤”、被控制、经常训练的心,将会获得难以计量的利益。佛陀自己教导说:“已被控制的心,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因此,为了最大的利益,你们得好好训练你们的心!”相同地,我们周遭所看到的动物——大象、马、水牛等等,在它们能被利用来工作之前,都必须先受过训练,也唯有在训练之后,它们的力量才能带给我们利益。         同样的道理,已“筑堤”的心将带来比一颗未经训练的心还要多倍的福泽。佛陀和他的圣弟子们,和我们都一样在同一个方法下起步——有一颗未经训练的心。但是,看看他们后来是如何成为我们所尊敬的对象,并且看我们能从他们的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真的,看看从这些曾经体验心的训练而为了达到解脱自在的人们身上,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利益给整个世界。在所有的职业中或任何的情形况下,一颗受过控制与训练的心是套更好且能帮助我们的设备,训练过的心可以保持我们的生活平衡,使工作更得心应手。并且要发展和培养理性,以便控制我们的行动。只要我们追随这颗训练得宜的心,最后,喜悦也会随著增长起来。

  
〖深洞〗         大多数人想行善只是为了功德,但是他们却不愿舍弃恶行,这就叫做“洞太深了”。         假设有一个洞,洞下面有东西,现在,只要有人将他的手伸进洞里却摸不著底面的话,他就会说:“洞太深了。”如果有百或千个人将他们的手伸进洞里,他们也同样会说:“这个洞太深了。”可是,却没人会说是自己的手太短了!我们必须回到自己身上,退一步反观自己,不要埋怨是洞太深,而应该回过头来看看你自己的手臂。如果你可以看透这点,那么,在你的性灵道上便能更上一层楼,进而寻找到快乐。

  
〖脏衣服〗         当我们的身体是脏的,而且穿上脏的衣服时,我们的心也将感到不舒服和沮丧,这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我们保持身体洁净,穿干净、整齐的衣服,便能使我们的心轻快高兴起来。    

    同样地,不守戒律,我们的身行和言语也就不清净,这就是造成心理的不快乐、苦恼而沉重的原因。如果我们远离了正确的修行,这会障碍我们彻见存在我们心中的法的本质。健全的身行和言语在於一颗正确训练的心。因为是心传达命令给身和语,所以,我们必须由“训练我们的心”来不断修行。

  
〖玻璃杯〗         我如何找到正见呢?

        我就简单地以手中正握著的杯子回答你们。它对我们而言似乎是清洁实用的,可用来饮水,更可以长时间的保存。所谓的正见是要将它看做是破的玻璃,仿佛已经碎裂了。不久以后,它将破碎。如果你在使用它时,心存这种见解——它只是元素所组合而成的杯子的形状,终归破灭。那么不论它发生什么事,你都不会有任何烦恼。同样的道理,身体就像这杯子,它也将破碎、死亡,你们必须了解这个道理。但是,了解这个道理并不表示你应该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不应该因此去打碎这杯子或丢掉它一样。杯子是个可以使用直到它自然破损的东西。同样地,身体有如一辆车子,利用它直到它回归自然。你们该做的是去了解一切事物的本然。这种正见可以使你们无系缚地生存於整个变动的世界中。
  

〖醉酒的人〗         任何人执著於感官就好比一位肝藏还没被破坏的好酒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喝得够。他继续沉浸其中,不知节制地喝,喝上瘾了,到后来必定会生病受苦。

  
〖鸭子〗         你的修行就好像养鸭一样。你的责任便是喂它和给它水。不管鸭子成长得快或慢都是鸭的事,与你无关。放下,然后尽你自己的责任。你的责任就是修行。如果修行的速度迅速或迟缓,清清楚楚即可,别去强迫它。这种的修行具有良好的基础。

  
〖空〗         人们响往涅盘,不过,一旦你告诉他们那儿空无一物时,心里马上起第二想。但那儿什么也没有,空无一物。看看这儿的屋顶和地板;屋顶代表“有”,而地板也代表“有”,你可以站在屋顶上,也可以站在地板上,但是,在屋顶和地板之间的空间却无处可站。没有“有”的地方,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涅盘即是“空”。人们一听到这儿便退却不想去了。他们怕会见不著自己的孩子和亲戚。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祝福在家人的时候,会说:“祝你们长寿、美丽、健康、快乐。”他们就会很高兴,可是,一旦你谈起“放下”和“空”时,他们便不想听了。但你是否见过一个外表美丽、体力充沛或非常或非常幸福的老人?没有! 然而我们却说:“长寿、美丽、健康、快乐。”他们也非常欢喜。他们执著“有”,执著生死轮回。他们欢喜站在屋顶和地板上面,很少有人敢“站”在中间的“空”间。

  
〖家庭〗         如果你想寻找佛法,它不在森林里、山里或洞穴中,而是在心里。法有它自己的语言,那就是“经验的语言”。概念与经验之间有极大的差异。就以一杯热水里,都会有相同的经验——热,我们可以用不同语言的文字来表达。同样地,任何人只要深入地洞察内心,不论什么文化、地域或语言也会有相同的经验。如果在你们心中,赏到了真理的滋味、法的滋味,你们会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犹如父母、兄弟、姐妹,因为你们已赏到了与所有人都一致的“心的本质”。

  
〖肥料〗         我们的杂染好似我们修行的肥料。如同我们取一些脏的东西——鸡屎、牛粪,洒在我们的果树上,长出来的果实才会丰硕且香甜。在痛苦之中,有快乐;在烦恼(混乱)之中有宁静。

〖火〗         世上没有一朝可成之事,所以刚开始在我们的修行里,是看不到什么结果的。

        就像我常告诉你们的譬喻:一个人试图磨擦两根木棍取火,他告诉自己说:“他们说这里有火。”於是便开始使劲地磨擦。他很性急,不断地磨擦,就是没什么耐性,心想火,却一直没有火的影子。他有点灰心,所以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后来又再开始,但是到了那时候,热度都已经冷却,所以进展得很慢。他就是磨擦持续的时间不够久,以致一再地磨擦又磨擦,直到疲倦了,就将整个工作停顿下来,再说,他不只是疲倦,同时也变得愈来愈灰心,最后完全放弃且很坚决地说:“这里根本没有火。”

        事实上,他一直在做,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热度可以引火,火一直潜在那儿,只是他没有持续到最后。除非我们能达到平静,否则心将依旧如前。因此我们伟大的导师说:“只要继续做,继续修行。”我们可能会认为:“如果我仍然不懂,我该怎么办才好?”但是,除非我们如法修持,否则智慧是不会现前的,所以我们说要持续地修行。只要不停地修行,我们就会开始思索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修行。
  


[ 本帖最后由 水莲荷 于 14.1.2008 14:17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2.2.2025 10:4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