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来回顾一下。礼进:
“一心不乱”原文是avis.vkipta-citta;有财释复合词,在这里修饰manasikaris.yati(受持于心),是一个副词成分。上下文是说听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好以后,把名号[一心不乱地]受持于心,也就是说专心地念佛;完全不是说要把一个心(citta)修到怎么怎么纯净明洁、怎么怎么“不动”、怎么怎么“寂静”,甚至使身体无知觉的状态。应该明确的一点是,我们念佛往生西方净土,靠的是佛力,而不是自己禅定式的力量。
并且,把身体修到无知觉的状态,即使不从净土宗角度考虑,也未必是什么好事。《菩提道次弟广论》:
“具无分别明等差别妙三摩地,虽修习此,然终不能断除我执。”
“唯无我慧乃能永断三有根本,《修次论》中亦引此文破和尚执,故于此义当获定解。外道诸仙亦有定通等德,然由缺乏无我正见,故终不能略越生死。”
“《菩萨藏经》亦云:‘未知经说诸真实义,唯三摩地而生喜足,即便于此起增上慢,谓是修习甚深义道,故终不能解脱生死。故我于此密意说云,由从他闻解脱生死。’此是大师自取密意显了宣说,‘从他闻’者,谓从他闻解释无我。又此定为破除邪执——谓外不从善知识所听闻、思惟无我深义,内自能生——故说‘从他闻’等。”
修三摩地是重要的,但是把三摩地本身看作目的,并期待放弃闻法和慧观,只通过自己的静虑就能开发什么“自性智慧”,那完全是等同于外道——汉地人普遍有这种错误见解。
愚子:
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证得本具如来德相。在您眼中竟然是外道?
我释迦世尊于成道日,夜睹明星,朗然大觉,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慈悯众生,背觉合尘,枉受诸苦。四十九年,应机说法,首说《华严》唯度大机,次说《阿含》,专被小机,令入化城。三说《方等》四教并谈,三根普被。四说《般若》,以般若妙智,荡除圣凡情见。五说《法华》,《涅槃》。法华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普授三根之记。涅磐则扶律谈常,作最后训。综佛所说,厥有五宗: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五者名目虽异,理本是一,无非令众生,识本具之佛性,返本有之家乡。故云 “如来慈悯,随机说法,普令含识,就路还家”也。
诸佛成佛无不是去除妄想执著而证得佛果的,但在您眼中这些都成为不究竟的自力与外道不成?呵呵~~哪怕我们日后往生到极乐,也必须修这些行而成佛的!!
————————————————————
先别忙着给我扣帽子,因为你这顶帽子是扣到了宗喀巴大师头上,实际是扣到了月称、佛护、提婆、龙树,乃至释迦佛本身身上。大概你根本就没有认真读过宗大师的著作,或者根本就是看不懂引文里到底是在说什么;再或者,我必须怀疑师兄的语文水平:您到底有没有看懂我在说什么?
重复一遍引文,请仔细读。《菩提道次弟广论》:
“具无分别明等差别妙三摩地,虽修习此,然终不能断除我执。”
“唯无我慧乃能永断三有根本,《修次论》中亦引此文破和尚执,故于此义当获定解。外道诸仙亦有定通等德,然由缺乏无我正见,故终不能略越生死。”
“《菩萨藏经》亦云:‘未知经说诸真实义,唯三摩地而生喜足,即便于此起增上慢,谓是修习甚深义道,故终不能解脱生死。故我于此密意说云,由从他闻解脱生死。’此是大师自取密意显了宣说,‘从他闻’者,谓从他闻解释无我。又此定为破除邪执——谓外不从善知识所听闻、思惟无我深义,内自能生——故说‘从他闻’等。”
经中明示惟三摩地不能成佛。也就是说,止与观两项,是必须兼备的。此处要批驳的是那些自认为仅仅靠自己的禅定,就能够充分地导致成佛了。关于这一点,其实不但是格鲁派的大德要批判,即便是对“自性”最为称赞的六祖慧能也曾指明过:
善知識。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
(敦煌本《坛经》,T48.338b)
何名大善知。解最上乘法直是正路。是大善知識。是大因緣。所為化道令得見佛。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云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姓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
(同上,T48.340c)
止观缺一不可的思想,在禅宗中也是极其常见的。止是定、三摩地、奢摩他,即制心一处、静虑;观是慧、毗钵舍那,即按照佛教来如理思择特定的道理或事物。在禅宗这里,他的理论是自性成佛,所以他所要求的“观”的内容也是自性成佛。因此,在禅宗的典籍里面,处处可见禅师批驳惟求打坐得静心的事例。对他们而言,止静也是不充足的,就像磨瓦不能做镜子一样——能够认识自己本具的佛性才是最为关键的。而这些道理,由于自己处于染与迷的状态,“自不能生”,必须依靠善知识的导引。我记得这个道理,麻叔也曾经多次说。
《华严经》的原文是这样:
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
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T10.272c-273a)
众生有如来的智慧,可是他们自己还是不能知道。等于是捧着金碗要饭吃;惟当佛来“教以圣道”,我们按照生道来作意、思择、修行,才有可能离妄想、得智慧。
撇开真如佛学本身是了义还是不究竟的方便不谈,即使是承认并极度推崇自性、持真如本体见的理论或派别,也知道定慧的并重,也强调惟三摩地而不知般若不能成就,也知道他力导引的作用。这就叫做“佛教”。但事实上而今以为只通过自己的静虑就能开发什么“自性智慧”,就能一切OK能成佛度众生,这类观念,却竟然被广泛地当作佛教的正统思想。可能阁下也是这么想的。此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把奥义书、《数论颂》、《金七十论》或《梵经》的标题去掉,抽出其中讲定的章节,给佛教徒看,可以预计十个人里九个人会认为那是纯粹的佛教。这就叫做“外道”!
只有禅定而没有慧观思择——那些被汉传佛教广泛称为“分别”、“枝末”、“执着语言文字”的修法——完全不可能生出正确的见解,更不可能断除我执。静虑之何其多也,你可以自己去看看印度的著作;并且人家的静虑,比我们佛教还要精深、还要细致、还要认真。可是为什么惟有佛教的静虑才被称之为三学之一的“定”?为什么惟有遵从佛教的人才能解脱六道轮回?因为有佛所教敕的智慧导引。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叫十不是佛教徒的人盯住一个花瓶,盯十五分钟,他们也会觉得这个花瓶在发光,感觉很舒适、美好——可见单纯的禅定与佛教根本没什么直接联系,即便无神论者也可以制心一处,它对佛教徒是必须的,但就它本身而论,根本导不出智慧和解脱来。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问题:定是解脱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把自力定无限夸大,正如前《菩萨藏经》所言,纯粹是增上慢。
1、对正统的中观学而言,尤其是应成派,根本不承认“自性智慧”甚至阿赖耶识的存在,更是严厉批驳止自生慧的思想。既然师兄如此喜欢真如学,此处不论,请自阅《入中论》。
2、而对真如学而言,即使承认或推崇自性智慧,也少不了慧观的作用。
3、顺便再扯点闲话。其实,即便是外道,也不完全是靠自力定。上周段晴老师带着我们做梵语练习时还读到一段关于苦行者修禅定的原材料,那里提到他们除了极其深入的禅定,还需要靠供养自在天、依靠他的指引而达到解脱的目的(tato vrksanam tale bhumavupavisantidhyanam ca kurvanti;sayamapi punarisvarampujayanti,转写附加符号省略)其实类似的例子很多。即使印度重禅修和苦行的外道,也同时需要教敕和天神的导引。也就是说,认为自力止足够得度的观点,不但不是佛教,甚至连外道都不如。
我前面强调说,把身体修到无知觉的状态,即使不从净土宗角度考虑,也未必是什么好事。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必须明白。事实上,无知觉、“一心不乱”不乱到怎么一个无思无想无分别的境界,那恰恰是外道的专长。它本身只能证明一个人的定功高深,而并不说明他在解脱道上走了多少步;反而,有可能,这样的定功越深,越有可能陷于其中越严重,从而变成实实足足的“天神崇拜”。即使真的成就了,成就的也是一个色无色界的位置,天福享尽,还得堕落。
至此,不知道师兄有没有看懂我到底在说什么。还是建议您以后少对着根本不存在的风车打起来。
共沐弥陀慈光中!南无阿弥陀佛!
本贴由礼进于2007年4月29日23:12:34在〖西方净土〗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