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ACDC&ADAC 于 21.2.2008 15:04 发表
' x' z6 s* H" E; d ]7 a还较劲了.....亲爱的盆友...能写....内容......
) F( u. J7 s `; W求变,以多种变换形式表达是所有艺术形式所追求的,酱子才有乐趣,从你的网名:dylan拿起电吉他就被抨击,滚石的魔鬼殿下的祈求,甲壳虫也迷幻下pepper军士,Beck的风 ...
3 b$ |4 D1 F# {7 z0 L" R
* z" C+ u, ?/ A完全同意你说的求变:nothing endures but change!有变化,才可能有创新;有变化的勇气,才可能有创新的动力。% o7 r9 v) l; L4 y" u# e, U
* ?. U) E' U8 H1 S* x/ O3 M
可是在求变的时候,是否需要把握一个度呢?解构主义最被垢弊的一点,就是容易导向虚无主义。当所有的准则都在解构之列时,我们还剩下什么呢?这样的解构又能带来什么呢?. S1 A' d. q8 }* z, T; o
, s+ A: T% ^9 ~, ^( B+ k7 f. }
我欣赏那些求变的天才,也敬仰他们面对求变失败的勇气。但是从天才到大师,从优秀到卓越,就存在着这样一道分水岭,虽然只是一线之间,却需要多么深邃的智慧才能跨越啊!
, s1 i" H1 U& ~, }, B2 t" e2 n1 q. Q. b1 v+ D6 t
另外,我也同意,死亡确实给Kurt、Jimi、Morrison等人戴上了不一样的光环。这也是人之常情,从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的角度都可以做出解释。不过他们并不是因为死才被推崇,而是因为死而被更多本不知道的人知道与推崇。 e- D# e1 t; ^2 `; w
7 Z, x- J. s2 Q2 }随便说一句,郝舫的伤花是一个有趣的分水岭。我记得在伤花出来之前,喜欢摇滚的哥儿们言必Kurt,各高校的同道中人聚会时,见面问的第一句话是:我又扒了他的一首曲子,接着二话不说,上手就弹。等伤花怒放之后,Kurt成为了菜鸟的标示与高手的禁区。呵呵,那叫一个伤啊。8 {, w# R9 a+ W$ `# @7 W
) [9 f" v. t9 ~ p4 c3 N最近有没有什么好的专辑,推荐推荐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