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7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神勇士的六波罗蜜 —— 悲玛丘准尼师开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4.2008 17:4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菩提心法源自于三世诸佛,后来他们依止这些方法而发展出菩萨道。为了利益众生,我也传授菩提心法,并按照它们来锻炼我自己。
                                 —— 寂天菩萨


    很少有人会对避世独修感兴趣,总希望自己的修持能够利益众生。因此,菩萨勇士宣誓不但要唤醒自己,还要造福所有的生命。
    传统的大乘佛法通常以六种慈悲的方法来锻炼菩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及智慧——无量的智慧。传统上称之为六波罗蜜,梵文的意解为“渡到彼岸”。其中的每一种行动都可以帮助我们超越嫌恶和执着,超越自我中心的倾向,超越人我之分。每一种波罗蜜都能帮助我们转化恐惧,不再执取。
    透过六波罗蜜的修持,我们学会安住在未知。“渡到彼岸”具有一种无所依恃的品质,一种前不着边后不着地的中间状态。我们如果乘着木筏漂回此岸,就会在对错的概念里挣扎不已,忙着固化有所依恃的幻觉,不断寻找可以预期的事物。但如果渡到彼岸,我们便从狭隘的心态和二元对立的思想中解脱。以上是传统大乘佛法赋予六波罗蜜的意像。
    下述的意像是我所偏爱的:我们划到了河流的正中央,两岸已经不在视界里,但木筏却解体了,我们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东西可抓了。从保守的观点来看,这种情况是非常恐怖和危险的。然而,只要观念稍微变一下,就会发现没东西可抓其实是非常自由而解脱的状态,我们还是有信心自己不会溺毙。不抓住任何东西,意味着可以放松地活在这个变化多端而又活力十足的世界里。
    这项修持的关键就在般若智慧。缺少了般若智慧——又称为无量菩提心——其他五种波罗蜜可能会造成有所依恃的幻觉。般若智慧的基础就在正念——以敞开的心胸来探索自己的经验。然而我们的探索或质疑,并不是要找到永恒不变的解答。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追根究底的心,它对于有限或偏执的解答是不会感到满足的。
    譬如破晓之前躺在床上聆听屋顶的雨声。假设当时心里想的是如何准备野餐这件事,雨声就会显得单调而碍事。但是园子里的土壤很干燥,所以雨声听起来又令人感到开心。然而一颗富有韧性的般若之心,是不会妄下对错论断的。它在聆听雨声时绝不添加任何额外的观念,也没有快乐或哀伤的评断。
    抱持着这份不执着的般若之心,我们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将狭隘的心态转化成韧性和无惧。
    布施的精神就是放下。痛苦向来是执着的征兆之一。每当我们感到不悦或是不安时,就会变得小心眼起来,我们会紧抓不放。布施则是一种放松的行动。不论我们拿出任何东西给别人——一块钱、一朵花、一句鼓励人的话——都是在训练自己放下。铃木禅师曾经说过:“给予就是不执着,不执着任何事物就是给予。”
    练习布施有许多种方式。但主要的重点并不在给出什么东西,而是要放松执着的习性。传统的修炼只要求我们将心爱的东西送给别人。我认识的某位女士决心将她所执着的东西全部送出去。某位男士在他父亲过世后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每天布施一些钱给街上的乞丐。这是他对治哀恸的方法。另一位女士则经常观想将自己最怕失去的东西送给别人。
    一对年轻夫妇一心想解决他们面对乞丐时的矛盾心态,于是决定每天布施给第一个遇到的乞丐。他们非常有诚意解决自己对游民议题所产生的困惑,后来他们有了腹案:他们决定要当善良慷慨、行为高尚的人,每天布施可以让那一整天都感到安心,不再被矛盾的心态干扰。
    某天早上一名街上的醉汉伸手向这位妻子要钱,当时她正要进入一家商店。虽然那名醉汉算是她当天遇见的第一个乞丐,他那副模样还是令她感到厌恶,而并不想给他任何东西。当她从店里出来的时候,匆匆忙忙给了他一张钞票,便立刻走开了。准备去开车时,后面有人叫她:“女士!女士!”她回头一看原来是那名醉汉,他竟然对她说:“我想你大概搞错了!你给我的是一张五元大钞。”
    布施的练习会突显出我们的紧缩和执着。我们一开始总想规划好一切,但是无常永远会打破你的计划。从诚挚的布施行为中将演化出真正的放下。我们所抱持的保守观点将因此而开始改变。
    我们很容易把六波罗蜜视为僵化的道德律,或是一系列的准则。但是菩萨的境界可没有这么简单。六波罗蜜并不是什么圣戒,它们真正的作用是在挑战我们的惯性反应。尤其是持戒波罗蜜。持戒是一种不助长痛苦的行为。精神勇士不可能涉入杀、盗、言语伤人和通*的行为,然而这些行动方针并不是刻在石头上的。最重要的是敞开心胸和思想。如果善良的行为中埋藏着高高在上或嚣张的动机,那也只是在为地球增添更多的侵略性罢了。
    六波罗蜜的修持可以使我们谦卑、保持真诚。布施能够令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执着。抱持不伤害他人的戒律,就会发现自己的僵固和自以为是。我们的修持就是要依循慈悲的行动方针,抱持着伸缩自如的般若之心——不以“应该”或“不应该”来看待事物。
    我们并不是在依循什么道德律而行事,也不是要谴责那些违规的人。假设我们在一间屋子的中央划一道线,要这间屋子里的人分别站在“道德”与“不道德”的两边,我们会因为选择了“道德”的一边而真的感到解脱吗?我们可能会感到更傲慢、更自大。在小偷、妓女和杀人犯之中,照样可能出现菩萨勇士。
    传统佛法有一则故事,里面讲的是一位名叫悲心的船长,带着五百个乘客,在海上遇见了绰号愤怒枪手的海盗。海盗上船威胁着要杀掉全船的人。船长意识到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将播下生生世世受苦的种子。出自于对船上乘客与海盗的悲悯,他杀了愤怒枪手。同样地,我们有时必须要说一点谎,为的是不伤害到某些人。
    没有任何行为天生就是道德或不道德的。精神勇士虽然抱持不伤害他人的戒律,但也懂得善巧地随机应变。如果我们的持戒富有韧性,就不容易变成假道学,而晓得宽以待人。
    练习忍辱波罗蜜,首先要对自己有耐心。要学习以放松的心情面对自己焦躁不安的能量——譬如愤怒、乏味或兴奋。忍辱是需要勇气的,那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平静状态。事实上,当我们修炼忍辱之后,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躁动。
    有位男士决定在早晨开车上班时练习忍辱,他认为自己做得好极了。别人超车时他表现得很有耐性,别人按喇叭他也不生气。当他开始担心上班会迟到时,仍然有能力放松自己,他真的表现得很好。他开着开着,突然有一名妇人以非常缓慢的步伐在过街。他不得不停下车静静等待着。他试着放下心中的念头,直接面对心里的焦躁不安。突然,那名妇人转过身来,开始踢他的车子,对着他大吼大叫。那一刻他彻底失去了内心的平静,跟着叫嚣回去。那时他突然想起,修炼忍辱可能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嗔怒,于是他开始为自己和那名妇人吸进那股愤怒的能量。他很清楚地看着两个陌生人彼此大吼大叫——他完全能领受那一刻的荒谬与柔软。
    如果对六波罗蜜抱持野心,是注定要失败的。一旦放弃想把事情做好的那份期望,也放下了怕事情会做错的恐惧,我们就会发现成功或失败都可以被接纳。任何一种情况都没什么好执着的,每一时每一刻我们都在渡到彼岸。
    精进波罗蜜往往与喜悦相连。修持这项波罗蜜,就像小孩学走路,虽然急于学会,却没有任何目的。这股喜悦、振奋的能量并不是靠运气得来的。你必须持续练习正念和发慈悲心,才能打破心中的藩篱,敞开自己的心胸。如果学会安住在无依无恃的境界中,这股热情的能量就出现了。这就是所谓的三种纯净的动机——不强调精进者,不强调精进的行动,也不强调精进的成果。
    这趟快乐的远足既没有期待,也没有想要达成什么的野心。我们
    只是很渴望一步又一步地学走路,即使摔得灰头土脸也不气馁。我们的行动中没有暗自庆幸或自我责难,也不怕被人批评或是得不到掌声。
    持续修炼下去,我们一定会发现从卡住到觉醒的窍门。其关键就在愿意直接体验那些被我们闪躲多年的情绪或情感。敞开心胸面对自己所惧怕的感觉,这份意愿将会削弱闪躲的习性。只有这个方法才能打破自我的执着。
    三种纯净的动机乃是禅定波罗蜜的精髓。当我们静坐时,要先去除想变成禅定高手或达到某种境界的意图。我们只是训练自己安住于当下这一刻。我们敞开心胸面对人生的苦受和乐受。我们用精确的觉知、温柔的态度和放下的精神来训练自己。我们以慈悲心来观察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所以不再和自己抗斗。我们觉察自己何时陷入了苦恼,并信赖自己有放下的能力。如此修行下去,由于习性和偏见所创造出来的障碍,就会自动瓦解。如此修行下去,便能重新发现被我们所遮蔽的般若智慧。
    因此,精神勇士的六波罗蜜如下:
    1、布施:给予就是在练习放下。
    2、持戒:以胆识和韧性来实践不伤害他人的行动。
    3、忍辱:训练自己安住在焦躁不安的能量中,让事物按照自己的速度来演进。如果觉醒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我们仍然要一步一步地修行,放弃所有的成就欲,享受过程中的喜悦。
    4、精进:放下我们的完美主义,觉知每一个活生生的当下。
    5、禅定:以坚定和温柔的心态训练自己回到当下。
    6、智慧:培养一颗开放而又能追根究底的心。借着菩萨的六波罗蜜,我们学会如何渡到彼岸,同时也要尽力帮助那些我们能帮助的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4.1.2025 15:4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