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83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从来不涉及政治,可政治一直缠着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1.7.2008 11:3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田志凌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三生影像》,(美)聂华苓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版。



聂华苓有着极为传奇的一生。从大陆到台湾再到美国,从《自由中国》的编辑到著名旅美女作家,再到享誉世界的“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的发起人,她的一生都与各种作家和知识分子分不开。在经她邀请到爱荷华的名单上,我们看到了密密麻麻的当代著名作家的名字,从艾青到丁玲、萧乾、汪曾祺,从王蒙到莫言、余华、王安忆、阿城;台湾的余光中、白先勇、痖弦、郑愁予、陈映真、柏杨,等等等等。这个名单几乎就是当代华人名作家的一个图谱。

聂华苓的回忆录《三生影像》日前由三联书店出版。书中,聂华苓根据她在国内求学、台湾写作并遭政治迫害和在美国主持“国际写作计划”的经历,描摹了自己丰富而传奇的一生,同时记录了大量到爱荷华的世界各国著名作家的轶事。聂华苓认为,该书是她对于20世纪一个时代的记忆,“同时它还是一个作家的历史,一个女人的历史,也是一部知识分子渴求生存的历史。”

这本书是我对20世纪的记忆

南方都市报:在《三生影像》里,根据你在大陆求学、台湾写作和在美国主持“国际写作计划”的经历,分为三个部分:“故园”、“绿岛小夜曲”和“红楼情事”。大陆、台湾、爱荷华这三个地方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聂华苓:我1929年出生,在武汉长大,要逃避国民党特务的追踪,我们全家就住在日本汉口租界。我听的是日语,看的是日文。战争爆发以后我们就离开武汉,后来辗转到了四川。那时候四川跟现在不同的,那时候在四川我们被称为下江人,等于和四川人是两个国度的人。后来我1949年到了台湾,就是外省人。到1964年从台湾去了美国,是外国人。所以我总是和外籍有关系。我今年83岁了,我想这是三个地区不同的生活,完全不同。

我活过了20世纪,这本书等于是我对20世纪一个时代的记忆。有一点很特殊,我从来不涉及政治,可是政治好像一直缠着我。之前我一直没有感受到,可是我写文章之后发现政治真是对我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政治我才去了台湾,因为政治我去了美国,后来因为政治我又回来。

南方都市报:说到政治,书中的第二部分讲到你在台湾《自由中国》的经历。关于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很令人感兴趣。那些年的经历对你后来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

聂华苓:我是1949年24岁时到台湾的,一到台湾就参加了由胡适和雷震创办的《自由中国》杂志,我是副刊编辑。在杂志社我是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性,其他人对我的影响很大。《自由中国》杂志希望宣扬、改善台湾的民主、自由和人权,希望一切都是革新,但不被那个时候的政府容纳,渐渐形成了对立的状态。1952年胡适公开辞去了《自由中国》发行人的职务。但我心里想他还是支持《自由中国》的。1960年《自由中国》被封,雷震先生蒙冤下狱十年。我后来只好远走美国。

我在那里一共11年,个性得到了充分尊重,工作如鱼得水。最重要的是,我在雷震、殷海光、夏道平、戴杜衡等知识分子身上看到了为人的风骨和做人的尊严。那时我很年轻,跟他们在一起我只有听的份。开编辑会最好玩,像毛子水老先生,他比较保守,而殷海光是少壮派,思想非常尖锐,他们俩观点总是对立的,开会就一直辩论,雷震就从中调和。旁听他们的辩论以及他们清明的思维方式,是我那时最大的乐趣,不知不觉影响了我一生。

南方都市报:书里有一张照片,1949年你离开北平到上海后拍的,穿上旗袍和别针。你说自己是“死不悔改的布尔乔亚”。

聂华苓:当时刚刚从北平跑出去嘛。解放军进城,我们是看热闹这样看的,真的秩序很好,很整齐地进来。我那时跟王正路已经结婚了,他们家里几弟兄和父母在北平城里住在一起。我是一个南方人,那个时候南方和北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尤其我在家里是横行霸道的那种人,跑到北方一个大家庭里头做媳妇,早上还要给婆婆倒尿盘,客人来了还不能坐,那我怎么受得了。所以从哪方面来说我都要走。

南方都市报:你后来遇到保罗。安格尔是在台湾了。

聂华苓:1963年我们在台北一次酒会上认识的。Paul转头望着我,仿佛是一见钟情。1971年我们结婚。跟Paul在一起,最大的幸福是我们很能沟通,有谈不完的话。我们感兴趣的主要是人。谈人,谈问题,谈哪个国家的作家,我们有共同的兴趣。我们俩都是第二次结婚,对婚姻有经验了。两个人生活在一起,首先要彼此相爱,然后互相体谅,这才是关键。

1991年他是突然去的。那时候刚好波兰的新总统给他和我一个国际文化奖,我们是领奖去的,高高兴兴去的。我们打算去欧洲的很多国家,都安排好了,突然在芝加哥转飞机的时候他倒下来了。我在机场到处找他,找到他的时候已经晚了。很多去过爱荷华的作家们都在机场等着欢迎我们,我只好一个个打电话过去,不行了,他刚刚倒下了。心情就像死了一样,好多年的心情都像死了。后来就慢慢地清理他留下的稿子,编了一本关于他的童年的书。2003年,在他去世12年后,我居然写出了《三生三世》,也是死里求生挣扎过来的。

丁玲这么“左”有她的原因

南方都市报:说起《三生三世》,这一次的《三生影像》是在那本书的基础上扩充的?

聂华苓:有很大的扩充,光各个时期的照片有284张,文章也增加了起码三分之一。可以说两本书是不同的内容。尤其是每个照片的说明我都花了很大功夫,我尽可能写得多一点,包含多一点的意思,要写出当时的情形和故事、事件和人物,蛮费功夫的。

南方都市报:“国际写作计划”就是你建议保罗。安格尔创立的?

聂华苓:1942年,Paul就开始主持爱荷华大学的作家创作工作坊。他做了很多事,这个工作坊非常有影响。说起哪个作家是在爱荷华创作工作坊出来的,那几乎是一等的资历,比很多文学奖都更有含金量。

我去的时候,作家工作坊已经有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作家。有一个印度的、一个阿富汗的一个菲律宾的,都是很好的作家。1967年,是在密西西比河的一条小船上,我和Paul在游河的时候我突发奇想,我跟他说,为什么不创办一个国际性的写作计划,把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家都邀请过来?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有全世界的一千多个作家来过爱荷华了。

南方都市报:因为你的参与,中国作家很多被邀请到爱荷华。

聂华苓:刚开始不行。像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就不可能有作家来。但1967年第一次我们就请了台湾的痖弦和香港的戴天。那时东欧的作家也不能去,不过我们是有邀请的,像捷克的、波兰的、匈牙利的、罗马尼亚的作家,我们就是一请再请。而且很多是被当局视为“有问题”的作家。不是说我们专门要请有问题的作家,而是因为他们是好作家,所以他们写的作品不容于他们的政府。尤其是苏联控制期间,这些作家或者被禁了,或者坐牢了。有一年我们邀请陈映真和哈维尔,他们俩都没能来成。很多作家到我们这里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50多了,他们可沉默了好多年。

南方都市报:萧乾是大陆第一个到爱荷华的作家?

聂华苓:对,1979年,那年刚好是中美建交。那天我和Paul在阳台上喝咖啡,我们就很高兴啊,他说我们可以邀请中国大陆的作家了,我说是啊。我1978年跟Paul和两个女儿第一次回北京,中美还没有建交,中国也没有那么开放,那时候我就想请中国作家。我们到处探听丁玲和艾青,我翻译过反右运动时期的两大卷作家作品,所以我对大陆的作家,像艾青、丁玲、萧乾都有一定的了解,1978年来我见到夏衍就问丁玲在哪、艾青在哪,他说不知道。

南方都市报:不过你后来还是找到他们了?

聂华苓:是的,通过蔡其矫找到艾青。艾青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一条胡同,好窄的,车根本过不去,我们就下车走,一进去就看见艾青在太阳底下等着我们。艾青就跟保罗。安格尔拥抱,两个人都流泪了。进去就是一个小房,两个上下铺的木床,一个书桌。他先把抽屉打开给我看,“你看,这些年我写了这么多诗。”我们后来在他家照相,坐在下层床上,艾青就伸手顶着上层床板,说小心小心,床要垮了,地震震坏的。

后来我们出去吃饭,一进北海,就有人喊他“艾青”,两个都热烈握手。后来他跟我们说,是十几年没见的朋友。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出来、第一次上街。第二天他们来看我们,艾青给我一个小紫砂壶,他说这是“文革”以后我能剩下的少数东西之一,送给你做纪念。现在那个壶还在我家,我怕弄坏了,一直舍不得用。

南方都市报:丁玲是后来见的?

聂华苓:1980年。1978年我就到处打听她。1980年我和Paul到北京的时候,她正在住院。中国作协招待我们,我说我要见丁玲,他说我们可以安排。恐怕丁玲那个时候都还没有平反,我跟Paul就很高兴地约好去医院看她,我们跑遍了整个北京都买不到花,最后买到一个装饰点缀的花篮,就带去了,她也很兴奋。她气度真的蛮大的。她跟我们说,我想亲眼看看美国,我说好,没问题,绝对邀请你,艾青是1980年来爱荷华,丁玲是1981年来的,王蒙1982年来。当然后来有各种知识分子批评丁玲,觉得她变“左”了,不够开明了。我倒觉得她有她的苦,要是从一个人的观点来看,她这么“左”是有她的原因的。她跟我是很好的朋友。

大陆作家的文字是有根的

南方都市报:我看到一张照片是年轻的王安忆和她母亲茹志娟一起到爱荷华。那时的王安忆是怎样的?

聂华苓:那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批作家,1983年,那年从大陆来的是吴祖光、茹志娟和王安忆,台湾的有陈映真、七等生和香港的潘耀明。吴祖光诙谐,茹志娟沉毅,潘耀明宽厚,王安忆敏锐,对人对事都有她独特的见解。

王安忆那时才二十几岁,刚发表了《本次列车终点站》,获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家。她最引人注意,扎两条小辫,明丽、透着点儿腼腆,偶尔冒出一句一针见血的话,多带批判性。她常常对她妈妈的观点持反对态度,她们的观点就像她们的创作一样,反映了两个不同的时代。她的好奇心也是最强的,特别想了解美国。所以我专门找另一个助教带着她参加各种活动,和美国年轻人接触。到美国对年轻的王安忆影响很大,她回国后给我写信,说这个经历对她的创作和人生都非常重要。

南方都市报:你是什么时候退出国际写作计划的?这个计划现在情况怎样?

聂华苓:我1988年就从那里退休了,保罗。安格尔的年纪比较大,我觉得应该跟他多花一些时间在一起。在此之前获邀的中国作家全是我提名的,现在能弄到经费的话我也可以提名。

现在这个计划主要面临的就是一个经费的问题。请一个作家恐怕要花15000美元。以前主要是几个教授捐的钱,最近只剩下两个人了,所以经费比较紧张。这都是要看钱的。现在有些欧洲作家他们有foundation基金,他们本国出钱让作家来爱荷华。所以我们希望你们的作协能够出钱给作家去。

南方都市报:你对当下的华语写作,比如大陆、台湾、香港的作家作品接触得多吗?觉得有什么不同?

聂华苓:也不少啊。你想当代作家,莫言、苏童、余华、李锐、刘恒、迟子健……一说就不少,他们都是去了爱荷华的。我过两天就去香港,香港有个红楼梦文学奖,邀请我做决审评委,就很有意思。我觉得大陆香港台湾的写作都不同。大陆的作家们,他们的文字就是从泥土里出来的,真是有根的。他们有的吃了很多苦的,现在就成了创作的财产了。有很想掘进泥土的气味。台湾作家就是比较沉思、比较内向的,就是慢慢地磨,语言跟大陆的也不同。这些年轻作家不像我们以前从大陆过去的作家,还带着原来的语言文化,年轻一代的台湾作家,对语言和技巧有自己的重新创造,所以就跟大陆不同。香港呢,比较西化,三个地方都是不一样的。
2#
发表于 10.12.2008 03:5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0.12.2008 10:4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2.1.2025 19:1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