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0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 雄 末 路---逼 下 梁 山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4.10.2003 18:37:03 | 只看该作者
英 雄 末 路---逼 下 梁 山 <br><br>(闲扯“水浒”之十) <br><br><br>在水浒中,上山容易下山难。 <br><br>这中间的难处在于,好汉们在饱经人世的沧桑,或者已经潇洒过了,正当四面楚歌,英雄末路的时候,才到了山寨入伙,人世间的路算是走绝了。就象戏文《逼上梁山》中林冲唱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br><br>但凡上了梁山的好汉,身上都有一笔旧帐,但是兑现的方式可能因人而异。而下山的窘迫正在于,它不是让你去杀出一条血路来,突围出去,却是请你回到过去!水浒的悲剧便在于此。 <br><br>梁山众好汉的来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自愿上梁山的,例如劫夺生辰纲的晁盖等人,还有鲁智深,武松,李逵,史进,石秀等。对于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他们来说,根本就无所谓有什么山上山下之分,只有率性行事,快慰人生的江湖。 <br><br>在这浪漫趣味十足的江湖上,义是他们心目中最高的价值准则。其实,他们也并不是特别的仇恨官府,只不过是想伸张自己的活法而已,他们是一群天真豪爽的人,执着于自己的理想,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所以他们在山上的时候,过的仍然是跟山下一样的日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每日较量些拳棒,或是赌上一把,讲究的是公平二字,这梁山便是小农社会的天堂。他们看似贫乏无聊的日子,却正是他们的理想活法。农民在骨子里还只能是农民,你把他们捧到天上去也没用。但是他们正直,讲义气。这便是真正的梁山。 <br><br>然而,讲义气的人是很容易被别人利用的,这是中国历来改朝换代的一个心理基础。施耐庵对这点看得异常清楚。施耐庵不象曹雪芹那么痴,也不象他老师罗贯中那么死板。我们几乎可以在孙二娘与顾大嫂的身上,便看到了施耐庵活泼的个性。顺便说一下,孙二娘与顾大嫂只是诨号难听而已,作者可没写她们人长得丑,她们性格泼辣,就象凤姐诨名“凤辣子”一样。说实在话,如今的江湖上,这种女人已经不多了。你见过一屁股坐在柜台上卖菜的酒店老板娘吗?如今即便是那些三陪小姐,虽然骨子里粗俗,但是也懂得些风致的。孙二娘与顾大嫂却只是率真。施耐庵欣赏的就是她们这种性格。 <br><br>第二种人是真正被逼上梁山的。在此之前,他们的生存价值准则与第一种人是不同的。例如宋江,林冲,柴进,雷横等人。他们几乎都是在与官府有了刑事上的牵连纠纷,而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上了梁山。梁山是他们的避难所,但绝不是理想的归宿。然而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刺着金印,是贼配军,要下一次山,进一次城,都得成群结队的,混人耳目。象宋江要去东京看元宵,脸上那话还得请神医安道全费了番功夫给整平了,才能去见那大美人李师师,吃顿软饭。宋江出手阔绰,但骨子里缺少的正是义气两字,这未免使得梁山上的众多好汉,胆颤心惊。宋江深知,在江湖上,吃人嘴长,拿人手短。他周济人家,实际上便是在放高利贷。李逵因拿了他十两银子,最后还得在蓼儿洼为他殉葬。 <br><br>然而对于林冲来说,梁山其实就是他的坟墓,在十里长亭,他挥泪将京娘休了,这已是英雄末路了。后来梁山上有些规模后,大家纷纷都去接亲眷上山快活。林冲也让人去打听京娘的下落,却得知京娘早已自刎而死。我相信此时林冲的心里,伤逝的成分更多于仇恨。他已经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但是他还是活了下去。他的活着,我想仅仅只是为了义气而已! <br><br>倘若读不懂林冲,便毋须再去读《水浒》了。在攻打祝家庄的时候,林冲擒拿了扈三娘,本来一对美满的姻缘呼之欲出,但三娘却嫁给了王英。宋江因为当初的一句承诺,便将三娘匹配给了与他身材一样矮短的矮脚虎,在他们成亲的晚上,他是否会产生恶作剧后的一种快感呢?义字的背后是相当残酷的。所谓义,说白了便是牺牲!梁山好汉远没有一百零八人,象周通,李忠,王英,白胜,段景住这等鸟人,实在只是给梁山抹黑! <br><br>第三种人是被强拉入伙的。他们因为是各有一技之长,被梁山好汉们相中,然后被好汉们逼着入伙的。例如卢俊义,徐宁,关胜,呼延灼等。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这些人在山上的心态便可想而知了。象卢俊义,原是河北大户,整天除了料理一下财物外,便是打熬气力,虽然老婆与下人偷情,但他眼不见为净,不象武大,连命都给弄丢了。他差点动念要做水泊之主,看来他在山上是不得安心的。而徐宁等人上山,纯粹是为了应景,他们的本位原应该象开篇中走失的王进一样,在北部边疆,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的。梁山根本就不是他们呆的地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关胜扛着一把大刀,在八百里水寨走来走去的情景。这叫寂寞。 <br><br>所以诏书一来,要招安了。 <br><br>历史教科书一直在鼓励我们造反,说这是一种难得的风光。后来清醒些了,便觉得造反其实是一种流氓风格。造反最初是为了财产的分配,然而到了最后,却是对人性尊严的破坏。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道催人泪下的黑色公理。 <br><br>面对招安,选择只有两种:要么顺从,要么散伙。 <br><br>顺从招安的,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种人是象柴进,李应等地主,一种人则是势力庞大的军官团。 <br><br>宋江当初之所以苦心拉扯官军官府里的人上山聚义,主要也是为了日后招安时,给自己增加跟朝廷讨价还价的筹码。因此他经常将降将按在椅子上,纳头便拜,并解下身上的斗篷给他们披。宋江个头矮小,他的斗篷披在人高马大的降将们身上,其象征意义比实用性更大一些。统观梁山上的军官们,除了林冲,杨志,鲁达,花荣等人外,其他的莫不是被强拉入伙,或是被宋江的斗篷笼络上山的。他们是拥护招安的强大势力。他们的希望已经不满足于回到过去,而是在讨价还价之后,获得更高的地位。他们的筹码是什么呢?便是那些终日与他们称兄道弟,天真而率性的江湖好汉们。这叫出卖!因为是兄弟,这出卖的价码便高。 <br><br>不愿意招安的,大多是出身于平民阶层的人物。上梁山之前,他们只是击剑扛鼎,引车卖浆,鸡鸣狗盗之徒,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在招安的闹剧中,至多只是陪衬的角色。这种人占了梁山好汉的一半以上。但是他们不是决策人物,所以他们的结局,只能是殉葬,为了在他们看来是重如泰山,然而别人看来却是轻如鸿毛的义气殉葬。 <br><br>如鲁迅说的,招安之后,于是便去打方腊了。 <br><br>在这之前,征辽,打田虎,王庆,一百零八人无一损伤,但不能不提到的是,宋江在出征辽国前,在陈桥驿挥泪斩小卒的事。大家都是农民出身,因了一点酒,一点肉吵将起来,原是无可厚非的。但宋江此时却表现出了受招安者内心极度的自悲,他让那小卒自尽了,同时也把那个“义”字送进了坟墓。一百多年前,赵匡胤曾在此地黄袍加身,一百多年后,那种反动的意识却退缩了。“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豪情,在那小卒的白绫带下化作了一道轻烟。这时所有的好汉都沉默着。他们可能也都意识到了,离开梁山,他们将一无所有。 <br><br>江南人不象想象中的那么柔弱,不堪一击。事实上,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梁山好汉们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梁山好汉班师回朝时,只剩下三十六人,后来又走了几个,真正回到东京的,只有二十七人。那些值得我们赞赏的人物,全都埋身于江南。这可能是上苍对他们的惠顾。不久之后,宋家王朝迁到临安,那时武松尚在壮年,面对着钱塘江潮汹涌澎湃而来,不知他心中的那个“义”字,被冲刷掉了没有?他还记得那个有血有肉,风情万种的潘金莲吗? <br><br>所谓招安,就象贾宝玉说的,是既有今日,何必当初?!这便是生存格局调整的悲剧。义字的盲目性,造就了人性的错失。而忠字,则是在根本上抹杀了人性。所谓招安,便是以义去补救忠,因此,说到底水浒只能是用血泪写成的。 <br><br> <br>

647640407.gif (0 Bytes, 下载次数: 6)

647640407.gif
2#
发表于 15.10.2003 11:06:24 | 只看该作者
我很是看不起宋江.本来用武力反抗旧势力,造反是件好事,自从他上了梁山,好好的聚义厅被改为忠义堂,一字之差,本质完全改变,所以后来的招安也在意料之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12.2024 03:5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