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9.2009 08:14:09
|
只看该作者
永济失守 转战中条
日军在运城进犯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占领永济、芮城、平陆的沿河一带,三十一军团渡河抗日以来,根据战局的不断变化,进行适当部署,既要保住有生力量,又要有效地阻击、侧击、牵制和打击敌人,把敌主力拖陷于运城,保住黄河防线。
永济县城二度沦陷以后,日军攻陷了黄河重镇薄州。城南的韩阳镇是堵住敌军南下风陵渡的第一要隘。孙蔚如命令教导团剩余主力坚守韩阳镇预备阵地,独立第四十六旅部署在沿中条山西麓对前进之敌进行侧击。教导团在韩阳镇阵地坚守了十余天,日军从蒲州城南下,多次向韩阳镇阵地发动进攻,都被教导团一一挫败。但教导团在坚守阵地的激战之中伤亡严重,先后有中校团副魏鸿纪等200余人阵亡。团长李振西屡次告急求援。
孙蔚如看到教导团伤亡已达1/3以上,正在犹豫能否坚守下去,忽然接到第九十六军军长李兴中电报:“攻我正面之敌已大部撤退,有约1个大队之敌由安邑绕过二十里岭以东山路,迂回到陌南镇向芮城前进。”孙蔚如一看韩阳镇阵地失守是迟早问题,军团邢目前没有得力部队增援,而敌人已从安邑迂回到我军背部。于是命令独立第四十七旅迅速由铁路以北返回中条山西部,侧击尾击由永济南下进攻韩阳镇阵地的日军,缓解教导团的压力;电令归还建制,让已从晋东南撤回到平陆县的第三十八军赵寿山军长急派第十七师火速赶往陌南镇尾击中条山南向风陵渡西进之敌;又令独立第四十六旅撤回到中条山军团部附近担任警戒。
不久,传来李振西报告,韩阳镇阵地已被敌突破孙蔚如命令教导团伺机撤退,上中条山随军团部行动。韩阳镇阵地突破以后,军团部距敌前沿已很近9
川 月初,军团部从驻扎了2个月的六官村撤离,经过麻沟向东转移。期间,传来东线赵寿山军长电报说,第十七师的第四十九旅部队在陌南和芮城之间,将迂回的日军击败,敌军东窜而去。
日军的进犯遭到第三十一军团的顽强抵抗和阻击,几度遇挫之后,南犯之敌退据到了安邑、运城、解县、虞乡、永济铁路沿线。
1938年9月下旬,第三十一军团部移至张峪镇。
1939年初,第三十一军团奉令改编为第四集团军。5月,同蒲铁路敌人运输频繁,敌军飞行侦察次数开始增多,孙蔚如军团长判断,敌人将有大动作。他下令各军严加准备,坚守阵地,并且自行调整部署,加强工事。
1939年6月6日,集结在运城、安邑、解县的日军川岸二十师团和夏县牛岛师团一部兵力,配备山炮、野炮各一个联队,在空军山口部队30余架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之下,分九路向中条山第四集团军阵地猛烈进攻。此役敌人兵力充沛,火力强大,只有赵寿山的第十七师在望原苦战,将敌击退,守卫了阵地,其余各军一线阵地都先后失守。随后,敌人集中力量进攻第一 O四师(属新编人的第四十七军--川军)的西沟阵地,这时,第一七八师(川军)乘机从侧背猛击敌人,使敌伤亡甚大,逐渐撤退。
第三十八军的独立第四十六旅在向平陆转移途中,正好遇上平陆北面盘豆村的日军,该旅利用夜间黑暗,向北突击成功,然后继续北进。侦察发现前方东车村有敌炮兵中队宿营,旅长孔从洲下令立即包围猛攻。敌人在毫无防备之下,被全部歼灭。
日军的这次攻势异常凶猛,可以说是黄河防线久取不下的一次疯狂的行动,曾一度占领了平陆和茅津渡。而位于黄河南岸的守军面对突然变化的局势,以强烈炮火向北岸日军进行轰击。同时,赵寿山军长率第十七师由张茅大道以东,李兴中军长率第一七七师由张茅大道以西,分别对敌进行侧击、截击、尾击,从两面夹住打击敌人,致使敌人伤亡很大,终于支持不住,退出了中条山。这次战役前后20余日,称作“六六战役”。
1939年12月,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卫立煌电令第四十七军(川军)撤离中条山赴太行山区对日军作战。
孙蔚如考虑“六六战役”各军损失严重,兵力武器不足,张茅大道以西的中条山纵深太浅,阵地战难以坚守取胜,经请示以后,派独立第四十七旅在该地打运动战,又把从永济收编的地方游击支队杨振帮部队 1000余人留在当地坚守根据地,其余部队全部移师平陆张茅大道以东和夏县以南以东的中条山区,占领侯家岭、毛家山、望原、圣人涧,构筑工事防守。第七兵站支部移置三门峡以东渡口对两军补给。总部驻在郭原村。
1940年4月14日,运城、安邑的牛岛师团又一次从安邑、夏县、张店分路向第三十八军、第九十六军的中条山阵地发动了凶猛进攻。第三十八军在望原、毛家山一带与敌人展开血战。第一七七师的圣人涧被敌人突破以后,敌人再次攻占茅津渡。这时,一七七师主动后撤,协助第三十八军夹击望原侵入之敌,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这次战斗先后持续半个多月,敌人所用兵力仅次于“六六战役”,但终因兵力不足,后撤回营;
第四集团军守备中条山,保卫黄河防线不失,历经3年之久。1940年11月,奉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命令,第四集团军撤出中条山区,南渡黄河接任黄河防务。
“西北军”保卫黄河,保卫西北,在抗日的第一线,有力地扼制住日军西进,2万多名英勇不屈的官兵把生命和鲜血抛洒在了抗日战场上,在抗战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