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4:24:55 | 只看该作者
41 贞观之治
没有大治,就没有唐代的繁荣,也就没有光辉灿烂的汉唐文化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从627年到649年共计23年。贞观之治是唐太宗贞观年
间,封建统治比较稳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融洽,社会升平的局面的艳称。
    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他以隋炀帝杨广的破家亡国为戒,接受隋末
农民起义的教训,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在政治上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的开
明政策和措施,政绩卓著。他曾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民众好比水,人君好
比船。”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就不能过苛地对待民众。因此,他很注意倾听不同意见,
鼓励群臣犯颜直谏,并留心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当官,不计身份,不别亲疏,推行“任
人唯贤”的政策。
    首先,他罢免了裴寂等保守官僚,起用了庶族地主的代表人物魏征、戴胄、刘洎、
马周、李勣、张亮等,这些人大都是知识分子,熟悉历代兴亡的史实和封建思想家治国
的道理,特别是许多人参加过农民军,对农民革命的伟大力量有所了解,处理政务比较
接近实际。李世民还能通过选拔大批庶族地主的政治家进入最高统治集团,通过修《氏
族志》和发展科举制度,抑制了士族地主势力,适应了庶族地主发展的历史趋势。李世
民又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博纳,从谏如流;魏徵、刘洎、岑文本及马周等谏臣
盈廷,多能面折廷争,提出了不少的中肯意见和批评,因此皇帝能够较好地实行“君
道”,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太宗善辨君子、小人,根据举贤任能的原则,用贤良,
退奸佞,因而忠贤满朝,人才济济。如房玄龄、杜如晦是贞观朝的著名贤相,虞世南是
一人兼数职的名臣。太宗举贤任能不避仇,以诚信待下,信赏必罚,调动臣下的积极性,
政治生活十分正常。他又进一步严密了三省六部制,规定三省长官,尚书省的尚书仆射,
中书省的中书令和门下省的侍中共掌宰相的职权。另外,又任命一些官员加以“参知政
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头衔为宰相,参加政事堂议事。
宰相人数增多,可以集中多数意见,避免一两个宰相专权。而且宰相品位不高,进退较
易,使唐太宗可以破格提拔庶族地主做宰相,造成中央机构中庶族地主占优势。
    其次,以变重为轻,务行宽简的精神立法,选择执法官吏,尽量避免枉滥;国君率
先遵守法制,执法不避亲贵。重视地方政治,慎择刺史,吏治比较清明。释放宫女,纵
放鹰犬,提倡节俭,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发展生产,以缓和阶级矛
盾。他坚持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休养生息,奖励农耕,使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
展。太宗贯彻“重今朝冠冕”的原则,令高士廉等修成《贞观氏族志》,并禁止山东大
族卖婚求财,抑制了旧士族的势力。由于执行上述政策和措施,也由于劳动人民的辛勤
努力,贞观时期出现了牛马布野,谷价低廉,社会升平的景象。
    李世民还注意各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北方突厥贵族向中
原侵扰,唐太宗坚决进行了抵抗,派李靖、李勣率领十几万军队,于630年打败了东突
厥。唐朝政府把大批不甘突厥奴隶主贵族统治而南下的突厥人,安置在幽州到灵州间的
土地上,又在东突厥故地设置了许多都督府州,任命东突厥贵族为都督、刺史,隶属唐
朝中央政府统辖。这样,不仅消除了北方的边患,也缓和了民族矛盾,因而被北方各族
尊为“天可汗”;太宗遣文成公主和亲吐蕾,为汉藏两族间的友好交往开了先河,唐太
宗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可与汉代“文景之
治”相媲美的盛世。
    唐太宗实行的政策和措施虽然具有进步性,但都是服务于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的,
贞观时期劳动人民仍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贞观后期,唐太宗逐渐走向奢靡,有
时浪掷民财,纳谏、用人、执法等方面也不如以往;东征高丽的战争则给中朝人民带来
了苦难。这说明“贞观之治”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4:25:25 | 只看该作者
42 开元之治
它为汉唐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开元(713一741年)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
富强的局面的艳称。这是唐朝极盛的时期。
    唐朝自武则天退位到玄宗即位以前的中宗、睿宗统治期间(705—712年)政局极不
稳定。武氏诸王、中宗的韦皇后及其女儿安乐公主、武后女儿太平公主都参预政权,朝
廷大臣也分为几派,相互排挤,因此接连发生政变。
    开元元年(713年),玄宗以先发制人的手段消灭了政敌太平公主一伙,才结束了
这种混乱局面。此后,为了稳定政局,玄宗采取了以下措施:
    (1)把武、韦及太平公主的余党都加以杀戮或贬斥;把武后以及中宗和睿宗时大
量委派的斜封官(非正式任命),试、摄、判、知官(非正职的冗官)予以裁撤精简,
将宰相员额由睿宗时的10余人减少到二三人,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用恩礼优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却不给他们以实职,从而削弱了皇室内部发动
政变的政治基础。
    (3)对那些自恃对玄宗有功而邀求权位的功臣(如刘幽求、钟绍京、王琚等)坚
决予以贬斥。
    (4)对有才干的宰相任用不疑,开元初以姚崇为相,他帮助玄宗执行上述几项政
策,又裁汰僧尼,整顿吏治,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姚崇之后,所用宋璟、张
说、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名相,对政治均有所建树。
    政治的安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于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开元时期,
土地开辟,许多“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
封泰山。
    米斗至十三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
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凭客乘,倏忽数十
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
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
不持寸刀。”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
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7,861,236(最多时逾千万),人口45,431,265,比之
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社会经济的繁荣必然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唐诗最为后世称道。著名诗人高适、岑
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这个时代,而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所谓大历十
才子)也是这个时期培育出来的。其他如音乐、绘画、雕刻、塑造等艺术也无不有显著
成就。
    国力强盛是开元之治的另一重要标帜。自唐高宗以后,吐蕾强大,成为唐朝西方严
重威胁。武后时期,东突厥复兴于漠北,契丹崛起于东北,又造成唐朝北方形势的紧张。
许多在贞观、永徽年间(627—655年)归属唐朝的地区重又脱离控制。唐玄宗加强邻接
地区的军队,开立屯田,大大充实了防务;又从东北到西北和南方设立了平卢、范阳、
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伊西北庭、剑南等9个节度使和1个岭南五府经略
使,以统一指挥战守军事。于是在开元五年,收复陷于契丹21年的辽西12州,于柳成
(今辽宁朝阳)重置营州都督府;漠北的同罗、拔也古等都重新归顺唐朝;西突厥与唐
之间的战争也逐渐停止而代之以友好往来;唐又在西域设置安西国镇节度经略使,阻止
吐蕃势力的北上;在陇右、河西之西设置军镇,巩固河西走廊的安定,保证了中国和中
亚、西亚的交通顺畅。当时唐朝的声威远达西亚,各国使者和商人往来不绝。
    但在繁荣强盛的背面,深刻的社会及政治危机也在发展。
    土地兼并激烈,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和租庸调制都濒于崩溃,特别是节度
使统辖的军事力量加强而内地军备废弛,导致内轻外重,成为后来安史之乱的伏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4:25:43 | 只看该作者
43 安史之乱
这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
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唐朝初年,为巩固中央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
之家,分给其土地,定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统兵驻
守。后来,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
繁,府兵不能按时轮换,长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在这种情况下,
唐朝统治者被迫改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在边境统兵
的将官称为“节度使”。
    “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
力无限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成为大军阀。
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已有10个,他们各掌握一州或几州的军、政、财权,使中央政府越
来越无力控制。
    以唐玄宗为首的贵族官僚,营私舞弊,不问政事,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
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廷外事推给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去应付,内事交付宦官高
力士。李林甫专权自恣,排斥异己。杨国忠到处搜刮,广受贿赂。统治集团的腐败,给
安史叛乱造成可乘之机。
    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的节
度使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市附近)人,他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
贵妃养子,很得玄宗的欢心,并取得信任,官运亨通,是势力最大的军阀。他看到唐玄
宗荒淫昏乱,内地防卫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在表面上,他经常到
首都长安,装得对朝廷极其恭顺,骗得唐玄宗的宠信,而在背后却暗自在河北老巢积蓄
力量。在范阳城北建筑雄武城,广招兵马;又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动。经过10年
左右的准备,于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兵南下
反唐。“安史之乱”爆发。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见战乱,突然听说叛乱爆发,远近震骇。叛军所
过州县,无敢拒之者。甚至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角声,竟吓得纷纷坠落城下。唐朝
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并无赖之徒,前往阻挡,结果二人兵败身亡。756年正
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伙同杨国忠以及杨氏弟兄姊妹,西奔四川。行至马
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鼓躁不进,杀死杨国忠,杨贵妃也被迫吊死。
    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河朔之民苦贼暴,
所至屯结,多至2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唐朝地方官吏和将领颜杲卿、张
巡、鲁炅都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
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此时,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这就是唐肃宗。他任用
郭子仪等大将,集合西北各路军队,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财力、物力,并向回纥等少
数民族借兵,准备平乱。
    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等地。唐军因缺乏统
一指挥,加上粮食供应不足,士气低落。759年,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结果唐军大败。
史思明在邺城(河南安阳市)取胜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接着,又攻陷洛阳。后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762年,唐军再次收回洛阳,史朝
义出逃中被迫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
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
阶级矛盾加深了。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
方镇割据的局面。
    在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唐朝中央政府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又不能调动军队。
节度使的职位,或者父子相袭,或者部将相继。他们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对唐朝中央
集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从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
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4:26:05 | 只看该作者
44 藩镇割据
在统一的国度里分裂割据,“起也快,败也速”
    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
局面。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
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
    唐玄宗在位(712—756年)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力扩充防戍军镇,
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一共设立了9个节度使
和一个经略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
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安史之乱爆发后,
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最重要的州就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
事;较次要的州就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
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了不少的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
又扩充到全国。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由前期的采
访使改名)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
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方镇
并非都是割据音,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
纳中央,官职任免出于朝命。但是在今河北地区一直存在着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
实际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在今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也
曾在很段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类似河北三镇的藩镇;还有一些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
驯、甚至兴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为“藩镇割据”。
    唐代藩镇割据的形势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唐代宗初年到德宗末年(762—
805年),是割据形势发展时期。763年,安史之乱以史朝义自缢,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
而告结束。
    但朝廷无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便以赏功为名,授以节度使称号,由其分统原安史
所占之地。计有李怀仙为卢龙(又名幽州或范阳,今北京)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东北部;
李宝臣为成德(又名镇冀或恒冀,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中部;田承嗣为魏
博(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统治今河北南部、山东北部;薛蒿为相卫(今河南安阳)
节度使,统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丁、河南各一部,共四镇。其后相卫为田承嗣所并,则
成为三镇,即河北三镇。这三镇名虽服从朝廷,实则独立。军中主帅,或父子相承,或
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与此同时,淄青(又名平卢,今山东益都)镇大将李正已
逐节度使侯希逸,唐亦授予节度使称号,统治今山东地区,世袭相承达三代4人。山南
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梁崇义也实行割据,统治达19年。781年,梁崇义被消
灭,782年,淮西(今河南汝南)节度使李希烈据镇反叛,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
的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节度使抗拒中央。唐德宗调集淮西邻道兵攻讨李希烈,
诸道兵都观望不前。783年,又调泾原(今甘肃泾川北)兵东援,十月,该军发生叛乱,
拥立留居长安的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秦帝。德宗出奉天(今陕西乾县)。784年正月,
李希烈称楚帝,改元武成。二月,入援朝廷的朔方(今宁夏灵武)节度使李怀光也叛乱,
德宗又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唐朝政权处于极危险的境地。同年六月,平定了朱泚,
785年八月平定李怀光,786年四月李希烈为部将所杀,河北、山东四镇表示重新服从中
央,表面上又归统一。但德宗经过这些恐慌之后,转为推行姑息政策,求得暂时安定。
    第二阶段从唐宪宗永贞元年至元和末年(805—820年),是讨伐叛镇的时期。永贞
元年(805年)八月,唐宪宗即位,他开始执行削藩政策。806年,剑南西川(今四川成
都)节度使刘辟求兼领三川,因朝廷不许,就发兵攻击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今四川三
台)。宪宗即派高崇文统率神策军出征,很快平定。同年,还平定夏绥节度使杨惠琳的
叛乱。次年,镇海(又名浙西,今江苏镇江)节度使李锜叛变,宪宗调邻道兵征讨,李
锜被部将所杀。这几次平叛的胜利,使宪宗及主战派大臣增强了信心。809年,成德节
度使王士真死,其子承宗自为留后,宪宗以宦官吐突承璀领兵讨伐,没有取得胜利,只
得暂时妥协,承认承宗继位。812年,魏博节度使田李安死,子从谏年幼继位,军中推
立大将田兴(后改名弘正),田兴表示服从中央,遵守法令,申报户籍,请朝廷任命管
内地方官,送从谏入京。长期割据的河北三镇中出现了一个突破口。淮西李希烈被部将
陈仙奇所杀后,吴少诚又杀陈仙奇,仍割据自雄,吴少阳继位。元和九年(814年)吴
少阳死,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在对淮西镇的处置上,朝中大臣分为主战、主抚两派。宪
宗主战,征集邻道军队围攻淮西。淄青、成德两镇暗中支持淮西,派人焚烧河阴转远仓,
刺杀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阻止朝廷进攻,但宪宗没有动摇,以裴度为
相,坚持平叛。这是藩镇势力和唐朝中央的一次大决战。由于平叛军队中有不少将领迁
延观望,作战无力,战争拖了4年。宰相裴度亲临前线督师,817年十月,唐邓节度使李
愬雪夜袭克蔡州,擒吴元济,取得最后胜利。次年宪宗又发兵攻淄青,819年二月,淄
青将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
    于是成德王承宗、卢龙刘縂相继自请离镇入朝,朝廷另委节度使,长期割据的局面
似乎都解决了。
    第三阶段从唐穆宗初年至唐懿宗末年(821—872年),是藩镇复活并延续的时期。
宪宗伐叛所创下的新局面没有维持多久。由于长期战争,中央府库的积蓄已经枯竭,宪
宗晚年任用聚敛之臣,遭到百姓怨恨;新的统一局面,也使大臣们思想麻痹。宪宗死,
穆宗即位后,“销兵”(即裁减兵员)的主张盛行一时。销兵虽可节省财政开支,但被
裁的士卒无可靠生计,却是一个乱源。河北三镇的将士几十年不识中央委派的官吏,如
今看到的却是一些趾高气扬把河北士兵视为降虏的昏庸骄奢的人物。821年卢龙首先发
生兵乱,将士囚禁朝廷派去的新节度使张弘靖,尽杀其幕僚。接着,成德军将又杀自魏
博移镇成德的节度使田弘正(即田兴),朝廷命裴度统兵讨伐,又命魏博节度使田布
(田弘正之子)出兵助讨成德,但将士不肯出力,要求田布行河朔故事(即恢复独立状
态),后田布自杀。于是“河北三镇”又脱离了中央控制,被裁的士卒,纷纷投奔其下。
新割据者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实行原先的旧传统。裴度的讨伐军无功而还。朝廷因
军费浩大,无法支撑长期作战,只好承认现实。经此,唐朝中央再也没有恢复河北的打
算。在唐朝尚能控制的区域,也出现割据者,如徐州(今属江苏)大将王智兴逐节度使
崔群,自领军务,朝廷即授以节镇。泽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悟擅囚监军使刘承偕,
朝廷无可奈何,宣布流放刘承偕,刘悟才将其释放。
    后来刘悟子孙三代据有泽潞。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李德裕主持平定了泽潞。
这次被称为“会昌伐叛”的胜利,对稳定中央直接控制地区起了积极作用。总之,第三
阶段中,藩镇有所复活并发展,不过程度不如第一阶段之甚。在这段时间内,不论是在
唐朝控制的地区,还是藩镇割据的地区,都经常发生牙将逐帅的事件。这是藩镇割据的
另一种表现形态,是权力下移的象征。
    第四阶段从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亡(75—907年),是藩镇相互兼并的时期。乾符
二年(875年),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唐朝虽然征集各镇士兵围剿,
并委任都统、副都统为统帅,实际上指挥并不统一。许多节镇利用时机扩充自己的实力。
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攻入长安后,唐朝中央政权实际已经瓦解,这时在全
国逐渐出现了许多割据势力,有的原是唐朝的节度使(如高骈);有的则是自己形成一
个武装集团之后,被唐朝授予节度使(如杨行密、董昌、钱镠)。这样,割据的藩镇就
空前增多。农民起义军失败后,这些藩镇立即转入相互兼并的战争中,数十年战争不断,
几乎遍及全国。天祐四年(907年),名义上的中央朝廷也被藩镇之一朱温夺去了,历
史终于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直到北宋统一,才结束了这一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4:26:24 | 只看该作者
45 永贞革新
昙花一现的改革,终究付诸东流
    唐王朝在经历了唐太宗贞观时期、武则天时期后,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其政治
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繁荣,也就达到了顶峰。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巨
大的危机。安史之乱使唐王朝几乎灭亡,从此走上下坡路。唐王朝的政治一统,被藩镇
割据所取代,赫赫王权转到宦官手中,形成宦官专政的局面。这两个恶疾附着在唐王朝
身上,难以根除。总的说来,唐中期以后的皇帝多是庸人,虽然有个别皇帝曾在一些朝
臣的帮助下,试图清除这两个毒瘤,但终于由于根深蒂固,难以奏效。唐顺宗时期的
“永贞革新”就是一次失败的政治改革。
    宦官是专制制度的伴生物,宦官被作为皇帝的家奴,服务于皇宫中。宦官作为一个
集团,其成份相当复杂,他们多数是来源于社会下层,由于肉体被残害,所以心理上也
常常是畸形的。众多的宦官集中在宫内,很容易结成集团。唐朝前期,宦官数量不多,
地位也很低,无权过问军政大事。到唐玄宗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开元、天宝年间,
宦官激增到3000人,仅五品以上的宦官就有1000人。宦官高力士尤其被重用,玄宗还委
派宦官任监军,到藩国出使。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当皇帝得到了宦官的帮助,所以更加
信任宦官,任用宦官李辅国掌握禁军,朝廷所有制敕,须经他押署,才能实行。到唐德
宗时期,他刚愎自用,猜忌大臣、宿将,便依靠宦官。德宗设护军中尉2人,中护军2人,
全由宦官充任,统率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从此以后,宦官掌典禁军成为定制。
从唐代宗时开始,还以宦官2人充内枢密使,掌管机密,传宣诏旨,权力很大。
    宦官有了武力作后盾,地位更加巩固,他们有权任免将相,地方上的节度使也多从
禁军中选任,宦官势力日渐膨胀。
    皇帝和朝臣都要受到宦官的支配,因而非常不满。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安史余部并没有被完全消灭,唐代宗为了敢得暂时的安定,把
仍有较大实力的安史部将任命为节度使,同时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对内地掌
兵的刺史也给以节度使的称号,到安史之乱平定以后,节度使数量已相当多。这些节度
使都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大的占有十余州,小的也有三四州,自己任命官员,掌握本地
赋税收入,父死子继,或者由部将拥立,完全独立于唐朝的政治体系之外。平时互相攻
战,强大时就向唐王室发难,威胁唐王朝的安全。
    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死,太子李诵即位,这就是唐顺宗。他在东宫20
年,比较关心朝政,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唐顺宗即位时已
得了中风不语症,但还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
    王叔文,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王伾,杭州人,一个是棋待诏,一个是侍书
待诏,原先都是顺宗在东宫时的老师,他们常与顺宗谈论唐朝的弊政,深得顺宗的信任。
在顺宗即位后,他们和彭城人刘禹锡、河东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
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
官专权。王叔文、王伾升为翰林学士,王叔文兼盐铁副使,推韦执谊为宰相,柳宗元为
礼部员外郎,刘禹锡为屯田员外郎,共同筹划改革事谊。
    他们围绕打击宦官势力和藩镇割据这一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罢宫市、五坊使。唐德宗以来,宦官经常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上
以买物为名,公开抢掠,称为宫市。白居易《卖炭翁》诗就是对宫市的控诉。早在顺宗
做太子时,就想对德宗建议取消宫市,当时王叔文害怕德宗怀疑太子收买人心,而危及
太子的地位,所以劝阻了顺宗。永贞年间,宫市制度被取消。充任五坊(即雕坊、鹘坊、
鹞坊、鹰坊、狗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讹诈。五坊使
也被取消。这二项弊政被取消,因而人心大悦。
    第二,取消进奉。节度使通过进奉钱物,讨好皇帝,有的每月进贡一次,称为月进,
有的每日进奉一次,称为日进,后来州刺吏,甚至幕僚也都效仿,向皇帝进奉。德宗时,
每年收到的进奉钱多则50万缗,少也不下30万缗,贪官们以进奉为名,向人民搜刮财富,
革新派上台后,通过唐顺宗下令,除规定的常贡外,不许别有进奉。
    第三,打击贪官。浙西观察使李锜,原先兼任诸道转运盐铁使,乘机贪污,史书称
他“盐铁之利,积于私室”。王叔文当政后,罢去他的转运盐铁使之职。京兆尹李实,
是唐朝皇族,封为道王,专横残暴。贞元年间,关中大旱,他却虚报为丰收,强迫农民
照常纳税,逼得百姓拆毁房屋,变卖瓦木,买粮食纳税。百姓恨之入骨,王叔文等罢去
其京兆尹官职,贬为通州长史,百姓非常高兴,市里欢呼。
    第四,打击宦官势力。裁减宫中闲杂人员,停发内侍郭忠政等19人俸钱,这些都是
抑制宦官势力的措施。革新派还计划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兵权。这是革新措施的关键,
也是关系革新派与宦官势力生死存亡的步骤。革新派任用老将范希朝为京西神策诸军节
度使,用韩泰为神策行营行军司马。宦官发现王叔文在夺取他们的兵权,于是大怒说:
“如果他的计划实现,我们都要死在他的手下。”同时立刻通知神策军诸军不要把兵权
交给范、韩二人,这个重要步骤未能实现。
    第五,抑制藩镇。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刘辟到京都对王叔文进行威胁利诱,想
完全领有剑南三川(剑南西川、东川及山南西道合称三川),以扩大割据地盘。王叔文
拒绝了韦皋的要求,并要斩刘辟,刘辟狼狈逃走。
    此外,王叔文等还放出宫女300人、教坊女乐600百人还家,与家人团聚。
    从这些改革措施看,革新派对当时的弊政的认识是相当清楚的,在短短几个月的时
间里,革除了一些弊政,受到了百姓的拥护。但同时,革新的主要矛头是对准当时最强
大、最顽固的宦官势力和藩镇武装的,所以革新派面对的阻力很大。
    因为实力掌握在宦官和藩镇手中,而革新派则是一批文人,依靠的是重病在身的皇
帝,而皇帝基本上又是在宦官们的控制之中,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宦官们随时都可以
把改革派一网打尽。
    早在永贞元年三月,宦官俱文珍等人就一手操办,将顺宗长子广陵王李淳立为太子,
更名为李纯。
    七月,俱文珍又伪造敕书,罢去了王叔文翰林学士之职,王伾竭力争论,才允许王
叔文三、五日到一次翰林院。不久,王叔文母亲去世,王叔文归家守丧,王伾孤立无援。
这时王伾请求宦官起用王叔文为相,统领北军,继而又请起用王叔文为威远军使、平章
事,但都未得允许。革新派人士已感到人人自危。这一天,王伾又两次上疏,都没有得
到任何答复,知道大事已去。当天夜间,王伾得中风病,第二天回到自己的府第。
    同时,韦皋上表请求由皇太子监国,又给皇太子上书请求驱逐王叔文等人,荆南节
度使裴均、严绶等也相继上表。于是,俱文珍等以顺宗的名义下诏,由皇太子主持军国
政事。八月,宦官拥立李纯即皇帝位,即唐宪宗,顺宗退位称太上皇。
    到第二年,顺宗也被宦官害死。
    在宪宗即位后,革新派纷纷被贬斥,而像杜黄裳、袁滋、郑絪等依附于宦官的官僚
纷纷得到重用。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第二年被赐死。王伾贬为开州(四川开县)司
马,不久病死。其余柳宗元、刘禹锡等6人都被贬为边远州的司马。
    因此,这次革新运动也叫“二王八司马”的革新运动。
    永贞革新运动被扼杀,唐朝政治更加黑暗,从此唐朝又创了一个新的恶例,每个皇
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当作私人,继位的皇帝对前帝的私人,不论是非功过,一概予以驱
除。宦官拥立皇帝,朝官分成朋党,本来就有相沿成习的趋势,在唐宪宗以后,都开始
表面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4:26:42 | 只看该作者
46 会昌灭佛
教派斗争在党争的淤涡中浮沉
    在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荣。“会昌灭佛”就是指唐武宗在会昌
年间的毁佛活动。
    “会昌灭佛”是佛教与封建国家发生经济上的矛盾冲突、佛教与道教争夺宗教上的
地位的斗争的结果。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西汉末年。它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魏晋以前为输入时期,东晋南北朝为传播时期,隋唐为兴盛时期。
    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门阀世族统治阶级的提倡下,获得了广泛的传播。皇帝、
贵族和世族官僚大都信仰佛教,印度僧人佛图澄、鸠摩罗什先后被后赵石勒、石虎和前
秦苻坚尊为国师。南朝梁武帝更是一个迷信很深的教徒,他尊佛教为国教,并曾三次舍
身出家为僧。所以,这个时期佛教寺院大量兴建,僧尼空前增多。北魏时,佛寺多达3
万余所,出家僧尼达200余万人。南朝梁武帝时,仅建康一地,就有佛寺500余所,僧尼
10万人。而且这些佛教寺院都拥有独立经济,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形成了特殊的
僧侣地主阶层。
    佛院经济的发展必定会在经济方面与封建国家发生冲突。北周武帝当政时,北周有
僧侣100万,寺院万余所,严重影响了政府兵源、财源。为了消灭北齐,他决定向寺院
争夺兵源和土地。建德三年(574年),下诏禁断佛、道二教,把僧侣地主的寺宇、土
地、铜像资产全部没收,以充军国之用,近百万的僧尼和寺院所属的僧祇户、佛图户编
入民籍。此后四年,北周灭北齐,北周毁佛的范围达到关内及长江上游,黄河南北的寺
院也被毁灭。江南自侯景之乱后,佛教势力也受到影响,陈朝的佛教已不及梁朝之盛。
佛教势力的再次膨胀与隋文帝杨坚的提倡有极大关系。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元年(581年),发布诏令,可以自由出家,并按人口比例出家
和建造佛像。隋炀帝时,命僧人法果在洛阳缩写佛经经目。所以在隋朝时,佛教已再度
兴盛起来,唐朝时更为发达了。
    唐朝统治者虽也有几次抑制佛教的活动;但总的说来还是提倡的。
    唐高祖比较信佛,但唐初时,傅奕多次上书,列数佛教的恶果,请求废除佛教。唐
高祖曾下诏淘汰僧尼,并波及道士。由于唐高祖退位,太宗摄政,大赦天下,所以并没
有实行。唐太宗时曾于贞观初年,下令凡有私度僧尼者处以极刑。
    唐太宗晚年有忧生之虑,所以留心佛法,再者,因爱玄奘之才,所以曾亲自写了
《大唐三藏圣教序》,宣扬佛法。并下令度僧尼18000余人。以后的高宗、中宗、睿宗
都很信佛。武则天之时,则更是大力提倡佛教,到处建造佛像,又建明堂,修天枢。佛
教势力更加膨胀。佛教寺院可与宫室相比美,极尽奢华。以后诸帝也多信佛,肃宗、代
宗在宫内设道场,养了数百个和尚在里面早晚念佛,宪宗时还举行迎佛骨的活动。
    代宗时下诏,官吏不得“箠曳僧尼”,僧尼犯法也不能绳之以法。当时关中的良田
多为寺院所有。
    佛教在统治者提倡下,迅速发展起来,但同时也与封建国家存在着矛盾。大量的劳
动人手出家为僧或者投靠寺院为寺户、佃户,寺院控制了许多土地和劳动力,寺院经济
发展起来,而封建政府的纳税户却大为减少。傅奕反对佛教的理由之一就是,僧尼是游
食之民,不向国家交纳租税,浪费了封建国家许多钱财,减少了税收。韩愈在反佛的文
章中也从国家财用的角度,指出了佛教的弊端。代宗时,彭偃就建议:
    僧道不满50岁的,每年交纳四匹绢,女尼及女道士不满50岁的,交纳二匹,并和普
通百姓一样应役。他认为如果这样,那么出家为僧也就没有什么害处了。因为存在争夺
土地和劳动人手方面的矛盾,在这一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封建国家就会向佛教势力宣
战。
    另一方面,唐武宗灭佛也是佛教与道教斗争中的一个回合。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追尊老子李聃为教祖。北朝以来的皇帝多信道教。唐
朝建立后,因为皇帝姓李,道教尊奉的老子也姓李,统治者为了借助神权,提高皇家的
地位,自认是老子的后代,所以推崇道教。高宗时,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还
亲自为《道德经》作注,叫人学习。尊老子的《道德经》为《道德真经》,庄子的著作
为《南华真经》,庚桑子的著作为《洞灵真经》,列子的著作为《冲虚真经》,在科举
中增设老、庄、文、列四子科。并规定道士女冠由宗正寺管理,宗正寺是管理皇室宗族
事务的机构,说明唐朝把道士和女冠当作本家看待。武则天崇佛,一是因为佛教曾为她
当女皇制造理论根据,同时也是要用佛教来压道教。
    由于唐代尊崇道教,有很多为皇帝所宠信的道士。这些道士,继续前代以来佛、道
二教的斗争,对佛教大肆攻击。唐武宗灭佛的根本原因在于打击佛教寺院的经济势力,
但也和道士赵归真对佛教的攻击有很大的关系。
    武宗前面的敬宗、文宗仍照旧例做佛事,但敬宗已酷信道教,赵归真可以出入皇宫。
文宗时已有毁佛之议,曾下令禁止度僧和营建寺庙。武宗未即位时,已好道术。即位后
即召道士入禁中。赵归真利用了这一点。对武宗说:佛教不是中国之教,应当彻底清除。
    唐文宗曾对宰相说,古时3人共食一农人,今加兵佛,一农人乃为五人所食,其中
吾民尤困于佛。唐武宗说:使吾民穷困的是佛。于是下诏废除佛教。先拆去山野招提和
兰若(私立的僧居)4万所,还俗僧人近10万人。会昌五年(845年),规定西京留4寺,
每寺留僧10人,东京留2寺,其余节度观察使所治州34处可以留1寺,留僧照西京例。其
他刺史所在州不得留寺。并派御史4人巡行天下,督促实行。共废寺(朝廷赐名号的僧
居)4600余所,僧尼还俗260500人,释放奴婢15万人,被寺院奴役的良人50余万。没收
良田数千万顷。凡被释放的奴婢,每人分给田百亩,编入国家户籍。
    并将寺院铜像用来铸钱,铁像铸成农具,金银像收归国库。民间佛像限一月送交官
府,如违犯则给以处罚。会昌末年,全国两税户比宪宗“元和中兴”时增加了两倍多,
比穆宗时期增加了1C3,是安史之乱以后国家最盛时期。可见,这次灭佛运动是成功的。
    但是,武宗死后,宣宗即位。宣宗崇信佛教,下令恢复武宗时被废的佛寺,并杀死
道士赵归真等。在此之后,佛教势力又兴盛起来。
    对佛教的态度也是唐后期牛李党争的一个内容。李德裕反对佛教,他在浙西做官时
曾拆毁寺观1400余所;在西川任节度使期间,也曾毁寺观兰若干处,把寺院土地分给农
民。会昌年间的灭佛运动就是李德裕和唐武宗协同进行的。宣宗大中元年(847年),
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后又贬崔州(海南琼山县东)司马。教派斗争终于纳入了政治
斗争的轨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4:26:57 | 只看该作者
47 黄巢起义
中国农民起义的崭新阶段
    黄巢起义是875年至884年发生在唐朝末期的一次志在推翻唐王朝的农民起义。
    唐朝末年,农民不甘封建压迫和剥削,纷纷起来造反。762年,袁晁领导长江下游
的农民起义;859年,袭甫在浙东领导起义;868年,庞勋领导徐泗地区的戍兵在桂林起
义。这些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拉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公元873年,唐懿宗死,僖宗立,政治更加黑暗,财政亏空年达300万贯。这一年又
逢黄河中下游遭受旱灾,夏季麦收一半,秋季颗粒不收。农民只好以野菜、树皮充饥。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徭役,赋税仍未减轻,逼得农民无法生活。愤怒的群众在走投无
路的情况下,拿起武器进行斗争。唐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874年,王仙芝在长垣(今河南长垣县东北)聚集3000多人举行起义,自称“天补
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发布文告,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唐朝。第二年夏天,黄巢
领导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北)数千群众响应。
    黄巢是山东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人,以贩盐为生,读过书,能骑善射。他曾组
织过武装盐帮,同唐政府缉查私盐进行过多次武装斗争。他对唐朝的黑暗统治,早有无
比的仇恨,立志要推翻唐王朝。黄巢起义后,贫苦农民纷纷加入义军,很快发展到几万
人。王仙芝率领队伍攻克濮州(今河南范县)、曹州时,和黄巢起义军会合,声势浩大。
他们转战山东、河南、湖北诸地。
    唐朝统治者受到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之后,企图用高官厚禄来收买起义领袖,瓦
解农民革命队伍。在敌人的诱降政策面前,王仙芝产生动摇,黄巢和起义军战士坚决抵
制,使他未敢公开投降。这时,黄巢率军打回山东,王仙芝留在湖北。唐朝军队前来镇
压,王仙芝派人去洛阳谈判投降条件。虽然由于使者中途被唐军捕杀,谈判未成,却使
起义军陷入被动局面。878年2月,黄梅一战,5万多起义军战死,王仙芝也被唐军杀死,
只有尚让率领一部分起义军突围,到亳州投奔黄巢。
    此后,农民起义军一致推举黄巢为统帅,号称“冲天大将军”,建立王霸,任命官
署,斗争锋芒直指以“天”为象征的地主阶级政权。从878年2月起,黄巢率领起义军横
扫淮河南北各地,并乘虚南下渡过长江,攻取虚州、吉州、饶州、信州和福州。农民军
所到之处,焚官府,杀贪官、济贫农,得到人民的支持,队伍扩大到几十万人。
    879年10月,农民起义军攻克广州,在这里进行了短期的休整,补充了人员和武装。
这时黄巢以“百万都统”的名义发表了北伐的政治宣言,提出了“禁止刺史殖(聚敛)
财产,县令犯赃者族(灭族)”的具体政治主张。接着,他率军北上,向唐王朝的老巢
长安方向进军。
    消息传到朝廷,皇帝大为震惊,急忙调兵阻截。宰相王铎亲自出马,充当荆南节度
使、南在行营招讨都统驻守江陵,并保举“将门后代”李系为行营副都统兼湖南观察使,
率军5万驻守潭州,又调高骈为淮南节度使驻屯扬州,防守长江天险。
    农民起义军英勇进军,毫不畏惧。同年11月大军在桂州(今桂林)集中后,沿湘江
向北经永州、衡州,直取潭州,消灭唐军5万。起义军乘胜顺长江东下攻克鄂州,到安
徽、浙江等地流动作战。880年,起义军突破长江防线,又突破淮河防线,直取洛阳。
    唐朝政府企图坚守潼关,垂死挣扎,除守将齐克让率领1万名士卒驻守外,又拼凑
2800名“神策军”协同守关。黄巢率大军至潼关城下,亲临前线,并以先锋尚让绕潼关
背后两面夹攻。当地群众1000多人自动赶来挖土填壕,支援农民军。黄巢起义军仅用6
天时间就攻下潼关,打开了长安的大门。起义军迅速向长安城挺进。
    881年1月8日,唐僖宗带随从宦官仓皇逃奔四川成都。
    同日傍晚,农民军占领长安城。十六日,农民起义军在长安建立了新政权,黄巢做
了皇帝,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唐朝三品以上大官一律罢免,四品以下留任。
    革命政权建立后,黄巢没有乘胜追击,也没有消灭关中附近的禁军,而是陶醉在胜
利之中,这就使逃到四川的唐僖宗站稳了脚,并集结了残余势力,联络各地军阀武装,
向农民军反扑过来。在起义高潮中一些暂时投降的节度使,也乘机起兵。农民军没有根
据地,很快陷入唐军包围之中。在艰苦的条件下,起义军首领朱温叛变。883年,唐朝
统治者又勾结沙陀族和党项族的贵族武装力量向农民军进攻。由于寡不敌众,农民军退
出长安,在河南坚持斗争。884年6月,农民军又退到山东。在莱芜以北狼虎谷一战中农
民军多数阵亡,黄巢自杀。农民起义失败。
    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
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它沉重地打
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表现了农民战争对封建社会的改造作用。同时,起义也削弱了藩镇
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来中央与藩镇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的均势。这支农民军以“冲天”
的革命思想,第一次提出“均平”的战斗口号,建立了革命政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制
度。标志着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给后世的农民斗争以重大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4:27:13 | 只看该作者
48 五代十国的分裂
五代的历史,使中国的分裂走向了终点
    五代十国的分裂是唐末至北宋初年群雄割据的一种局面。
    唐朝政府在黄巢农民大起义中,被打得七零八落,名存实亡。农民军虽然失败了,
唐朝统治也随之垮台了。
    907年,朱温废掉唐哀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后梁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
时期。
    “五代”是指中国北方先后出现的五个封建王朝:后梁(907一923年)、后唐
(923—936年)、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后周(951—960年)。
据记载,这53年中,更换了14个皇帝。他们都建国于华北地区,疆土则后梁最小,后唐
最大。
    “十国”是指当时割地分据的十个独立政权:吴(902—937年)、南唐(937—975
年)、吴越(902—978年)、楚(927—951年)、闽(909—945年)、南平(924—963
年)、前蜀(907—925年)、后蜀(934—965年)、南汉(917—971年)、北汉(951
—979年)。前9个政权建立在长江以南;后一个政权建立在山西境内。十国与五代并存,
但各国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结束时才为北宋所灭。
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此外,还有先已存在于东北地区的渤海国,新兴于北方的契丹(辽),西南边境的
南诏(后称大理)、吐蕃、高昌等等,也同时并立,互相攻伐。
    五代十国政权频繁更迭的局面,是唐朝后期方镇割据的进一步发展。比如最早夺取
唐朝皇位的朱温,就是唐朝方镇的藩帅。
    朱温,又名朱全忠,早年参加黄巢起义军,后来叛变投降,被唐朝封为河中行营副
招讨使。由于他镇压农民军十分卖力,又进封宣武节度使,成为关东最强的方镇。907
年,朱温在开封定都,当了后梁皇帝,改名朱晃,这就是后梁太祖。
    后来他被其子朱友球所杀。
    朱友球杀死朱晃后,自己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朱友贞就是后梁末帝。他在位期间
跟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为争夺地盘,进行了激烈的战斗。923年,李存
勖灭掉了后梁政权,建立了后唐,都城设在洛阳。
    后唐李存勖是血战20年而得天下的。他上台后,大兴土木,拼命地搜刮老百姓,很
快把社会搞得一团糟。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替他打仗的士兵也吃不上穿不上。饥饿威胁
着人们,出现卖子女、卖老婆的悲惨景象。
    这时候,魏州发生了兵变。李存勖派李嗣源带兵去镇压。
    没想到,李嗣源反与魏州士兵联合,推翻了李存勖,自己进洛阳当了皇帝。李嗣源
是李克用的“养子”,历史上称他为后唐明宗。
    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叫石敬瑭,是一个野心家。他趁着后唐混乱的时候,于936年请
契丹统治者帮助,从太原起兵进攻洛阳,灭了后唐,建立后晋。
    946年,契丹进入开封,烧杀掠抢,被中原人民起来赶跑。
    后晋随之灭亡。这时,太原节度使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政权,带兵进入开封,成
为中原的统治者。
    后汉朝廷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十分激烈。950年,邺都留守郭威带兵攻入开封,灭
了后汉,建立后周政权。
    从后梁到后周,几十年的军阀混战,给广大农民带来极大灾难。他们强迫农民当兵,
为其争权夺利卖命。农民不愿当兵,纷纷从军队逃出来,军阀便在士兵脸上刺字,如逃
走的抓回来处死。农民无法生活,四处逃难,使土地荒芜,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的摧残。
    此间,南方十国也处于分立割据之中。唐末,王建据有四川,后又取东川,907年
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建都成都。925年,庄宗派兵攻灭前蜀,934年孟知祥称帝,
建元明德,重建蜀国,史称后蜀,仍都于成都,965年为宋所灭。
    唐末,杨行密占据淮南28州,902年受唐封为吴王,927年其子杨溥称帝,937年徐
知诰废吴帝杨溥,自己称帝。国号大齐,改元升元,次年改姓名为李升,改国号唐,史
称南唐。
    951年南唐出兵灭楚。975年南唐被宋兵所亡。
    钱镠在唐末占据杭州地区,后吞并浙东,占有两浙10余州之地。907年后梁封他为
吴越王,978年吴越亡。
    王潮、王审知兄弟在唐末占有福建,909年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945年闽为南唐所
灭。
    马殷在唐末占有潭(今湖南长沙)、衡(今湖南衡阳)诸州,后梁开平元年(907
年)被封为楚王,951年为南唐所灭。
    唐朝末年,刘隐据有西至邕州(今广西南宁)、东至潮州(今属广东)的岭南广大
地区,917年其弟刘岩称帝,国号越,不久改为汉,史称南汉。971年被宋所灭。
    907年,后梁大将高季兴驻守江陵。924年,后唐封他为南平王。963年为宋所灭。
    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是北汉。951年,刘崇在山西太原称帝,史称北汉。979年被宋
所灭。
    五代十国的分裂导致战争频繁,人民的兵役负担加重。社会经济也遭到严重破坏,
赋役剥削苛重,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后周时,政治才有所改革,生产也有
所恢复。
    增强了后周的实力,为后来后周的赵匡胤(即宋太祖)统一全国、结束五代十国的
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4:27:31 | 只看该作者
49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
割让燕云十六州,“山前”、“山后”尽失天险,自毁长城
    唐朝在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更加衰弱,907年,朱温最后取代唐朝建立了后梁政
权。唐朝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演化为五代十国的分裂混战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
王朝更迭最频繁的一个时期,实行的是军阀强权政治。割据一方的藩镇拥有一定的军事
实力,在时机成熟时,他们就推翻朝廷,取而代之,建立自己的王朝。同时在王朝内部,
为争夺皇位而内讧,父子相杀、兄弟相杀的事件层出不穷。总之,五代时期就是这样一
个无法无天的时代,军阀们为了皇位可以不择手段,石敬瑭就是这样一个靠出卖国土、
认贼作父而取得契丹帮助,爬上帝位的无耻之徒。
    石敬瑭出自西夷,他的父亲臬捩鸡,跟随沙陀贵族李国昌、李克用父子打仗,石敬
瑭本人在年轻时得到了当时任代州刺史的李嗣源的赏识,成为李嗣源的女婿,李嗣源是
李克用的养子,即后来的后唐明宗。
    唐明宗死后,他的儿子李从厚继位,这就是闵帝。他仅在位四个月,皇位就被唐明
宗的养子李从珂夺去了,李从河就是末帝。末帝即位后,任石敬瑭为北京(太原)留守、
太原节度使。李从珂夺得帝位,对石敬瑭是一个刺激。他也就积极筹划如何可以过一下
皇帝瘾了。太原之地地形险固,粮食充足,石敬瑭又把在洛阳的钱财运到太原,准备以
太原为根据地,勾引契丹为助,来夺取帝位。
    契丹是居住在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公元907年,阿保机在统一各部后,建立了政
权。阿保机死后,耶律德光继立,改国号为辽。在阿保机建立政权日益强大时,就常常
向南侵扰五代的北部边境。但当时阿保机建国不久,他还曾派使者向后梁王朝称臣,以
求得册封,后梁册封契丹为甥舅之国。契丹不断南侵,也常遇到不小的阻力,所以尚不
能长驱直入。
    石敬瑭与他的部下桑维翰、刘知远共同筹划,引契丹为援,夺取后唐天下。石敬瑭
让桑草拟给契丹的文书,表示称臣于契丹皇帝,并向契丹皇帝行父子之礼,答应在事情
成功后割让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的土地。刘知远也认为太过分,他向石敬瑭说:
称臣就可以了,行父子之礼太过分;多给一些钱物就可让契丹出兵帮助,割让土地,恐
怕将来会成为中原的一大祸患,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但石敬瑭帝梦心切,根本听
不进去。当时石敬瑭45岁,耶律德光34岁,石敬瑭此举可谓无耻之极。
    石敬瑭叛唐后,唐末帝以张敬达为都部署讨伐,杨光远为副。张敬达在晋安乡(在
晋阳南)筑长围以围困晋阳,石敬瑭领军坚守,但也面临着缺粮的问题。九月,耶律德
光帝自率5万军队来援助石敬瑭,当天就打败唐兵并包围了晋安寨。末帝调集军队来解
围。卢龙节度使赵德钧领兵来解围,但是他却以大量金帛送给耶律德光,并请求立自己
为皇帝,他提出的条件是:自己率兵攻占洛阳,与契丹约为兄弟之国,答应让石敬瑭常
镇河东。这个条件比石敬瑭的条件要差得多,但是尽管如此,因为耶律德光觉得自己孤
军深入,赵德钧仍有很强的实力,自己也有被后唐军队切断退路的危险。所以耶律德光
准备答应赵德钧的请求。石敬瑭听说这一消息,十分恐惧,派桑维翰到契丹军营,跪在
耶律德光帐前,从早到晚哭哭啼啼阻止耶律德光答应赵德钧的请求,最后耶律德光才作
罢。
    十一月十二日,契丹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晋帝,约定双方永为父子之邦。晋每年
向契丹交纳帛30万匹,并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十六州是:幽(辽升为南京,亦
称燕京,即今北京)、涿(河北涿州)、瀛(河北河间县)、莫(任丘)、檀(密云)、
蓟(蓟县)、顺(顺义县)、蔚(蔚县)、新(河北原涿鹿县)、妫(怀来县)、儒
(北京延庆县)、武(河北原宣化县)、朔(山西朔县)、云(大同市)、应(应县)、
寰(朔县东)。闰十一月,杨光远杀掉张敬达,向契丹投降。耶律德光遂同石敬瑭一起
向南进军,派高谟翰为先锋,与后唐降军一起南进,到团柏谷,赵德钧与其子延寿率先
逃走,其他将领也相继逃跑,士卒大溃。赵德钧、延寿逃到潞州,耶律德光与石敬瑭到
达潞州,赵德钧父子投降契丹。至此,耶律德光没有再继续南下,石敬瑭则继续向洛阳
前进,后唐军队纷纷投向石敬瑭,末帝与曹太后、刘皇后等人携传国宝登上玄武楼自焚。
当天晚上,石敬瑭进入洛阳。石敬瑭就是后晋太祖。
    石敬瑭奉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向契丹称臣,每次契丹使者到来,他都要拜受契丹诏
敕。除每年输送的金帛之外,凡有吉凶庆吊,节日赠送,后晋向契丹进奉的珍奇礼品数
量也很大。以至应天太后、元帅、太子、南北二王韩延徽、赵延寿等大臣都有礼品,稍
有不如意,就派使者来指责,石敬瑭每次都卑躬屈膝地道歉。后晋的使者到契丹,契丹
都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使者回来向朝廷汇报,无论朝中还是民间都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
而石敬瑭却从来没有感到不耐烦,这个儿皇帝真是毕恭毕敬了。
    契丹从石敬瑭那里得到燕云十六州,但是一些地方的军民反抗,却使契丹统治者并
不能轻易取得这些地区。如在云州,云州节度判官吴峦对部众说:我们有礼义之俗,怎
么能向夷狄称臣呢?他被推举主持云州州事。在吴峦的率领下,云州军民闭门拒守,契
丹兵不能攻克,只好绕城而走。
    契丹取得燕云十六州后,分置南京道和西京道,以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石敬
瑭割让十六州,将北边险要之地,拱手让与契丹,造成契丹统治者南扰的有利条件,从
此中原王朝在与契丹的军事斗争中处于无险可守的被动地位。当时人桑维翰曾经谈到北
边形势,指出契丹骑兵,利在坦途,中原步兵,利在险阻。割让十六州以后,燕蓟以南,
千里平原,步兵与骑兵谁更有利,是十分明白的。
    石敬瑭死后,侄儿石重贵继位。石重贵不向契丹称臣,在后晋朝臣中也有以景延广
为首的强硬派。耶律德光怒不可遏,派使者质问。从开运元年(944年)起,耶律德光
多次入侵河北、河东各州县,所到之处玉石俱焚。开运二年(945年),契丹军队攻掠
邢(邢台)、洺(河北永年县东南)、磁(河北磁县)三州,到了安阳河。后晋为了抗
击契丹,动员了全国兵力,阳城一战,契丹大败,耶律德光丢了车子,骑骆驼逃回幽州。
    开运三年(946年),后晋将领杜重威、李守贞、张彦泽等相继投降契丹,契丹大
军在耶律德光统率下长驱直入中原腹地。第二年年初,开封陷落,石重贵被俘。中原人
民纷纷起来,奋勇抗击契丹统治者的骚扰。这时,原为石敬瑭部将,这时担任太原节度
使的沙陀人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为汉。
    契丹据有燕云十六州,使它成为南侵的根据地。后周时,契丹又帮助北汉进扰中原,
北汉也勾结契丹,想仿效石敬瑭。
    周世宗柴荣曾于显德六牟(959年)进行北伐,收复了瀛、莫、宁(河北静海县南)
三州和益津关(河北霸县)、瓦桥关(涿县南)、淤口关三关。因周世宗病逝,北伐中
止。
    北宋建立后,统一了内地,形成了宋辽对峙的局面。宋太宗曾两次大规模北伐,试
图收复燕云故地,但都没有成功。
    由于北边险要地区的失去,北宋始终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只好以兵为险,靠驻扎
大军来守卫边防,这对北宋国家政治军事各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30.3.2010 14:27:50 | 只看该作者
50 陈桥兵变与北宋统一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统一永远是历史的主流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柴荣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质受顾命扶助柴荣幼子
柴宗训继立为恭帝。这时恭帝年仅7岁(一说5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
局势,一个由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
策划的军事政变计划正在酝酿着。
    翌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
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
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
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
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
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
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
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
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
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
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
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
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
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
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
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
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敢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
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
历史上习惯把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王朝称作北宋,赵匡胤死后被尊为宋太祖。这就是历史
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事的真相。
    在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
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
小官吏的支持。北宋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带重兵在外执行巡边使命的将领,如慕容延钊、
韩令坤,大都表示拥护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盘腿潞州(今山西上党)的昭义军节度使
李筠及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亲率大军平叛,在不到半
年的时间里先后击败李筠和李重进。李筠和李重进当时是后周境内两个力量较强的藩镇,
他们的失败,使得一些势力较小,又对赵匡胤代周不满的地方藩镇更感到无力与中央抗
衡,也只得表示屈服。这样到建隆元年(960年)末,北宋在原后周统治区已基本上稳
定了局势。
    虽然,赵匡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稳定了内部政局,但是在宋的辖区外,北边
有劲敌辽朝和在辽朝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有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割据政权。
这一客观形势,不能不使赵匡胤深深感觉到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因此,一当政局稳定之后,赵匡胤就开始考虑如何把周世宗统一中国的斗争继续进
行下去。起初,他曾经想把北汉作为首要目标,但文武官员却不赞成先攻北汉,认为这
样做有害无利,后来赵匡胤就放弃了先攻北汉的打算。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
和其弟赵光义走访赵普共商国策。赵普听了宋太祖试探他的话“欲收太原”之后,沉吟
良久然后说,先打太原有害无利,为何不等到先削平南方诸国之后再攻打北汉,到那时
“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这一分析正合宋太祖走访赵普的初衷,使他大为高兴。
一个先消灭南方各个割据势力,后消灭北汉的统一战争的战略方针就这样确定了,也就
是后人归纳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略。北宋的统一战争基本是按照这个方
略进行的,对辽和北汉,在削平南方割据势力前,基本上采取守势,只在边境适当显示
武力,并对来犯之敌适当反击。同时与契丹互派使臣发展关系,力图保持北方战线的暂
时安定。对南方各国则密切注视它们的政治动向,寻找时机,准备找到合适的突破口。
    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割据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死,其幼子周保权嗣位。
盘据衡州(今湖南衡阳)的张文表不服,发兵攻占潭州(今湖南长沙),企图取而代之。
周保权为此一面派杨师璠率军抵挡,一面派人向宋求援,这就给北宋出兵消灭这个割据
势力制造了一个好机会。宋太祖抓住战机,立即以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李处
耘为都监,调兵以讨张文表为名从襄阳(今湖北襄樊)出兵湖南。当时北宋军队挺进湖
南,要经过荆南节度使割据的地方,这时荆南节度使已由高保融之子高继冲嗣位,北宋
早已清楚探明,高继冲只有军队3万人,且内困于暴政,外迫于诸强,其势日不暇给。
于是赵匡胤制定了以援周保权讨伐张文表为名,“假道”荆南,一举削平荆南和湖南两
个割据势力的方针。乾德元年(963年),宋军兵临江陵府,要求假道过境,荆南主高
继冲束手无策,被迫出迎宋军,荆南亡。接着宋军继续向湖南进发,击败抵御的守军,
擒湖南主周保权,平定了湖南。
    乾德二年十月,宋太祖以后蜀主孟昶暗中与北汉勾结,企图夹击宋朝为借口,命王
全斌为西川行营都部署,率兵6万分两路向后蜀进军。一路由王全斌、崔彦进率领自剑
门(今四川剑阁北)入蜀,一路由刘光义、曹彬率领从归州(今湖北秭归)出发溯江而
上,直入夔州(今四川奉节县)。由于孟昶荒淫腐朽,不修军政,蜀军士气低落,抵挡
不住宋军的凌厉攻势。宋军二路兵马连败后蜀军的反抗,迅速进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
孟昶投降,后蜀亡。
    继后蜀被消灭的割据政权是南汉。开宝三年(970年)十一月,宋太祖命潘美为桂
州道行营都部署,大举攻南汉。南汉主刘鋹负隅顽抗,但由于南汉许多将领在统治集团
内部的斗争中,被刘鋹残杀,掌握兵权的是几个宦官,军事设施皆毁坏失修,因而无法
阻挡宋军的进攻,只好向宋军投降,南汉亡。
    灭亡南汉,北宋就加紧备战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中比较强大的南唐。开宝七年(974
年)宋太祖认为出兵南唐的准备工作已经就序,为制造进攻南唐的借口,要南唐后主李
煜亲自到开封朝拜,李煜惧怕被宋扣留未成行。因此宋太祖就于这一年九月派曹彬率10
万大军进攻南唐,战舰沿江而下,歼灭南唐军主力,包围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开宝
八年十一月李煜在被围困了近一年后才被迫出降,南唐亡。
    在削平南方诸国其间,宋太祖曾两次发兵进攻北汉,均未获克捷。开宝九年(976
年)十月,宋太祖突然死去,他的弟弟赵光义登基,是为宋太宗。太宗继承了他哥哥未
竟的事业,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钱俶和割据福建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纳土归降,两
浙、福建亦归入宋的版图。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初,宋太宗亲率大军北征,他采用
了围城打援的战法,派潘美等率军四面合围太原,并击败了辽朝的援兵,北汉主刘继元
被迫投降。至此,安史之乱以来200多年的封建军阀割据局面基本上结束了。北宋的统
一,为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2024 21:2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