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的问题还不是语言———文化上的隔膜比语言更甚,这就是中德学生交流时的瓶颈
& k4 v: K" v& s7 e( k( N( M1 E; W7 y; D2 g2 r3 w; V
! P( y, a9 V6 k. l 为什么中国的小留学生到了德国后还是爱中国人自己扎堆?其实,文化上的隔膜比语言更甚,这就是中德学生交流时的瓶颈。 # l$ D+ m& k) Q- n+ G
中德学生交流时的瓶颈 4 ~: D4 @$ }. E; D) B+ [
本报特约记者 林希(柏林)
6 ^9 c2 @; v4 Y( O! S+ K0 T9 r w! r. F- J
9 M! |; N% O7 I$ s7 f 三月下旬,我在上海德国领事馆文化处的德语角参加了一次非常热闹的中德学生文化交流活动:两位德国职业学校的女教师带领十几名学生从德国南部的一个小城远道而来,和四十位来自上海某高校德语系大一下学期的学生进行了一个下午的零距离交流。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交流活动分成十几个小组同时展开。* }: |& k& H M
下面是我所在的小组中德学生交流的片断记录:
# n* H+ R) Z, k3 Y, g) }中方提问: | 德方回答: | 1知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4 {( |2 |% |. _* K K' h代表’吗? | 对政治不太感兴趣。 | 2你们国家评价人的好坏以什么为标准? | 好的学生应该乐于助人,有团队精神。 | 3你们以什么为自豪? | 德国人的守时和有条理性。 | 4你准备上什么大学? | 现在还没有考虑,两年后职校毕业再说。 | 5你喜欢哪个歌星? | 没有特别固定的哪一个。 | 6音乐好的学生在你们那里能否获得加分? | 不会在成绩单上加分。但学校会支持音乐好的学生到校外参加比赛。 | 7你有什么爱好? | 和朋友们一起跳舞,锻炼,阅读。 | 8你喜欢吃中餐吗? | 德国有很多中餐馆,但我还从来没有去吃过。在中国这几天我也是选吃西餐。 |
二:' R p/ [3 c$ x/ \( H2 ?1 e8 a- _
( i) c2 @6 s. W
德方提问: | 中方回答: | 1你们的学制是怎么样的? | 6岁上小学,从小学到大学毕业16年。不过我们从4岁就开始学习英语和拼音了。 | 2你们周末做什么? | 做功课,睡觉,购物,做志愿者。 | 3你们有什么爱好? | 上网,锻炼。 | 4你们和谁一起锻炼? | 父母。 | 5你们没有朋友吗? | 没有,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学校。 | 6你们在哪里锻炼? | 健身房。我们学校有三层楼的健身房。 | 7你们有兄弟姐妹吗? | 没有。 | 8你们听过德国歌曲吗? | 没有,网上没有。(唱了一首英文歌曲) |
9 t. J) W* x6 B: N) K! a" w9 m/ Q0 O1 B7 [3 ]2 W' n
可以想见,这样的话题讨论常常使对方感到非常惊奇和困惑。 * |& o! b3 C) T1 V$ M4 x! R G' Y
+ e% l8 j1 b. i 中国学生很奇怪德国学生不以德国的科技发达和经济富有为自豪,他们疑惑:“难道德国人不以自己的国家为自豪吗?”他们奇怪德国学生居然不是从小就定下了上大学的目标,而且竟然不那么追星,还有,在德国这个出了那么多著名音乐家的国度却不给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加分!
8 l! g+ m3 c% @ R& M/ X
/ Q) n5 {+ r" `9 X9 L 德国学生呢?他们奇怪中国学生的业余生活里居然没有朋友,而是和父母一起打羽毛球或是一个人上网,这岂不是很乏味?而且中国学生不是在公园里跑步,而是去健身房的跑步机上跑。这在崇尚自然的德国学生看来简直有点不可思议。
9 Y9 M8 m0 y" p0 Y8 l/ Q5 T
# s2 I; {! G2 r# `! C' i* J 每当这个时候,他们的交流就会出现暂时的冷场,代之的是充满困惑的目光,而且基本上是一问一答之后就转入了下一个话题。尽管他们都在努力,但是显然,要找到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对他们挺不容易。
! k" x$ R! R/ _) T& w& U
/ Z4 p1 w/ a& j
由此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跨文化交流时产生沟通瓶颈的原因往往并不完全是语言,而是他们之间谈论的话题,也就是双方不同的生活背景。 2010年3月22日 于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