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珂珂 于 4.5.2010 10:52 编辑 8 B* r1 Q) J3 g$ l
) C1 o5 E. x4 l8 P
回复 1# cachoom 6 I3 U2 F4 P- b1 }' F2 D' a7 R* I' \5 h( ?
1 u% w2 t( g5 `0 d9 r8 [" w
T, h$ b7 l0 Z' k- E/ O 你观察的还真细,那会儿我干嘛去了?大概是要签名去了,呵呵
. i' L* z0 o- `- G, N5 U8 B$ d! f8 M5 x" u! i
其实我觉得王安忆挺坦率的呀,她还是有什么就说什么的
5 L! _: t, L( N5 J
4 t& Y7 Y* ~" i: E$ [倒也并不是说要为文革平反,只是说在这轰轰烈烈的狂飙的时代车轮下,在僻静的乡村,甚至是在革命中心的大都市的普通市井生活中,质朴的人性还是从未泯灭的。$ E& }/ O5 f8 }& W* e; J; N5 n8 U* E
' i( @ i. r% Z2 I
那个时代,书本和学校的教育都是极左性的,为了所谓革命事业宁可放弃亲情,背弃最基本的伦常,但是文革砸了学校,学生们都放大假,没了革命教育了,反而是回归家庭回归生活了,在生活中成长,而并非在革命教育中成长,反而使得成长更人性更健全更正常。
( f- m1 m6 b+ p0 K5 n! K8 B+ E0 `5 B2 T$ B9 p. k: y
作家本人因为文革的开始而不必再有任何中考的压力,也不用再到学校接受革命教育,而是转而向生活中汲取最质朴的成长养料,她认为这是一种启蒙,而且文革本身是蒙昧黑暗的,但如果不经过这个年代,或许也没有后来的对过度崇拜毛泽东行为的质疑,也没有后来毅然决然的推陈出新改革开放大洗牌,和由阶级斗争转而发展经济的决策制定,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启蒙。8 \. w5 D2 X: f5 Y! Z8 {% z$ D8 T& j
( I( w+ X. }, Y! U凡走过必有收获,历史中没有多余的篇章,时代与时代之间必是环环相扣,因果相承,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没有文革就好了,但也不一定,谁都不知道“如果没有XXX”之后会发生什么,如果没有真的走过,我们怎么知道后来会是什么,也许全民还都沉浸在对毛泽东的膜拜中呢。
8 t0 B5 F. e" b( X1 k, ~
* V" X$ T6 }" F! J$ v- I- ~2 u还有一点我们要留意,作者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去看文革的,她没有挨过批斗,也没有被关过牛棚,那些离她很远,她只是描述了一个孩子的身心在文革中的成长过程,我记得我妈妈也和她差不多,我妈妈说她对文革的印象之一,就是免车票到北京,把北京玩了个遍,对一个孩子来说,文革的过程不乏快乐。& n' j7 X* Q0 w' i
, l, Z! r7 W7 }( A" y
再说,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亲身经历过文革,我们的信息全部来自于他方,换一个角度看看文革又未尝不可呢。
' o) S2 G+ B! j4 [
' i# h" G3 A- [/ {, K最后最重要的是: 这只是部小说,还是要用看小说的态度对看待它的,就像电影一样,虽然艺术从生活中来,但小说和电影并不代表全部的生活,它有作者、编剧和导演的主观性在里面,这些都是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的创作,是虚构的,我们看它们欣赏它们吸收它们,甚至陶醉于其中,但并不需要被他们所困扰,不需要深陷其中,而去过度诠释它们,它们只是生活中的某层某面,现实中的生活更丰富更精彩更需要我们去理解。$ d7 D2 d; N0 A0 \
$ e6 p! K: E$ I9 ?$ A$ v! T( B5 L% A& H- H2 O2 y, j
抱歉啊,本来只想写句玩笑话,结果还是没能刹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