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战将领传记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18:13 | 只看该作者
全名:休·蒙塔古·特伦查德(Hugh Montague Trenchard)  
  生卒年:1873年2月3日-1956年2月10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空军元帅  
  主要战争: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对德国的战略轰炸(1918)
    历史地位:休·特伦查德是历史上最杰出的空军人物之一,他的眼界和行政才能在其领导皇家航空队和皇家空军时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有着“轰隆”、“皇家空军之父”等称号的特伦查德不是一个学者或理论家,而是一个实干家和组织者,对皇家空军的参谋部和支援系统有着极大的贡献。他的工作对威廉·米切尔的空军理论有着重大影响。



休·蒙塔古·特伦查德1873年2月3日出生于萨默赛特郡的汤顿。他的双亲很希望他成为一名军人,但是特伦查德得军事生涯开始得并不顺利。他一开始想加入海军和进入伍利奇军事工程学院,但愿望未能实现。他转而试图成为民兵,但是在1891年和1892年的考试中均没能通过。1893年他终于在第三次考试中通过,得以进入英国军队。9月9日,他获得少尉军衔,开始在皇家苏格兰燧发枪手团第二营服役。1896年8月12日,特伦查德晋升为中尉。参加了1899-1902年的第二次英布战争,在战争中他失去了一个肺而且脊骨也受到损害。战争中,特伦查德于1900年2月28日晋升为上尉,并在1902年8月22日成为少校。1903年10月24日,特伦查德作为南尼日利亚团的代理指挥官参加了在尼日利亚的作战行动,不久后成为正式指挥官。期间他和莎拉·霍金斯结合,婚后他们育有五个孩子。

1912年,特伦查德少校回到英国家乡养病,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下,他于8月17日进入索普维斯的飞行学校,报名学习飞行。这时的特伦查德39岁,身高6英尺3英寸,被认为并不是一块飞行员的好料子。但是困难只让迷上了飞行的特伦查德更坚定的迈向成功,仅仅花了四天他就拿到了飞行执照。特伦查德被教师科普兰德-佩里认为是一个模范学生,拥有“绝佳的精神”。学校认为,虽然特伦查德的天生条件使他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飞行员,但是其冲劲和决心会让他获得更大的成功。特伦查德决定转入皇家陆军航空队,于10月1日成为学校的教官,真正开始了这位伟大空军先行者的职业生涯。第二年,他被指派担任位于威尔特郡的中央飞行学校的副校长。

1914年宣战后,特伦查德本来希望率领目前可用的四个中队赴法国参战,但是他于8月7日获颁中校军衔,接受了担任国内的皇家航空队司令的命令,负责驻扎在法恩巴罗并组建新的中队。随着战争的进展,特伦查德迎来了事业的高峰。他极富开拓精神,如果没有现成的惯例和原则可以利用,他就创造出自己的原则。特伦查德对部队的训练、装备和操作十分用心,使皇家航空队保持当时很高的水准上。在工作中特伦查德逐渐理解了空中力量的重大潜力和战略意义,成为了一个建立独立空军的热情鼓吹者。特伦查德的努力使他后来被誉为“皇家空军之父”,但是他本人从不承认这一点。而且,他的大嗓门和充满激情的个性还使他获得另外一个绰号——“轰隆”。1915年6月3日特伦查德晋升为上校,开始担任国王的特别副官。

1915年8月25日,特伦查德转战法国,负责指挥第一空军联队。这时皇家航空队还只是陆军的一个分支,特伦查德的军衔也刚刚才提升到准将级别。特伦查德上任后十分活跃,采取了一系列主动的攻击行动以获得制空权,逐渐确立了优先夺取制空权的原则,这一原则很快成为标准的皇家航空队原则。但是特伦查德的进取精神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认为他在空战中没有必要的派遣了大量的飞机并造成了过多的伤亡。1916年3月24日,他成为驻法皇家航空队的总指挥官,同时晋升为少将。特伦查德不断探索空军在战争中的作用,鼓吹建立一支独立的空军力量,并认为空权正如海权、陆权一样,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伦查德强调皇家航空队的作用在于其空中部队对地面部队提供足够的支持,获得了总司令道格拉斯·黑格的大加赞赏。1918年1月3日空军委员会成立时,他被任命为空军参谋长,并在这一年获封爵位。在这个职位上,特伦查德致力于建立独立的英国皇家空军,但因为和缺乏想象力的空军部长罗斯米尔发生了争执而在3个月后辞职。1918年6月,特伦查德被委任负责组建一支独立的跨国轰炸机部队,这是英国皇家空军的开端,特伦查德的军衔也相应从陆军少将转为空军少将。作为战略空军的信徒,特伦查德集中了英国皇家空军的重型轰炸机对德国的铁路和工业目标展开袭击。1918年10月26日,特伦查德成为联军空军部队的总指挥官。

1919年2月,特伦查德被新任空军大臣温斯顿·邱吉尔再次任命为空军总参谋长,负责建立战后空军。同年,特伦查德于8月1日晋升为空军中将并随后被封为从男爵。特伦查德为空军士官和参谋人员建立了一系列训练基地、空军学院和空军参谋学院,并创立了短期服役制度以便于当需求增加时可以提供大量有经验的人员。在这些特伦查德的“小家伙”中,很多人成为了后来英国空军的中坚人物,在二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特伦查德一直担任着皇家空军总参谋长直到1929年底他退役为止,任上建立了进攻性空军的战略。任职期间,特伦查德于1922年4月1日晋升为空军上将,并在1927年1月1日成为皇家空军的第一位元帅。1930年他被封为男爵。翌年被任命为伦敦首都警察局局长,并担任此职直到1935年。在此期间他实行了包括在亨顿建立警察训练学院在内的一系列改革。

1936年他被封为子爵并开始涉足商界,担任联合非洲公司的董事长直到1953年。1956年2月10日,休·蒙塔古·特伦查德以83岁高龄死于伦敦。

休·特伦查德是历史上最杰出的空军人物之一,他的眼界和行政才能在其领导皇家航空队和皇家空军时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有着“轰隆”、“皇家空军之父”等称号的特伦查德不是一个学者或理论家,而是一个实干家和组织者,对皇家空军的参谋部和支援系统有着极大的贡献。他的工作对威廉·米切尔的空军理论有着重大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18:30 | 只看该作者
全名:保罗·路德维希·汉斯·安顿·冯·兴登堡-贝内肯道夫(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Hindenburg und Beneckendorff)  
  生卒年:1847年10月2日-1934年8月2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元帅
  主要战争:七周战争(1866);普法战争(1870-187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克尼格雷茨之战(1866);圣普里瓦之战(1870);坦能堡之战(1914);马祖里湖区之战(1914);罗兹之战(1914);戈尔利采-塔尔诺夫之战(1915);第二次索姆河之战(1918);利斯河之战(1918);埃纳河攻势(1918)
    历史地位:兴登堡在军事生涯初期是一个出色的军人,但是他最为著名的成就在于一战中和鲁登道夫所形成的完美组合。晚年其黯淡的精神力量、陈旧的思想和狭隘的观察力使其后期的政治生涯受到损害。


  1847年10月2日,保罗·冯·兴登堡出生于东普鲁士波森市(今波兰波兹南市)一个容克地主家庭。外曾祖父是普鲁士皇家榴弹兵,外曾祖母则做过宫廷洗衣妇。兴登堡的父亲是普鲁士陆军的一位要塞副司令,母亲是军医的女儿。他的家庭有着强烈的忠君意识和军队色彩,这对作为长子的兴登堡有着重要的影响。

    11岁时,兴登堡被母亲送进了一所寄宿制的陆军幼童学校。在那里,他接受了启蒙的军国主义教育,普鲁士那种绝对服从、对上忠诚、勇猛果敢、永不言败的精神在少年兴登堡心里扎下了根。这种心理意识伴随了他一生。从孩提时代起接受的军事训练也使他一辈子受益匪浅。陆军幼童学校毕业后,兴登堡于1860年进入了柏林第一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并成为皇家候补军官团的一员。兴登堡精力充沛,体格健壮,身高6英尺1英寸(约1.86米),穿上笔挺的军装,更显得威武英俊。

    1866年3月,19岁的兴登堡少尉来到普鲁士驻但泽第3步兵近卫团,参加了随后爆发的普奥战争。普奥战争爆发了是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关键一仗,也是兴登堡的初出茅庐之战。克尼格雷茨之战中兴登堡表现突出,在进攻奥军炮兵阵地时英勇奋战并头部受轻伤。兴登堡由于英勇作战而闻名全军,得到了威廉一世的称赞,把一枚只有上尉以上军官才能得到的赤鹫勋章亲自颁给了他。在1870年开始的普法战争中,晋升为中尉的兴登堡先后参加了8月18日圣普里瓦会战和9月1日的色当之战。兴登堡再次以其英勇表现获取殊荣,威廉一世这一次把自己佩戴的铁十字勋章直接奖给他。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名声鹊起的兴登堡也成为德意志帝国一位颇有前途的少壮派军官。

    1872-1875年,兴登堡被推荐到陆军大学深造。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兴登堡受到总参谋长老毛奇的赏识,于1877年进入参谋总部任职。1879年他和杰屈德·冯·史伯林在斯特丁成婚,婚后育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1883年任军事学院教官,1889年任陆军部步兵局局长。1896年兴登堡获少将军衔,1903年进一步荣升为中将并在马格德堡之战中指挥第四军。在1908年的陆军演习中,他指挥的军表现非凡,以至于裁判不得不宣布与其对阵的由德皇威廉二世指挥的军被击败。这一胜利并没有给兴登堡带来好运。由于对新皇的内外政策感到怀疑,他面陈己见,直言劝谏。但威廉二世主观任性,听不进逆耳忠言,使兴登堡一再受到冷遇。1911年,兴登堡称病请求退役并很快得到批准。他怀着怅惘、无奈的心情,回到了汉诺威的庄园。

    一战爆发后,面对俄军连年坎普夫和萨姆索洛夫两个集团军的联合进攻,德军东线第八集团军指挥官普里特维茨举止失措遭到解职。兴登堡临危授命,在埃里希·鲁登道夫的辅佐下重新复役,于1914年8月23日在马林堡接管了第八集团军。这是他和鲁登道夫合作的开始,在这个组合中鲁登道夫的智谋和兴登堡的统率力得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兴登堡采纳了鲁登道夫和霍夫曼拟定的作战计划,于8月25日发动反攻并从两翼包围歼灭了萨姆索洛夫的俄国第二集团军。取得了坦能堡之战的辉煌胜利。9月上旬,他和鲁登道夫一起指挥德军部队在马祖里湖区重创了连年坎普夫的俄国第一集团军,将其逐出了东普鲁士。9月下旬开始兴登堡指挥了在波兰的战役,这一战役以在11月的罗兹之战构成胜利的顶峰。

    1914年11月1日,兴登堡被任命为东线德奥联军司令并被提升为陆军元帅。在其指挥下,德军于1915年5月实施了戈尔利采-塔尔诺夫突破,一举攻占波兰大部,并于8月5日攻占华沙。至此经过一年多的激战,德军在兴登堡指挥下获得巨大胜利。俄军不仅无法染指东普鲁士,而且还被迫放弃了波兰、立陶宛、里加以西的土地和沃伦地区,人员损失超过170万人。由于兴登堡取得了一连串的辉煌胜利,他被德国人誉为“护国之神”。

    1916年,兴登堡反对将东线的师调走以支持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在2月份发动的凡尔登攻势。凡尔登之战失败和8月27日罗马尼亚入侵匈牙利后,法尔肯海因于8月28日辞职并被派往罗马尼亚战线。兴登堡于8月29日成为新的德军总参谋长,并委任鲁登道夫担任第一军需总监。由于德皇和帝国国会放弃了权利和责任,使得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成为实际上的德国军事独裁者。

    1918年,在兴登堡的支持下,鲁登道夫先后发动了索姆河攻势(3月)、利斯河攻势(4月)、埃纳河攻势(5月)、努瓦永-蒙迪迪埃攻势(6月)、香槟-马恩河攻势(7月)。这些攻势往往都获得了初期的成功,但是由于后劲不足最后都遭到遏制。经过这些战役后,兴登堡转而主张采取防御战争,开始苦心经营著名的齐格飞防线。他在10月解除了丧失斗志的鲁登道夫的职务,代之以威廉·格勒纳将军。这些努力无法挽回德国的失败,德意志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了。

    在这种情况下,兴登堡虽被协约国列为第二号战犯,却一直没离开德国,也没离开军队。他对他的部队说:“弟兄们,我能替你们和协约国把条件讲到什么地步,诚然毫无把握,但是我总要尽到我的心力,替你们弄到我所能弄到的最好条件……”。1918年11月11日,兴登堡签署了停战协议。几天后,这位71岁的老人解甲归田,再次回到了他在汉诺威的庄园。

    1925年2月28日,魏玛共和国总统艾伯特因病去世。在随后的大选中兴登堡获得胜利,于4月26日成为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78岁的兴登堡当选总统后,国内的政治形势出现向右转的趋向。1926年5月5日,兴登堡发布总统令,指示各驻外公使馆和领事馆除悬挂魏玛共和国的黑红金国旗外,还要悬挂旧帝国的黑白红三色旗。同年8月12日,国会在关税法的表决中,通过了有利于容克和富农利益的法案。但总的来说,,他在政治危机期间树立了一个坚定和受欢迎的中心。   

    1929年9月从美国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德国遭到重大打击,社会矛盾趋于尖锐。1930年3月28日,社会民主党最后一任总理米勒辞职,德国国会自行解体。此后,德国进入“总统内阁”的领导体制,即总统根据魏玛宪法第48条,行使在“非常状态”下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紧急条例”来维持统治。这一规定,使兴登堡总统凌驾于国会之上,有权解散国会、取代国会和立法机构,有权任命或罢免总理。“国家元首获得的实权比过去的皇帝还要大。”与此同时,希特勒的纳粹党开始抬头,在国会的席位急剧增加。1931年11月初,兴登堡会见了希特勒。兴登堡对这位“波希米亚下士”没有任何好感,事后对亲信说:“他最多只能当个邮政部长。”

    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1932年,德国政局发生动荡。在这种背景下,兴登堡不顾85岁高龄和衰弱的身体和精力,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再次参选总统并在4月10日获得连任。在弗兰茨·冯·巴本的劝说下,他于1933年1月30日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总理,巴本任副总理兼普鲁士邦总理。这时的兴登堡不可能想到,希特勒将在整个世界掀起狂风巨浪,并使德意志遭遇了半个世纪的分裂状态。

    1934年8月2日,这位87岁的总统在他位于东普鲁士的领地纽代克盍然而逝,为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兴登堡在军事生涯初期是一个出色的军人,但是他最为著名的成就在于一战中和鲁登道夫所形成的完美组合。晚年其黯淡的精神力量、陈旧的思想和狭隘的观察力使其后期的政治生涯受到损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13:18:44 | 只看该作者
 全名:埃里希·冯·弗里德利希·威廉·鲁登道夫(Erich von Friedrich Wilhelm Ludendorff)  
  生卒年:1865年4月9日-1937年12月20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步兵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列日之战(1914);坦能堡战役(1914);第一次马祖里湖之战(1914);罗斯之战(1914);戈尔利采-塔尔诺夫之战(1915);第二次索姆河之战(1918);利斯河攻势(1918);埃纳河攻势(1918)
    历史地位:极盛时期的鲁登道夫无疑是一战中最好的陆军指挥官,拥有出类拔萃的战略眼光、组织能力和战术手腕。他的缺点主要在于缺乏真正的政治眼光,而且其精神因素缺乏稳定,面对困境容易陷入沮丧和失望。他是第一个系统探讨总体战争的人,虽然其理论甚多谬误且为人诟病,但是仍然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和理论意义。


    埃里希·鲁登道夫1865年4月9日出生于是在波森(现波兰波兹南)附近的一个小镇克鲁谢维亚,其父是没落的普鲁士地主。12岁时,他就进入了陆军幼年学校。1881年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并在翌年入伍,被授予少尉军衔。

    1883年,鲁登道夫在第三十九明火枪团服役。1890年,他凭借耿直的个性、出色的才智和胜任艰苦工作的能力进入柏林陆军军事学院。189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如下评价:“头脑清楚,思维严密,生活习惯良好,各科成绩都很优秀,战史和战术成绩犹为出色,适应任何工作。”鲁登道夫逐渐成为了一个精力旺盛、权力欲望极强而又神经过敏的军人。他对一切的兴趣都从属于军事。德国一战前的首相冯·贝德曼评价说:“你不了解鲁登道夫,他只是在成功时才了不起,如果事情变糟了,他就会沮丧起来。”

    1894年,鲁登道夫进入总参谋部工作,颇受施利芬赏识,参与了施利芬计划的历次修订。从1904年开始,鲁登道夫在负责训练和动员的第二处任职,并在1908年升任该处处长。他根据多年任职得来的经验,向上级递交一份阐述军事、政治形式的报告,德皇威廉二世和总参谋长小毛奇均对他明晰的洞察力和周密的设计赞赏不已。1912年提出扩充常备军30万的方案,受到德皇重视。在与陆军大臣黑林根发生争吵后,于1913年调任第三十九明火枪团指挥官,年末任驻斯特拉斯堡的第85步兵旅旅长,1914年晋升为少将,任冯·贝洛的第二集团军的副参谋长。

    大战爆发后,在围攻比利时列日要塞的战斗中,他在武索将军阵亡后接管了第14步兵旅的指挥权。在详细地分析了列日的情况之后,鲁登道夫率领他的部队在晚上经由弗莱龙和埃夫涅的缺口悄悄地进入列日,对最后反败为胜夺取要塞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表彰鲁登道夫在列日战役的行为,德国皇帝任命鲁登道夫接替瓦尔德泽为第8集团军的参谋长。鲁登道夫迅速乘专列在汉诺威和新任第8集团军司令兴登堡会合,并赶往东线。
   德皇本意是指派鲁登道夫成为东线战场的实际负责人,但由于鲁登道夫的中下等阶级出身和德意志帝国军队的严格的等级观念(这时他还不是贵族),使他不能被任命为指挥官。但是这种安排却形成了兴登堡-鲁登道夫这一对绝妙的搭配,这一搭配将对德国产生重大影响。

   虽然在接下来辉煌的坦能堡之战中,真正的工作是由马克斯·霍夫曼上校完成的,但作为和兴登堡组成的这一著名搭档中的智囊,他们之后所取得的重大胜利大多数是由他所策划的。德军取得马苏里湖区之战(9月10-13日)和波兰中部战役(9月17日-12月初)胜利的作战计划是由他制订的。德军在1914年11月21日开始的罗斯之战中更是达到胜利的顶点。鲁登道夫计划并取得了第二次马苏里湖会战(1915年1月31日-2月21日)的胜利,虽然其大部分成果被随后3月份奥军加利西亚的惨重攻势所抵消。他随后计划了1915年5月开始的戈尔利采-塔尔诺夫夏季攻势,攻占了波兰大部,但是由于法尔肯海因的短视,没能充分消灭俄军。经过一年多的激战,德军获得了巨大胜利。俄军被从东普鲁士驱逐出去,而且还被迫放弃了波兰、立陶宛、里加以西的土地和沃伦地区,人员损失超过170万人。由于这一连串的辉煌胜利,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成为德国民众心中的偶像人物,

    1916年间展开的凡尔登会战导致了各方面对法尔肯海因的尖锐批评。威廉二世撤消法尔肯海因的职务,任命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也成为第一军需总监——这个职务相当于副总参谋长,同年晋升步兵上将。

    鲁登道夫甚至比兴登堡更受到普遍欢迎,在二重唱中发挥主要作用。他们在1916年9月迫使奥匈军队接受德国的统一指挥,并进一步提出要改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政治结构,以加强德国对奥地利政治事务的影响;要求改变政府无能为力的状态,加强政府部门军事化,并且迫使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终于在1917年1月8日同意实行无限制的潜艇战。这一搭档的实力日益增强,最后迫使贝特曼·霍尔维格于1917年7月19日去职。这样,兴登堡-鲁登道夫组合获得了实际上是军事独裁者的地位。

    以鲁登道夫为首的军方在国内实行军事专政,严格限制集会。他们动用武器镇压罢工,认为只有结社上的胜利才能避免社会革命的发生。在比利时召开的军政首脑会议上,鲁登道夫坚持要求占领比利时、洛林和摩塞尔河谷铁矿区,建立新的海军基地,占有非洲广大殖民地。1917年9月,鲁登道夫还策划成立了祖国党。该党的政治纲领是反对任何的和平决议和任何改革,支持对外兼并政策。祖国党得到了兴登堡、钢铁协会和其它垄断组织的支持,它的党员人数不断增加,到1918年9月已经超过社会民主党。

    1917年10月,鲁登道夫指挥奥德联军发动了卡波雷托攻势。奥—德军以十六个师对卡多纳指挥的五十五个师,造成意军30万以上的直接人员损失,几乎将意大利逐出战争。同年,他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的签订中发挥关键作用,该条约让俄国人付出高昂代价。由于在战争中的卓越表现,他被封为贵族,成为埃里希·冯·鲁登道夫。

    随着1918年的到来,鲁登道夫和兴登堡决心在美国作好战争准备之前,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他采用包括风暴部队渗透战术在内的一系列新型战术,接连发动了三次攻势——3月21日开始的索姆河攻势、4月9日开始的利斯河攻势、5月27日开始的埃纳河攻势。这些攻势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都没能达成摧毁英军的目的。他继续发动了第四次和第五次攻势——6月9-13日间的努瓦永-蒙迪迪埃攻势和7月15-17日香槟-马恩河攻势,这两次攻势都迅即被协约国军所遏止。这些攻势消耗了德军的力量,使其难以抵挡协约国军在7月10日-10月28日间实施的反攻。鲁登道夫对于这一反攻的规模和能力极为震惊,惊呼7月18日是德军的“黑日”。就在这个“黑日”,鲁登道夫和兴登堡发生了公开争吵,虽然破裂的关系得到修复,但两人逐渐离心。

    8月8日开始的亚眠战役让鲁登道夫再次遭遇了“暗淡的日子”。9月26日,当协约国发动了默兹-阿尔贡攻势的时候,保加利亚退出了大战,这对鲁登道夫是一个双重的打击。鲁登道夫的精神很快地垮下来,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在9月28日总参谋部召开的例行会议上,鲁登道夫为德国的处境,责备除他以外的任何一个人,滔滔不绝地发表着长篇激烈的议论。他的部下很难为情地坐着。最后,鲁登道夫竟因为激动而虚脱倒在地板上。会议结束后,鲁登道夫依然意犹未尽,他以模糊的仅能被人听懂的语言,劝告兴登堡从所有占领的西方领土撤退,并根据看来是他曲解了的威尔逊总统在十四点建议中所表示的条件求和。

    9月29日,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正式发表声明,必须签订停战协定,成立一个协约国可以接受的政府。但是鲁登道夫拒绝接受美方提出的“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在笨拙的企图干涉巴登和麦克斯亲王的和平谈判后,鲁登道夫在10月26日被迫辞职。

    1918年11月停战后,他旅居瑞典,撰写文章和回忆录,包括于1919年出版的《鲁登道夫的个人故事》、1920年出版的《我对1914~1918年战争的回忆》和《总参谋部及其问题》。他宣称,在战场不败的德国军队是被左翼政客“从背后插了一刀”。

    1919年春,鲁登道夫返回德国。他拥护极右翼的政策,信奉异乎寻常的北欧日尔曼民族的宗教,并极端敌视现有政权。他参加了所谓的“民族俱乐部”,计划消灭魏玛共和国和建立军事独裁,为此参与组织了1920年3月的卡普暴动。不久后,他和纳粹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参与了1923年11月9日在慕尼黑的“啤酒馆暴动”。在随后的审判中,鲁登道夫发表煽动性的演说,攻击魏玛共和国,最后他被无罪释放。

    1924年5月,他成为了魏玛共和国国会中的纳粹成员。1925年4月,鲁登道夫代表右翼的民族人民党和巴伐利亚人民党出马竞选,结果仅获得1.1%的选票。随着纳粹党势力的上升,鲁登道夫愈来愈轻视希特勒和纳粹党徒,认为他们是没有勇气的蠢货。

    20世纪20年代之后,他基本上退出了政坛,致力于撰写关于战略和总体战的著作,这就是后来在1935年出版的《总体战》一书。这本书系统阐述了总体战理论,认为战争凌驾于政治之上,要求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平时就应服从战争准备的需要,主张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是极端残暴的手段进行战争。总的来说,这一理论建立在军国主义的基础上,要求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平时经济战时化,建立独裁式的战争指挥体制,集中全民族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打一场速决战。虽然这一理论基于一个错误的出发点,但是鲁登道夫是根据新的时代背景第一个集中论述总体战的精神理论家,对很多问题的探讨是有价值的。
   
    虽然他晚年极力主张恢复德国军事实力,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国家。但鲁登道夫没有等到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那一天,也没有看到希特勒德国失败的那一天。1937年12月20日,他死于巴伐利亚的图青,希特勒等纳粹党中坚分子参加了他的葬礼。

    极盛时期的鲁登道夫无疑是一战中最好的陆军指挥官,拥有出类拔萃的战略眼光、组织能力和战术手腕。他的缺点主要在于缺乏真正的政治眼光,而且其精神因素缺乏稳定,面对困境容易陷入沮丧和失望。他是第一个系统探讨总体战争的人,虽然其理论甚多谬误且为人诟病,但是仍然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和理论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1.2025 02:28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