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光亭 <br>很久以前,在搜集资料时发现一张反映抗战时期的照片,上面是头戴着著名的德国M—35<br>式钢盔的国军官兵战斗的场景,令我疑惑了很长时间,怎么国军会装备德式钢盔?随着<br>时间的推移,对国军抗战研究的深入,终于知道,原来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和德国曾<br>有过一段密切的军事合作,德国不仅向中国出售了大量武器装备,还向中国派出了军事<br>顾问,协助中国建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通常被称为德式师、德装师<br>或德械师(本文一律称为德式师,下同),这支部队可以称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无论装备<br>、训练还是编制、战术诸方面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部队,在抗战初期发挥了中流砥柱般的<br>巨大作用,可惜有关这支部队的介绍似乎已经湮没在浩瀚的历史之中,留给后人的只有<br>一些似是而非的传闻。 <br><br>笔者希望能将德式师的情况尽量做一份真实全面的介绍,由于种种原因,有关资料的搜<br>集相当之难,因此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br><br><br>中德军事合作 <br><br><br>作为欧洲陆军强国的德国,历来就是一些在军事上相对比较落后国家的学习效仿对象,<br>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建立的陆军几乎就是照搬普鲁士陆军全套军事思想、建设制度和制<br>式操典。而中国很早就开始学习德国军事,清朝后期所建立的新军,就有着深深的德国<br>军事影响的烙印。 <br><br>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便迅速驱逐了苏联军事顾问,<br>开始向德国寻求军事援助。德国适逢一战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只能拥有一支<br>十万人的军队,大量职业军人被迫离开军队,这些除了军事知识以外对于其他领域知识<br>、技术一无所知的军人,便成为各国(尤其是军事领域较为落后的国家)争相聘用的名<br>师。但是,凡尔赛条约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德国公民在外国军队担任军事顾问,而德国军<br>方则希望他们去外国担任军事顾问,以使这些退役人员能利用在国外军队服务的机会,<br>获取最新发展的军事知识和技术,使德国军队不至于在军事学术方面出现断层,同时更<br>含有希望这些人员在以后归国后能继续在德国军队中服务的深意,所以德国军方对这些<br>人员远赴国外担任军事顾问是暗中鼓励与支持的。 <br><br>而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早在1927年四一二事变之前就开始与德国军方接触,德国原则同意<br>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最初中国提出的顾问名单上是一批如冯·马肯森、鲁登道夫等在<br>一战中声名显赫的人士,但是德国军方认为这些人名头太响亮,容易被发现,所以婉言<br>拒绝,第一批来华的德国军事顾问是马克斯·鲍尔上校(马克斯·鲍尔虽然名不见经传<br>,却曾在德国总参谋部供职,以其出色的军事才干深得总参谋长鲁登道夫的赏识)、斯<br>图兹纳中尉和霍姆尔少尉三人,由此揭开了中德军事合作的蜜月之旅。 <br><br>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大选中获胜,出任德国总理。在中德军事合作领域,希特勒见蒋<br>介石政府驱逐苏联顾问、与苏联交恶、发动四一二事变、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等<br>行动与其坚决反共的立场非常合拍,同时中国蕴藏的丰富自然资源(特别是如钨、锑等<br>战略资源)和广阔的工业品市场,也正是德国复兴的重要便利条件,而且作为苏联的邻<br>国,完全可以作为有效的牵制力量和共同反苏的政治盟友,加之他上台之后废除了凡尔<br>赛条约的种种限制,因此来华德国军事顾问的级别与规模逐渐提高,原先带有遮掩耳目<br>的私人性质而逐渐转为公开的官方援助。 <br><br>中德军事合作因此渐入高潮,不仅双方签署了《五年军事工业发展计划》,德国开始帮<br>助中国建立军事工业,并在中国军事工业尚未建成前向中国提供军事装备,而且第四任<br>德国军事总顾问前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上将(他是历任德国军事总顾问<br>中最受蒋介石器重,待遇最高、地位最高的,甚至可以以 “委员长委托人”的身份,代<br>表蒋介石向国民党政府各部门首脑下达指令!)在协助中国整军建军方面,提交《陆军<br>改革建议书》,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财力,首先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小型核心<br>示范武装,再分批分期完成全国60个师的整编,他认为中国有这样60个师的精锐常备军<br>就足以应付各种状况了,这就是国军30年代60个整编师方案的来源。 <br><br><br>整军方案 <br><br><br>在整军过程中,对各种不同编制的部队有着不同的名称,主要有整编师、调整师、整理<br>师、新编师等四种称谓。 <br><br>根据塞克特的《陆军改革建议书》之方案,全国60个师称之为整编师。1935年下半年开<br>始进行第一批10个师的整编计划,由于此时这10个师的德械装备尚未运抵中国,只得在<br>编制体系和武器装备方面进行一些内部调整,故称调整师。在这10个师中只有一个例外<br>,那就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这支部队全部按照当时德国陆军步兵师的编制编成,与国<br>军其他师级部队全不相同。 <br><br>整理师的概念最早提出,所谓整理师是根据1934年12月整军计划分批进行编组,未轮到<br>编组部队根据1932年6月军委会颁布的《陆军师暂行编制表》的四团制师为标准进行整理<br>,故名整理师。这种师编制为两旅四团,师直属骑兵1个连、炮兵1个团、工兵、通信、<br>辎重各1个营、卫生队1个、特务连1个。 <br><br>1936年,军事委员会对整军方案作了进一步的规划,确立了减少大单位、充实小单位特<br>别是充实团以下部队的战斗力以及人事、经费等方面的整军原则,根据这一规划整编的<br>部队称为二十五年调整师(1936年即民国二十五年),初步计划年内完成20个师的整编<br>。 <br><br>整编先从中央系和东北军中开始,中央系37个师共186个团,除正在围剿红军的一线部队<br>外,其余部队一律改为四团制的整理师。各军师直属的骑兵、炮兵、工兵等兵种,则集<br>中进行整训。预定中央系参与整军的135个团中先整编出18个四团制的整理师,再将其余<br>63个团合编为32个团,在此基础上组建8个新编师,新编师基本上以2个整理团合并为1个<br>团。 <br><br>东北军18个师54个团计划整军为10个整理师(由原来40个团组成)和2个新编师(由原来<br>8个团组成)。 <br><br>整理师与新编师的差别在于,整理师的各级军官基本还是以原来的各级军官为基础,而<br>新编师则完全打破原来的人事,由来自不同部队的各级军官进行混合编组,以彻底清除<br>军队内部派系林立的现象,建立一支完全新型的国家军队。 <br><br>整军过程中,当时担任第五任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的法肯豪斯对该计划提出了建议:各<br>师应以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编制和装备为标准,如果暂时没有条件组建工兵营和通讯营<br>的,可以先组建工兵连和通讯连;加强炮兵建设,各师应尽量配属一个辖3个炮兵营的炮<br>兵团(山炮营、野炮营和105毫米榴弹炮营各1个);轻武器方面应统一武器制式,并在<br>师建制里组建一个修械所负责武器的保养维护和修理。 <br><br>至1937年7月抗战爆发前,整军计划一共进行了两期,计20个师,第三期10个师正在进行<br>之中。实际在已完成整军的20个师中,其接受德式装备和德国顾问的训练程度也各有不<br>同,实际接受过德国顾问系统训练与指导的部队只有下述各师:第3师、第6师、第9师、<br>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以及不属于正规军系统的税警总团。 <br><br>至1937年7月,国军中中央系共调整35个师、整理24个师,东北军调整10个师,运用调整<br>方式而未完成的有5个师,另有粤军10个师、川军26个师、9个独立旅被整理。在中央系<br>的30个师里,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德式装备,其中还有一些是全部实现了德式装备,并<br>接受德国顾问的系统训练。以经过这样的整军而面貌一新的中央军,堪称为中国近代史<br>上最现代化的陆军。在抗战初期,就是以这些经过整军的德式师担当起中流砥柱的作用<br>,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不少军事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抗战再<br>晚一年爆发,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军队接受先进的德式装备和德式战术思想训练,抗战局<br>面至少说可以乐观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