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34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索達吉堪布的藏文化微博 關於「戒律」之最新開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2.1.2013 05:5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當今時代,哪怕在短期內受持一分戒律,也有極大的功德。世親論師說:“何人以信心,百年作布施,不如於一日,受戒功德大。”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藏文化微博

http://weibo.com/sdjzwh
2#
 楼主| 发表于 12.1.2013 05:56: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頂禮佛陀 于 12.1.2013 05:59 编辑

                                                                                  持戒功德如意寶樹

                                                                                    索達吉堪布    著

頂禮作明佛母!

       佛經云:「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等持王經》云:「經恒沙數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鬘飲食等。若於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戒,其福勝於彼。」此是說往昔佛法興盛時,在百千萬劫中,於十方諸佛前,守持圓滿戒而作種種供養的功德,不能與在末法時代一日中受持一學處(戒律)的功德相比。又一日持戒的功德亦勝過百年布施財物之功德,如《寶積經》云:「何者清淨心,百年發布施,何者一日中,淨戒福勝彼。」《比丘教言經》亦云:「解信律學處,彼者一日中,積福無邊際,成就如來果。」此外,藏土大德喬美仁波切云:「僧人戒清淨,最勝之神變。」是故,成就神變並不奇特,而在末法時代中,守持清淨戒律者,乃真實難得難為之奇特神變也。米滂仁波切的弟子丹增諾吾說:若出家人得神變飛於空中,我不感稀有,若在末法時代,一比丘未犯四根本和十三僧殘罪,則真是稀有難得。他一生中嚴持律儀,後來圓寂時,往東方邁七步後說:「吾是鄔金蓮花生,無生無死之佛陀,菩提心體無偏袒,沙門八果離虛名。」說完即示涅槃,其傳記中有詳說。如實以身教明示出家人不應盲求神通神變等,而應恒持淨戒。印度龍樹菩薩云:「戒如動靜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漢土古德蕅益大師亦在《重治毗尼事義集要》中說明了持戒的功德,彼云:「持戒如地,萬善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遠離。」淨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亦云:「持戒一法,乃超凡入聖,了脫生死之第一要道也。」《讚戒頌》云:「何者若持清淨戒,雖無聞思修等德,彼人亡時行淨土,是乃無欺緣起也。」

       尤其是出家持戒的功德更為無量,《阿難出家經》云:「若發願出家,向寂靜處跨一步之功德,已勝過諸三千界眾生,於數劫中布施妻子兒女之福德。」如是可想而知,有人雖無一生出家的緣分,但發願想要出家,或者短期出家,亦以佛經教證有無量功德。如今在泰國、斯里蘭卡、新加坡等地都有短期出家的風氣,我認為這種做法必有無邊殊勝利益。但藏漢眾多人普遍以為:一人出家,即應自始至終做出家人,若出家後又以因緣不具而捨戒還俗是不應該的。每見有人還俗時,人人會產生「此人最好首先一開始就不出家」的看法。確實,從世間法的角度而言,應該如是。然從持戒的功德來看,尚是出家為妙,因為短期持戒的功德已遠勝捨戒或破戒所生之過患故。《神變經》云:「何者三界諸眾生,皆為引入菩提道,發心堅定圓劫中,布施兒女妻子等。何人以發菩提心,隨學善逝之軌跡,發心出家跨一步,此福已勝前功德。」在佛經中說三世諸佛最後成道時,皆是以出家身相而成就。其餘經說:「凡在釋迦牟尼佛教下受持一種戒律以上者,將於彌勒菩薩成佛轉法輪時成為首批眷屬。」是故今時持戒者,應生歡喜心,若自雖無機緣持戒,亦應隨喜彼等功德。甚至僅僅披上出家僧衣,亦有無邊功德,如《地藏十輪經》云:「凡披出家僧衣者,諸邪魔外道,魔王夜叉等,皆不能損害彼者。」寧瑪派大德華智仁波切亦云:「淨戒飾著僧衣者,享用一日三寶財,其能消盡諸財障。」哪怕僅著上僧衣者,亦較一般在家俗人具有不共同之殊勝,藏人俗話說:「數百在家人,不如一僧人。」如是所說也。是故見聞出家人時,應當恭敬。往昔阿底峽尊者不論見到任何大小僧人,他都摘帽、合掌、恭敬、承事等。持居士戒者,亦有上述功德故,一切律儀,當護如眼。大家應學米納更桑曲扎仁波切,他終生嚴持戒律,造戒讚、注釋等甚多論典,次後圓寂時,他邊拭擦缽盂,邊誦:「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便安詳涅槃也。


                                                                    此善迴向諸有情,生生世世清淨戒,

                                                                    諸佛菩薩盡歡喜,圓滿智慧辯才海。


       於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南方摩尼寶洲四周透風之木房裡,以凍僵之手寫下此文。善哉!

                                                                                                                                                  一九九七年元月一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2.1.2013 06:00:26 | 只看该作者

       持戒之人不僅命終時快樂,活著的時候也非常安樂幸福,因為住世時天天守持清淨戒律,精進修習善法,使暇滿人身具有實義,一天之中所修功德、所積福報難可估量。尤其在當今末法時代,修行持戒所獲功德遠遠超勝於在淨土中或正法時修行所獲功德,一日持一條戒的功德將勝過正法時代一生受持滿分戒律的功德。


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yixipengcu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2.1.2013 08:35:05 | 只看该作者
敬錄自《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hongguansblgs/default.php

http://www.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4.pdf


       戊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門斷除樂執顛倒之方便)分三:一、於粗身修苦之理;二、佛說身苦之理;三、修習行苦之理。

       己一、(於粗身修苦之理)分三:一、略說保護具苦之身;二、廣說修苦之理;三、破除樂有自性。

       庚一、(略說保護具苦之身)分二:一、明身雖為苦器亦應保護之理;二、斷除過分貪身。

       辛一、(明身雖為苦器亦應保護之理):


                                                                             雖見身如怨,然應保護身,

                                                                             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雖然見身猶如怨仇是眾苦之源,然而也應加以保護,因為此身如果具足律儀長久存活,依靠它能作廣大的福德資糧。

       正念諸法無常的“銀鐲子”,能使人了知諸有為法皆不離無常苦害的本質,特別是身體,它更是一個無常苦害的大堆聚。身體既然是苦聚,那是不是也應迅速捨棄遠離它呢?很多人會有類似疑問。這種想法肯定是錯誤的,只有外道中才有自殺捨身以求生天的做法,而在內道中,教主大德們嚴禁修行人對身體作無義的損害。

       有漏的身體內有風膽涎四百零四種疾病的逼惱,外有刀杖兵器的擊打、寒暑的侵襲等等無量損惱,它實際上是眾苦的源泉,如果不是它拖累,人們就不會有那麼多苦惱。所以有智者見身,如同專門給自己帶來損害的怨敵一般,是苦源,是苦蘊,是苦器,不應對它執著。但是,這種認識只是一方面,從另一方面而言,智者們對身體也會加以合理保護,不讓它無義地受損傷。對修行者而言,身體也是解脫道上必不可少的工具,依靠暇滿人身,守持清淨律儀,這樣的身體若能長久存活,就可以廣行善法,積聚起廣大的福德資糧。佛陀在《三昧王經》中說過:“經恒沙數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鬘飲食等;若於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戒,其福勝於彼。”在末法時代,持守一條戒律一晝夜,其功德也不可思議,但只有依靠暇滿人身,才有機會積累這不可思議的功德。因而智者們既了知身體有害的一面,也了知身體有益的一面,古德云:“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此身造惡便是輪迴錨,此身一切善惡之奴僕。”為了讓身體能長久行持善法,理應斷除各種非理損害,而對其善加保護。上一品無常的教誡,是讓人明白身體有害的一面,使人捨離對它的非理貪著;而此處的教言,是讓修行人斷除輕賤身體的心念,雖視身如仇,亦應善加駕御保護,使之成為修習善法的工具,這才是合理的態度。

       譬如說,昔日有大商主,他的兒子跟著一些盜賊,做了許多非法惡業,於是商主將兒子與盜賊一起關在監獄裡,使兒子生起畏懼而改悔。商主雖見兒子有做盜賊的劣跡,但並沒有立即捨棄兒子,因為將來的家業還要靠兒子去完成,所以他以善巧方便加以調伏,使之歸於正道。同樣,對身體的態度也應如商主對兒子一樣,雖然身體在往昔造作了很多惡業,但不應粗暴捨棄,因為要靠它去度越生死大海,完成取證正覺如意寶的大業。所以,應以善巧方便加以調伏,使之歸於修習善法的正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2.1.2013 08:36:20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4.pdf


       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為利益不同根基而三轉法輪,其中第二轉法輪,著重宣演般若空性。世尊示現涅槃後,弘教者分兩大派開闡般若深義:其一,無著菩薩以《現觀莊嚴論》為宗綱,開創了廣大行派,以隱義方式宣示般若;其二,龍樹菩薩以《中論》為根本論,開創了甚深見派,直顯般若空性深義。於此根本論,又有兩大論師闡其密義:一者即聖天菩薩(亦稱提婆菩薩),以修行竅訣方式粹攝《中論》密義而著《四百論》;另者月稱菩薩,著《顯句論》釋《中論》字句,造《入中論》顯明其深義。因而若欲修持了悟般若空性,於《四百論》尤應深加研習。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8.4.2025 12:1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