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erfolg20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Vortrag:论公共政治课对广大学生的洗脑和毒害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15.4.2013 21:02:55 | 只看该作者
Greenfield 发表于 15.4.2013 20:54 5 q0 n3 x( }( [& v/ f& c
謝謝樓主為我們引入哲學思辨的奇妙世界,第一次就受益頗多!: t0 R8 }( m* A4 L) a
建議以後利用stusie60#樓的教室,可以有一個更 ...
/ _4 {) X7 _& ?& F
可以啊,楼上对这方面的事情比较熟悉,可以由你来操作,然后通知大家即可

点评

好,那我盡心試試看,這周天好的話可以到湖園啤酒花園飯醉聚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5.4.2013 22: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15.4.2013 22:03: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erfolg2012 发表于 15.4.2013 22:02
3 E# Y7 `0 D* P) U9 R可以啊,楼上对这方面的事情比较熟悉,可以由你来操作,然后通知大家即可 ...

$ k" w0 H$ C: z  [" I好,那我盡心試試看,這周天好的話可以到湖園啤酒花園飯醉聚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19.4.2013 09:23: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rfolg2012 于 21.4.2013 20:00 编辑 3 S6 H- m3 }4 b5 Y* z5 ~
& J$ r' J$ y. p
这周日进行第二次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1.4.2013 19:15: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rfolg2012 于 2.5.2013 22:28 编辑
. C) W$ v0 h/ F5 O/ ]- s  O! _1 R9 Z# H# n# U
sxff05:8 v$ z7 U7 B1 \, ~6 w+ Q
" i# h& ^$ p) [" r. K
围绕现实问题之解决,探讨相关的思想方法问题。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精简的修辞,把问题之关键描述出来。这方面的精神导师,古代西方世界有亚里士多德,现代中国有黄仁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5.2013 21:21: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rfolg2012 于 2.5.2013 22:29 编辑 8 o7 P# @8 n. R" i7 E# N4 ]) @% U0 T

8 Q+ P- ^/ {6 F. |sxff06:
+ _0 q: O2 D: k: h' e9 c; W
8 o; o) q) N' I, s, F- ^思想方法讨论班第三次活动预告! M+ }/ L. m/ e* x: R$ }
' `9 }" {! l. f: L2 b7 C$ I" U
讨论材料:黄仁宇《万历十五年》(http://www.tianyabook.com/wanli15/
& f( h; c) _5 G5 I1 M% _5 D7 [
6 A7 R7 |1 i1 D* V时间:5月12日(周日)下午2点开始
  f/ f( w2 Z* z+ H: C! [2 z/ x, ]3 Z# r8 \
地点:邮箱通知。
6 y% i2 t+ d' ?9 J3 ]
9 H( W* V7 G" `& W2 |. ~# j: t, u报名、参加:发站内短信,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专业、兴趣,告知一下邮箱,并说明自己是要来旁听还是要发言。
& B  ]0 t3 u' u( {% a% h2 A* K# X4 J% Q( g' n  u7 b" i) ?# Z! m' V+ |
       专业:————————,   兴趣,————————
" z% Z- t6 s3 U% a0 a& I       邮箱:————————, 旁听还是发言?————% P! b5 Y; J* D# x" r

4 ?% Q. w" M, {0 M7 b3 h- y
& c" \1 O; v, ~% [, [/ U为避免误会,特别澄清:/ f$ T; A+ h2 N( ^1 w- \8 n
1. 我们这个活动,并不是在研究makesi主义。大家在国内往往误以为哲学就等于makesi主义,这是教育的问题,不是我们大家的问题。但是,要想摆脱被灌输的东西,也不容易。
" J5 {( X' [! D2. 我们并不是只讲抽象的东西,而是抽象的东西与具体事例相结合。
0 V8 x) t1 e2 o3. 我们不是拉家常,需要一定的秩序。基本上是轮流发言,先听别人讲,然后提问、回答等等。
% g# i3 o, c5 ?+ u+ ?, D  Z4 N4 V/ M  i  V- Y' ]7 I6 t
4 n6 [4 ~' w6 I3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10.5.2013 12:18:05 | 只看该作者

: j% s1 q' h& H; D5 E& U本帖最后由 erfolg2012 于 10.5.2013 13:14 编辑) K2 M: }. V  e/ e# p7 n* n6 B& j

$ p! U9 c$ T3 J- A- `' [3 n7 u. h6 P
sxff07:9 z5 N& C) y: b' k2 w5 O1 [/ v

* m- S2 M7 F  V& S+ d' v目前空泛的讨论,可能要改成读书会。读书的内容,或以文史为主。$ P) b# [8 I+ D; H- W
9 u8 d- o- X3 p2 ~7 k1 |* @( l
欢迎有兴趣读书的人,一起来筹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12.5.2013 15:34:39 | 只看该作者
ssff08:8 _# z: a$ Z5 \! u- T' _
( a; n: t( w+ P7 R# x  n) L

7 C% n2 n& E! |" a3 i《万历十五年》选编
  g" ]0 r+ t1 m0 ~0 Y5 H( n/ o: f! ?; ]
1、        由于工作不能尽职或者奏事言辞不妥,触怒圣心,对几个官员作罚俸的处分,本来是极为平常的事。但这次处罚竟及于全部京官,实在是前所未有的严峻。本朝官俸微薄,京城中高级官员的豪华生活,决非区区法定的俸银所能维持。如各部尚书的官阶为正二品,全年的俸银只有152两。他们的收入主要依靠地方官的馈赠,各省的总督巡抚所送的礼金或礼品,往往一次即可相当于10倍的年俸。这种情况自然早在圣明的洞鉴之中,传旨罚俸,或许正是考虑到此辈并不赖官俸为生而以示薄惩。但对多数低级官员来说,被罚傣两月,就会感到桔据,甚至付不出必要的家庭开支了。(第一章:万历皇帝)
; n1 X0 X* z# v5 t  G' K$ i6 O4 U* f/ |: d7 `& V% A2 O. r# f
2、        元辅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大伴冯保被驱逐出京,皇帝至此已经实际掌握了政府的大权。但是不久以后,他就会发觉他摆脱了张、冯之后所得到的自主之权仍然受到种种约束,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产物。他逐渐明白,倒掉张居正,真正的受益者并不是他自己。在倒张的人物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人物强硬而坚决,同时又顽固而拘泥。张居正的案件一经结束,他们立即把攻击的目标转向皇帝。在劝谏的名义下,他们批评皇帝奢侈懒惰,个人享乐至上,宠爱德妃郑氏而冷落恭妃王氏,如此等等。总而言之,他们要把他强迫纳入他们所设置的规范,而不让他的个性自由发展。另一类人物则干脆是为了争权夺利。他们利用道德上的辞藻作为装饰,声称只有他们才能具有如此的眼光及力量来暴露张冯集团的本质。而张冯被劾之后在朝廷上空出来的大批职务,他们就当仁不让,安排亲友。(第一章:万历皇帝)  j) Z6 M) k; F/ y! e( z
) t8 m3 [1 M2 R' D1 q& {/ \
3、        文渊阁的正厅供奉孔子像。两侧有官舍四间,另有阁楼,乃是保存书籍档案的地方,阁前不远有东西两排平房,是为书记人员抄缮文件的办公室。以这些房屋作为我们庞大帝国的神经中枢,似乎过于朴素;但是和国初相比,则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当年草创伊始,文渊阁真的是一间亭阁,为皇帝职掌御前文墨各官等候召见时歇足之处。以后扩充官舍,增加图籍,又辅之以吏员,才规模大备,可是它的性质仍非片言只语所能概述。它既像皇帝与文官集团间的联络处,也像各部院以上的办公厅;有时又像皇帝的顾问室,或是调解纠纷的超级机构。总而言之,它所做的事,就是以抽象的原则,施用于实际问题,或者说把实际问题抽象化。例如经过皇帝批准,人事有所任免,文渊阁公布其原因,总是用道德的名义去掩饰实际的利害。因为本朝法令缺乏对具体问题评断是非的准则,即令有时对争执加以裁处,也只能引用经典中抽象道德的名目作为依据。(选自第二章:首辅申时行)
5 V5 [9 A( G5 x* p
5 q4 H% i2 w5 @  d, W* E4、        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又在社会风气中得到反映。一个读书人如果不入仕途,则极少有机会表现他的特长,发挥他的创造能力;也极少有机会带给一家、一族以荣誉。所以一个人的进学中举,表面上似乎只是个人的聪明和努力的结果,实则父祖的节衣缩食,寡母的自我牺牲,贤妻的茹苦含辛,经常是这些成功的背景。无数的祭文和墓碑,可为例证。这些文章多有出自儿子或丈夫的手笔,其中歌颂母亲或妻子给他们的赞助扶持,文句诽恻动人,情节也真实可信。皇帝赐给臣下的诰命,也针对这种感情上的需要,恩赐荣典,大多包括妻子以及祖宗三代。此外还有规定:本人可以辞去诰命而转封他们的妻子和祖宗三代。即使获得诰命的先辈早离人世,也无碍于授予。旧的墓碑可以取去,而代之以镌刻着新的荣誉的墓碑;画师可以根据生者的口述画出死者的遗容,画上的袍服,像主可能一生未曾经眼。这样对祖先表扬,也是对子孙的策励。这些诰命又可以传之百世,作为后人楷模。所以辞去自身的恩命而转封于先辈,实为一举两得。首辅申时行深深了解其内情,他在不久之前就替二辅许国代呈,辞去他本人应得的升迁,而以相等的荣誉表扬他的亡妻及父母。(选自第二章)
9 z/ l; Y  Z4 g: x* B8 x
& Q2 r$ j0 c4 u# D/ w6 q$ U5、        首辅申时行虽然提倡诚意,他对理想与事实的脱节,却有一番深切的认识。他把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为“阳”,而把人们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阴”,调和阴阳是一件复杂的工作,所以他公开表示,他所期望的不外是“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依归”。达到这个低标准,已经需要一番奋斗,如果把目标定得更高,那就不是实事求是了。要消除文官中不愿公开的私欲是不可能的。因为整个社会都认为做官是一种发财的机会,不少的小说和笔记都写到,一个人得中进土,立即有人前来出谋划策,如何买田放债,如何影响诉讼,如何利用权势作额外收入的资本。$ r* g  x* G, F  N0 \- D
北京的一些放债人,经常借钱给究困的京官,一俟后者派任地方官,这些债主就随同任所,除了取回借款之外,还可以本外加利,利又成本。地方官综揽民政与财政,致富的机会至多。至于官员本身,向这种社会风气投降的程度则各有不同。大多数入觉得在似合法又似非法之间取得一部分额外收入,补助官俸的不足,以保持他们士大夫阶级的生活水准,与清操无损。另有相当数量的官员,则声名狼藉,其搜刮自肥的劣迹令人愤慨。再有一部分极端人物,则属清高自负,一介不苟取于人,这绝对的道德观念,可以由古怪的南京都御史海瑞作为代表。这三者的差别,也就是文官之间不能和谐的一大原因。(第二章)
: w* {6 \: w' J# y3 L( m( \; e  I
5 N+ ^4 K1 t  z% e- Q% j% V6、        京官对这种考核总是战战兢兢,因为一旦得到一两个不良的评语,则一生事业可能立即付诸东流。本朝历史上最严格的数次考察,曾使两千多文官停职降级。在当政者来说,没有这样的办法,朝廷上就无法去旧迎新;在被考核的文官来说,这样大批的斥退的确令人寒心,于是他们更要互相照顾,以作为保护安全的必要手段。  a2 l+ T: z/ b8 {) @% ~$ L
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也使他们结成小集团。出生于一省一县,是为“乡谊”。同一年考中举人或进士,是为“年谊”;同年的举人或进士就像学校里的同班一样,在原则上有彼此关照的义务,他们的考官则不消说是终身的恩师。婚姻关系,包括男女双方的远亲近属,是为“姻谊”。这多种的“谊”是形成文官派系的一个主要原因。各派系的主要人物亦即后台老板就有提拔新进的义务;私人的困难,可以协助解决,错误也可以掩饰。被提拔的和被帮助的当然会对后台老板效忠卖力,终身不渝。(第二章)
# ]0 G2 u! C, N, M
+ ]1 E. n  Q0 P2 D$ y5 h6 {9 Y% p8 U7、        以皇帝的身分向臣僚作长期的消极怠工,万历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绝后的例子。其动机是出于一种报复的意念,因为他的文官不容许他废长立幼,以皇三子常询代替皇长子常洛为太子。这一愿望不能实现,遂使他心爱的女人郑贵妃为之悒郁寡欢。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他在张居正事件以后,他明白了别人也和他一样,一身而具有“阴”、“阳”的两重性。有“阳”则有“阴”,既有道德伦理,就有私心贪欲。这种“阴”也决非人世间的力量所能加以消灭的,于是,他既不强迫臣僚接受他的主张,也不反对臣僚的意见,而是对这一切漠然置之。他的这种消极怠工自然没有公然以圣旨的形式宣布,但在别人看来则已洞若观皇帝决心以顽强的意志和臣僚们作持久的对抗,臣僚不让他立常询为太子,他也不立常洛为太子,甚至不让常洛举行冠礼;以便向翰林院的官员就读。像这样双方坚持达10年之久。(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
2 ^8 m! I5 U" ^7 T3 d5 f- X  v4 }
5 I- C# T" p. N, |8、        然而文官们的意见又岂能完全忽视?他们是本朝政府的支柱。全部文臣既以伦理哲学作为基础推行了现今的统治方式,当然讨厌皇帝亲率禁军,造成文武均衡甚至武高于文的局面。只因为他们又个个都是忠臣,不便站在对等的地位去和皇帝谈判,更不能借势要挟。然则这些不便不能之处却没有使他们放弃初衷,即作净谏时,他们胸中有数,意志坚决,目的不达,决不甘休。( b' J, W2 B: E9 [7 T8 b+ R, C
老成练达的申时行善于洞察事情的阴和阳。他知道,道德不过是借口,问题的症结是廷臣的安全感。真相既明,他就采取最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不事张扬,悄悄地和宦官们谈判。他后来写下的文章,阐述了此中奥妙。(第四章:世间已无张居正)
+ m* A3 p* e2 ~" {' M; {& G! q+ {! T9 Z) V
9、        和很多同僚不同,海瑞不能相信治国的根本大计是在上层悬挂一个抽象的、至美至善的道德标准,而责成下面的人在可能范围内照办,行不通就打折扣。而他的尊重法律,乃是按照规定的最高限度执行。如果政府发给官吏的薪给微薄到不够吃饭,那也应该毫无怨言地接受。(第五章:海瑞)
9 M8 D; ^  s* e% q  |* w: x* N3 w1 q! Z9 y* v5 F5 A7 y9 k" ]
10、        用这样的精神来执行法律,确实与“四书”的训示相符合。可是他出任文官并在公庭判案,上距“四书”的写作已经两千年,距本朝的开国也已近两百年。与海瑞同时的人所不能看清楚的是,这一段有关司法的建议恰恰暴露了我们这个帝国在制度上长期存在的困难: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人权。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海瑞的一生经历,就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其结果是,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第五章)
: j# V  V5 e3 c; N' v# s
% D+ m' C, Y. V3 g3 q11、        对于张居正,批评者认为他峭刻、矫饰而自奉奢侈;对于海瑞,则称之为奇特、怪僻而执拗。批评者没有看到他们那种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即希望寻找出一种适当的方式,使帝国能纳入他们所设计的政治规范之内。尤其重要的是,如果张居正的措施多少带有变法的意味,那么海瑞的做法却是力图恢复洪武皇帝拟定的制度,这些看来似乎是古怪的政令都有成宪和理论的依据。(第五章)
1 x9 z" I9 U% @- j' ]2 P5 m7 W5 Y7 f6 `% C. P; [- T+ [. U( s1 {: _3 ]
12、        自洪武开国到海瑞出任巡抚,其间已历200年。很多的变化已经在这200年间发生。当年送达御前以备乙览的14000多家富户,已经为新的富户所代替。这些新兴的富户,绝大多数属于官僚、士绅或在学生员而得以享受“优免”,不再承担“役”的责任。政府中的吏员,也越来越多地获得了上下其手的机会。因为全国的现金和实物不是总收集发,财政制度无从以严密的会计制度加以考察,从罅隙中漏出来的钱物就落于这些人的手里。更为重要的是,文官集团已经成熟。洪武时代的8000官员,现在已经扩大为两万人。当年不准下乡的禁令早已废止,但事实上他们也极少再有下乡的需要,因为很多的人对民生疾苦早已视而不见,而是更多地关心于保持职位以取得合法与非法的收入。
6 k+ g+ B; C" Q, B" \" ]然则像大地主徐阶那样无限地扩充家产,巧取豪夺,则不能不与文官集团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激起民愤,威胁了整个的官僚政治。无论出于阴还是出于阳,文官集团都不能允许他如是地独占利益,为所欲为。案情一经揭发公开,立即为全部舆论所不容,而使徐阶失去了防御的能力。文官们可以用皇帝和法律的名义加给他以种种罪名,使他无法置辩。他在海瑞罢官之后仍然遭到清算。他家里的全部土地最后据说落实为6万亩,全部被没收。他的一个大儿子远戍边省,两个小儿子降为庶民。如果不是张居正的援手,徐阶本人都会难于幸免。(第五章)) @; ]: P1 Y' d! Z& H  \
( p/ F" c" n6 y; d: w8 d
13、        然而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在本质上无非是数不清的农村合并成的一个集合体,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对于违法的行为作掩饰则被认为忠厚识大体。各个机构之间的联系,从来也没有可资遵守的成文条例。俞大猷当然更不可能预见到,在未来的好几个世纪之内,上面这些情况在我们这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里竟不能发生根本的改变。现代化的技术和古老的社会组织断然不能相容,要不是新的技术推动社会组织趋于精确和严密,那就是松散的社会组织扼杀新的技术,二者必居其一。7 z# I# T: V  l% `
这种为个人力量所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使俞大猷的计划毫无实现的希望。相形之下,戚继光的方案就比较现实。他没有去触动整个的国家体制,而只是脚踏实地,做他职责范围内力所能及的事。他从1559年开始招募了3000名士兵。两年之后,兵员增加一倍,1562年更扩大为10000人。
8 D6 i7 g5 A; S1 Q) [) u1 f可是他的部队从来也没有一个后勤司令,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军需处和兵工署。在整个国家机构之中,也没有委派过向他的部队作后勤供应的专职人员。他部队中的装备和武器,来源于各府县的分散供应。这种情况自然不能保持武器的质量。在戚继光的著作中,就明确提到各地所造的鸟统统管常有炸裂的危险,以致使士兵提心吊胆,不敢双手握铳以作精确的瞄准。有的火炮,铅弹与口径的尺寸不合;有的火炮,则导火线无法燃点。(第六章)
( a3 {7 Q( }3 u9 j  @7 _; `1 g% d; x2 c& q( ^, m, t
14、        李贽曾屡屡对他作过不留情面的抨击,批评他缺乏诚信。然而,李贽还以同样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袄德。分明一介不与,而以有莘借口;分明毫毛不拔,而谓杨朱贼仁。动与物迕,心与口违。”他还怀疑自己用佛门的袈裟遮掩了“商贾之行之心”,“以欺世盗名”。这种奇怪现象的症结,在于内心矛盾的剧烈交战而无法自解。(第七章)
7 d/ O. w+ X3 `* E
6 M' u$ [" i9 b2 R1 w# q3 k' }' W15、        李贽在河南共城任儒学教谕3年,在南京和北京国子监任教官各数月,在礼部任司务5年,又调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又近5年,最后才被任为云南姚安府知府,时在1577年。在就任知府以前,他的官俸极为微薄,甚至不足糊口。只有在知府任上,才有了各项“常例”和其他收入,遂渐有所积蓄。这种似合法又似非法的收入并没有使李贽感到不安。他并不像海瑞一样,以为官俸定额以外的一丝一毫收入都属于贪污。他以特行卓识而见称于当代和后世,但在这个问题上却和常人有相同的看法,即做官的目的本来就是名利。他的诚实在于能够坦白承认这一目的,而不打出去绝私欲、为国为民等等高尚的幌子。这就接触到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让每个人公开承认自己的私心也就是自己的个人打算,以免口是心非而阴阳混淆?(第七章)
% X1 S! i8 {" n8 [8 s- S
2 }# z" P6 T  T, l; O) m! P16、        我们再三考虑,则又觉得当日李贽的不幸,又未必不是今天研究者的幸运。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份详尽的记录,使我们有机会充分地了解当时思想界的苦闷。没有这些著作,我们无法揣测这苦闷的深度。此外,孔孟思想的影响,朱熹和王阳明的是非长短,由于李贽的剖析争辩而更加明显;即使是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和戚继光,他们的生活和理想,也因为有李贽的著作,使我们得到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的机会。
* X8 f! F% P"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T& R! e" u. B0 O4 _/ T$ s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第7章)
  C  d; C; w* M4 A1 f4 J7 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12.5.2013 15:4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rfolg2012 于 12.5.2013 18:04 编辑
& K- }: M$ q; P- m4 J$ }4 ?
6 U! O' Z! u+ x由于黄仁宇先生的整本书,是叙事和立论相结合,读者在读此书的时候,往往看到了叙事,看不到黄仁宇先生的心思,所以我把一些重要的段落编在一起,供有兴趣的人阅读。十几分钟足够读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12.5.2013 15:54:05 | 只看该作者
erfolg2012 发表于 12.5.2013 15:34 * D2 N5 ?1 |( t1 v6 G
ssff08:

8 Q3 r$ `0 A* r( `' ?( y( A赞!1 \& a" ?8 \7 j!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12.5.2013 18:16: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今天討論得益洋洋,祝我們讀書社越來越成熟興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1.2.2025 17:4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