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6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谈学佛者的科学态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1.7.2013 13:2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最初从民间信仰开始接触佛教,到后来在寺院接受正信佛教的熏化,尔来几度春秋;从想成为一个佛学研究者,到成为一个学佛人,尔来数度寒暑。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佛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的确,佛学博大精深,微妙难思,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

学佛者应该有科学的认知态度,以内修的心看自己。为什么有的人在学佛之前,本是一个智慧颇浅、想法不多的平凡人,学佛之后,却变得见解很多,见到同修或师父们就喋喋不休,一味地陈述自己的看法,说的要么是小道消息,要么与修行无关,根本不听他人意见。另一种是只顾向师父诉说烦恼,好像全世界人都对不起他,社会不公平,人心太险恶,根本没有意识到是不是自己有问题。当师父看到他的痛苦时,慈悲心起,对他开示劝导,他却置若罔闻,他找师父,不是想通过听取师父的教诲来完善自己的修行,而是来求证和认可自己所为的正确性。我在参加终南山佛教文化夏令营时,就碰到一位师兄,在宽严法师开示结束之后,她将问题写在本子上,站起来提问,法师一一作答,她却认为法师的观点不是她想要的答案,于是法师回答,她想要的答案只有她自己知道,法师只说正确的答案,而不是说她想要的答案。

从根本上说,这也算是一种执着,对自己见解认识的正确性的执着。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把自己作为唯一的尺度来认识这个世界。可是认识的科学性呢?科学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运用工具的人。

学佛者,应该有圆融无碍的胸怀,以慈悲的心看世界。修行的某一个阶段,外在的干扰太多确实对学习不利,而学习的目的,是学到知识智慧,用来改造和改善外环境,而不是逃避,也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内视内求,向内观照。人都有两只眼睛,向外看是无比宽广的世界,向内看是无比深邃的内心。而外面的世界纷纷扰扰、喧嚣无尽,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定力去抗拒外在的诱惑。我们可以暂时隔离外界对我们的刺激,不受外界的影响,从而调整内心世界的秩序,提高自我的觉察力,使之趋向和谐与宁静,回归清凉的自性。但是,这也有个度的把握,凡事适度最好,过犹不及,要坚守中道。通过内视反观我们内心有哪些习气污染,去掉污染执着,放下包袱,而不是把它们包裹得更紧。擦镜子,是为了更好地照清楚内在和外界,而不是以擦镜子为借口和理由,把自己和镜子一起包得严严实实,不见天日,如埋头的鸵鸟,生活在自恋的世界中。假如人把内敛变成自我习气,就会走向反面,变成一个失聪的人,一个听不懂别人说话的人,即使善知识亲自点拨,也不能明心,又何谈见性?只是在内心中打转转,陷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不去觉察心外的世界,这是一种轻度的自闭现象,我们应该避免。

学佛者,应该有与时俱进的眼光,以超越的心看经验。世间普通的人往往仅以自己的见闻和经验来判断一切事物,但这是不可靠的,我们的感觉和经验经常在欺骗自己。比如说我们在地球上看太阳东升西落,太阳是围绕地球转的,可是我们学的地理知识告诉我们,事实并非我们看到的那样。在看电影时,观众认为电影里人物的动作是活灵活现、连续不断的,但懂得一点电影原理的人都知道,电影的放映实际上是由一幅幅静止的画面串起来的,因为播放的速度很快,所以人的肉眼觉察不出来,误认为是连续的动作。又如一个瓶子,在没有破碎之前,对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瓶子,人们都会认为是完全相同的一个瓶子,但佛陀告诉我们,它是在刹那地变化坏灭!因此,人类的经验往往就是对事物表层现象的一种虚假体验。对此,科学家们也有类似看法。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物理学家威斯柯夫说:“量子力学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非物质能力,可是并不因它不可看见,我们就不能认识它和不相信它。在科学上几乎每一件事都是超过你的直接经验的。”而佛教里一些高深的道理,比如说空有不二的教义,更是超越一切相状,是凡情不可思议不可测量之处。

现在的人们不会仅凭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或者是因为自己不能理解,就随意去指责当代科学家们的发现是“唯心”或者“迷信”。而对更加微妙难思的佛法,人们就更不应该在没有深入观察之前就任意下结论。佛陀当时在菩提树下证悟后,曾经自语道:“甚深离垢染,光明如虚空,甘露微妙法,我今已获得。我虽欲示说,他人莫能解,意欲趣林薮,不说默然住。”但后因梵天王的劝请及忆念起以前的大悲愿力才开始转法轮。

有些对于佛法基本道理都不懂的人,却好望文生义,比如对于空性,误解为:既然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就是悲观主义,消极逃避,等等。这样随意猜测,妄加诽谤,显然曲解了佛法里所讲述的甚深道理。我们做事说话都应该经过详细周密地观察,特别是对流传影响达数千年,具有精深博大的哲学文化内涵的佛教,更应该慎重才对。康有为曾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

学佛者,应该有客观公正的理性,以求证的心看智慧。我们研究学问的时候,必须要站在非常公正的立场上去寻求真理,谁的宗派有最真实、最殊胜的道理才跟随它。我们并不因为我们是佛弟子就赞叹佛法,就像印度著名学者迦罗在《胜天赞》中所讲的那样:“我不偏向于佛陀,亦不歧视外道宗,何派具有胜道理,我即依此为导师。”当我们不偏向佛教或现代科学,而是以非常公正的态度和最细致的观察来审视佛经时,确实会印证真实不虚的教义。这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在自己的闻思修行过程中真实的感悟。所以当我们按照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真正地去实践时,便会有很多真切的感受。人们相信科学,是因为所受教育和广泛的宣传,使当今科学技术已深入到人类生活思想的各个方面。人们对科学的了解接触比较多,而对佛法知之甚少,但不能以此来否认佛法里面所讲的那些真理,否则,就会像在科学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古人,或是现在与世隔绝的那些原始部落的人,在听到科学真理或发明时,他们会固执己见,根本不肯相信,说这是在骗人或者迷信,您又作何感想呢?斯里兰卡著名的弗那多博士说:“佛教不强人盲从,但凡有思想智慧的人,就佛教道理深思谛观,则未有不怡然焕然、心安理得者。”

实际上,对自我以及任何已有知识的过分执著,都会对认识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宇宙真知的终极发现构成障碍。而佛教就是破除这种认知障碍最有力的一个武器,它总是不带任何主观片面色彩而平等地看待世界上一切发生的现象。剑桥大学的名教授,得到过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奖的白赖恩·约瑟芬博士,就是一位认真研习佛经论典和修习禅观的科学家,他每天都坐禅,以求进入客观的真正内明的状态。英国的诺曼·裴耐斯教授则认为:“我们需要佛陀教理,这道理就是‘中道之教’。它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启发我们的觉悟,引导我们达到和平光明的大道,并能获得大智慧。”

祈愿我们能以清净平和的心境,准确感知外界而心无染著,在正信的前提下,汲取佛教的智慧,深入了解妙法宝藏,成为真正的“觉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5.12.2024 03:2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