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楼主: 零下68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二战各国的配给制与平民生活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30.10.2013 15:11:09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挪威倚赖农业的程度不如丹麦为甚,它的主要出口产品为赛璐珞和纸类产品,其最重要的工业大概是航海运输生意。挪威人口虽少,但它的商船之多,在1939年前占世界第四位。丹麦和挪威都是贸易入超国,赖航运业收入以资抵补。
    挪威的情形与丹麦的一样,劳工与价格的管制全依德国的公式。挪威的木材工业已被改组,以适应德国增产赛璐珞及人造纤维的需要。挪威全国所用的煤以前是由英进口,被占领后改为全由德国供给。德国的人造黄油与肥皂主要原料就是鲸油,每年需要20 万吨,挪威的捕鲸船队对德国的经济有重要意义。在占领期间,挪威的经济运转情势只能决定于德国的需要了。
    
    
    
    
    
      1939年3月,德国正式吞并捷克,捷克国内的德意志少数民族扬眉吐气翻身做主人,开始变本加利地欺压捷克人,而一些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如贝赫尔博士(Dr. Walter Becher)领导的“同志联盟”(Kameradschaftsbund)尤其臭名昭著。德国在捷克实行食品配给制度,捷克人的肉类和油脂的定量明显少于德国和奥地利,一些捷克不法商人和德国实权人物勾结,投机倒把,黑市猖獗,加剧了食品的短缺,捷克民众因此怨声载道。
    
    
    
    
    德战争爆发以后,捷克在第三帝国里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捷克是中欧相当富庶的工业国,尤其以优良的军工企业著称,捷克皮尔森(Pilsen)的斯科达军工联合体是仅次于德国鲁尔区的欧洲军火生产基地。二战爆发以后,纳粹德国开始有计划地将鲁尔区的军工企业迁往盟军轰炸机鞭长莫及的捷克腹地。到1941年夏天,纳粹德国三分之一的坦克,四分之一的卡车和百分之四十的机关枪产自捷克。跟随德国企业的迁入捷克的还有大批德国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这些人的到来,加剧了捷克的民族矛盾。
    捷克流亡政府也通过英国***电台广播,呼吁捷克工人消极怠工。捷克民众正满腹牢骚,立刻积极相应,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1941年6月到9月间,捷克军火企业产量平均降低18%,有些工厂下降了35%。抵抗组织的破坏活动也变得异常活跃,捷克政府通讯线路被剪断,铁轨被拆毁,8月间一个油库被破坏发生爆炸,烧掉10万公升汽油。

捷克局势的恶化使希特勒非常担心,於是决定替换捷克总督。1941年9月27日,海德里希抵达布拉格。当天晚上,海德里希就宣布在捷克主要城市实行戒严,开始着手打击捷克地下抵抗运动。海德里希的铁腕打击对象并不限於抵抗组织,还包括民愤极大的不法奸商,而且并不因当事人的社会地位、财富或民族而区别对待。1941年9月底,德裔化学家梅彻尔(Joseph Melcher)因向捷克流亡政府提供情报而被枪决。11月,德裔工厂主亚当兄弟(Walter and Helmut Adam)以“破坏经济秩序”的罪名被处於绞刑,事实上这二人是死硬的纳粹份子,所雇员工也都是纳粹党员。极端民族主义份子贝赫尔博士和其他“同志联盟”骨干都被送进了集中营,罪名是激化民族矛盾。      
    戒严持续了三个月,期间一共有404人被判处死刑,其中包括前捷克军队的6名将军和10名上校,另外有5千多人被送进集中营。被枪决的404人里面,169人属於经济罪犯,主要是那些投机倒把份子的。海德里希的秘密警察效率极高,几个星期内捷克地下抵抗运动几乎被破坏殆尽,仅捷共还有零星活动。这种后来史学家所谓的“恐怖统治”其实言过其实,抓捕行动基本上都在夜间悄无声息地进行,白天各大城市依然歌舞升平,并不是战后捷克官方历史描述的那种警笛长鸣,盖世太保横冲直撞的景象。
      海德里希治理捷克的基本方针是软硬兼施,恐怖统治的另一面则是怀柔政策。10月初,海德里希命令重新统计全国的谷物和牲畜数量,结果查出大批非法囤积的食品和肉类,而没收的食品直接送到各个工厂的食堂去。海德里希在捷克工厂企业推行食堂制度,政府保证食堂的食品供应,以改善工人的营养水平,工人在这里就餐不用花费食物票证。海德里希还努力将捷克的食品配给标准提高到德国本土的水平,捷克两百万工人的油脂定量提高到每月420克,核心军工厂的工人则达到每月1040克。在社会福利方面,海德里希在捷克施行德国本土的福利标准,大幅度提高捷克人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1942年4月1日起实行的新福利制度,老年病残养老金增加20%,遗孀福利增加三分之一,孤儿福利增加75%。全民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则是捷克史无前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30.10.2013 15:11:20 | 只看该作者
    捷克的纳粹宣传机构大力鼓吹海德里希“为捷克劳工打拼”。海德里希经常到各地工厂视察,不顾保安的反对走到工人中间问寒问暖。海德里希亲自掌握一部分资金,可以绕过官僚渠道直接用于解决工人的切身问题,他经常到一个工厂去,站在工人中间宣布增发一周的薪水以资鼓励,往往得到工人们雷鸣一般的掌声欢呼。海德里希把捷克温泉疗养圣地卢哈科维奇(Luhacovice Spa)建成工人疗养院,劳动模范可以免费去那里疗养。1942年的五一劳动节,海德里希宣布放假两天,向全国的工人免费发放电影票和戏票,光布拉格一地就发放了电影票11万6千张,戏票1万8千张。
    
    
    
    
    海德里希的“新政”在几个月里就完全改变了捷克的政治气氛。捷克社会各界开始发自内心地拥戴他,不遗余力地歌颂他,捷克工人的劳动热情无比高涨。捷克总工会在五一劳动节发表文章,提醒工人们捷克共和国时代谈论了十几年而未能实现的“社会主义”,海德里希在半年里就实现了。“今天捷克工人的福利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在海德里希无与伦比的举措之下,深刻的社会变革已经得以贯彻,而这些变革在过去总是因为财政困难和政府低能而束之高阁。” 希特勒对海德里希的工作非常满意,他在1942年5月20日的一次讲话里声称:“看来只要给那些捷克人双倍的食物配给,不送他们到东线去打仗,就可以把他们转变为帝国狂热的追随者。然后他们就会在军火生产上投入两倍的努力,并当作自己神圣的责任。”
    德国的胜利就是盟国的失败。捷克国内有利于德国军工生产的形势让盟国忧心忡忡,不得不制定了周密计划,暗杀了海德里希。
    
     
    荷兰经济的特点在于它的商品农业和深加工农业:进口外国的饲料与肥料,出产大宗的蔬菜、花、牛奶产品与肉类。丹麦为欧洲大陆所需要的猪肉、牛肉、干酪与鸡蛋之最大供给者,而荷兰对欧洲的出口规模仅次于丹麦。不过荷兰这些出口品大部要依靠从海外进口的玉米、油饼和燕麦等饲料方能维持。荷兰原来的工业规模颇不小,不过许多原料也须从外国进口。荷兰的主要工业部门为石油(英荷壳牌)、人造丝(布雷达公司)、无线电器材(飞利浦公司),人造油脂和肥皂(英荷联合油脂公司,Unilever)以及和纺织,航运业亦甚重要。战前的荷兰对外贸易总是入超,但有航运业及在外国特有的利益以资补偿。荷兰的进口品最大部分来自德国(1938年为21.3%),而出口产品最大部分是销往英国(1938年为22.5%)。纳粹经济计划专家的目的在于促成荷兰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使那种依赖进口饲料方得以维持的、高度发达的农业趋于衰落,例如纳粹要荷兰多种蔬菜而不种郁金香。他们要将荷兰工业配入德国工业体系,以期最后德国的原料和半制成品在荷兰制造,然后送回德国市场。这计划已在积极进行,凡可以与德国工业发生竞争的荷兰工厂均被勒令停闭。只有那些可以为第三帝国服务的工厂能得到原料。
    
    
    
    荷兰在战争的最后阶段的冬天也体会到了严寒与饥饿,在战争的多数时间荷兰的食品供应在欧洲的被占领国中是比较高的,1943年底欧洲德国占领区平民的每日热量配给:法国:是1080大卡而荷兰:1765大卡,与德国的配给大体持平。荷兰的每日热量配给之所以较高,除了因为与德国同属日尔曼民族,更重要的是荷兰在战争中为德国提供了大量兵员。
    
   而到44年底,盟国由于市场花园行动失败,在荷兰与德国进入胶着状态,农村到城市的物质运输几乎被战争中断,盟国和德国人都轰炸了河堤,到处是被淹没的村庄和庄稼。
    
    城市供应品越来越少,煤炭供应也因为铁路中断而停止,于是公园里的树木,被炸毁的住宅都成为燃料采集地,就是最受尊重的先生也在太阳落山后爬进公园打量着一切可以燃烧的材料。黑市上东西贵的惊人,尽管黑市土豆比官价高70倍,面包高210倍。如果有匹马在路上倒下,很快就会被饥饿的人用刀宰杀,城市里的人跋涉几十公里到农村用手中的财物向农民换取食品,而他们买来的食品也常常被德国人没收,德国人也饿,仅在鹿特丹45年春天来到前总共有18000人被饿死,如果不是德国的投降,死亡的人数将大大增加。
    
    
      1943年底欧洲德国占领区平民的每日热量配给:
    巴尔干地区:1305大卡
    比利时:1320大卡
    法国:1080大卡
    荷兰:1765大卡
    波兰:855大卡
    比利时的列奥波得国王因在1940年命令他的部队投降而被痛骂,而且在盟国的眼里,他由于40年拜访希特勒而进一步玷污他的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试图为他的人民确保更好的食品配给,但是被希特勒冷酷的拒绝了。
    
    本来纳粹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幌子在三十年代对经济萧条的欧洲颇有吸引力,但是在纳粹欧洲新秩序残酷统治下,欧洲民众对德国的统一欧洲前景都不再乐观,大家开始清醒得认识到,在德国纳粹欧洲新秩序中。除了德国人高高在上,其他民族只能够是二等公民,靠德国的残羹剩饭生存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30.10.2013 15:11:30 | 只看该作者
   美国的配给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完全确立了美国的全球超级大国地位。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涉及战争的规模、时机和经济的增长周期等诸多因素。二战之所以对美国经济有那么大影响,是由于战争的持续时间和支出规模都是过去200多年来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1940年,战争耗费了美国当年GDP的130%,但正是二战把美国从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中拉了出来。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工业产出占全世界的一半,美国的失业率从1938年的17%降到了0%,接近充分就业,战争使美国真正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美国配给
    二次世界大战 许多国家存在石油定量供应, 美国也在1942年实行了汽油定量配给制。由于战争的需要 ,汽油短缺的现象在在东部地区特别突出,因为四十年代多数石油由罐车运载,而德国的U潜艇对美国的海上石油运输一度威胁极大,经常在美国海岸附近伏击油船,于是美国建设了横贯东西的石油管道, 强化35英哩每小时全国限速,以保存燃料和轮胎。
     根据需要,平民发的汽油配给卡片根据工作的不同,而每周给的汽油数量也不同, 当购买汽油时,必须与配给票证簿一起提出。汽油配给卡片有时效 ,阻止囤积居奇。
    每个人必须出现在一个委员会证明对汽油的需要程度来决定配给等级,只能保有五个轮胎。由于橡胶短缺, 所有车主拥有的轮胎超出五个的,由政府没收。 A卡片是汽油低级定量供应,持有人每个星期3到4加仑汽油。 B卡片是在军工产业工作者,他们的持有人每个星期8加仑汽油。 C卡片被授予了对战争有重要作用的人例如医生。 T定量为卡车司机。 最后, X卡片资格持有人获得无限的供应, 只有主教,警察,志愿消防员和民防工作者属于这个类别。二战时1942年美国限制一班汽车每周三加仑的汽油。致使汽车的使用率下降95%。
  
  战时将敌对国家的移民关于集中营完全违反了美国宪法“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立法基础,但是美国战时重划行政当局在刺刀和铁丝网内保留了某种人性。所谓的集中营,与侵华日军在中国、德军在欧洲所设立的战俘营和集中营有天壤之别。
  
    
    无论怎么人道,战时集中营仍旧是战时集中营。集中营内,日裔美国人夫妻、母子、母女被强迫分开居住,在铁丝网和士兵的看守下,几十人或者几百人居住在一个大仓库。联邦政府规定每人每天伙食费为50美分,集中营内的食物难以下咽。人们必须排着长队等候着分配的食物。
  
    
  
    “周围的亚裔都纷纷用各种方式证明他们不是日本人。”田中老人说,他的一位华裔邻居在自己的商店门口挂上了“我们不是日本人”的牌子,另一位韩国人则在自己的商店门口挂上了“我们跟你们一样憎恨日本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30.10.2013 15:11:42 | 只看该作者
   华裔美国人的尴尬处境
  
    一位70多岁的陈姓华裔老人回忆起二战时期的经历,充满了心酸和无可奈何的悲哀。“中国人最倒霉”,他说。“日本鬼子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狠透了日本人在中国的暴行,很透了那个发动侵略战争却从未受过任何惩罚的日本天皇。那些日本人自以为自己是高等黄种人,平时对我们不理不睬。珍珠港事件后,美日战争爆发,中国和美国本来是同盟国,在国际战场共同打日本,可是在这里,却因为我们有着跟日本人一样的颜色的头发和皮肤,我们常常被误认为是日本人,成为人们发泄愤怒的对象。”
  
  
    
    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40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元[1940年的汇率],但美国这时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遍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兰后面,勉强做个世界第七.
    
      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具体武器生产状况如下].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进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澳大利亚的配给措施
    
     在整个大战期间,历届联邦政府,为了支持战争和进行战争,从而使战 争得以胜利,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十分遥远,而二战就在它的家门口,战争威胁着它的生存。长期以来,澳大利亚处于和平状态,其政治和经济是和平的政治和经济,为适应战争必须改 造自己的政治和经济,使之由和平转向战争,使国家战争化。
     1.实行配给制和控制进口的政策。自 1942 年冬季以来严格实行如服装、黄油、茶、糖、肉、烟等重要生活品按人口配给制。澳大利亚所需用的汽油,绝大部分靠进口,因此汽油实行供应制,规定只供应军队、公共交通汽车和 出租汽车。绝大部分私人汽车在大战期间因不供应汽油而停驶。其次,严格控制进口商品,酒类和其他饮料也停止进口,饭店和商店没有酒类,甚至连啤酒也没有。许多人在自己家里制造啤酒,一经发现便被取缔,属非法行为。煤作为主要能源,也加以严格控制,首先保证供应军队。

  苏联却已经开始广泛采用强制手段增加工时。早在1941年6月25日,也就是战争爆发的第四天,苏联就通过了《战时职工工作时间规定》。12月又规定了《追究军工企业职工旷工责任》。怠慢和迟到次数过多的人,将要被判刑。而刑罚,其实就是去从事强度更高,条件更为恶劣的工作。甚至超过苏联职工一半以上的妇女和少年也不能免于这种惩罚。
    
    在1942年,苏联继续强化其军工生产管理。工人工作时间被定为14个小时。此外,苏联还通过强制增加工时,加班,停止休假等手段,增加了150万个工时。众多缺乏营养的工人在车床旁没日没夜地工作着。
    
    1941年——1942年,西方一共援助坦克6000辆,飞机3000架,卡车3.6万辆。同期苏联武器产量:坦克2.8万辆、飞机3.3万架,卡车4万辆。
    
    1942年全年,苏联损失了2.4万辆坦克。战争期间68%的苏联坦克旅完全使用国产坦克,17%~22%的坦克旅混合使用外国坦克(比重在40%左右),10%~~15%的坦克旅使用盟军坦克。
    
    
    
    为了集中供应军队和军工工人,苏联不仅在1941年11月10日开始在各个城市实行粮食配给,并对农产品进行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将1942年全部2970万吨谷物中的1251万6千吨,180万吨肉中的120万吨,约100万吨甜菜,200多万吨牛奶收集到国家手中。这些粮食又被用来重点供应红军。在战时,军队每年可以获得1000万吨粮食和饲料。从1942年开始,这支军队的总额(包括训练兵员)一直维持在970万到1000万人(或)以上,并拥有大量的牲口。除了国家配给粮食外,城市居民还可以在自由市场上买到大量的肉,奶,土豆,蔬菜。矿工企业和工人被允许耕种土地,而且规定5到7年内可以不收回,但如果工人擅自离开工厂,就无权耕种这块土地。在1942年,苏联共有500万块这样的土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30.10.2013 15:11:55 | 只看该作者
     民用服装实际上已停止制作,在国营商店内只可买到旧货。黑市有服装,但价格昂贵。所有的人,除了军服以外,几乎没有添新衣服、鞋袜。但没有衣不蔽体,也都有鞋穿。没有穿得特别阔,也没有穿得特别难堪。如果出现—个穿新衣服的,一定引人注目。但是,如果在庄重的场合,如在看戏、参加婚礼、逢年过节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破旧的衣服完全消失,而现出整洁、端庄、艳丽多彩的气象。原来,人们大都有一套好衣服,在必要的时候穿。在艰难的年代,为避免饥饿,苏联政府采取了食品定量分配的果断措施。定量分配有若干等。军人、某些党政领导人、高级干部、有特权的外国人、重要的技术人员和专门人才可以得到特别份额,并可到特设的商店买东西。
    
    其他居民按4 类分配食品:学生和普通职员每人每天300克面包,工作的人500克,在最重要工作岗位的人才有800克。一、工人,包括兵工厂工人及其他体力劳动者;二、自由职业者、职员;三、家庭妇女、靠人供养的老人、在校儿童;四、6 岁以下小孩。一类可分得较多的面包、糖、肉、黄油、谷物和鱼。二类次之。三、四类,尤其家庭妇女、靠人供养的老人所得最少。6岁以下小孩可享受特殊供应,有牛奶,还有一顿热午餐。但在食品紧张的时候,糖、黄油、肉常常供应不上,不论按哪一类分配都一样。
    
    今天你对俄罗斯人说起“125克黑面包”,那么他的反应一定是列宁格勒保卫战。125克黑面包几乎可以和列宁格勒保卫战画上等号。在德军重兵围困列宁格勒的最艰难日子里,列宁格勒的平民每天所能得到的唯一的食物,就是这125克掺锯末的黑面包。
    
     俄罗斯人记忆中排队的人群在一个高高的柜台窗口里领取125克黑面包的画面,那个场景就像是在银行领取巨款一样紧张和凝重。
    
    列宁格勒人民遭受饥饿和寒冷的严重痛苦。看到一辆载着襁褓包着的孩子尸体的雪橇被孩子的母亲拖往墓地已经是件很平常的事情,有时甚至会看到她因为拉雪橇耗尽体力而倒在她的婴儿身旁死去。
    尽管有卡车队自杀性地通过拉多加湖冰面行驶,但估计每天有大约3,000人死于饥饿。这些卡车在夜间沿着标记出来的路径行驶,承受着德军大炮的火力,几乎每夜都有一辆车滑进冰窟并被吞没。
    公共汽车没有燃料,房屋内也没有电热,古老的烧木材的炉子被从废物堆中找出来,许多人只能靠燃烧他们的家具取暖。人们还遭受营养不良带来的疾病。
    坏血病盛行。那些排上数小时队伍等候经常不会到来的面包的妇女厚大衣下面掩盖着因饥饿而肿胀起来的肚子。
    面粉被和锯末混合起来。强壮的人冒险经过漫长而危险跋涉来到冰冻的田地里挖掘土豆。随着列宁格勒长期遭受极度的痛苦,出现了有关吃人肉的流言。
    
    
    当列宁格勒900天地狱般的日子结束的时候,城市付出了80万平民被饿死、冻死的代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30.10.2013 15:12:09 | 只看该作者
   战时西方共向苏联提供448万吨食品,包括:
      小麦、面粉1154180吨
      糖672000吨
      肉类罐头782973吨
      香肠、动物油730900吨
      植物油517522吨
      奶粉、蛋粉、奶酪和其它脱水食品362421吨
      其它食品61483吨,食用碱9000吨。
      上述食品共可折合成350万吨压缩食品,或折算成200万吨面粉,120万吨畜类屠宰量。
      
   战时西方共向苏联提供448万吨食品,包括:
      小麦、面粉1154180吨
      糖672000吨
      肉类罐头782973吨
      香肠、动物油730900吨
      植物油517522吨
      奶粉、蛋粉、奶酪和其它脱水食品362421吨
      其它食品61483吨,食用碱9000吨。
      上述食品共可折合成350万吨压缩食品,或折算成200万吨面粉,120万吨畜类屠宰量。
      
      战时苏联自身农业生产:
      国家共收购70000000多吨谷物(总产量160000000吨)、5000000吨肉类(总产量8000000吨)、10000000吨牛奶(总产量 70000000吨),这些还不包括大量的土豆(土豆一直是一种高产量作物,所以并不列入计划统计范围,估计至少有1.5亿吨产量)。
    有人说美国援助苏联的粮食食品只占到苏联战时粮食总量的3%,所以不值得宣扬。可实际情况是,苏联的所谓战时粮食总产量只是统计数字的粮食产量,连土带糠加上了。(苏联解体后许多经济甚至是军事工业统计数字证明有很大水分)因为大批男人都上了前线,机械和牲畜也支援了前线。集体农庄都剩下妇女和孩子老人,使用原始的耕作方式,苏联战时粮食生产降到历史最低点,1942年的粮食产量比1940年下降了60%多。如果没有盟国援助,苏联恐怕自己就因为饥饿崩溃了。即便少量生产出的这些粮食经过层层低效率的运输到了面粉厂和饲养牲畜的牧场,再成为面包和肉罐头后还会有多少呢?美国援助的食物很多可以完全可以立即食用的野战食物,苏联天气冷,人必须吃大量肉食,苏联的肉食主要靠牲畜吃粮食产生(天气冷,缺乏牧草,只能吃谷物,所以苏联的肉食成本也高于其他国家),美国的肉罐头马上就能食用,非常方便,这不是纸面上后方多少头牛,多少口猪能相比的。西方的援助起码保证了苏联军队的温饱。
    
    苏联是二战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国,苏德战争初期其GDP达433亿美元,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6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 在盟国的物质援助下,苏联的生产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

一九三九年一月份,一斤玉米面八、九分钱,到一九四二年底就上涨到一元零五分。一九四二年,日寇先后在一些大城市实行粮食“配给”制度,配给数目极少,远远不够食用。在华北,大米白面为日寇军粮,禁止一般人食用。北平日寇配给的“粮食”是由豆饼、树皮、草根等制成的“混合面”。就是这种混合面“配给”的也很少。因而普遍发生饥饿现象,经常有人饿死。
    
    
    
    沦陷区北平高校概况
    
      沦陷初期,因燕京是有名的教会大学,美国人司徒雷登作教务长,实际是主要负责人,还同重庆教育部保持联系,燕京、辅仁的校园就成了北平的“孤岛”和避风港。一时优秀高中毕业生,纷纷报考这两所大学。特别是燕京大学院系齐全,名教授很多,“七七”事变之后,少数离开古城到了内地,而大多数还留在学校教课。还有协和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教授名医都在北平,照常上课、看病。
    
      此外原有大学里面,唯一保持原状的是北平大学医学院,因为这是汉奸汤尔和一手创办的。他参加王克敏的临时政府,出任伪教育部长;南京汪精卫伪政权成立后,王克敏的临时政府改称政务委员会,各部改称“总署”,伪教育部改称“教育总署”,部长改称“督办”,次长改叫“署长”。汤尔和改称“教育总署督办”,两个署长是原中国大学教务长方宗鳌、原西南李宗仁部属张心沛,后来一些伪政权下的“国立”大学的恢复设立,都是在他们的主持下办理的。继医学院之后,祖家街工学院、新华街师范大学、李阁老胡同女子文理学院的旧人开办了女师大,衔接的是北洋军阀的旧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30.10.2013 15:12:17 | 只看该作者
     北平沦陷后的校园生活
    
      在沦陷期间,北平几所残余的公私立大学中,无法南下的一些教授的生活,说起来真是够惨的了。当时北平有“四大贱物”之称,就是“坐电车,吃咸盐,买邮票,请教员”。别的东西都是因纸币贬值,不断涨价,而这四样都迟迟未曾涨价,所以谓之“贱物”。教授虽是“请教员”中的最高档,但其生活水准,仍是随着纸币的不断贬值而下降的。
    
      开头两三年中,物价上涨尚可忍受。以面粉为例,“七七”事变前4元不到的一袋洋面(每袋22公斤),到1939年涨到5元出头,涨幅为20%—30%;其他日用百货、副食品等,涨幅也是20%—30%左右。1939年谢刚主所写的《一士类稿序言》中说:一两年前的生活,尚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贵。我们所约会的地点,总是喜欢在中山公园上林春吃茶,顺便吃一些点心。后来上林春是吃不起了,就跑到来薰阁闲坐,有时光请他们老板买一点烧饼和面条,就当晚饭。七七事变前,北平一般都以白面粉、白大米作为主食,很少吃小米、玉米面、杂合面一类的粗粮(又叫做“糙粮”或杂粮),除非极穷苦的人,才吃所谓“窝窝头”,就是完全由玉米面捏合蒸成的食物。而在沦陷之后的1938—1939年间,大多人家就主要以小米、小米面、小米粥为主食,也就是主要改吃杂粮了。
    
     抗战后期水深火热
    
      日伪机关对一些职员每月配给半袋面粉,勉强维持活命。每月配给伪师范大学1200袋面粉,但不给大米。所以师大伙食最好的就是馒头,早起不能吃稀饭,只能吃疙瘩汤。1100多名穷苦学生,加一些职员、工友,靠日本侵略者掠夺中国农民的粮食之后施舍的这一些残余过日子。混合面蒸出窝头是灰色的,吃到嘴里如嚼花生皮等物,难以下咽。
    
      1942年下半年起,日本侵略者扩大战场,物资缺乏,伪联银券开始猛烈贬值,物价大涨,粮食极为困难。到年底,玉米面已涨到每斤1元5角,较“七七”事变前上涨20—30倍,较沦陷第三年1939年上涨11倍。
    
      乱世物价不停上涨。1943年春夏之交,农村青黄不接,粮食最紧张时,北京粮市官价:小米每石285元,玉米每石195元,高粱每石234元,黑豆每石183元。但均“有行无市,有市无货”。各粮店前柜放的都是空笸箩,按照限定的“官价”压根儿买不到。粮食都秘密藏起,通过熟人卖高价,囤积居奇的粮商都大发其财。
    
      1944年夏天,玉米面涨价到每斤5元,不久又涨价到5元8角,小米涨价到每斤6元,大米每斤22元,油每斤45元……其他物价,也同步飞涨。

后方国统区的配给制度
    抗战大后方,国民政府战时施行统制经济政策的最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形势下,顺应战前的基本思路,针对战时时局的需要,作出的最重要的政策选择。
    
     国民政府战时经济统制政策内容:
     第—,依靠外援,大量借债和发行国内公债。
     第二,垄断金融。
     第三,扩增税收。
     第四,实行专卖制度。
     第五,实行统购统销。
     第六,涨发纸币,通货膨胀。
    
    
     从好的方面来看:
     实行战时经济政策,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于与抗战有关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各环节,按照统一的计划,实行“统制”,这是国民党政府当时的唯一选择,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统制”,从工业建设到财政金融,从物资管理到外贸出口,正是利用和依靠这些统制政策控制资源,利用工业统制建成了后方工业基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摧毁沿海工业基地以迫使国民政府屈服、放弃抗战的企图。
    成功的度过抗战初期孤立无援的局面,保证了战争的基本需求,拖跨了日本侵略者。 此外,外贸统制政策在进出口方面起到了保证供需,增加外汇的作用,对抗日有重要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30.10.2013 15:13:42 | 只看该作者
     利用粮食统制政策,维系了抗战军民的最基本温饱。粮食统制政策维持了抗战军民生存的基本需要,稳定了军心民心,使国民政府的各级机关照常运转。
    
     从不利的方面,经济统制政策消极的一面,此项政策是建立在牺牲人民利益、对全民的普遍掠夺的基础上的。
     例如工业统制和限价政策制约了私人资本企业的发展,促使官僚资本主义迅速升级;田赋征实、征购、征借的“三征”政策,严重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生产萎缩,并进一步导致农村经济破产。
    
     对经济发展危害最大、对人民掠夺最为残酷的一种掠夺方式就是与实行财政金融统制相关联的通货膨胀政策。此种掠夺以全民为对象,比之实行经济统制的掠夺,在范围上更为广泛,在程度上更为深刻。
    40年后重庆方面物价飞涨,法币仅在1936年及1937年两年内就贬值了三分之一,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贬值更多。到抗战结束的1945年底,法币的发行量已经从十五亿元增加到了一万亿元,增加了六百六十七倍,也就是百姓的财富被贬值了六百多倍。
    1942年12月重庆各类主要物价指数与1937年比较,食物上涨50倍,纤维上涨76倍,燃料上涨139倍,金属上涨282倍,建材上涨103倍。导致连大学教师也过着温饱无着的生活,不过倒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日本对中国的伪钞战彻底失败,一共40亿伪钞相比千万亿的货币发行量怎么可能扰乱中国的金融,呵呵,难怪日本负责伪钞的鬼子哀痛;中国真正是个不可思议的国家。
    
    
    
    3  1940年抗战大后方四川的小学教师在饥饿线上的生活状况。
    
      他们的薪水,每年最多的是大洋券30—36元,其次是20—30元,再其次,甚至还不到10元。前两项是代表学校经费充足的高小校长及一般小学教员。他们的收入,除了这些微薄的“硬工资”以外,就没有别的了。
    
      但他们的支出呢,最低有哪几种?到底需要多少钱?
    
      在一般的学校,烟、茶、油、炭要自己出,笔、墨、纸也要自己出,衣服费、零用费、膳费当然更要自己出,其余还要应酬校董、乡人、朋友及医药用款。膳费在过去每月最高不过9元,现在却非15元不可。米价的腾飞,实在令人可怕:在抗战前每斗是1元左右,抗战后特别“六二一”大轰炸以来,就由1元、2元、3元一直升到4元5角,平均每人吃稀饭单算米钱就要9元,此外柴、盐、米、菜都涨价几倍。这样一来,教员由吃饭,转到喝粥吃番薯;由三餐不得不变为两顿,饿着肚子刻苦过活。
    
    1941年,四川省开始普遍实行“征收学米”制度。就是小学生入学时缴纳谷米,办法是:高小学生收一斗,初小学生五升。愿意多缴也可以,家境贫苦的免缴。这办法对教师们的生活,多少是给予了一点补助。“学米”的收入,差不多已够解决他们一学期吃饭的问题了,然而有家室的教师们仍旧是困苦的。那28块钱的“干俸”,如何能养活一家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30.10.2013 15:13:52 | 只看该作者
日本的配给制度
    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侵华战争,一度收益非浅,依靠东北地区丰富的矿产粮食,以及台湾的蔗糖和稻米,使日本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在1938 年达到高峰。可是紧接着,随着侵华战争已经陷入无法速决的泥潭,军费开支恶性膨胀,在国际上由于日军残酷的暴行和无限的野心而日益孤立,并引起太平洋地区的英美的警觉和制裁。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是真正为日本开启了向孤注一掷自杀式太平洋战争的灾难之门。
    。侵略成性的日本与远在欧洲的新兴扩张集团德意结盟,作起瓜分世界的迷梦,可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德意与日本在军事无法互相支援策应,只能各自为战。利令智昏成为轴心小伙伴,使日本置身为太平洋地区的英美眼里的潜在对手。
    日本之所以敢发动侵华战争,仰仗的是其雄霸亚洲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国防工业。1937年前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工业与日本相比,居于绝对劣势:经济实力方面,中国的钢产量是4万吨,而日本是580万吨;中国石油年产量为1.31万吨,日本为169万吨;中国铜年产量为0.07万吨,日本为8.7万吨。军工生产方面,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余辆,40余万吨造船能力,5万吨造舰能力。而中国仅仅只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在7.7事变前日本的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元,是世界第6经济强国,
    
      
    但是这样的数字与美国相比则是不值一提的,日美军事潜力之比,钢铁为20:1,石油超过100:1,煤10:1,飞机5:1,海运2:1,劳动力5:1,总比例为10:1。实力如此悬殊,纵有“大和魂”也决不可能取胜。
    
    
    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的说法,“对付日本唯一的办法,就是什么也不给它”。随着英美日益严厉的经济制裁,日本的战争经济与国民生活日益步履维艰起来。
    物资配给制度被提上日本国民经济的议事日程1940年7月1日本:开始对糖、火柴及其他商品进行配给,东条英机上台后宣布,从1941年起,日本开始实行粮食配给,大米实行配给制,成人每天口粮330克,各家以购粮本在指定的米店购米,并且颁发了白米禁止令,要求糙米和精米混吃。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大胜开始的,在日本人民看来,在经历了短暂的喜悦后,战争带给他们的是资源短缺、食物配给制、通货膨胀、黑市泛滥和超长时间的劳作。在这段黑暗的日子里,日本人民遭受的痛苦甚至要超过其他发动战争的民族。他们像机器人一样做着乏味的工作,忍受着折磨。然而,他们所做的一切不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都是为了让这场侵略战争继续下去。
    
    战争带给1400万日本农民的不仅仅是丧失亲人的悲痛,还有生活负担的加重。战争时期,日本农村平均每个家庭拥有100公亩的土地,但大部分农民根本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地主不断催我们,‘交租!交租!’”一位农民抱怨道,“他们轻易地拿走了我们辛苦流汗种来的大米。”农民必须通过更辛劳和长时间的劳作才能达到战前他们粮食和蔬菜的收成。
    
    在1943年以前,为满足战争需要,日本政府不断增加大米、小麦、大麦、土豆的生产配额,这给农民施加了更大的压力。而且这些生产配额从不会根据虫害、气候灾害、肥料的短缺等等导致歉收的因素而有所变化。一旦产量降低,农民们绝望地发现他们必须把全部的收成交给政府才能够满足自己的生产配额。但到战争后期,这一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许多农民私底下用自己的粮食和城市居民直接交换贵重的物品,有些人甚至在收成好的时候发了一笔小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30.10.2013 15:14:04 | 只看该作者
   豆腐”做成的衣服
    
    战时的物资匮乏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进口被封锁,日本本土惟一能用于生产的布料仅限于一种叫做“豆腐”的易碎织物,这种“豆腐”布料是用木浆和树皮混合着粉碎的废旧棉布制作的。日本的纺织业曾居世界第三位,从澳大利亚进口羊毛,从印度、美国、埃及和巴西进口棉花,但在盟军切断其海上运输线以来,由于原料的缺乏,日本只能生产人造布。起初纺织工厂曾用从被日军占领的中国运来的棉花作为替代原料,但中国的棉花纤维较短,在专为印度和美国长纤维棉花设计的机器上难以应用。最终,日本政府销毁了800万个纺锤和25万架织布机,然后命令其余的工厂不断增加“豆腐”布的生产份额,并利用破布、桑树皮和山羊毛来代替对绵羊毛的需求。由于纺织品的极度匮乏,加之橡胶都供应给了军队,木屐重新成为日本最流行的鞋,甚至被政府称为“爱国鞋”。日本国民只有在极其重要的场合才穿上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旧鞋子。
    
    回收金属运动
    
    为了满足武器生产对金属原料的大量需求,日本国内实行了严格的物资回收制度。在这一时期,城市居民做出了最大牺牲。各个城市纷纷拆除金属装饰材料,东京的金属路灯支架、铁轨、金属交通指示牌以及建筑上的各种标志牌全部被拆卸下来,就连靖国神社的铜制大门也被放倒,运到军工厂作为生产子弹的原料。日本神道教的神社献出了铜制神龛;佛教寺庙贡献出大钟和铜锣;建在横滨的日本地震纪念馆陈列着1923年大地震的纪念物,该馆一次性捐献出10吨金属,包括在地震中损坏的公共汽车和自来水管道。
    
    家庭主妇纷纷贡献出家里的生活器具,所有人都把原来的铝制一日圆硬币换成新铸造的锡币。既然日本国内已经没有用来取暖的燃料,政府官员们便纷纷拆下办公室里的暖气上交给国家。
    
    尽管这样,到1944年,日本国内的铝资源还是消耗殆尽。警察倾巢出动,挨家挨户动员人们交出金属器具,到后期更是规定每家只能留下一口锅和一只金属桶。

交通危机
    
    对许多日本人来说,每天上下班的难度不亚于前线的一场战役。由于缺乏燃料和维修更换的零部件,公共汽车、出租车和小轿车都已经彻底停运了。每天通勤上班的人拥向了城市铁路和有轨电车,但这些仅存的公共交通工具也是朝不保夕,运营次数被缩减到最少,票价也飞涨,排队等车的队伍却越来越长。许多时候火车和电车被军队征用运输军人和军事物资,这时候普通市民只能继续等待。
    
    既然公共交通瘫痪了,上班族便开始骑自行车。不过随着战事的进展,日本国内所有的橡胶都被用于军工生产,这些自行车爆胎之后便不能再使用了,而且车架也被回收炼钢。最后,没有任何办法,人们只能步行。
    战争剥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的乐趣,使他们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以前空闲时喜欢钓鱼的人再也不能在餐桌上吃到自己钓的鱼了,因为国家有新的规定,由于食物紧缺,他们要把钓上来的鱼交给军队的食堂。印刷工人被抓去充军,而纸和墨是配给产品,对战争有自己意见的作家因为严酷的文化审查制度而变得沉默,人们从此别想看到新的书籍。新书的发行量从1938年的28,138册降到了1941年的5,300册;杂志种类在1940年有1,970种,而到1944年,已经不足1,000种。
    战争导致日本国内物资匮乏,而且粮食采取配给制度,不允许用粮食喂狗。狗几乎被吃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5.6.2024 03:3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