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有容乃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将难求--四野名将录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2:59:00 | 只看该作者
黄永胜
  1927年6月的一天,一位身材瘦长的农村青年,急匆匆地来到驻武昌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亦称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的招兵处,报名当兵。负责招兵的军官,先简单地询问了他的籍贯和家庭情况,接着又问他叫什么名字。
    这位青年稍一迟疑,然后语气坚定地说:“黄永胜!”
    “哪几个字?”
    “黄颜色的黄,永远的永,胜利的胜。”
    军官笑了:“永远打胜仗,这名字好,你一直都叫这个名字吗?”
    “我在家叫黄叙全,是为参加革命军,才改了名字的。”
    “你当兵不怕打仗,不怕死吗?”
    “怕死就不来当兵了!”
    招兵军官对这个青年产生了好印象,当时部队还要继续北伐,正在广收兵员,当即表态:“好,你就留下吧。”
    以上为笔者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前辈,1997年前写的《黄永胜传》的开篇文字。
    黄永胜,1910年生于湖北咸宁县高桥镇黄铁村普通农家,读过5年私塾,1922年夏考入武昌国立张之洞学校,第二年12月辍学,回家种田,并学会编竹篾的手艺。
    1926年秋,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咸宁地区农民运动兴起,黄永胜参加农民自卫队,之后又到武汉参加北伐军。
    1927年9月初,毛泽东受中共湖南省委派遣,到江西铜鼓县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黄永胜所在的警卫团,原准备参加8月1日南昌起义,没赶上,这时正在修水,与铜鼓为邻县,团长卢德铭①应召与毛泽东商讨起义计划。起义军约5000人,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下辖3个团。卢德铭为工农革命军总指挥,警卫团副团长余洒度②为师长,黄永胜是3团9连士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00:56 | 只看该作者
11日起义,各团按计划分头行动,先后失利。由安源工人和醴陵农军组成的2团,竟全部溃散。
    军心也散了。
    3团在浏阳山区的一个小村宿营,黄永胜所在班好不容易买到个南瓜煮了吃。同连的几个咸宁老乡来了,喊着:黄永胜,走吧,不干了。
    当时,开小差、逃亡已成公开现象,连师长余洒度、1团长钟文璋等起义领导人,都先后不辞而别了。
    黄永胜说:你们要去哪儿?
    几个人七嘴八舌,都说这枪杆子扛不得了,死人不说,吃顿饭都这么难,回家随便干点什么,也比当兵清闲、享福。
    黄永胜说:在革命军当兵确实很苦,可回家那日子真就那么好过吗?再说了,咱们这些人在家时打土豪、分田地,回去后无依无靠,那些土豪劣绅能饶了咱们吗?
    又道:革命军也不会总打败仗,只要死不了,总有出头的一天。
    起义军陆续到达文家市,毛泽东在一所学校的操场上给官兵讲话。毛泽东分析了形势,讲胜败是兵家常事,只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革命就能取得胜利。又讲进攻长沙的计划行不通,现在要避开城市,到湘赣边界南部山区去发展革命力量。
    站在队伍中的黄永胜,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后来每每想起,终生难忘。毛泽东讲话通俗易懂,其鼓动性、感召力,黄永胜此生少见。
    起义军沿罗霄山脉南下,在萍乡芦溪遭敌袭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9月29日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清点人数,原来的5000来人,剩下不到1000了。
    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会议,提出部队改编的意见、方案,并公开宣布,不愿留队的,可以离队,发给路费。最后剩下700多人,编为1个团,下辖1营、3营。黄永胜被编入3营9连4班,任班长。
    几经曲折,队伍上了井冈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02:08 | 只看该作者
参加北伐军,无疑是黄永胜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所幸他入伍的是卢德铭的警卫团,这个团与众不同,从团长到基层军官,共产党员很多。这就使他有了从士兵、班长、排长、连长,一路走到共和国的总参谋长的机会。如果他去了别的师、团的招兵处,比如夏斗寅①的独立第14师,那情形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如果说参军入伍到警卫团,不无撞大运的成分,那么秋收起义后的道路,就是黄永胜主动的选择了。
    大浪淘沙。在那主要因开小差而造成的80%左右的减员中,应该说黄永胜的革命性是挺坚定的。
    18、党代表罗荣桓
    上井冈山不久,毛泽东给9连派来个党代表,戴副眼镜,挺斯文的样子,一看就是个读过很多书的人。那时的知识分子,常带有一股酸腐气,瞅人往往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但这个党代表那副近视镜片后面的目光,却让人觉得热乎乎的,一下子就把人的距离拉近了。
    又不久,黄永胜入党了。党代表罗荣桓主持入党仪式,再就其入党介绍人1排长王良。一面小红旗,上面写着“CCP”,举手宣誓,黄永胜感到很庄严、神秘,当然更有责任。
    1928年刚过新年,毛泽东亲率革命军南下遂川。途中一个大坑镇,有地主武装靖卫团200多人,前卫9连一下子冲进去。部分敌人逃过遂江,连长陈正春和党代表罗荣桓举着驳壳枪,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江水追击敌人。
    下山旗开得胜,缴获好多枪弹、被服,黄永胜说每人还缴获1挺机关枪,大家哈哈大笑。江水冰凉刺骨,衣服湿漉漉贴在身上,北风一吹,那牙齿“得得得”的打机关枪似的。
    第二天又拿下遂川县城。
    江西当局调集正规军两个团兵力,进驻泰和、宁冈新城。宁冈新城位于井冈山北麓,直接威胁井冈山根据地,毛泽东决定打掉这个敌人。
    2月28日拂晓,革命军急行军隐蔽下山,赶到那里时,敌人正在城外列队出操。枪响人冲,敌人逃进城里,关上城门,革命军开始攻城。
    黄永胜率领的4班,4人一架竹梯,有人中弹倒下,马上有人接上。冲到城下,竖起梯子,就往上爬。罗荣桓在爬城,营长伍中豪①在爬城,负伤了也往上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03:38 | 只看该作者
黄永胜没看到他们,但他知道他们在与他并肩战斗。
    革命军南下遂川,为的发动群众,筹粮筹款。
    打下遂川,部队以县城为中心,散到周围圩镇活动。9连进驻藻林镇,黄永胜掌握了几家土豪的情况,在镇北一家高墙大院门上贴张告示,限令几天内缴纳两千大洋。期限到了,土豪逃跑得没影儿,黄永胜知道土豪的长工在哪儿,抓了1个,绑上,一路吆喝着押回连部,马上松绑。罗荣桓让长工别害怕,告诉他把你绑来,是为了你的安全,怕土豪报复你。根据长工的情报,把土豪的小老婆抓来,大洋就如数到手了。
    这年冬天,4班在个隘口放班哨。一天晚上,在驻地,一个士兵抱回一捆柴火,让大家烤火取暖。黄永胜问柴火哪来的,士兵支吾一气,说是从老乡家拿的。黄永胜命令他送回去,士兵不动。黄永胜又说了一遍,士兵不但继续不动,还把柴火点着了。黄永胜火了,扬手就是一个耳光。
    第二天,罗荣桓问黄永胜:昨晚你们班吵吵嚷嚷的,怎么回事儿?
    听黄永胜讲罢,罗荣桓道:你说如果我们是老百姓,军队拿了我们的东西,我们会怎么想?这话一点没错。可我问问你,如果你是士兵,犯了点错误,班长张口就骂,举手就打,你心里又会怎样?
    一时间,黄永胜说不出话来。罗荣桓又道:我再问问你,你当班长,如果不打人,能不能把全班管好带好?
    见黄永胜面显愧色,罗荣桓说:毛委员再三告诫我们,不能用打骂代替管理教育,打骂不能解决思想问题。要讲道理,以理服人,懂得了道理,思想通了,才能自觉地遵守纪律。你回去好好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1959年,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写篇近万字的关于井冈山连队生活的回忆录,三分之二篇幅讲罗荣桓怎么帮助、教育他成长、进步。
    晚年保外就医的黄永胜,接受一位作家采访时,提到罗荣桓颇动情地说:“罗帅对我的教育,我是刻骨铭心的,终生不忘的。罗帅逝世,我是很悲痛的。”
    19、
    1933年12月下旬,第五次反“围剿”中,红一军团在永丰以南的丁毛山地区,与敌93师和美械装备的税警总团“堡垒对堡垒”,进行“短促突击”。红1师担任主攻,黄永胜任团长的红3团,又在1师的主攻方向。打了10天,前仆后继,上去下来,红3团光连级干部就牺牲了13个。战斗最激烈的一天,营长牺牲,刚提的营长又牺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05:06 | 只看该作者
  敌人居高临下,有强固工事,红军地势不利,兵力不占优势,又没有重武器,这仗怎能这样打呀?可这是“左”倾冒险主义者的决定,就得这样打。
    1934年春的广昌保卫战,由攻转守,依然是扬短避长的消耗战。黄永胜多次亲率部队反冲锋,战斗间隙还和政委邓华抬担架,往下送烈士、伤员。损兵失地,红3团伤亡三分之一。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黄永胜多次受到上级表扬,他也觉得自己指挥作战没什么失误,却从未打过那样的窝囊仗、亏本仗。
    此后漫长的岁月中,一提起广昌保卫战和丁毛山战斗,黄永胜就欷歔不已。
    长征途中的湘江阻击战,2000来人的红3团,打剩不到千人。
    红3团先后在潇水、脚山铺、夏壁田拒敌,黄永胜常到一线阵地指挥、坐镇。他身材高大,提支驳壳枪,穿一套缴获的国民党军官服装,特别显眼。敌军官就喊,抓住那个当官的,有重赏!
    营连干部推他撵他,要他回团指挥所,他不走。仗打到这份上,他知道官兵看到他们的团长和他们在一起,会是什么感觉--就跟当初他看到罗荣桓、伍中豪冲锋在前一样。
    从江西兴国出发后,作为军团主力团之一,红3团或先锋,或后卫。一渡赤水后 ,又奉命做疑兵,迷惑尾追之敌,将其引入歧途,保证主力安全。人生地不熟,要比其他部队多走许多路,补给困难,伤员难安置。赤水河畔数万敌人,随时可能与敌遭遇,有时还要故意弄些响动,诱敌来追。半个多月间,红3团几次陷入敌围,队伍被打散,与主力失去联系,详情难以细述。已知的是最终完成任务,率团归建。
    四渡赤水后渡乌江,红3团为前卫团,奉命抢占对岸渡口。两岸高山,江水流急,无桥无船,对岸有中央军1个营守备。黄永胜和政委林龙发①,隐蔽在岸边草丛中观察地势水情,决定制作竹筏,利用夜暗偷渡。1营战斗力最强,2连战斗作风最硬,就把这个任务给了2连。
    江水滔滔,江风扑面,漆黑的夜色中,黄永胜不眨眼地盯着对岸。
    长征途中,这是黄永胜最紧张、焦灼的时刻之一。追兵将至,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能否过江,脱离险境,在此一举呀!
    忽然,对岸电筒一闪一闪,2连过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06:11 | 只看该作者
登岸后,搭人梯攀上峭壁,悄悄摸近敌人,将1个前哨连歼灭。红3团主力陆续过江,全歼守敌,牢牢控制了渡口。
    1934年,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黄永胜获得一枚红星奖章①。
    前面说过,红军时期获得红星奖章的人很少。
    据说,获得这种荣誉的人,犯了死罪,可以罪减一等。
    应该说,47年后在给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量刑时,肯定会想到他们与“四人帮”的不同--他们是开国将军,是为共产党打江山的人。
    20、
    读5年私塾(笔者在20年前的一部作品中,曾说是1年),又到武昌国立张之洞学校学习1年多,在红军中,黄永胜属为数不多的有文化、又见过世面的一类。
    有这样的条件,又聪明、勇敢,战争年代曾6次负伤,只要没被击中要害,自然升迁很快。
    参加北伐军,受过比较正规的训练,执行命令坚决。胆大心细,战前认真勘察地形,研究敌情,抓到俘虏、重要人员,亲自询问。精明、果断,决心快、硬,轻易不会改变,又能根据战场变化,冷静地机动灵活行事。时间允许,常把作战部署、方案讲给部下,听取大家意见。战后总结经验教训,打好了,没打好,为什么?刨根问底,跟大家商讨。
    打土豪或作战缴获书籍,把自己喜欢的留下先看。据说,红军时期他看过《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书,看完了给大家讲。为人随和,平时和官兵有说有笑,没什么架子。行军时常和官兵边走边唠,他的马常给伤病员骑。性情活泼,和官兵一起唱歌曲小调,晚会上还演小戏、活报剧,据说还挺有模有样的。
    到一个地方驻上几天,他就要政治机关找些群众开个座谈会,了解民情社情敌情。据说,这是他在井冈山时期做群众工作时养成的习惯。座谈结束,有时还会请群众吃顿便饭,或是给点零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07:01 | 只看该作者
如此看来,黄永胜应该很适合做政治工作了。可从士兵到总参谋长,他这辈子都未与政工干部沾过边。其实,战争年代是否“改行”,好像也难言什么规律。有政委牺牲了,你是副团长,或别的什么军事干部,领导一句话,立即顶上去,你就“改行”了--黄永胜好像没有碰上这样的机会。
    黄永胜很注重军人仪表。有人说一群人中,不用看个头,哪个衣着最整洁,那就是黄永胜了。一仗下来,脸上身上汗呀土的,军装挂得烧得窟窿眼子的,到了驻地,一会儿又成“正规军”了。
    还追求时尚。拿下一座城市,有工夫,好玩的地方一定去逛逛。有人说他会工作,也会玩。1950年春玩出格了。13兵团文工团派人去香港买西洋乐器,兵团司令员黄永胜自作主张,和一位军政委换上便装,借机去香港玩了3天,被中南军区第三政委①谭政狠批一顿,并通报全区。
    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地处平汉铁路保定至新乐以西及部分路东地区,包括阜平、曲阳、唐县、完县、望都、新乐等县及定县一部。由于晋察冀军区和边区党政机关常驻阜平一带,这里就成了敌人重点“扫荡”对象。1940年9月,日军得知军区后方机关和边区政府在县城东北的神仙山里,便调集3000余人进山“扫荡”。3分区司令员黄永胜,指挥只有4个连的42团和民兵,地雷战,麻雀战,夜袭,抓住小股敌人猛打,打完就没影了。敌人进山12天,伤亡200余人,3分区仅伤亡17人。
    10月底,敌人再次进山“扫荡”,并有飞机助战。黄永胜指挥42团,利用有利地势抗击4昼夜,掩护党政军机关人员突围,自己也安全转移。
    50年后,有曾在晋察冀边区工作的老人说,后方机关转移通常都是化整为零,在山里转来转去,有时就从敌人鼻子底下跳出包围圈。那时许多地方干部都爱跟黄永胜走。这人胆大心细,遇事不慌,有办法,跟他走比较安全。
    21、
    1947年8月,8纵刚成立就赶上秋季攻势。
    为了打通锦(州)承(德)线,确保北宁线安全,9月初,锦州地区国民党暂50师、暂22师(各欠1个团),兵分两路向热东建昌方向攻进。
    国民党军在东北屡吃败仗,刚换了主将陈诚。前任杜聿明吃林彪围点打援的苦头太多,陈诚还没尝过什么滋味儿,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送上门的敌人当然好打了,遂令迎击,秋季攻势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07:40 | 只看该作者
刚升级的主力,通常都要整训两个月,8纵不到1个月就出战了。
    9月14日晨,8纵24师师部和22师1个团,在梨树沟门与左路暂50师遭遇。24师师长丁盛,急令部队抢占制高点,向敌攻击。24师主力陆续赶到,战至黄昏,歼敌千余。
    从锦西来的右路暂22师,见势不妙,拔脚就往回跑。黄永胜命令22师、23师和独1师追击。15日晚,23师在杨杖子追上敌人,立即攻击,同时以1个团迂回敌后,将其拖住。
    16日上午,黄永胜率纵队指挥所赶到杨杖子西山。察明敌情、地形,即以22师、23师分别由北、南两个方向攻击,独1师1个团由东向西助攻,1个团断敌退路,1个团和24师阻援。
    下午两点攻击,黄昏结束战斗,暂22师4500余人,只跑掉千把人。
    3天两战连捷。
    有老人说,连打胜仗,那人是越战越勇,越跑越来劲,那千把敌人眼看叫我们追上了,敌人扔的枪炮耽误事了。刚从地方部队升级主力,还有些地方习气,也是没见过那场面。那枪炮什么的到处都是,见到好枪好炮,谁不眼馋哪?一个人去捡,大家伙就都捡起来了,就顾不上敌人了,不然就把敌人“包圆”(即“全歼”)了。
    暂22师被围打之际,陈诚急令在锦州的49军增援。
    为诱敌深入,黄永胜率8纵及独1师,退至新台边门隐蔽待机。
    20日,49军两个师4个团,进至杨杖子、毛祁屯地区。而侦察报告是1个师约8000人,黄永胜就是据此进行判断、部署的。
    21日凌晨开始行动,中午对敌完成合围,两小时后发起攻击。
    敌已占据有利地势,构筑工事。其中323高地,山高坡陡,可以俯视整个战场,对攻击威胁最大。23师69团3营,在纵队山炮营掩护下,从正面攻了一下午,伤亡过半,毫无进展,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局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08:43 | 只看该作者
黄永胜让师长张德发①调整部署,改变战法,并下了死命令:今晚必须拿下323高地!
    就有点“拿不下来,提头来见”的意思。
    张德发重新部署,换上2营。2营长几天前在杨杖子牺牲了,由教导员带队攻击,张德发告诉他如此这般。这时2营还有8个比较完整的排,以1个排正面佯攻,集中全营号兵猛吹冲锋号。主力7个排,每人背上几袋手榴弹,从左侧迂回,在细雨蒙蒙中悄悄爬上山去。几百颗手榴弹在敌人阵地上连续爆炸,差不多也赶得上一个炮群一阵猛轰了,最关键的是爆炸声中那人就冲上去了。
    拿下323高地,少许改变被动局面,并未动摇敌人的决心和防御体系。在敌正面和两侧交叉火力下,各攻击部队依然进展艰难。而且,查明守军是两个师4个团,1.2万人,敌两路援军正在赶来。从锦州出动的49军26师,已经进至距杨杖子20多公里的冮家屯了。
    东北野战军进关时,每个纵队4个师近6万人,差不多赶上华北军区的1个兵团了,装备就更好了。而此时,民主联军主力纵队4万来人,纵队炮兵团,师有炮兵营。刚成立1个多月的8纵,纵队才有个炮兵营,3个师不足3万人,可以用于攻击的不过1万多,攻守比例1 1。在冮家屯负责打援的,只有24师1个团。
    还打不打?能不能打?--本书写到的名将,大都曾经面对这样的时刻。
    黄永胜毅然决定:把预备队调上来,最后一锤子。
    22日10时,下令总攻。又是战至黄昏,守军全线动摇,向东南方溃逃,被从冀东赶来的9纵堵住,1.2万敌人悉数被歼,连军长王铁汉都被活捉了。这小子原是东北军的,一口地道的东北话,装成个伙夫,混在俘虏堆里,晚上钻高粱地里跑了。
    8纵开门大吉,三战三捷,而且步步登高,改变了热河局面,一下子发展到4万人,装备也鸟枪换炮了。
    林彪挺高兴,说:这个8纵,还真有点主力样子。
    战斗到了关键时刻,有人会不停地踱步,有人会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黄永胜也想抽烟,一屁股坐在山坡上,从衣袋里掏出盒揉搓得纸团似的10支装“小粉包”:抽支烟,神仙神仙。8纵副政委邱会作和参谋长黄鹄显①见了,上去就抢。黄永胜大喊:别抢,我不是土豪呀。黄鹄显按着,邱会作搜身,一盒“小粉包”变戏法似的不见了。3个人嘻嘻哈哈滚成一团,参谋、干事和警卫员哈哈大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09:53 | 只看该作者
  指挥所距敌只有几千米,一阵炮弹飞来。1发据说口径不下100毫米的炮弹,就落在离他们不到10米处,溅起的泥土石块,冰雹样砸在身上。是发臭弹。不然,“9·13”事件后林彪的“五虎上将”,可能就缺头没尾只剩吴叶李了。
    这是拿下323高地后发生的一幕,从中也见黄永胜性情之一斑。
    22、
    1948年秋,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前,5纵、6纵(欠17师)、10纵和1纵3师,以及稍后南下的12纵,被置于彰武、新立屯以东地区,准备阻击从沈阳出援的廖耀湘兵团。“林罗刘”在电报中,命令以上部队“统归6纵首长黄赖(即司令员黄永胜、政委赖传珠①)指挥”。
    10月15日,拿下锦州后的辽沈战役,就是全力以赴对付廖耀湘兵团了。而要吃掉这个有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两个的精锐兵团,就不能让它南逃营口,或东退沈阳。
    廖兵团在黑山、大虎山一线,被10纵坚决拒止。向台安撤退又被辽南独2师截击,遂掉头东奔,25日夜在北宁线上的厉家窝棚、姚家窝棚一带,迎头又撞上6纵。
    而这时,6纵却在“林罗刘”的视野里没了踪影。
    锦州攻坚,塔山阻援,一堆一块,就那么个地方。“林罗刘”部署停当,各就各位,一声令下,你就按着预定路线、指定位置猛攻死打,把自己那明摆着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好了就行。这辽西会战就全然不同了。西进锦州?南下营口?东退沈阳?廖耀湘出沈阳后迟疑迟缓,连蒋介石都难搞清他怀的什么鬼胎。实际上,一直认为去营口才是上策的廖耀湘,在得知锦州被攻克后,这一头那一头地撞墙,乱了分寸,那心脑与脚步没协调起来,也根本不可能协调起来。
    后面将会写到林彪在电报中常说的“密息”,即截听、破译敌人电台信号,获取情报。因了这一手,林彪在解放战争中,时常越过兵团、纵队(军),直接指挥到师。有时还忽而让你向东,忽而“前电作废”,让你奔南,甚至调头往回跑。敌变我变,他情报及时呀!只是林彪的“密息”再及时、准确,也不可能全部替代在前线直接指挥作战的指挥员的分析、判断和决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2.11.2024 06:1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