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5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赏析] 中华孝道文化——第一集 中华孝道 源远流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7.3.2014 04:02: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从远古奔涌而来 ,汇细流而成浩瀚之势,经九曲而奔腾向前。

  中华孝道,任5千年时空变幻,始终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代代传承,源远流长。

  中国人把‘善事父母’称之为孝。孝,是东方人性文明的起点。孝,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对长者先贤的敬重,也是对生命之根的叩谢。

  孝,是人与兽的重要分水岭,是人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积淀在华夏儿女的基因之中,它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内。

  在华夏文明的洪荒时代,就萌生了原始意义上的敬老意识。考古发现,在北京周口店, 距今两三万年前,已从兽类分离出来的‘山顶洞人’,长者一旦死去,便在尸体周围撒上珍贵的红色铁矿粉,象征着生者赋予死者宝贵的血液,寄托着对死者的尊崇与怀念,在原始信奉中孕育了‘孝’意识的胚芽。

   天水麦积山,仰韶文化的西端疆域。每年的正月十五,天水民众都要以祖辈传下来的方式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氏。

  据记载,5000多年前,伏羲氏创立了男娶女嫁的婚配制度,取代了群婚、杂交的繁衍习俗,创立了远古先民“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的婚俗礼仪。使远古先民第一次有了家的概念,知其母,也知其父,原始家庭中“孝”的意识得以萌生。

  一束人伦之光穿透了混沌的黑障,照亮了华夏民族文明的进程。   

  古籍《史记》对华夏人文始祖虞舜的记载第一句就是:舜,性至孝。舜因此受尧传位而得天下,后人把他列为《二十四孝》第一人, 由此可见古人对孝的看重与尊崇。据此推断,中华民族孝的意识在史前时代就已经萌生。

  “孝” 字源于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金文孝字的构成,上面是一老字,下面是一子字,老护佑子,子支撑老。孝的原义为奉先思孝,现在的解释是善事父母。孝的字形体现着父慈子孝的造字本意。

  宋代理学家朱熹以传神之笔把孝字写得形神会意,一侧是人脸,另一侧是兽面。人形兽面于一体,警醒世人‘人不尽孝即为兽’。

  孝道形成之后,得以在周秦之际流行开来。其标志体现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常有孝字出现。
2500多年前,孔子的述作《孝经》是中华孝文化的开山之作,成为孝道理论化、系统化、成熟化的标志。

  这部仅1800多字的《孝经》,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内容最浅显、历代帝王题跋作序却最多、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就连孔子本人都说: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

  《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亲笔注疏的经典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所注的《孝经》。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官修正史中都立有《孝义传》,选树孝子孝女楷模,为民效仿。孔子在《孝经》中精辟而全面地表述了如何对老人物质供养、精神赡养以及生病、死亡和祭奠的原则。

  (同期)‘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弟子问何为孝?孔子用了两个字解释,就是:“无违”。孝道就是不违背孝顺父母的礼节。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弟子问尽孝难在何处呢?孔子也用了两个字回答:“色难”。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总是保持和颜悦色是不容易的。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孝道理论,提出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孝博爱主张。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与各路诸侯会盟,盟书的第一条就是‘诛不孝’。枭雄诸侯笃信:待亲不孝之人绝无忠义之心,更无诚信而言,当诛不赦。

    秦相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说‘夫执一术而万善至,百邪去,而天下从者,其惟孝乎?’。意思是说,心存孝道,善生邪去,其孝行可以感召天下。因此,民间有‘不孝者不交’之说。

  孝道箴言:心存孝道,善生邪去 不孝者不交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把孝视为立身之本,齐家之术,治国之策。孝道在古代中国畅行数千载,对人格完善,对家庭和睦,对社会稳定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

  古代王朝招贤纳士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汉代是推行孝道的高峰。东西两汉绵延四百多年,朝廷颁布的养老诏令和敬老法规始终是一脉相承。

  西汉孝文皇帝、孝武皇帝提出“以孝治天下”,并为此颁布了《孝廉律》。‘举孝廉’是一种选官制度,孝廉之人可被举荐为官。在皇帝看来,不孝父母者不可能忠君,不爱父母者不可能爱民。‘以孝治国’则成了以孝道构建政体的标志。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礼记》规定:‘高年授几杖’。这是在浙江绍兴出土的汉代青铜鸠杖,杖首为鸠鸟,杖墩为人形。现珍藏在绍兴县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

  在古代,鸠鸟被视为吉祥鸟、孝顺鸟。鳩鳥成为了一种敬老尊老的象征物,成为古代先民崇尚孝道的精神图腾。

  汉代法律规定,凡年满7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赐以鸠杖,可以走官道,可以自由出入官府,做小本生意不纳税,即使是犯了律条,一般也不起诉,不判刑。这块汉砖画像刻画的就是在官吏的监督下,役工给拿着鸠杖的老人分发粟米的情形。

  仰视这方朱漆斑驳、镏金脱落的‘国尊鸠杖’额匾,拂面而来的仍是我们中华民族崇孝尊祖的缕缕古风。

  中华孝道的核心理念是仁爱和合,成为中华文脉的源头活水,成为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民众信奉和传世国风。

  民无所信奉,国便无所支撑。国君以孝道治天下,民众以孝道为家传。

  这座千年庙宇供奉着一位传奇孝女。十四岁东汉少女曹娥,以投江救父的孝举,被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六个皇帝授以不同的封号而名冠古今。

  曹娥庙前的舜江因曹娥投江救父而更名为曹娥江。

  娥以孝为本,江以娥得名,至今潮涨落,犹闻哭爹声。

  唐朝科举中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五经可不读,但《论语》,《孝经》则为必读。欲求功名者,必须有孝行。

  在中国重庆大足石窟,至今保存着一千多年前的知恩尽孝石雕造像。

  灾荒年,一位孝子担着双目失明的父母沿路乞讨,好不容易要到了三块饼,父母一人吃了一个,孝子没有吃,而是揣在了腰间,准备着下一次要不到饭时再给父母吃。

  母亲十月怀胎千辛万苦,一朝分娩肝肠俱裂,移湿就干,五谷化血,血化乳汁。

  造像还描述了不孝子孙将在地狱遭受酷刑,以因果报应震慑忤逆之徒,以威吓不孝之子。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清官的代表。包拯29岁中进士后被任命为知县,为照顾病重父母,毅然弃官,居家七年,直到父母相继亡故,才重登仕途。在他病逝后,宋仁宗赐封谥号“孝肃”,褒扬包公是个大孝子。

    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传说中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经典范例,影响中国社会600多年。

  明朝皇帝朱元璋推崇孝悌,摒弃愚孝。洪武二十七年下诏:申明孝道,凡割股或致伤生、卧冰或致冻死,乃愚昧之徒,自古不称为孝。

  为兴孝廉之风,朱元璋还颁布了市井乡里巡夜更夫的呼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乡邻和睦,教导子孙。各安生理,莫做坏事。”

  清朝秀才李毓秀依据儒学经典编写而成的《弟子规》,是学童启蒙养正,培养忠孝品性的首选读物。

  清朝皇帝在皇宫内主持的‘千叟宴’,就是在敬老上皇帝为万民做出的范例和师表。

   当今国学风渐盛,不少成年人也把《弟子规》作为陶冶品性的必修课。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道是中华道德之源,任时空变幻,朝代更替,中华孝道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普世价值观。孝敬长辈,尊崇祖先,膜拜始祖都是中华孝道文化的范畴。在民间,百姓评价一个人的品性的首要标准依然是孝还是不孝。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在被捕的前夜,模仿父亲的笔迹写了一封训斥自己的信,目的是留给清政府看,以减轻对父亲的株连。这位愿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唤醒国人的反封建义士,同时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大孝子。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曾说:“讲伦理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不能没有孝。”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毛泽东在父母的坟前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还得承认  。’他不曾屈服任何人的伟岸身躯折腰垂首于父母的坟前。在他的心中,父母之恩‘如日之升’,父母之恩‘如月之恒’。

  邓小平声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一代伟人自比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蕴涵着多少对国家的赤子之心和对民族的大孝情怀啊!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元旦在天津养老院慰问时说,尊重、关爱、照顾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

  对多种传统文化的包容,是一个时代开明的表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是一个政体清明的标志。中国古代的孝文化曾为中华精神奠基,是中国人值得骄以示人的东方文化,是荡漾千载而不曾停息的传世国风。

  尽孝者,人性闪烁着光辉; 不尽孝者,人性中沉渣泛起。父母之恩‘如日之升’,父母之恩‘如月之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4.11.2024 16:4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