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典典典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活经验] 普通德国人的生活世界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3.2014 10:48:46 | 只看该作者
纳赫迪加尔今年35岁,是一家连锁汽车修配厂的车间主任,小小的修配厂仅有3个人负责汽车修理,2个人负责办公室,他则总管店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当然包括修车在内。


15年前,纳赫迪加尔万万没有想到会过上今天的好日子。15年后的今天,他兴致勃勃的工作,非常珍惜和满足于眼前的生活。

他不是土生土长的德国人,可是德语却是他的母语。原来他的家族在俄国女皇卡塔琳娜当政时,移民到俄国去了。

“我出生在南乌拉尔,离亚洲边界仅仅200公里远。乌拉尔河便是欧亚的边界,我曾去过边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算是去过亚洲。”

1990年,在他20岁那年,他和家人由苏联又移民回到德国来。这要感谢当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德国总理科尔共同签订的一项条约,这项条约允许德裔的苏联人离开苏联回到德国祖国的怀抱。所以他和家人及其它亲戚一共三十多人,便立即离开苏联,回到德国展开他们新生活。据纳赫迪加尔的说法,当时他们村里的人几乎都离开当地,来到德国,因为当时经济太差,大家几乎都找不到工作。

到了德国他认真的工作,这15年间他成家立业,生了三个小孩,也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全家大小健健康康的。纳赫迪加尔对此很满足。特别是他的工作,当汽车修理工,一直就是他梦寐以求的。

他说:“事实上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我来自俄国,俄国的汽车工业落后德国许多,当时我就一直渴望可以修理汽车,1990年我们来到德国,我21岁时终于买了第一部汽车。”

纳赫迪加尔因为太喜欢车,所以买了车后当场就问起卖车给他的汽车修配厂老板,可以不可以让他在那里工作,他当时纯粹只是想,这样子,他就可以每天摸到车子,和汽车为伍。这位老板并没有给纳赫迪加尔一份工作,却收他当学徒。所以他先当了三年半的学徒。1年后又考取了汽车修理工师傅的执照。在这个行业近15年中,他曾一度失业,但是他经过再学习之后,很快的又找到工作,当然还是在这个行业。纳赫迪加尔很骄傲的说,他会的技术比别人多,所以竞争力比较强,不像他的许多同事,只会其中几项。原来他当年当学徒的那家工厂内,只有三个工人,所以他必须学习所有的技术,结果当年的辛苦,换来他今天的成就。他的顾客都非常满意他的服务,一位客人说:“他做的很好,很快、可靠、而且价钱公道。”

工作虽然辛苦,他却甘之如饴。如果一定要说这项职业有什么缺点,那便是:“在旺季时我们必须不停的更换轮胎,将那么重的轮胎抬上抬下,如果到了一定的年纪,肯定会腰酸背痛,常常得到医生哪里打一针。”

他喜欢这个工作,经常工作的很晚,晚上回家还得帮太太管管小孩,空闲时间并不多。周末和休假日,他多半在家修房子。他现在的房子约有150平方米,除了水电暖气系统之外,几乎都是他和亲朋好友自己动手盖的。一来省钱,二来他喜欢自己动手,更重要的是他手巧,不管是修车还是盖房,样样在行。

不管如何忙碌,他都会挪出时间来给自己。他喜欢钓鱼。他说:“只是单纯的可以享受一下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时光,拥有片刻宁静,放松心情,从中我会得到很多乐趣。”

他多半在住家附近的西格河钓鱼,有时也远征到北海去钓鱼,这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3.2014 10:49:49 | 只看该作者
纳赫迪加尔今年35岁,是一家连锁汽车修配厂的车间主任,小小的修配厂仅有3个人负责汽车修理,2个人负责办公室,他则总管店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当然包括修车在内。

15年前,纳赫迪加尔万万没有想到会过上今天的好日子。15年后的今天,他兴致勃勃的工作,非常珍惜和满足于眼前的生活。

他不是土生土长的德国人,可是德语却是他的母语。原来他的家族在俄国女皇卡塔琳娜当政时,移民到俄国去了。

“我出生在南乌拉尔,离亚洲边界仅仅200公里远。乌拉尔河便是欧亚的边界,我曾去过边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算是去过亚洲。”

1990年,在他20岁那年,他和家人由苏联又移民回到德国来。这要感谢当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德国总理科尔共同签订的一项条约,这项条约允许德裔的苏联人离开苏联回到德国祖国的怀抱。所以他和家人及其它亲戚一共三十多人,便立即离开苏联,回到德国展开他们新生活。据纳赫迪加尔的说法,当时他们村里的人几乎都离开当地,来到德国,因为当时经济太差,大家几乎都找不到工作。

到了德国他认真的工作,这15年间他成家立业,生了三个小孩,也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全家大小健健康康的。纳赫迪加尔对此很满足。特别是他的工作,当汽车修理工,一直就是他梦寐以求的。

他说:“事实上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我来自俄国,俄国的汽车工业落后德国许多,当时我就一直渴望可以修理汽车,1990年我们来到德国,我21岁时终于买了第一部汽车。”

纳赫迪加尔因为太喜欢车,所以买了车后当场就问起卖车给他的汽车修配厂老板,可以不可以让他在那里工作,他当时纯粹只是想,这样子,他就可以每天摸到车子,和汽车为伍。这位老板并没有给纳赫迪加尔一份工作,却收他当学徒。所以他先当了三年半的学徒。1年后又考取了汽车修理工师傅的执照。在这个行业近15年中,他曾一度失业,但是他经过再学习之后,很快的又找到工作,当然还是在这个行业。纳赫迪加尔很骄傲的说,他会的技术比别人多,所以竞争力比较强,不像他的许多同事,只会其中几项。原来他当年当学徒的那家工厂内,只有三个工人,所以他必须学习所有的技术,结果当年的辛苦,换来他今天的成就。他的顾客都非常满意他的服务,一位客人说:“他做的很好,很快、可靠、而且价钱公道。”

工作虽然辛苦,他却甘之如饴。如果一定要说这项职业有什么缺点,那便是:“在旺季时我们必须不停的更换轮胎,将那么重的轮胎抬上抬下,如果到了一定的年纪,肯定会腰酸背痛,常常得到医生哪里打一针。”

他喜欢这个工作,经常工作的很晚,晚上回家还得帮太太管管小孩,空闲时间并不多。周末和休假日,他多半在家修房子。他现在的房子约有150平方米,除了水电暖气系统之外,几乎都是他和亲朋好友自己动手盖的。一来省钱,二来他喜欢自己动手,更重要的是他手巧,不管是修车还是盖房,样样在行。

不管如何忙碌,他都会挪出时间来给自己。他喜欢钓鱼。他说:“只是单纯的可以享受一下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时光,拥有片刻宁静,放松心情,从中我会得到很多乐趣。”

他多半在住家附近的西格河钓鱼,有时也远征到北海去钓鱼,这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3.2014 10:50:45 | 只看该作者
面包师傅施密茨先生,57岁,已婚,两个小孩,自己拥有4家面包店,每天还为25个学校餐厅,快餐店,或是其他机构的食堂供应新鲜面包。他当年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希望将家族的面包事业交给儿子们,最好还有孙子,并可以将这项事业发扬光大。

面包店里闹哄哄的,生意显然不错。客人络绎不绝,老板娘的脸笑得更加灿烂。店老板是57岁的施密茨,偶尔从后面的烘胚室走出来,帮太太招呼客人,碰到熟客,他还叫得出对方姓名。原来这个店是老字号,施密茨的父亲从1946年就在这里营业卖面包,1964年他才和太太将整个面包店的业务接管过来。

施密茨先生便是在这里长大的,有些街坊邻居在他们家买了几十年的面包,几乎是从小看他长大的,难怪施密茨先生叫的出这么多顾客的姓名。其实这家店70%到80%的顾客都是老顾客。因为这家店不是开在闹市区,所以主要顾客多半是左右邻舍,亲戚朋友。一位住在附近的老太太也常来这里买面包,她说:“我常常来买,大概有十八年了,但我以前买比较多的白面包,现在年纪大了,吃比较多的黑麦面面包。”

连店里的服务员也认为这家店的面包好吃,她自己就长买了面包带回去吃。她说:

“我当然喜欢吃面包,特别是这家店的。我常常下班时买些面包回去。”

其实施密茨先生不只有这个位于波伊尔的老店,他另外还拥有3个店面,一共雇用了32个工人。这个面包房每天生产8000个左右最的普通面包,另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小蛋糕、甜点等等。小面包占每天生产量的60-70%,剩余的才是其它种类的甜点。他的面包甜点除了供应4家店外,还供应给25个学校餐厅、快餐店、或是其它机构的食堂。说到面包施密茨先生便侃侃而谈,原来他是当地面包同业公会的重要干部。他说:“德国目前有约300种不同的面包种类,是世界第一多。”

不只是种类第一,德国人一年平均吃掉80公斤的面包,数量非常惊人,可见德国人爱吃面包,将面包当作主食。施密茨先生自己也爱吃面包:“我们几乎没有一餐不吃面包,比如吃过午饭后我会到店里随便再拿个面包或是小蛋糕吃,当饭后甜点。”

施密茨先生提到从事这一行的好处不只在每天可以吃到最新鲜的面包,同时可以:“我们可以用心研发出新的面包种类,我自己就曾创造出几种新的面包和甜点。我是自己的老板,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施密茨先生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曾以他的名字作为一种新的蛋糕的名字。施密茨蛋糕到目前还是很好卖。施密茨先生和太太就住在店面的楼上。他们的小孩,一个25岁另一个 29岁,两个都在家族企业中帮忙。施密茨先生希望他退休后店由两个兄弟共同主持,最好他们的小孩也可以子承父业。

施密茨先生也提到这个行业的困难时说:“要早起!” 多早呢?施密茨先生店内的工作时间分六班,最早的一班清晨一点半或是说半夜一点半就得起床,对于爱睡懒觉的人而言,这个工作自然非常辛苦。难怪施密茨先生常常找不到新的学徒。这也是这个行业的危机。施密茨先生希望在6-7年后交棒,将事业交给第三代,他希望退休后真的可以好好休息。

其实这么多年来他在德国人最喜欢的度假圣地马略卡买了一栋别墅,通常一年去个3-4趟,每一次约一个星期。退休后他打算在当地住的更久。现在的他虽然很忙,但是只要有空,偶而也踢踢足球,玩手球等,只可惜很少有空闲的时间。

问他有没有计划去马略卡开一家分店,他笑着说暂时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3.2014 10:52:38 | 只看该作者
肉商布劳恩先生,53岁、已经离婚、有3个小孩、从事这项职业38年。早年从祖父、父亲手中接过肉铺的生意,逐渐拓展规模,希望不久之后可以将肉铺交给长子经营。他感到很骄傲的是,8年后就可以庆祝该肉铺成立100周年纪念日了。

“我们的肉店成立于1913年,一直是家族事业,我是第三代。” 布劳恩先生诉说着他的家族企业。布劳恩先生的肉铺在波恩有两家分店,共聘用了三十名员工。布劳恩如今是个体面殷实的商人,其实他也是屠夫出生。诚如他所说的,1913年时他的祖父在现址开业,后来传给他父亲和他,现在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很快的继承家业。他的梦想应可以实现,因为他23岁的长子也已经入行学习当肉贩,正在瑞士一家肉铺实习。目前他最大的希望是可以保持健康,在2013年时和第4代传人,也就是他的儿子,一起庆祝家族事业成立100周年庆。

在德国,手工艺行业因为有非常悠久的传统,至今,相对于许多新兴国家如美国等,仍然非常发达。但是在历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谓的百年老店其实已经不多见,难怪布劳恩先生对自己的店史觉得特别骄傲。

布劳恩先生虽然是继承祖业,可是他仍然有一身扎实的本事,从杀猪、杀牛、分类、切块、包装、制作肉肠、制作罐头、贩卖到肉品检验,每一个项目他都了若指掌。因为他全学过而且也在每一个部门实际工作过。布劳恩先生提到全德国约有1500种肉肠和腌肉种类,在他的店中每天至少可以找到120种,而其中90%的成品是他的店里自行制作的,仅有约10%是向同行买来的。另外,店里也提供最新新鲜的肉类。

“我们每周屠宰一次,在这一天里平均杀25到28只猪和3只牛。”为了因应时代的变革,他不但贩卖传统的商品,如新鲜的牛、猪、羊、鸡鸭、以及各式肉肠腌肉,也贩卖一些快餐或是半成品,让职业妇女或是独身的人,下班后可以很快煮好他们的晚餐。除此之外,他还成立了烧烤组,协助客人举办烤肉等活动。

在传统的中国观念里,杀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布朗先生却认为:“很久以来在中欧或是整个欧洲都没有这种观念,这些动物生来就是要被人类当作食物。这是一个事实。”

在这38年的肉商生涯里他曾遇见一件趣事。有一个早上,一只待宰的牛,突然牛脾气发作,从后面的屠宰室冲过店面抢到街上去,不仅吓坏了所有的人,也将店面撞的惨不忍睹。那只牛后来是被抓回去宰了,但是大家也意外地亲演目睹了一出斗牛记。

布劳恩先生是个天生的生意人。他脑筋清楚、做事灵活,待人和气,总是笑脸迎人,难怪客人总是喜欢上门。他自豪的说,他年轻时在波恩作实习,每个月在柜台收到的小费要比实际的工资还多。70年代波恩还是德国首都,当时许多有钱的高官和外交人员都住在那里,这些人特别的大方,看到英俊潇洒、聪明伶俐的布劳恩先生服务的好,所以特别给他许多小费。当时他的月工资仅80马克,但是小费却达120甚至130马克。

其实他不只生意手腕高,做人也和气公道,难怪一个屠宰师父形容他:“布劳恩先生呀,是一个好小子,作了很多的事,对属下也很公平,是一个很棒的老板。”

布劳恩先生曾经有过一段婚姻,如今是单身。他白天在店里忙里忙外,晚上则喜欢美食美酒。吃尽世界美食,喝尽世界美酒后,他表示满意他的生活。如今只等待儿子接手事业,他便可以轻松潇洒的过日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3.2014 10:53:39 | 只看该作者
农夫克莱恩先生,70岁、已婚、有一个儿子、2个孙子。当了一辈子农人,退休后仍过着和以前一样的生活。他的座右铭是,人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步伐。

70岁的克莱恩先生每天一大早便带着狗去果园巡视。克莱恩先生的果园有20公顷大,主要栽种的是苹果。2000年他65岁时,正式退休,将农场的管理权交给儿子,但是他退而不休,每天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当了一辈子农夫,不习惯静下来没事干的日子。

克莱恩先生14岁时接受3年的农事训练,先学耕作,然后学园艺,通过师傅考试之后,才正式成为农夫。当农夫对他而言,是理所当然,因为他的家庭世代务农。所以他结业之后就回家帮父母耕种,只是当时他们以栽种甜菜,谷物和蔬菜为主,甚至养了10头乳牛。几十年之后,克莱恩先生和他的儿子只栽种苹果一种作物。

这个改变和德国以及欧盟的农业政策有关。因为德国百分之65的农产品是进口的 ,只有百分之35是自己生产的。进口的农产品价钱非常低廉,所以德国本身生产的许多农作物便失去了竞争力。不得已之下,克莱恩先生70年代先放弃了种植蔬菜,后来又放弃梨子的栽种。从1990年起只剩苹果一项,因为此地的苹果比起德国其它地方的苹果早熟2-3个星期,在市场上可以抢得先机。

克莱恩先生虽然是个农人,但是有灵活的头脑,认得清时代的变化。他强调要跟着市场走,要多自我学习、自我充实。他说:“我们应该要一直学习,直到退休为止。不然我们会变老变僵化。这个道理在企业也一样。企业要革新,要投资,使得企业可以在市场上站得住脚。”

不断的学习,不停的调整步伐以及经营策略,使得他今天可以坐拥20公顷的果园。当年他的父母虽然曾经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耕地,但是二战之后,他们一切从零开始,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奋斗才有今日的局面。如今他将事业交给了儿子,自然希望将来有一天孙子也能继承事业。他有2个孙子,分别是3岁和13岁,作为孩子的祖父他当然对小孩有期望,但是他不知未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他也不大奢望孙子会继承家业。

“作农民的好处在于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克莱恩先生说。克莱恩先生口中所指的自由是:可以决定自己想栽种什么作物。但是,克莱恩先生也承认,这项自由越来越受到挤压。为了因应市场的机制,他的经营不得不让步作些修正。

当农人的另一个缺点是工作时间太长,据克莱恩先生的说法是:此地的农人平均每周工作60小时,有时还更久,必要时整个周末都得工作。这比起德国的平均时,一周38.5小时,确实多了许多。难怪时下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项职业,也难怪克莱恩先生没有特别的嗜好或休闲活动,因为他根本没有闲暇时间。旅游,勉强可以算是他的爱好。他自豪的说,他几乎走遍地球上每一洲,甚至去过日本,就只差中国没去过。

退休后的日子和从前没有太大的差别,唯一的差别是他搬出农庄,和弟弟在父母留下的土地上盖了新房,比邻而居。他每天还是去农庄走动走动,只是时间比以前稍微短了一些。如果有时间的话,他希望多看点书,多出去旅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3.2014 10:54:55 | 只看该作者
古董商布兰德先生,65岁,曾结两次婚,目前单身,有一个女儿,一个孙子,经营古董店已33年。喜欢一身黑色西装,不顾医生警告,一天仍抽上40根烟。热爱文学,音乐和艺术。14,15岁就决定了经营古董店的计划,32岁毅然决然放弃汽车业的高薪,来实现他的愿望。多年以来乐在其中,终生不悔。

布兰德先生一人静静的坐在店里看书,一只英国老挂钟滴滴答答的声音和一屋子云雾缭绕的烟,陪伴着他。一整天下来并没有多少客人进到店里。他的店就在波恩的闹区里,外面闹哄哄的,里面倒是出奇的静。一扇玻璃门同时隔开了新旧两个世界。原来布兰德先生经营的是古董店,他完全沉浸在优雅精致的过去美好世界,不理会外面的喧扰。布兰德先生其实不是没有烦恼的,他眼见生意越来越差,心里不是不急,而是知道急也没用。

布兰德先生开店已经有33年的历史。60 年代到80年代是这个行业的兴盛期,当时光是在波恩城就有大约30家古董店,如今只剩3-4家店。他自豪的说,他有他的经营方针,因此可以屹立不摇。他的经营方针是:“我的秘密是东西要好,价钱要公道。”

店里卖的东西主要是: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家具,从桌子到柜子都有,另外有银器和绘画。他手头经常保持大约500件古董代售,如果顾客有特别需要,他也可以帮对方寻找。他的货主要来自大盘商的供应,当然也有私人将先人遗产或是家中宝物拿来他这里脱手。因此他必须要识货而且熟悉行情,因为古董并没有一定的价钱,讨价还价的空间很大,东西好坏之间差距很大。他如何养成他鉴赏和判断的能力?做这一行得先受什么样的训练?

他本人学的是做生意,因此并没有学院派或是其他的特殊训练。但是他认为,重要的是,要真心喜欢这些古董,多读,多看,多听,多与人讨论。布兰德先生原先是做汽车买卖的,赚了钱才盘下这家店面。那一年他才32岁,新婚不久,有个小孩,太太坚决反对他放弃原先收入非常优渥的工作,投入一个风险如此大的行业。问他为什么毅然决然放弃高薪,不顾太太的反对,投入这一行,他说:“如果我当初留在汽车业,我一定会赚更多钱,拥有更多权力,但是我想要独立工作,想当老板,而且我一直就想开古董店,这是我的愿望。我想,每个有理性的人都想自己当老板。”

其实布兰德先生14,15岁时就对古董产生兴趣,这

就是他理想的职业。但是因为投这一行需要有雄厚

的资金,所以他先工作多年,存够钱,才转业。当

时他的前途一片光明,家人甚至希望他能接手一家

亲戚的企业。放弃一切值得吗?他说:“这一行的

精彩之处是可以坐拥这些古老而美好的事物,第二

个有趣的是,我的顾客群中80%是受过高教育的

人,和他们谈话,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他的顾客群是哪一些人呢?医师,律师,记者,政

治人物居多。不只是高知识分子,而且是高收入

者。如果有年轻人想效法他当年的精神,自行创

业,而且做的是古董商。布兰德先生的建议是:算

了吧!原因是:目前经济不景气,大家没钱买古

董。当全德国的古董店的数量急剧下滑之时,现在

进入这个行业是完全没有希望的。

这33年中,布兰德先生曾经被骗过,也曾经有过美

好的回忆。有一次,他碰到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东

西,因为太喜欢了,所以不小心买贵了。不久有一

个客人也很喜欢他买下的东西,他原先舍不得,后

来因为对方太喜欢可是又出不起高价,所以他干脆

原价卖掉,不加一毛钱。结局是:大家不但满意而

且都很幸福,快乐。

布兰德先生已经不再年轻,今后怎么继续他的事业

呢?他有一个女儿,但无意接手他的事业。他说:

只要他还支持得住,他就会继续经营下去。前几年

他还去打打高尔夫球,更年轻的时候,他是网球

迷,自己打,也喜欢看。如今全身都动过手术,只

能在家看看书,听听音乐。布兰德先生这一生潇洒

自在,求仁得仁。说完话,他又回到他吞云吐雾的

一人世界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3.2014 10:56:11 | 只看该作者
查票员道穆尔斯先生,42岁,与女友同居多年,有一个女儿,在这行工作13了年。为人机智灵敏,多年的查票行动中不曾真正受伤,和同事相处融洽。

在66路的电车上道穆尔斯先生正忙着查票,他是波恩城市公用事业局的职员,任务是在公共汽车,地铁,有轨电车上检查是否所有的乘客都打了票。在波恩搭乘市内的公共交通工具并不需要先打票才能上车。乘客通常先上车,然后在车上自行打票,如果有人不打票存心坐黑车,只要没被逮到,就不会出事。因此有不少人存着侥幸的心理,硬是逃票。道穆尔斯先生就是这些人的克星。

道穆尔斯先生从事这项工作已经13年。他满意现况。他说: “这项职业的好处是,大部分的乘客对我们都很友善。我可以常常可以和人群接触,每天有新鲜的空气,同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

当车票检察员并不是道穆尔斯先生本来的梦想,他原先想在建筑师事务所当绘图员,但是因为读书时学校成绩不够好,所以没有实现愿望。几年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波恩城市公用事业局招考查票员,于是去应征,后来受到录用,留任到现在。这项职业多少有一些危险性。比如93,94年时,他曾经碰到一件意外。他和5,6个同事在出勤时,逮到3个男人坐黑车,结果遭到强烈反抗,其中一人拿出喷雾器对着他和同事的眼睛猛喷,双方后来动起手来。还好因为人多所以很快就将这3人制服,警察也在2,3分钟内赶到,接手处理此事。但是所有的同事多多少少都因此挂了彩,警车将他们一一送到医院,其中一名同事眼睛受到严重灼伤,因此住院好几天,他自己则在冲洗眼睛后就返回工作岗位。

道穆尔斯先生和他的同事并没有特别受防身或擒拿的训练。但是公司会经常提醒他们注意安全。他提到这项职业其实不危险,女人也可以做,而且女同事的加入很重要。他说: “我们真的很高兴有女同事,因为他们可以帮很多忙,有时当女乘客坐黑车想逃跑时,就需要女同事去制止。”

道穆尔斯先生提到这个工作不好的一面是:“真的有些人就是存心逃票,有些坐在旁边的乘客在发生争执时不但不帮我们的忙,反而站在搭黑车的乘客的立场,指责我们,虽然我们才是对的。这是不好的一面。”

每天每个查票员究竟可以逮到多少人呢?道穆尔斯先生说,平均约5到8人。有时多有时少,这些人来自不同的阶层,从事各种职业,各种年龄层的人都有,有男有女,有德国人也有外国人,很难说是哪一种阶层的人特别喜欢搭黑车。

他们可以分辨出那一些人没买票吗? 他的一名女同事说: “从外表不大容易辨识出来,但是我们感觉得到,这些人会坐立不安,不自觉地低下头去,一副恨不得藏身起来的样子。”

道穆尔斯先生认为,虽然有人不守法,爱贪小便宜,但是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的成员还是奉公守法。尽管如此,波恩城市公用事业局的发言人温特卫普还是呼吁大家: “宁可付个1,3欧元买票,就可以省去被查票员逮着时,付40欧元的罚金,更可以避免在众目睽睽下被逮到的窘迫场面。”

其实波恩城市公用事业局2000年,2001年,平均可以逮到6000个坐黑车的人。去年这项人数突破3万3千,主要的原因倒并不是因为失业率高,大家没钱买票,铤而走险。真正的原因是查票员的行列中加入了新的生力军,有70名业余的便衣查票员立下了辉煌的汗马功劳。

道穆尔斯先生虽然没结婚,却是个好先生,好爸爸。他和女朋友同居多年,有个女儿快12岁了。他平常帮忙作家事,吸尘,洗衣,采购,倒垃圾,接送小孩。他强调,除了不会烧菜之外,几乎所有的家事他都做。特别因为他有时上晚班,白天在家时间长,有足够时间照顾家庭,还可以去银行或公家机关办事。这也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好处。闲暇时, 他每周一和公司的足球队去踢足球,此外他喜欢看有关足球和赛车的电视节目。他也和其他德国人一样常出国度假。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去中国旅行,因为他的女朋友已经说了好几次,要去看中国长城。道穆尔斯先生对于短波不太陌生,在旅行中曾经用过,他说 “在度假时,我曾经带过小型的短波收音机出去,那时我听过短波。对的,我是听德国之声。”(邱璧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3.2014 10:57:00 | 只看该作者
足球教练哈根先生,33岁、未婚、波恩大学体育系毕业。9岁开始踢足球,7年来在不同的球队当过教练。他认为中国足球员踢球时可以再强悍一些。如果有机会的话,他还想去中国去训练足球员。
[年轻的足球教练哈根先生]

年轻的足球教练哈根先生

在一座位于波恩市凯瑟尼赫区的社区足球场,球赛就要开始了。球员们都显得很有信心赢得今晚的比赛。他们说:“我想我们会赢,我们的实力比对方强,最近又加入了几位好手,我想我们会以2比1或是3比1赢对方”。“因为我们是一只好球队,我们应该会赢。”

哈根教练的球员们个个信心十足,他们不但对自己有信心,也对教练哈根先生的领军有信心。哈根先生是波恩幸福女神队的教练,全队有18名18岁的年轻球员,虽然打得是区域赛,层次不是很高,但是球员个个神抖擞,战斗力旺盛。这一晚的比赛哈根先生的队伍果然一2比0赢了球赛。

哈根先生自己从9岁开始踢足球,一路上来成绩不错,可惜20岁那年膝盖曾经严重破裂,从此无法全力踢球,只好转型当足球教练。他从不放弃足球场,因为足球一直是他的最爱。到现在他除了靠足球为生之外,闲暇之余,自己还参加球队,踢着玩。足球对他的意义是:“在足球上我学到很多,对我个人的成长也很有帮助。我本来很害羞,但是在足球上我找到了自信,害羞的毛病也没有了。通过足球我有机会去南非工作,认识另一种足球文化,认识当地的人。这是另一种收获。足球是个球队运动,队员之间必须互相合作,球员的成绩是属于球队的,而球队也协助他有好的成绩。再说,足球这项运动要求一个球员,在动作上要完全投入,精神上也是如此,比如经常要求对快速来球做出迅速的判断。”

哈根先生在大学时读的是体育系,专攻足球。这几年来他已经考上丙等和乙等足球教练的执照。也因为拥有乙等教练的执照,他得以通过甄选,在2003年时被派到南非去训练当地的足球教练,半年之久。2004年又去过2次,每次1到3个月。这些海外经验对哈根先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哈根先生从此对海外的足球有更多的了解,而且不排斥到海外,比如中国,去教足球。他对中国足球的看法是: “也许这些足球队员应该要更强悍一些,我听说他们的技术不错,但还可以加强体格。中国有足够的人才,特别重要的是中国人对足球有极大的热情,而且愿意学,因此我非常看好中国的足球。假以时日他们可以在区域中和日本和韩国对抗,最后他们绝对可以打到欧洲,打到世界杯来。”

他是如何交到球员的呢?成绩比纪律重要吗?他说: “两者一样重要,没有纪律就没有成绩,足球是一项团队的运动,没有人可以不靠别人自己进球。如果想要打得更好,先决条件就是要守纪律。”

提到德国式足球与南美甚至是非洲的不同时,哈根先生认为,德国式的足球看起来虽然不如南美或是非洲的球队好看,好玩,因为他们的花招多,节奏快,有时甚至为观众而表演,但是德国式的踢法却是扎扎实实地,不花俏,有纪律,有结构,有战术,所以他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更重要的是,德国足球事实上证明是很强的,也因此往往得到好成绩。他分析说: “在美洲和非洲,人们从小在比较强的节奏和音乐中成长,所以球员在球场上奔驰就是不同于德国人,对待球的方式也不同。对球的理解也不同。可能因此比较好看。但是在德国的风土人情不同,德国队只要保持它自己的特色,而且既然有好成绩,就表示这种方式可行。我一再强调,这是球队运动,每个人都要努力合作,有纪律,这也很重要。”

哈根先生目前到处兼职当足球教练,他最大的希望是可以赶紧找到全职的教练工作,继续用自己所学的东西,完成他的足球梦,他也很乐意为中德足球交流作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3.2014 10:57:55 | 只看该作者
幼儿园老师普莱克尔小姐,27岁、已订婚、晚上还在进修、入行4 年。她年纪虽然不大,志气很高,希望改变大家对幼儿园老师的看法,并且多尊重这项工作的专业。她愿意当幼儿园老师并不是单纯因为喜欢小孩,同时也认为教育小孩是一项神圣的使命。

普莱克尔正在和小朋友讲话,她是波恩一家公立幼儿园的老师。幼儿园共有92名3岁到6岁的小朋友,9位老师。小孩可以从上午7点上到下午4点半。她负责:上下学时帮忙招呼小朋友、协助上课和设计课程。她强调说:“我们在设计课程时,非常注重小孩的想法,我们会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视他们的反应来编撰我们的教材和调整教学方式。

的确,按她的话说,这个幼儿园的教学目标是,“我们希望培养小孩自己行动的能力。我们希望他们可以有效学习,变成有自信的人。

比如老师会教小孩自己绑鞋带,自己搬桌椅,吃完东西自己收拾东西,能做到的要尽量自己动手做,不可依赖旁人。”在这里,“老师虽然保有他们的权威,但是我们很尊重小孩的看法,我们尊重他们也希望他们从小学会尊重别人。”

在德国的幼儿园内,小朋友主要在学习基本的生活能力以及认识并学习社会基本的规范和德国人的价值观。小朋友在园区内也唱歌、跳舞、做运动、郊游或是校外教学,就是不学识字写字算算数,当然也没有外语教学或其它为了进入小学所设计的预备课程,这一点和整个亚洲甚至美国的情形大不相同。

普莱克尔在正式就业前去过美国待了一年,住在一个美国家庭,帮他们看小孩,以换取她的食宿。美国式的幼儿学前教育没有说服她放弃德国式的原则。普莱克尔支持这种做法,她觉得学习生活的基本能力和正确态度比学习知识重要。她目前还在进修,读的课程是如何协助行动有问题的小孩。什么原因促使她踏入这个行业?是因为她特别喜欢小孩吗?普莱克尔说:“中学毕业后我到处找出路。因为我一直喜欢心理学和教育学,所以希望从事这个行业,因为这些学问在幼儿园内都用得到。”

在实际工作4年后,普莱克尔认为这个职业的好处是,“在这个行业里永远不会无聊,小孩在成长,自己也跟着成长。另外就是可以接收到许多信息,有许多进修的可能性。”

如果一定要抱怨的话,就是薪水太低而且没有提升的机会。而且这个职业在这个社会不是太受到重视,普莱克尔希望可以将幼儿园老师的资格提高到大学毕业程度,她认为这样才能受到更多的重视。而她自己也在不断的学习,虽然这进学习无法让她加薪或是升等,但她中心希望能知道更多,帮助更多的人。

普莱克尔因为还在进修,所以没有太多闲暇时间,只能周末时做做运动,和朋友出去玩。普莱克尔已经订婚,但是目前还没有时间也没有计划结婚,她最近的计划是赶快结束进修的课程。年轻的她充满了信心,希望为这个行业争取更多的认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3.2014 11:5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1.11.2024 12:2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