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0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藏传佛教「金刚」意涵非佛之正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6.2.2015 19:5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藏传佛教「金刚」意涵非佛之正法

「金刚」一名词,在古印度湿婆沙克蒂教派中,泛指以行男丶女交会之事所产生之能量或力量者。而在石海军《爱欲正见》一书中说:「《梨俱吠陀》的一首颂诗上说起:『众所仰望的因陀罗用他的闪电,用他的金刚杵从黑暗中托出它们(雨水)』(i.33.10)。《梨俱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这句诗中的金刚可说是最早出现的,诗中的因陀罗是印度吠陀时代的天帝,闪电一词也就是金刚。佛教密宗(作者注:藏传「佛教」)使用『金刚』,最初的意义在於,他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触即发和不可抗拒的力量,这是『金刚』的一层含义。……在西元七世纪时,玄奘就发现一些寺院热衷於魔幻般的超长力量。不过,金刚一词最重要的意义,不在於『闪电』或『霹雳』。……从隐喻的角度,佛教密宗(作者注:藏传「佛教」)很自然地也会将这句诗看成是对性行为的描述,如此一来,金刚也就等同於男根了。」(《爱欲正见:印度文化中的艳欲主义》石海军着,百善书房,2009年9月初版一刷,P133-135.),所以藏传佛教也就直接承袭了此论点,而广以弘传双身法教义。

然而佛教经论所阐述的「金刚」义理泛指法界实相真实心第八识如来藏。(《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卷1云:「何谓金刚?答言无能截断者,以故名曰金刚。佛不可议,诸法亦不可议,以是为金刚。佛言:何所为金刚者?文殊言:胜诸法故。佛者法法之审故,是为金刚佛。以何因为金刚?则答言:所有丶无所有,一一求之无所有,故曰空。空者是佛,以是为金刚。一切诸法皆佛,依无所依是故金刚。何缘是为金刚?则言无所依者无所近,是故为金刚。」CBETA, T12, no. 356, p. 238, a2-12)

「金刚」者系指坚固不可被破坏,法界中没有任何一法可替代或毁坏祂的缘故,所以称这个不可被毁坏丶替换之法为金刚。佛教用此「金刚」之譬喻来形容如来藏─空性心丶无心相心丶非心心……,祂不取六尘万法,无可取代,无可摧毁。因此性无可毁坏犹如金刚,即使集百千万亿诸佛之力亦无法毁坏祂,所以称指「金刚心」坚固无比,能破常见外道以见闻觉知心为真我者,能破断见外道以一切法皆空无了不可得,无因无果,死後堕於灰飞湮灭空无所有者,能破如是等邪说谬论。

世尊说第八识为金刚心,是因第八识体性常住不坏,亦无人能坏之,称谓金刚;佛法中之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又名「心王」丶「涅盘」丶「本际」丶「真如」丶「阿赖耶识」……,其体性不生不灭,常无变异,性如金刚故。为什麽会有这麽多种名称呢?是因为,依据如来藏种种的体性功能而施设不同名称,例如:强调如来藏的真实如如体性时,称为「真如」 (《佛说不增不减经》卷1:「舍利弗当知: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者,此法如实丶不虚妄丶不离不脱,智慧清净真如法界不思议法,无始本际来,有此清净相应法体。舍利弗!我依此清净真如法界,为众生故,说为不可思议法自性清净心。」CBETA, T16, no. 668, p. 467, b25-29);强调如来藏的法界实相体性时,有时只简称为「法」 (《维摩诘所说经》卷2:「『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法名无染;若染於法乃至涅盘,是则染着,非求法也。法无行处;若行於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应无所求。』说是语时,五百天子於诸法中得法眼净。」CBETA, T14, no. 475, p. 546, a15-27);强调如来藏於法界中之虚空无为体性时,称为「空性」 (《大宝积经》卷119:「佛言:『此经赞叹如来真实功德,应如是持。说不思议十种弘誓,应如是持。以一大愿摄一切愿,应如是持。说不思议摄受正法,应如是持。说入一乘,应如是持。说无边谛,应如是持。说如来藏,应如是持。说佛法身,应如是持。说空性义隐覆真实,应如是持。说一谛义,应如是持。」CBETA, T11, no. 310, p. 678, b17-23);强调如来藏含藏一切种子的功能时,称为「藏识」;当依前八识功能区分而言,称为「第八识」;强调如来藏的不生不灭功能体性时,称为「涅盘」;强调如来藏的不来不去功能体性时,称为「如来」;第八识如来藏还有无量无边的种种别名,是故佛依据第八识如来藏的种种功能体性,而施设种种名称,其实均指此同一个心体。 (请参考《真实如来藏》正智出版社,平实导师着)

佛经上说:金刚心如来藏即是无馀涅盘之本际,蕴含一切世间及出世间之一切法种智慧;未有世界时早已存在;世界坏灭时也不灭除;因有情之根本心如来藏体,以及所蕴藏之无量无数种子故,出生了五阴丶十二处丶十八界法,辗转而生一切凡圣万法,显现出种种出世间之无为法。由此因缘故,说法界实相即是众生本具之自心如来藏,而成佛之道的首要即是证悟――找到自己身中的如来藏心。诸法实相体性是离见闻觉知,不了知六尘相;而意识心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3:「意丶法为缘,生於意识。」CBETA, T19, no. 945, p. 117, a25)的功能可了别法尘及五尘细相,有思虑丶分析丶推理等功能。前五识现起时,意识同时现起,故称五俱意识 (《成唯识论》卷7:「五俱意识助五令起,非专为了五识所缘,又於彼所缘能明了取异於眼等识故非无用;由此圣教说彼意识名有分别。」CBETA, T31, no. 1585, p. 38, b28-c1)。又例如睡觉作梦,此时前五识断灭,而意识还存在来觉知梦境法尘,而称为独头意识。故说能觉知六尘之心就是意识心,所以称为意识觉知心。藏密学人等六识论者,就是以这会断灭的意识觉知心当作实相心─如来藏,是严重错解佛法真实义。
然而藏传「佛教」所说之「金刚」意涵,不论系指印度教沙格蒂派之不可抗拒的能量,或是无上瑜伽双修性行为中的男根,都与佛经典中所直指不生不灭的「实相心——如来藏」相违。当代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也说:「《无上瑜伽续》的殊胜深奥处,在於它不仅说明粗意识层次的修行道,还说明最细意识层次(明光的基础自心)的方便道。如果你能够转化明光的基础自心为修行道,你就拥有非常强力的工具。」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郑振煌中译,《西藏佛教的修行道》,财团法人台北市慧炬出版社,2001.3初版第一刷,页34。)藏密学人从其祖师莲花生到後代的达赖喇嘛,都想以「无上瑜伽」大圆满的双身法修行方式来证悟世尊弘传的「明心」境界,然而不管他们的**技巧再好,也都只是徒增彼等淫欲贪爱,而落入会生灭的意识境界中。所以藏传「佛教」金刚之义,本质乃是有为生灭沦堕之法,实不堪名为金刚。又藏传「佛教」所说金刚心是以观想所生之明点与物质明点(精液)作转化,让意识一念不生,这并非是佛说常住不坏的第八识心,不是有情法界的根本;修行的乐空之法也非未修之前即已常现不断,非如第八识之「不论修与未修,悉皆常住而现行不断」;且淫乐第四喜中之觉知心意识,既然非如第八识阿赖耶之恒常不断,遍一切时丶遍一切界丶遍一切识丶遍一切地,故不应名为金刚。既然藏传「佛教」如实的承袭印度密教淫乐生灭法为其理论中心思想,所修之行门亦完全依於印度密教内涵而行丶而修丶而证,这样的立论及修行法门截然与世尊所弘传之正法相违,当然不应名为佛法,并且彼所指的「金刚」皆是缘生缘灭之法,当然也不应称为金刚。

佛法中的金刚心如来藏无相,是离见闻觉知,与六尘不相应,所以不会有光明相,也不会觉知六尘。但藏传「佛教」却把无上瑜伽密法修炼境界净化後之意识心,当作是第八识如来藏,认为此光明灿烂的觉性非物质法丶是空性,说此意识心是恒古以来即是如此,是空明无染,说祂永世不灭,可显现无碍。但此说词与世尊所传之法有相异处:

(一)丶如来藏「无相」,藏传「佛教」所述的觉性「有光明相」。

(二)丶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藏传「佛教」所述的觉性「有觉知性」。

我们从藏传「佛教」祖师莲花生所传授之法论述中查明:「当下的觉性顿显空明,这便是大圆满见。」 (《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 第20页  莲花生大士作 刘巧玲译  诺那华藏经舍金刚赠经会 出版)。他说觉性是永世不灭的常住法,是光明无染的那一念,此念确实实有;观察此觉性之法,是清除过去之念,以定为首,安住於当下心境,不造作,以平凡无奇的纯粹觉照,唯见明空之境,此觉空明无染,非由他生,真实无杂,明空不二。莲花生认为这就是观察实相之道。

然而,如来藏无念亦无所念,能念的心即有觉观不是如来藏;能念之心丶观照之心都是落入意识觉知心思量范畴,都具有生灭性。如果纯粹觉照,唯见明空之境,无任何观行者存在,那又是谁能看见明空之境?如果有能见明空之境者,显然就是有观行者存在。因此,莲花生此论述根本是自相矛盾。又如有明空境界存在,光明相境界即属蕴处界所摄,而蕴处界是生灭法,明空境界也应该是生灭法,既是生灭法,觉性也应该是生灭法;如果明空境界不是蕴处界所摄,那麽非蕴处界所摄之法只有无相之如来藏,显然明空境界不是无相之法,因此,明空境界定是属於蕴处界所摄,是生灭法。既非永恒,亦非受造,那一定是因缘所生法,不应该称为真实法。

佛法中之「境界」乃是意识觉知心了知六尘万法不同境界;意识是意法为缘之因缘所生法,《杂阿含经》卷9云:「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丶法因缘生故。是名比丘眼识因缘生,乃至意识因缘生。」(《杂阿含经》卷9: CBETA, T02, no. 99, p. 57, c20-22)而觉性是属於意识心的功能,当意识心了知空明无染的境界时,如不返观自己而无观者存在,只剩下意识心纯粹的觉照了知此空明无染的境界,当然也是因缘所生法。既然是因缘所生法,就不可能是恒古存在丶永世不灭,就更不可能是实相。然而觉性是因缘所生法,并非实相,故悟此本来觉性者,当然也就无法成就无上佛果。所以祖师莲花生所述的觉性与佛法的如来藏体性是截然不同。藏传「佛教」的觉性体性不符合佛法的如来藏的无相丶离见闻觉知丶不与六尘相应等体性,因此说此觉性是非真实法丶是非永恒;藏传「佛教」此觉性论述是自相矛盾,不解佛之正理。

佛教的成佛过程经历时劫久远,也倍极艰辛;佛法中有五十二个阶位的修学次第(十信丶十住丶十行丶十回向丶十地丶等觉丶妙觉),十信位主修对於三宝的信心,十信位的满足需历时一劫到一万劫,端看个人的根器;十信位满足以後,开始修凡夫菩萨的六度(布施丶持戒丶忍辱丶精进丶禅定丶智慧),分别为初住位的布施乃至六住位的智慧;当凡夫菩萨熏习般若智慧到某个阶段时,透过正确的参禅方法,在真实善知识的引导下,开悟明心进入第七住位,此时开悟明心的菩萨方可称为「真实义」菩萨,如果又「眼见佛性」,可以进入第十住位。所以「开悟」得实相智慧,是成佛的「因」,乃是悟得法界的真实相――第八识如来藏;再历经十行丶十回向丶十地丶等觉丶妙觉位的各种实修,最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的「果」也是以这个如来藏为主体;只不过此时的如来藏,已经完全清净无染,成为究竟清净的「无垢识」,所以说佛道的修行,乃是福德与智慧的圆满。反观藏传「佛教」的所有修行者,只要学会「无上瑜伽」男女双身法,就可以在行淫当中,用意识心去感觉那种乐触;加上忍住不「漏」失精液,能够长保这种乐触,就说是「即身成佛」了,自始至终都不必实证如来藏,实与佛法的修证完全无关。所以说藏传「佛教」的成佛,乃是利用身体的感觉,妄说身体的乐触就是「成佛境界」,实乃落入三界中的六尘境界而不自知,被欲界的境界所束缚,是标准的六道轮回众生,仍还是住在凡夫位中!所以聪明的您,应该有智慧能依文清楚明白比对二者的差异性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1.2025 16:28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