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73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悲咒的意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8.11.2007 15:3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悲咒原文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皤啰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愣驮婆。南无、那啰谨墀。酰利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唵,阿婆卢酰。卢迦帝。迦罗帝。夷酰唎.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酰摩酰、唎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耶帝。摩诃罚阇耶帝。陀啰陀啰。地唎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摩么罚摩啰。穆帝隶。伊酰伊酰。室那室那。阿啰参、佛啰舍利。罚沙罚参。佛啰舍耶。呼嚧呼嚧摩啰。呼嚧呼嚧酰利。娑啰娑啰,悉唎悉唎.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唎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波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耶。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嚧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有人能告诉我大悲咒每一句对应的意思吗??
2#
发表于 28.11.2007 15:44:02 | 只看该作者
以前网上收集来的,记不得来处了。供参考。其实,咒是不译的。

南無(皈依)喝囉怛那哆囉夜耶(三寶).南無(皈依)阿唎耶(聖),婆盧羯帝(觀)爍缽囉耶(自在).菩提薩埵婆耶(覺有情). 摩訶薩埵婆耶(大覺有情).摩訶迦盧尼迦耶(有大悲者).唵(皈命),薩皤囉罰曳(一切尊).數怛那怛寫(為救濟於一切恐怖者).南無(皈命)悉吉慄埵(於彼)伊蒙阿唎耶(我聖).婆盧吉帝室佛囉愣馱婆(觀自在香山).南無(皈命)那囉謹墀(言聖觀自在賢愛.慈悲之心).醯利摩訶皤哆沙咩(我今宣說).薩婆阿他豆輸朋(一切希望圓滿而有光輝者).阿逝孕(無比).薩婆薩哆(一切鬼神不能打勝者)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童真).摩罰特豆(有道即令迷界清掙者).怛姪他(謂).唵(皈命).阿婆盧醯(有光明智慧者).盧迦帝(觀自在).迦羅帝(超越世間者).夷醯唎(吁獅子王).摩訶菩提薩埵(大菩薩).薩婆薩婆(一切一切).摩囉摩囉(憶念憶念),摩醯摩醯唎馱孕(心真言).俱盧俱盧羯蒙(作作事業).度盧度盧(保持保持)罰闍耶帝(遊空者). 摩訶罰闍耶帝(大遊空者).陀囉陀囉(保持).地唎尼(持者).室佛囉耶(帝王自在). 遮囉遮囉(行動).摩麼罰摩囉(無垢者).穆帝隸(無垢體).伊醯伊醯(教語).室那室那(弘誓).阿囉參(王)佛囉舍利(覺堅固). 罰沙罰參(歡喜).佛囉舍耶(除滅由貪瞋痴行動之毒害者).呼嚧呼嚧摩囉(作法無垢).呼嚧呼嚧醯利(速疾速疾,有花鬉者).娑囉娑囉(堅固者),悉唎悉唎(或蓮花). 蘇嚧蘇嚧(蓮花頸). 菩提夜菩提夜(悟悟).菩馱夜菩馱夜(教悟).彌帝唎夜(有慈愛者).那囉謹墀(青頸).地利瑟尼那(堅利).波夜摩那 (名聞).娑婆訶(欲見者,令影現,生歡喜圓滿成就涅槃之意).悉陀夜(義).娑婆訶(有成就者).摩訶悉陀夜(大義).娑婆訶(有大成就者).悉陀喻藝(無為).室皤囉耶(得大自在). 娑婆訶(於悉地與瑜伽有自在者).那囉謹墀(賢愛).娑婆訶(為青頸圓滿成就).摩囉那囉(有猪面).娑婆訶(成就).悉囉僧阿穆佉耶(愛語第一義),娑婆訶(手執蓮花者). 娑婆摩訶(大成就)阿悉陀夜(無比).娑婆訶(成就). 者吉囉阿悉陀夜(無比).娑婆訶(成就).波陀摩羯悉陀夜(大義).娑婆訶(於法螺之聲,令開悟者).那囉謹墀皤伽囉耶(賢首聖尊). 娑婆訶(成就).摩婆利勝羯囉夜(英雄威德生性).娑婆訶(征於住左肩方面之黑色魔者).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皈依佛法僧三寶),南無(皈命)阿唎耶(聖).婆嚧吉帝(觀).爍皤囉夜(自在).娑婆訶(成就).唵(皈命),悉殿都(令我成就).漫多囉(真言).跋陀耶(句),娑婆訶(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8.11.2007 16:16:1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大悲咒的帖子我以前发过,请查询。
大悲咒全名: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拿字面意思解释:已经圆满的,无所阻碍的慈悲心和平等心的重要口诀。
据说当时观音菩萨还是初地菩萨的时候,十万恒河沙诸佛为之宣说大悲心陀罗尼经,观世音菩萨立成正觉,升十地菩萨,立不动地之列。

大悲咒,是观世音萻萨的大慈悲心,无上菩提心,以及济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其中一字一句都包含著正等正觉的真实工夫,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本咒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主要部份,共有八十四句。其详名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其得名的由来是:有一次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如是神咒,有种种名:一名广大圆满、一名无碍大悲、一名救苦陀罗尼、一名延寿陀罗尼、一名灭恶趣陀罗尼、一名破恶业障陀罗尼、一名满愿陀罗尼、一名随心自在陀罗尼、一名速超十地陀罗尼。」它的被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因由是:有一次他曾经在千光王静住如来住所时,静住如来特为了他说了「广大圆满无碍大悲陀罗尼」,并且对他说:「善男子弹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据经的记载:当时观世音菩萨听了此咒后,即由初地证至第八地--不动地。於是发出誓愿说:「设我当来之世能利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如此发愿后,果真顿时身生千手千眼,并且十方大地为之震动,十方诸佛亦都放出无量光明,遍照十方的无边世界。至於本咒所以有种种异名,释尊曾经告诉阿难说:这是起因於观音菩萨的宏愿。菩萨曾在世尊处发誓说:
   若诸人天诚心念我名者,亦应念本师阿弥陀如来名,然后诵此陀罗尼神咒。如一夜能持诵五遍,则能除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设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即於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接引,并且随其所愿往生诸佛国土。设若诸人天诵持大悲心咒者,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因此大悲咒,不但能除一切灾难以及诸恶病苦,且能成就一切善法远离一切怖畏,所以我们应以十分虔敬的信心与清挣心去受持它,方能契合菩萨的大悲心,获得无上的利益。沉沦在三界五趣众生,果能经常持诵大悲咒,不但能治一切心病与身病,且能由此超脱生死轮回,愿众生齐诵本咒,同证佛果。



  观世音菩萨说此咒已,大地六变震动,天雨宝花,缤纷而下,十方诸佛悉皆欢喜,天魔外道,恐怖毛竖,一切众会,皆获果证,或得须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罗汉果,或得一地二地三四五地乃至十地者,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诵此陀罗尼者,当知是人:
  (1)即是佛身藏,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爱惜故,(2)即是光明藏,一切如来光明照故,(3)是慈悲藏,恒以陀罗尼救众生故,(4)是妙法藏,普摄一切陀罗尼门故,(5)是禅定藏,百千三昧常现前故,(6)是虚空藏,常以空慧观众生故,(7)是无畏藏,龙天善神常护持故,(8)是妙语藏,口中陀罗尼音无断绝故,(9)是常住藏,三灾恶劫不能坏故,(10)是解脱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11)是药王藏,常以陀罗尼医疗众生病故,(12)是神通藏,游诸佛土得自在故,可见此咒功德,赞不可尽。诵此陀罗尼者,现生能得十大利益:.

  (1)能得安乐,(2)除一切病,(3)延年益寿,(4)常得富饶,(5)灭一切恶业重罪,(6)永离障难,(7)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8)远离一切诸怖畏,(9)成就一切诸善根,(10)临命终时,任何佛土,随愿得生。
  诵此陀罗尼者,得十五种善生:
  (1)所生之处,常逢善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净戒,(8)所有眷属,恩义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10)恒得他人,恭敬护持,(l1)所有财宝,无他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诵此陀罗尼者,不受十五种恶死:
  (1)不为饥饿困苦死,(2)不为枷系杖击死,(3)不为冤家仇对死;(4)不为军阵相杀死,(5)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6)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7)不为水火焚漂死,(8)不为毒药所中死,(9)不为蛊害死,(10)不为狂乱失念死,(11)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12)不为恶人魔魅死,(13)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14)不为恶病缠身死,(15)不为非分自害死。
  诵此陀罗尼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若在山野诵经坐禅,如有山精魑魅鬼神恼乱,诵此咒一遍,诸鬼魔悉皆被缚。如法诵持者,观音菩萨,一切善神,金刚密迹,常随护卫,不离其侧。
  诵此陀罗尼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若在山野诵经坐禅,如有山精魑魅鬼神恼乱,诵此咒一遍,诸鬼魔悉皆被缚。如法诵持者,观音菩萨,一切善神,金刚密迹,常随护卫,不离其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8.11.2007 16:19:16 | 只看该作者

宣化上人讲述大悲咒的意义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這一部經的總名;“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是簡略的稱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是這部經的別名,“經”這一字,是經的通名.什麼叫別名?國為只有這一部經,特別叫這個名字,其他的經典,都不是用這名字。因為佛所說的經典,都叫經,所以“經”這一字,就叫通名。

這一部經以什麼來立名呢?以“人、法、喻”都具足來立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人”,“廣大圓滿無礙”和“大悲心”是“比喻”,“陀羅尼”是“法”; 所以“人、法、喻”都具足。這一部經,以“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來做譬喻。

陀羅尼是梵語,此云“總持”; 總持就是法,這叫持的法。

  

先講千手千眼。怎麼會有一千個手呢?這是念<大悲咒>修行所證得的威德神通這種的相。我們念<大悲咒>,你不要看得這麼容易,這麼簡單。<大悲咒>這三個字,要宿世善根深厚,才能遇見。如果沒有宿世的善根----不單有善根,而且要深厚-----你不要說念<大悲咒>,就是想要聽<大悲咒>這三個字,也沒有機會給你聽見; 所以說“及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況且你得見著,而又能持誦,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可以說“百千萬劫難遭遇”,百劫、千劫、萬劫,都不容易遇著。我們現在這是宿世深厚的善根成熟了,所以才能聞到<大悲咒>三個字的名字,才能學習、誦持<大悲咒>神妙章句,才能離開經本背誦<大悲咒>。這都是有大善根,宿世有不可思議的種子,才能遇到的。

所以,我們今天來聽<大悲咒>的人,都是有善根的。你想一想:這個世界上,沒有聽見<大悲咒>的人有多少?在整個三藩市,能不能有超過五百人以上聽見過<大悲咒>的名字?我相信都不一定。三藩市有多少人口?你這麼計算一下,世界有善根的人有多少?所以我們現在能聽見<大悲咒>的名字,自已都要生一種歡喜的心,生一種慶幸的心,生一種難遭遇的心!你不容易遇見<大悲咒>啊!遇到<大悲咒>,切記不要輕易就把它放過去!

這一次,能講解這部<<大悲陀羅尼經>>,這更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因為在幾個月以前,<<金剛經>>將要講完時,佛教講堂護法果地和果寧、果前等,就研究想要聽這一部<<大悲陀羅尼經>>。為什麼要聽這一部<<大悲陀羅尼經>>呢?因為由去年開始,在佛教講堂每個禮拜教“四十二手眼”秘密的法門; 這個秘密法門,不單是秘密,根本我就從來不傳這種的法。因為到美國這兒來,我想把這秘密不傳的法,傳給你們這一班美國有善根的人; 所以在去年,開始教四十二手微妙不可思議的法門。但是我可沒有到任何地方去向人說:“啊!我這是秘密法,不向你傳。”我這雖秘密法,但是傳給人。傳給什麼人呢?必須要皈依三寶的人,必須要深信佛法的人。

這四十二手傳完之後,有幾位對這部<<大悲陀羅尼經>>發生興趣,想要明白四十二手的經義; 所以由果地居士發起,請講這部<<大悲心陀羅尼經>>。當時,我看這一班人誠心難卻,所以也就答應講這<<陀羅尼經>>。可是講完<<金剛經>>,又繼續講<<心經>>。<<心經>>雖然兩百多個字,也講了三個月; 不過這兩三個月,只有禮拜天講,不是天天講,若天天講,大約有一個月、半個月就可能講完了。現在<<心經>>已經講完,所以現在講這部<<大悲心陀羅尼經>>。

這一部經,可以說是你們一般人,從來都沒有聽過; 不單你們沒有聽過,就是中國人聽過的也很少; 中國人聽過的,能這部經的意思,都能講解明白,也是不容易,也是很少的。

所以現在我來給你們講這部<<大悲心陀羅尼經>>,你們每一個人,必須要把腦子裡的垃圾,先收拾干淨; 不要打那麼多妄想,不要有那麼多的貪心,不要有那麼多的瞋心,不要有那麼多的癡心。把貪、瞋、癡垃圾,先收拾干淨,也就把每一個人的“糞”給除干淨。要把自已這些不干淨的東西,都掉到外邊去,然後再裝上甘露法水,那時候才能清淨地得到這法的力,這是最要緊的。

現在講“千手千眼”,你說:“修大悲陀羅尼,才能得到千手千眼; 這千手千眼,有個麼用呢?我們每一個人有兩只手,有兩個眼睛,已經很好了。兩只手,可以拿東西,兩個眼睛,可以看東西; 要那麼多眼有什麼用?要那麼多手十什麼?這研究起來,現在是科學時代,這麼手多,沒有用的,這麼多眼睛,也沒有什麼用。”那麼你要是嫌多,就不需要修大悲法。

我現在把“千眼”先解釋。你有兩眼眼睛,你把這兩個眼眼閉上,就看不見東西,你若睜開才能看見。你若有一千個眼睛,把這個眼睛閉上休息休息,把那個眼睛睜開,換一換,你看!這不是妙嗎?你把這個眼睛閉上休息休息,又睜開兩個眼睛,不單兩個眼睛,而且有千眼那麼多。

這個手眼,所謂“千眼照見”,我們的眼睛,只可以看十里路、二十里路、你用望遠鏡看一百里路,再望元了,恐怕就目力達不到。你有千眼、就怎麼樣呢?百里、千里、萬里、都可以看得見。,盡虛空、遍法界,不用看television(電視),你就可以知道,喔!那兩個太空人在月球上走路,你說這妙不妙?你現在要藉著television,才能看得見人到月球裡; 你若有千眼,不用television,就可以看得見。不單不用television,也不用你去安裝天線,也不需要給錢。這省了多少事!你說有一千個眼睛不好嗎?現在你知道好了吧?

不單這樣子,你這個千眼,前邊能看見後邊,後邊又可以看見前邊。所以虛老的詩上說:“腦後見肋擎鷂子,頂門具眼捉飛燕。”在腦的後邊,有眼睛可以見到自已的腮幫子。你自已看不見你自已的面; 但是你若有千眼的話,後邊可以看到前邊,你自已前邊又可以看後邊,可以看見自已的面目 是什麼樣子的?不單看見面,也可以看見你肚裡頭有什麼。你肚 里頭有幾條懶蟲?幾條死蟲?這一看就知道。外邊可以看到裡邊,裡邊可以看到外邊,就像玻璃似的。玻璃肚子,玲瓏透體,裡邊的,外邊的,都是沒有隔礙,你肚子裡邊有什麼,都可以看得見。你心是什麼樣子?你肚裡想說什麼話?用眼睛一看,哦! 人裡邊machine,那個個機器怎樣動彈?想要說什麼話?想要起一個什麼念頭?一看就知道。你要不要千眼?現在你知道了,人是不是還認為兩個眼睛就夠了?恐怕現在知道不夠了。千眼就有這樣子的妙用!

“千手”也是這樣。手可拿著東西,你不要說旁的,我們現在就講拿錢。你有兩只手,可以拿十萬塊錢; 我有一千只手,就可以拿一萬萬塊 在手裡攢。你拿不了這第多,我就拿這麼多,你說這不是妙啊?譬如分蘋果,你一個人可以拿多少個蘋果,隨便你拿。啊!你有一千只手,就拿一千個蘋果,你有二只手,只可以拿兩個。你看!這是不是有用呢?但是,這不是就這個小用處,這不是像小孩子,來爭著吃,好像我們到果式的家里,她那個小女要吃小桃,like(歡喜)小的。所以這個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能有千手,是救人的。譬如有一千個人掉以海裡,你有二只手,這只手救一個,那只手救一個,只可以救兩個人。若有一千只手,把一千只往海裡一伸,就可以把這一千個要淹死的人都給提上來。你說這一千只手有沒有什麼用?救人啊。所以“千眼照見,千耳遙聞,千手護持”,千手是護持眾生的。哪一個眾生有什麼苦惱,你有一千只手,就伸一只把他救出苦海;若就兩只手,人救不了那麼多人。所以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就是預備救人,不是預備偷東西的。你要聽清楚!不是到那兒偷蘋果,說我到蘋果樹上,可以有一個只手,偷一千個蘋果。不是的!

這一千只手、一千眼睛,究竟從什麼地方來的?我方才不是告訴你們,就從<大悲咒>裡生來的?你只要念<大悲咒>、修大悲法、修四十二手。你看四十二後邊“總攝千臂手”,你誦一遍咒,手就多出來四十二只。一遍四十二,十遍四百二十,一百遍就四千二百; 你若誦一千遍,就有四萬二千只手,也有四萬二千那麼多眼睛。就看你肯不肯修行!

但是修行要想有千手千眼,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若你修這個法,天天不間斷用功,天天依法修行,就能成就這種不可思議的妙用。人要是今天修,明天停止,那是沒有什麼用的。你讀書,想得到人間的博士,從開始到成功,都要有十四、五年的功夫,何況你修佛法呢?你若不真真實實去用功,那是不會成就的。

觀世音菩薩是最勤的菩薩、最精進的菩薩、不願意休息的菩薩。他願意一天到晚救度眾生,不怕工作多,不怕眾生困難多,所以可以說是最忙的菩薩;他不是懶菩薩,不是歡喜休息的菩薩,是最勤的菩薩。他一只手,救人救得少,二只手,救人也救得有限度,所以他就要千手千眼-----千手,可以救大千世界的眾生; 千眼,可以照顧大千世界的眾生-----他所照顧的眾生,都是受苦的眾生;他所救度的眾生,也是有災難的眾生。

“觀世音”菩薩的“觀”,就是觀看。觀看什麼?觀看這個世界。世界上什麼呢?音聲。觀,就是能觀的智慧; 世,是所觀的境界。觀是“能觀”,世是“所觀”,所觀的世間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在困苦艱難的時候,就想起來。想起請來啦?想起大慈悲父,想起大慈悲母。大慈悲父是誰?觀世音菩薩。大慈悲母是誰?也是觀世音菩薩。想起來怎麼樣呢?他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他一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用千眼----智慧眼看見,用天耳----智慧耳聽見,於是乎,就用智慧手救這個眾生。因為眾生不是分開有災難的,若百千萬億眾生,同時都有災難; 那麼在同時都得到快樂。因為這樣子,所以叫千手千眼觀世音。

菩薩就是幫助人的。你若能幫助人,你就是菩薩; 我若能幫助人,我也是菩薩。你若不是幫助人,你就是羅剎; 我不幫助人,我也是羅剎。羅剎和觀世音菩薩,正是相對的。你看羅剎鬼女,也生得很美貌,和觀世音菩薩差不多; 但是羅剎鬼女就是自私自利!所相差的,就是一個只知道利已,而不知道利人; 一個只知道利人,而不知道利已。只這一相反。所以,觀世音菩薩相貌很圓滿的,羅剎女相貌也是生得不錯,但是啊!心地不同 ; 就是一念之差,就在這個地方分別。

所以你若想學觀世音菩薩,就是去幫助人、利益人。說:“那我沒有什麼力量,第一我沒有錢,第二我不會講; 我怎麼利益人呢?”現在我告訴你:慈悲嘴,你這嘴要慈悲不罵人; 方便舌,舌頭要做方便舌。方便舌,不是盡講是講非的; 若是人家本有竟見,你能用方便權巧的講話,把這兩個人的意見,都給講和平; 調和世間的斗爭,調和世界上的戰爭,這都是方便舌。“有錢沒錢都作德”,有錢也可以,沒有錢也可以作德。你有錢當然是更好一點,沒有錢也不必擔心,也不用說:“我很窮的,怎麼樣作功德呢?”作功德,就是要你存好心,行好事,做一個好人!所以要學菩薩。

“菩薩”是梵語,具足叫“菩提薩埵”。“菩提”叫“覺”,“薩埵”叫“有情”; 是“有情裡的覺悟者”,也是“要覺悟一切的有情”。什麼叫有情呢?一切有氣血的,都叫有情。無氣血的,也是眾生,但是它無情,沒有感覺。雖然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句話說草木無情; 可是草木也是有情的。不過草木的情,來得愚癡、不聰明。為什麼不聰明呢?就困為盡做一些愚癡事,所以就變成草木金石---這都是十二類眾生之一。

觀世音菩薩有不可思議的境界; 這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不可思議,所以我也講不出來是什麼樣子。你若想明白,可以問那個小沙彌,他大約對這個有一點研究。我現在講一個公案。

以前有一個人,誦持<大悲咒>,念了大約有十二年,在這十二年之中,他也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大悲咒>也沒有給他送飯來吃,<大悲咒>也沒有給他做一件衣服穿; 可是他還是相信<大悲咒>,照常念<大悲咒>。一天念一百零八遍,是最少的呢,他就念很多。

有一次,他出去旅行。在中國,有一些地方有黑店。什麼叫黑店?這種店,就好像 土匪似的; 土匪是到外邊去殺人、搶劫,黑店是在家裡等著。等著你來到他店裡住下,他看見你身上有錢,或者、帶著金銀財寶,是有錢的客商,他就把你招呼到一個好好的小房間; 可是房間有出入的門,他自已可以隨便進來,隨便出去。他預備你住以店裡,給你吃一點麻醉的藥品,你晚上睡覺,就睡得不醒或者他晚間就把你殺了,所有的錢財,都他得到。

這個人住在黑店,但是不喝酒; 因為他信佛,所以酒裡放的迷魂藥,他沒有喝酒,晚上他很清醒,沒有像死豬那麼睡得什麼都不知道。他睡到半夜,聽見有人進到他房間,一看這個人拿著一把刀,很光明耀眼; 他嚇得不敢動,心想:“這個人拿著刀,一定要來殺我!”正在這時,外邊就有人叫門。要殺人的這個人,一聽有人叫門,就不敢殺人,把刀放到一邊,就去問:“是誰啊?誰叫門啊? Who are you? Who?”外邊人說:“我啊!我姓豆,叫豆輸朋。我有一個朋友,在你店裡住著,他叫什麼什麼名字,明天早晨,你告訴他,到我那兒吃早飯。”開店的一看,外邊人穿的衣服,是警察的樣子。這警察知道他想殺的這個人的名字,這個人是警察的朋友; 警察來請這個人明天去吃飯,所以他晚間也不敢殺這個住店的人。

第二天一早起來,告訴住店的人,說:“你有一個朋友叫豆輸朋,他昨天晚間來對我講,請你今天到他家裡去吃早飯。昨天晚間很晚,他特別來的; 因為你睡著了,他也不叫你。”這個人一聽“豆輸朋”,啊!這<大悲咒>裡有一個“豆輸朋”,他就明白了,說:“是的!我有這麼一個朋友,我們兩個約定,等一等我到他家裡去吃飯。”他住賊店,沒有被賊殺了,就因為他念<大悲咒>。所以你不要以為念<大悲咒>沒有什麼用,你生命有危險的時候,<大悲咒>就有了妙用,就會現出來。但是你現在生命沒有危險,也不需要<大悲咒>來保護你; 所以你只管念,不要管它對你吃飯、穿衣服,有沒有什麼幫助。

前面所講的,是“觀世音菩薩”的意思。

“廣大”:廣,是寬廣; 大,是高大。寬廣和高大,也就是一個橫遍,一個堅窮; 橫遍就是寬廣,堅窮就是高大。“橫遍十方,堅窮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十方,你們都知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八方,再加上方、下方,總起來十方。廣是橫遍義,大就是堅高義; 堅起來,非常高。<楞嚴咒>上所說的“阿那隸 毗舍提”,也就是廣大的意思; 這兩句,一個橫遍義,一個堅高義,可是用途不同。一念這兩句咒,妖魔鬼怪、天魔外道,都寸步難行,沒有路可走。橫遍堅高,在<大悲咒>的廣大,意思是一樣的,但是沒有那兩句功能那樣歷害。

“圓滿”:圓、滿; “無礙”:沒有障礙。廣大圓滿無礙的什麼呢?“大悲心”:這大悲心是廣大的,是圓滿的,是無礙的; 這大悲心是拔苦的,是救眾生一切的苦難的。所以“悲能拔苦”,拔除眾生所有的苦; 什麼能拔眾生所有的苦?就是這個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總持”。總,是總一切法,也就是一切法之總,也就是一切法之首,也 就是一切法的一個頭; 首者頭也,誻一切法的開始。持,持無量義 ; 無量的道理,都在你這裡執持著。你只要能念<大悲咒>,就有這種的功能。

“經”字,是通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是這部經的別名。這部經的名字,以人、法為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人”; 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是“法”、喻:心,是個“喻”,譬喻<大悲咒>就好像人的心似的,所以叫大悲心陀羅尼; 這是人、法、喻,都是具足了。“經”,就是經常不變的意思。這部經,以這個為名。

這一部經,句字既然有了,什麼是這部經的體呢?這部經,是以實相為體; 實相無相,無所不相。有了體,就要有宗----宗旨。以什麼為它的宗旨呢?以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做它一個宗旨。以什麼為它利用呢?以生善滅惡為它的利用。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就是生善滅惡; 所以生善、滅惡,就算它一個用。它能以生善,能以滅惡,能以拔苦,能以予樂。又以醍醐做這一部經的教相,無上甘露醍醐妙味,都在這一部經裡生出來。

以上簡單的,用名、體、宗、用、教這五重玄義,和七种立題,解釋這部經的題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9.11.2007 16:10:0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两位的详细讲解.谢谢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2.2.2025 13:4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