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化上人讲述大悲咒的意义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這一部經的總名;“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是簡略的稱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是這部經的別名,“經”這一字,是經的通名.什麼叫別名?國為只有這一部經,特別叫這個名字,其他的經典,都不是用這名字。因為佛所說的經典,都叫經,所以“經”這一字,就叫通名。
這一部經以什麼來立名呢?以“人、法、喻”都具足來立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人”,“廣大圓滿無礙”和“大悲心”是“比喻”,“陀羅尼”是“法”; 所以“人、法、喻”都具足。這一部經,以“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來做譬喻。
陀羅尼是梵語,此云“總持”; 總持就是法,這叫持的法。
先講千手千眼。怎麼會有一千個手呢?這是念<大悲咒>修行所證得的威德神通這種的相。我們念<大悲咒>,你不要看得這麼容易,這麼簡單。<大悲咒>這三個字,要宿世善根深厚,才能遇見。如果沒有宿世的善根----不單有善根,而且要深厚-----你不要說念<大悲咒>,就是想要聽<大悲咒>這三個字,也沒有機會給你聽見; 所以說“及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況且你得見著,而又能持誦,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可以說“百千萬劫難遭遇”,百劫、千劫、萬劫,都不容易遇著。我們現在這是宿世深厚的善根成熟了,所以才能聞到<大悲咒>三個字的名字,才能學習、誦持<大悲咒>神妙章句,才能離開經本背誦<大悲咒>。這都是有大善根,宿世有不可思議的種子,才能遇到的。
所以,我們今天來聽<大悲咒>的人,都是有善根的。你想一想:這個世界上,沒有聽見<大悲咒>的人有多少?在整個三藩市,能不能有超過五百人以上聽見過<大悲咒>的名字?我相信都不一定。三藩市有多少人口?你這麼計算一下,世界有善根的人有多少?所以我們現在能聽見<大悲咒>的名字,自已都要生一種歡喜的心,生一種慶幸的心,生一種難遭遇的心!你不容易遇見<大悲咒>啊!遇到<大悲咒>,切記不要輕易就把它放過去!
這一次,能講解這部<<大悲陀羅尼經>>,這更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因為在幾個月以前,<<金剛經>>將要講完時,佛教講堂護法果地和果寧、果前等,就研究想要聽這一部<<大悲陀羅尼經>>。為什麼要聽這一部<<大悲陀羅尼經>>呢?因為由去年開始,在佛教講堂每個禮拜教“四十二手眼”秘密的法門; 這個秘密法門,不單是秘密,根本我就從來不傳這種的法。因為到美國這兒來,我想把這秘密不傳的法,傳給你們這一班美國有善根的人; 所以在去年,開始教四十二手微妙不可思議的法門。但是我可沒有到任何地方去向人說:“啊!我這是秘密法,不向你傳。”我這雖秘密法,但是傳給人。傳給什麼人呢?必須要皈依三寶的人,必須要深信佛法的人。
這四十二手傳完之後,有幾位對這部<<大悲陀羅尼經>>發生興趣,想要明白四十二手的經義; 所以由果地居士發起,請講這部<<大悲心陀羅尼經>>。當時,我看這一班人誠心難卻,所以也就答應講這<<陀羅尼經>>。可是講完<<金剛經>>,又繼續講<<心經>>。<<心經>>雖然兩百多個字,也講了三個月; 不過這兩三個月,只有禮拜天講,不是天天講,若天天講,大約有一個月、半個月就可能講完了。現在<<心經>>已經講完,所以現在講這部<<大悲心陀羅尼經>>。
這一部經,可以說是你們一般人,從來都沒有聽過; 不單你們沒有聽過,就是中國人聽過的也很少; 中國人聽過的,能這部經的意思,都能講解明白,也是不容易,也是很少的。
所以現在我來給你們講這部<<大悲心陀羅尼經>>,你們每一個人,必須要把腦子裡的垃圾,先收拾干淨; 不要打那麼多妄想,不要有那麼多的貪心,不要有那麼多的瞋心,不要有那麼多的癡心。把貪、瞋、癡垃圾,先收拾干淨,也就把每一個人的“糞”給除干淨。要把自已這些不干淨的東西,都掉到外邊去,然後再裝上甘露法水,那時候才能清淨地得到這法的力,這是最要緊的。
現在講“千手千眼”,你說:“修大悲陀羅尼,才能得到千手千眼; 這千手千眼,有個麼用呢?我們每一個人有兩只手,有兩個眼睛,已經很好了。兩只手,可以拿東西,兩個眼睛,可以看東西; 要那麼多眼有什麼用?要那麼多手十什麼?這研究起來,現在是科學時代,這麼手多,沒有用的,這麼多眼睛,也沒有什麼用。”那麼你要是嫌多,就不需要修大悲法。
我現在把“千眼”先解釋。你有兩眼眼睛,你把這兩個眼眼閉上,就看不見東西,你若睜開才能看見。你若有一千個眼睛,把這個眼睛閉上休息休息,把那個眼睛睜開,換一換,你看!這不是妙嗎?你把這個眼睛閉上休息休息,又睜開兩個眼睛,不單兩個眼睛,而且有千眼那麼多。
這個手眼,所謂“千眼照見”,我們的眼睛,只可以看十里路、二十里路、你用望遠鏡看一百里路,再望元了,恐怕就目力達不到。你有千眼、就怎麼樣呢?百里、千里、萬里、都可以看得見。,盡虛空、遍法界,不用看television(電視),你就可以知道,喔!那兩個太空人在月球上走路,你說這妙不妙?你現在要藉著television,才能看得見人到月球裡; 你若有千眼,不用television,就可以看得見。不單不用television,也不用你去安裝天線,也不需要給錢。這省了多少事!你說有一千個眼睛不好嗎?現在你知道好了吧?
不單這樣子,你這個千眼,前邊能看見後邊,後邊又可以看見前邊。所以虛老的詩上說:“腦後見肋擎鷂子,頂門具眼捉飛燕。”在腦的後邊,有眼睛可以見到自已的腮幫子。你自已看不見你自已的面; 但是你若有千眼的話,後邊可以看到前邊,你自已前邊又可以看後邊,可以看見自已的面目 是什麼樣子的?不單看見面,也可以看見你肚裡頭有什麼。你肚 里頭有幾條懶蟲?幾條死蟲?這一看就知道。外邊可以看到裡邊,裡邊可以看到外邊,就像玻璃似的。玻璃肚子,玲瓏透體,裡邊的,外邊的,都是沒有隔礙,你肚子裡邊有什麼,都可以看得見。你心是什麼樣子?你肚裡想說什麼話?用眼睛一看,哦! 人裡邊machine,那個個機器怎樣動彈?想要說什麼話?想要起一個什麼念頭?一看就知道。你要不要千眼?現在你知道了,人是不是還認為兩個眼睛就夠了?恐怕現在知道不夠了。千眼就有這樣子的妙用!
“千手”也是這樣。手可拿著東西,你不要說旁的,我們現在就講拿錢。你有兩只手,可以拿十萬塊錢; 我有一千只手,就可以拿一萬萬塊 在手裡攢。你拿不了這第多,我就拿這麼多,你說這不是妙啊?譬如分蘋果,你一個人可以拿多少個蘋果,隨便你拿。啊!你有一千只手,就拿一千個蘋果,你有二只手,只可以拿兩個。你看!這是不是有用呢?但是,這不是就這個小用處,這不是像小孩子,來爭著吃,好像我們到果式的家里,她那個小女要吃小桃,like(歡喜)小的。所以這個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能有千手,是救人的。譬如有一千個人掉以海裡,你有二只手,這只手救一個,那只手救一個,只可以救兩個人。若有一千只手,把一千只往海裡一伸,就可以把這一千個要淹死的人都給提上來。你說這一千只手有沒有什麼用?救人啊。所以“千眼照見,千耳遙聞,千手護持”,千手是護持眾生的。哪一個眾生有什麼苦惱,你有一千只手,就伸一只把他救出苦海;若就兩只手,人救不了那麼多人。所以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就是預備救人,不是預備偷東西的。你要聽清楚!不是到那兒偷蘋果,說我到蘋果樹上,可以有一個只手,偷一千個蘋果。不是的!
這一千只手、一千眼睛,究竟從什麼地方來的?我方才不是告訴你們,就從<大悲咒>裡生來的?你只要念<大悲咒>、修大悲法、修四十二手。你看四十二後邊“總攝千臂手”,你誦一遍咒,手就多出來四十二只。一遍四十二,十遍四百二十,一百遍就四千二百; 你若誦一千遍,就有四萬二千只手,也有四萬二千那麼多眼睛。就看你肯不肯修行!
但是修行要想有千手千眼,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若你修這個法,天天不間斷用功,天天依法修行,就能成就這種不可思議的妙用。人要是今天修,明天停止,那是沒有什麼用的。你讀書,想得到人間的博士,從開始到成功,都要有十四、五年的功夫,何況你修佛法呢?你若不真真實實去用功,那是不會成就的。
觀世音菩薩是最勤的菩薩、最精進的菩薩、不願意休息的菩薩。他願意一天到晚救度眾生,不怕工作多,不怕眾生困難多,所以可以說是最忙的菩薩;他不是懶菩薩,不是歡喜休息的菩薩,是最勤的菩薩。他一只手,救人救得少,二只手,救人也救得有限度,所以他就要千手千眼-----千手,可以救大千世界的眾生; 千眼,可以照顧大千世界的眾生-----他所照顧的眾生,都是受苦的眾生;他所救度的眾生,也是有災難的眾生。
“觀世音”菩薩的“觀”,就是觀看。觀看什麼?觀看這個世界。世界上什麼呢?音聲。觀,就是能觀的智慧; 世,是所觀的境界。觀是“能觀”,世是“所觀”,所觀的世間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在困苦艱難的時候,就想起來。想起請來啦?想起大慈悲父,想起大慈悲母。大慈悲父是誰?觀世音菩薩。大慈悲母是誰?也是觀世音菩薩。想起來怎麼樣呢?他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他一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用千眼----智慧眼看見,用天耳----智慧耳聽見,於是乎,就用智慧手救這個眾生。因為眾生不是分開有災難的,若百千萬億眾生,同時都有災難; 那麼在同時都得到快樂。因為這樣子,所以叫千手千眼觀世音。
菩薩就是幫助人的。你若能幫助人,你就是菩薩; 我若能幫助人,我也是菩薩。你若不是幫助人,你就是羅剎; 我不幫助人,我也是羅剎。羅剎和觀世音菩薩,正是相對的。你看羅剎鬼女,也生得很美貌,和觀世音菩薩差不多; 但是羅剎鬼女就是自私自利!所相差的,就是一個只知道利已,而不知道利人; 一個只知道利人,而不知道利已。只這一相反。所以,觀世音菩薩相貌很圓滿的,羅剎女相貌也是生得不錯,但是啊!心地不同 ; 就是一念之差,就在這個地方分別。
所以你若想學觀世音菩薩,就是去幫助人、利益人。說:“那我沒有什麼力量,第一我沒有錢,第二我不會講; 我怎麼利益人呢?”現在我告訴你:慈悲嘴,你這嘴要慈悲不罵人; 方便舌,舌頭要做方便舌。方便舌,不是盡講是講非的; 若是人家本有竟見,你能用方便權巧的講話,把這兩個人的意見,都給講和平; 調和世間的斗爭,調和世界上的戰爭,這都是方便舌。“有錢沒錢都作德”,有錢也可以,沒有錢也可以作德。你有錢當然是更好一點,沒有錢也不必擔心,也不用說:“我很窮的,怎麼樣作功德呢?”作功德,就是要你存好心,行好事,做一個好人!所以要學菩薩。
“菩薩”是梵語,具足叫“菩提薩埵”。“菩提”叫“覺”,“薩埵”叫“有情”; 是“有情裡的覺悟者”,也是“要覺悟一切的有情”。什麼叫有情呢?一切有氣血的,都叫有情。無氣血的,也是眾生,但是它無情,沒有感覺。雖然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句話說草木無情; 可是草木也是有情的。不過草木的情,來得愚癡、不聰明。為什麼不聰明呢?就困為盡做一些愚癡事,所以就變成草木金石---這都是十二類眾生之一。
觀世音菩薩有不可思議的境界; 這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不可思議,所以我也講不出來是什麼樣子。你若想明白,可以問那個小沙彌,他大約對這個有一點研究。我現在講一個公案。
以前有一個人,誦持<大悲咒>,念了大約有十二年,在這十二年之中,他也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大悲咒>也沒有給他送飯來吃,<大悲咒>也沒有給他做一件衣服穿; 可是他還是相信<大悲咒>,照常念<大悲咒>。一天念一百零八遍,是最少的呢,他就念很多。
有一次,他出去旅行。在中國,有一些地方有黑店。什麼叫黑店?這種店,就好像 土匪似的; 土匪是到外邊去殺人、搶劫,黑店是在家裡等著。等著你來到他店裡住下,他看見你身上有錢,或者、帶著金銀財寶,是有錢的客商,他就把你招呼到一個好好的小房間; 可是房間有出入的門,他自已可以隨便進來,隨便出去。他預備你住以店裡,給你吃一點麻醉的藥品,你晚上睡覺,就睡得不醒或者他晚間就把你殺了,所有的錢財,都他得到。
這個人住在黑店,但是不喝酒; 因為他信佛,所以酒裡放的迷魂藥,他沒有喝酒,晚上他很清醒,沒有像死豬那麼睡得什麼都不知道。他睡到半夜,聽見有人進到他房間,一看這個人拿著一把刀,很光明耀眼; 他嚇得不敢動,心想:“這個人拿著刀,一定要來殺我!”正在這時,外邊就有人叫門。要殺人的這個人,一聽有人叫門,就不敢殺人,把刀放到一邊,就去問:“是誰啊?誰叫門啊? Who are you? Who?”外邊人說:“我啊!我姓豆,叫豆輸朋。我有一個朋友,在你店裡住著,他叫什麼什麼名字,明天早晨,你告訴他,到我那兒吃早飯。”開店的一看,外邊人穿的衣服,是警察的樣子。這警察知道他想殺的這個人的名字,這個人是警察的朋友; 警察來請這個人明天去吃飯,所以他晚間也不敢殺這個住店的人。
第二天一早起來,告訴住店的人,說:“你有一個朋友叫豆輸朋,他昨天晚間來對我講,請你今天到他家裡去吃早飯。昨天晚間很晚,他特別來的; 因為你睡著了,他也不叫你。”這個人一聽“豆輸朋”,啊!這<大悲咒>裡有一個“豆輸朋”,他就明白了,說:“是的!我有這麼一個朋友,我們兩個約定,等一等我到他家裡去吃飯。”他住賊店,沒有被賊殺了,就因為他念<大悲咒>。所以你不要以為念<大悲咒>沒有什麼用,你生命有危險的時候,<大悲咒>就有了妙用,就會現出來。但是你現在生命沒有危險,也不需要<大悲咒>來保護你; 所以你只管念,不要管它對你吃飯、穿衣服,有沒有什麼幫助。
前面所講的,是“觀世音菩薩”的意思。
“廣大”:廣,是寬廣; 大,是高大。寬廣和高大,也就是一個橫遍,一個堅窮; 橫遍就是寬廣,堅窮就是高大。“橫遍十方,堅窮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十方,你們都知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八方,再加上方、下方,總起來十方。廣是橫遍義,大就是堅高義; 堅起來,非常高。<楞嚴咒>上所說的“阿那隸 毗舍提”,也就是廣大的意思; 這兩句,一個橫遍義,一個堅高義,可是用途不同。一念這兩句咒,妖魔鬼怪、天魔外道,都寸步難行,沒有路可走。橫遍堅高,在<大悲咒>的廣大,意思是一樣的,但是沒有那兩句功能那樣歷害。
“圓滿”:圓、滿; “無礙”:沒有障礙。廣大圓滿無礙的什麼呢?“大悲心”:這大悲心是廣大的,是圓滿的,是無礙的; 這大悲心是拔苦的,是救眾生一切的苦難的。所以“悲能拔苦”,拔除眾生所有的苦; 什麼能拔眾生所有的苦?就是這個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總持”。總,是總一切法,也就是一切法之總,也就是一切法之首,也 就是一切法的一個頭; 首者頭也,誻一切法的開始。持,持無量義 ; 無量的道理,都在你這裡執持著。你只要能念<大悲咒>,就有這種的功能。
“經”字,是通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是這部經的別名。這部經的名字,以人、法為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人”; 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是“法”、喻:心,是個“喻”,譬喻<大悲咒>就好像人的心似的,所以叫大悲心陀羅尼; 這是人、法、喻,都是具足了。“經”,就是經常不變的意思。這部經,以這個為名。
這一部經,句字既然有了,什麼是這部經的體呢?這部經,是以實相為體; 實相無相,無所不相。有了體,就要有宗----宗旨。以什麼為它的宗旨呢?以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做它一個宗旨。以什麼為它利用呢?以生善滅惡為它的利用。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就是生善滅惡; 所以生善、滅惡,就算它一個用。它能以生善,能以滅惡,能以拔苦,能以予樂。又以醍醐做這一部經的教相,無上甘露醍醐妙味,都在這一部經裡生出來。
以上簡單的,用名、體、宗、用、教這五重玄義,和七种立題,解釋這部經的題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