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农问题作为一个问题已经存在了十余年,无论是学界的一些学者专家做出怎样的学术分析(关于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从社会学到传播学,充斥大量刊物的版面)和惊人高论(如农村土地私有化等),还是政府的一些政策举措,但似乎都与真实的农村相距甚远。“农村”正在逐渐沦为一种话语分析的方式,成为这个喧嚣时代的一种陪衬。就像财主家办喜事的时候,总会叫上几个穷亲戚一样,诺大的荣国府也有几个破落的远房,当然,这些装扮的只是人情,而不是关爱。
, ]: G; ~1 h( f2 p# ^4 y/ B
, {+ P9 T% M$ i8 ]) ~# c+ r5 z: K 盛世之奥运会与农民何干?金融危机、股市楼市低迷貌似闹得城市里是人心惶惶,而在农村,一切似乎并没发生过。该赌博的还赌博,该打女人的还继续打女人……
' Y' W7 @3 m& a" `! |
. Y8 n. t, e# A 前些年,《中国农村调查报告》一纸风行的时候,我也看了,并且是在其还没有出单行本,还没有红火的时候,在《当代》杂志上看的。看完之后,也并不为然,因为,作为一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人,我认为这本书,距离真实的农村仍然很远。当然,若说两位作者是用农村这个题材而行沽名钓誉之事,有乱扣帽子的嫌疑。但是,我也可以很直白地说,这本书中的诸多内容,只是一种常识。在农村,大家都知道,只不过,这种常识,许多人不知道罢了,于是也就成为了一种“有力量、有勇气的文字”。3 j W1 Q% v# q
9 y" H/ T% ]4 u' \$ y' B6 p7 g$ a6 J
当然,在这里,我要声明的是,我说的农村,是我的家乡,安徽东北部的一个地方。至于你若拿华西村来作为中国农村的证明,我也不与你争辩。
% k9 X z$ ]2 u, Y) W5 S
# x# `8 }: S+ k7 `# P. Q% D 好吧,接下来,就将陆续写上这次过年回家的一些见闻,也希望可以勾勒出一个真实的农村。对于一个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学习并工作的人而言,既是一场寻根之旅,也是一次悲壮的返乡,更是从后现代进入了前现代,从21世纪进入了中世纪,个中滋味,有愤慨,有悲凉,有心酸,有无奈,不一而足。
: E- U4 C1 S `+ m0 F2 o$ f/ J* V( a
( f" _# S! B5 g 一、早婚# i) b& ?5 k2 h& G* [# n7 Y9 o
! P& z6 p5 ~: S) T) v; K1 V
不得不先从早婚这个事情说起,这也是最让我震惊又感到悲哀的事情,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农民的愚昧,是农村的落后。但无论用怎样的字眼,这些事情的确是在农村发生了。6 _; w+ C$ }: P
4 _& }6 c* p' {% S
根据我国的婚姻法规定,法定最低结婚年龄是男22周岁,女20周岁。' e3 p4 d3 X* F. s) H
" O9 s i: n9 H. e
可是在我们村,1991年出生的一个男孩,准备在正月里结婚了(这个男孩,是在网上认识的我们县另一个女孩,女孩的年龄我不知道,回家后过一次,那天很冷,其围着围巾包裹着脸,没看出具体年龄,但我想,应该不大,因为在我们那,结婚的很少有女的比男的大),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相当地震惊,当然更震惊的还有,这个女的,还在冬天里打过一次胎(由此也反映,农村青年人的避孕知识的匮乏)
1 P: v9 D1 c4 a; g" u/ L$ l( t 0 Y2 \8 K. a, g# Q% i
回去之后,打听了一下,在我们村以及周边的几个村,结婚的一般都在20岁之下。很少有超过20岁还没有结婚的,除了在外读书的之外。不然,过了这个年龄若不结婚,也就意味着可选择性很小,或很难找对象了。
9 G8 F, m$ W' u& Y* L 4 h/ |, S" p, A1 q* F8 m1 v5 c
有一天,我遇见了前面所说的那个男孩(在我读书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小P孩,并且在我印象中一直都是),我问其,结婚领证了没?他说没有,我说,没领证你就结婚啊。他说:不碍事。我问:那以后生孩子怎么办?他说:到时候再说呗。2 `, ~) Q% ~: w9 p+ j! V" T7 U. ^) P
+ S, D7 _/ g( I& P! U* ]2 c2 {' l 所谓的到时候再说,也就是请客送礼花钱修改年龄,补办结婚证,不然怎么给孩子办准生证和户口?
9 {& t, V% Z3 q) D8 w+ k
! M8 u* j; F! Q/ `- f 又有一天,和我们村的大队书记一个桌子喝酒,我问他农村的早婚事情,他说很普遍,不仅我们村,在我们县,甚至隔壁的几个县都是这样。对于这种事情,他也没办法管。- I; r0 S" {6 j5 p* X
9 G. Z% f$ s. c( u; j “想管也管不了,这些孩子结婚之后就常年在外打工,找都找不到人”,这个书记如是说。* o# ]) z+ J, `1 \* l
7 x5 _& F/ u' V% q, g1 e
早婚,在我们那里,现在可谓是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或曰是产生了群体仿效反应,一个看一个。你20结婚,我就19结婚,你19结婚,我就18结婚。基本上是没有领结婚证的,在父母看来,早点给孩子完成了婚事也就早点完成了任务,也免得其在外面打工学坏了。6 k: P; j4 |6 X5 o
* Y7 z) X0 S4 o9 \% `+ R
我们村的一个女孩,年龄就在19岁的样子,年底的时候,回家办了婚事。而孩子已经几个月大了。和男人是在外面打工认识的。# R: L3 ?. T. h- I, [
9 x# H( _8 c1 e+ X6 O 结婚证无法证明婚姻,只有在村里办了酒席之后,才是结婚。
( \9 Z$ ] e Z7 Z2 K% G0 | $ m) r, @( M3 C: D
因为早婚的现象,回去之后,父母每天都在逼我结婚。按照他们的话说,因为我到现在还没结婚,在村子上,他们就被别人瞧不起,抬不起头来,被人嘲笑。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早婚的现象了。
8 W4 \- H* ?. b& S$ C# p( D7 x 7 o& V+ i9 E% u' X7 ^& U
至于上面有人说要交代背景,我们村,安徽东北部的一个县的一个很普通的村,就像那片土地上的许多村庄一样。千余人左右,全是一个姓氏,有四个房系,有点像宗法制的乡村,人均4亩地左右,除了田里的收入之外,村里的青壮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另外,很坦言地说,村民的生活并不是很穷,在我们村,这几年就竖起了几座两层小楼(造价一般在15万左右),有人还买了一部夏利车(6万左右),当然,村子里穷的人也很有。
0 M8 _1 j7 |# v- Z8 N) P
+ [6 S* I2 X5 S0 B0 F- O/ j, @ 二、早育和晚育
a5 ^' z' a8 ^% A4 y' l9 e ) f+ f$ W0 {3 v$ w8 i" }" L0 s& `3 ~
早育很好理解,因为前面所提到的早婚现象。在农村,一般结婚后一年内就会生孩子,而若在一年内没生孩子的,就会被嘲笑,被歧视。(我们村的一对夫妻,结婚四年多了,没有孩子,男的就经常殴打女的,不过,据说,女的已经去医院检查过了,没有问题,而男的死活不愿意去检查)
2 y& t. w4 }$ A% O- E: [ 8 h" b7 h- [% |' J) w
农村的这些女人,可以说是没有青春的,在结婚、生育之后,很快就变得苍老。刚20岁出头的女子,衰老到像四十岁一样。
" {# y, T& m# x& m$ O# e 1 F3 C1 g* ^8 f5 M4 z
听说,村上一个女子,年龄刚20,08年春天结的婚,冬天里,小产了一次。
" P5 O* J$ L/ A q w# n
% H% c1 s% ~5 h5 ?! v% ? 在农村,一向都是结婚之后就很快要孩子的,晚育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貌似头胎是男孩的,不允许生育二胎。但是在最近几年,这些头胎是男孩的,并且已经结扎过的妇女,纷纷去重新做手术,然后再生一个。5 ~$ ^% \" o n, n) `+ p# ?- f
! G( h" i& k' J0 \+ `( R0 u
隔壁村的一女,今年已经40,儿子94年生的,今年已经上初三了。去年又生了一个男孩,这次回家看见了,才1岁大。6 W4 S3 K- j* \$ b! X" n; \8 k' T
* B+ f# m u) q2 Q4 S- p
90年代计划生育抓紧的时候,农村的妇女都要强迫去结扎,我一直认为,结扎是一种很不人道的事情。但仔细想想,也没有其它办法,不然如何控制生育?你没法指望农民去用安全套,去算安全期,去吃避孕药。! b% L! K7 h% |2 S
+ q- I6 k9 Q+ l8 L* ]! c 可现在呢,这些结扎过的妇女,而且都接近40岁的年龄,又纷纷去再做手术,再生孩子。
5 [6 p3 P, D: r- n
B- I% A1 o+ a2 U; t 父亲说“这几年,一个看一个,大家都生了。”
0 @7 f5 L+ E1 Z5 o5 R2 N
6 d8 m- p$ A/ D( B9 ?; s( ]0 y d 一天早晨,村西边的路上走来一个步履蹒跚,挺着大肚子的女人。我不认识,问母亲是谁,母亲对我说是某某。本来有两个孩子,一女一男,可她的女儿,三年前因病死掉了,(当时回家的时候,我曾经路过她的坟,死的时候才十五六岁的样子),家里只剩下一个男孩了,于是又去做手术,现在又怀上了。7 k9 S/ q3 R" j7 r( t
7 ^. I2 ^; m6 A. q/ O! }! [4 |1 C8 X 可她的年龄呢?我没问,不过根据我的推测,应该在45岁之上了。7 c) H# Y4 _, i/ H- \- F: C
3 Q% g8 ?8 z3 `1 m 这就是农村,真实的农村,45岁的女人和18岁的女人,共同怀孕待产。这也就是新农村,有了网恋,有了未婚生子,有了高龄产妇,可以说是与城市接轨了。
4 R$ W1 y( Q2 ~5 G$ U5 U8 ]& r
# h* A( w5 Q1 n9 s& g 在村口的那个房子的一面墙上,赫然粉刷着一行防治艾滋病的大字(具体的标语内容忘记了)。) a3 \- v/ ]! T+ y
3 \: v8 o" G8 ?% M1 S: y 三、死亡# [- x3 j8 w% t6 r+ {7 D
4 `, o0 y5 j8 \
每次过年回去,我都会问父亲,这一年,村里死了谁。整个村庄都在老去,村子里的那些我熟识的人,长久地停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人,都会在某个我所不知道的一天死去。当然,我也会和他们一样死去。墓地,我都选择好了,包括我父母的,和我自己的。都将会埋葬在那块如今满是青绿麦子的田里。* e( L, A# p0 ~
?3 v+ ~ E6 d3 D9 ^6 c9 w" F* h 而我从来不关心,这一年,有哪些新的生命在村子里降临,因为他们都与我无关。起码与我的记忆无关,5 a8 y6 v5 c3 ?& F/ r7 k: c3 t
: @+ |3 B5 k( M. t- q1 E
08年,我们村子里死去了三个人,一个女人,两个男人。除了那个女人,是因为偶然事故,从我们村一户人家新盖的两层小楼上掉下来,摔死的之外(摔伤了头部,不治身死),我想说得是那两个死去的男人。% P3 T" c3 l* K1 m5 Z0 z O$ N, E
$ b6 t& I. q3 N+ r0 |0 M 两个男人,死去的时候都才60左右,一个59,一个60出头。都是因为突然被检查出来得了癌症晚期。然后,在熬了不到半年后就死去了。在死去之前,他们都是村子里做农活的很厉害的人,当然,没有医保的他们,不会去想着检查身体,就像是自然界的动物,安静地存活,安静地等待疾病的突然袭来。, l4 I! Y1 u4 N" N
2 Z) c7 c, h8 U, ]$ w/ t8 ]9 j$ m, g 在农村,经常会听见这样的一种幸福定义“有吃有喝,没病没灾”。而若是一旦得病,也就意味着死亡,因为,每每总是小病拖成大病。然后就是等待死亡。
$ x( D7 z$ {; {4 ~/ K ) Q% i' c7 d7 o6 P. ^
08年死去的这两个男人,那个60出头的,我不是很熟悉,暂且不提。而这个59岁的男人,则是需要说一下。按照辈份,是我爷爷的父亲辈。
* E1 O" \' E) Y3 o
5 r, i6 A [) l4 r$ f 他有兄弟两人,他是老大,家里有个磨香油的磨坊,他家的麻油,在远近十几里都很闻名(手工制作的那种,炒了芝麻,用石磨磨制出来的、然后三斤芝麻换一斤麻油)。
5 o& O1 a% R( a4 ~5 v & _: }' i, P" `1 k1 Q
年轻的时候因为穷没娶上媳妇,后来在80年代,买了一个云南的女子,后来,在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之后,跑了。之后,他就一直抚养着自己的女儿,单身生活。
+ f- X+ `2 s" j" X: b% O
6 _; o- `: f' W$ w: W 他的弟弟,娶上了媳妇,有两个孩子,不过,在我读初中时候的某一个夏天的午后,在自家的梁头上吊自杀了,据说,死的时候,穿了一身白色衣服,自己亲手做的。. f$ E& U9 J- r
) _; e9 n3 u8 D: w4 \ 在他的弟弟死后,村上的人本想撮合他和弟媳妇组成一个家庭,但因为年龄相差较大,弟媳妇没同意,后来,弟媳妇又招了一个男人进门。2 n6 ^6 K" m( {+ X; y; f- g
: w1 R2 y) \. L- L' E4 ?- b 如今,他也死去了,死于胃癌。夏天被检查出来,元旦的时候死的。
) _+ B+ v6 y6 Z8 E9 E. Z, M / k* B% R6 F& p2 B2 g4 b
暂且不去叙述村上的这些往事,毕竟在死亡面前,所有文字都是轻浮的。(初二那年,我们村一年之内,有三个年轻女子,喝农药自杀了。恰巧的是,她们的坟,分别在在村子的三个方向上,一时间人心惶惶,说剩下的那个方向上,还会再有一个); S; @+ q0 F% \" E7 B
^8 O! w& h8 S 年前的一个午后,我去田里溜达,远远地看见一座新坟,上面还有几个花圈。回家之后,赶紧问父亲,那是谁的坟。# z$ C8 u2 W% ?: g
# T, b; C" g7 L# w
不知道,下一年回去,村外的田间又会多出几座坟来。5 i# k5 t9 `+ A/ L0 D- p0 a. P b: o
# q$ b& @( l" s0 G _3 { 说到死亡问题,顺便再提一下火葬问题。之前政府强制实行火化,这也使得,在我们县的厂纷纷倒闭之后,火葬厂竟然存活了下来,据说效益还不错。初三的暑假,曾经作为娘家人,去过一次。& [" C8 A, g/ V+ ^, z) b. [/ H
$ X) c g7 n1 V, o! j. p0 k; K+ V 但是由于农村的习俗,虽然火化了之后,仍然要用棺材,讲骨灰盒放进里面,然后办丧事,下地。8 Z! `% s! x$ v6 M/ b p8 p' u
7 L' ~* C7 G4 J+ H) J 后来呢,这里面就产生了猫腻,只要出钱(据说是好几千,当然数额多少,也要看是否有人),就可以不用火化,火葬厂收了钱之后,也会出具证明。(查也查不到,除非开棺,这是很危险的,很容易造成警民冲突)4 e7 q% i3 G/ ^+ o$ j( r5 ~
! ?8 m" l, B6 D2 n M
当然,若是有权势的,不交钱也可以堂而皇之地不用火化尸体,直接下葬。
% n3 n6 C9 T" z7 b+ q
' }: ]/ a8 N! c, X( b$ F 之前几年,还闹得要在村里设置统一公墓,安放骨灰盒,后来也不了了之。现在,基本上都是埋在自家的田里。成为乡村田间的一种点缀。区别就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将坟头堆得很高了。
6 C: Q4 Y( c6 g4 i6 U1 d 1 ]- P3 Z; u; u @3 _* o' r6 K8 n1 a
火葬,原本是为了节省耕田,现在看来,起码在我们县,成为了一种形式,甚而成为权钱交易的灰色地带。
, K f1 D4 j8 f# i. X5 R7 N6 R
2 Y( }; o% M6 H2 g* \& ?% C 竟然连死人的钱都挣) ~ r; ^# R% A! C0 Z5 F/ H1 H
5 d9 p' R9 ~) i% Y6 L2 ?$ s 四、教育
* c% F1 \6 e% U. U9 n
1 P2 [6 G. }8 K2 D. |6 S9 ^- O! [1 c/ K 据官方消息说,目前大学生中,农村生源的比例在逐渐下降。
; A/ A6 p" R3 T& T7 {7 m) k* M
9 [+ d) c3 z6 H2 U 年前,参加一场婚礼,酒席上与我同桌的基本上都是一个乡村小学的老师。年龄都在40—50左右,我全不认识,喝酒,开始聊天。( h S8 V- M6 t8 [% U! R+ c
2 }: J" l; _2 y4 q
桌上一个人,掏出一款手机,我瞄了一下,LG的一款,估计价格也就几百块钱左右。另一个人问:刘主任,这又是从哪里搞来得新手机?那个叫刘主任的说是某某送的,校长一个,他一个,后勤主任也有一个。3 o8 z5 {0 w8 _' O$ x) H
% Q1 d2 A. M) m) Y5 F0 O7 i
那个问话的人,笑着大声说道:腐败啊,党都是让你们给毁了的,看来我要退了。
7 L* s0 r8 q! C1 D
* D1 y: |8 G. r 然后众人继续喝酒,吹牛,我在旁边安静地听着。
. ]3 C1 y( g9 w# A 2 G, N3 |/ a! d8 E" _6 x4 e
一个中年老师,刚做过手术(据推测,估计是痔疮一类的),说自己前几天喝酒,只能站着,说“我现在就像孔乙己一样,站着喝酒”。众人大笑。1 K8 D( ~. m: P9 h, n
) H+ _7 h J( N8 \$ g! y
孔乙己,这个词让我当时楞了一下,可惜,如今,孔乙己在农村也许常有,而鲁迅却没有。
K% U8 T3 k) S( ~2 a2 l( C, w/ c
+ e$ ]- n& C. q) R# u( j; W 这些就是农村的基础教育老师,我有一些高中同学,后来去读了师范专科,很少有回去做老师的,大多出去打工。当然,没有关系农村的这些学校也很难进。2 k( d7 {8 S4 Y" m; P, _' @1 P# w
: V/ F, ^+ b: _( p$ _
后来我放开了和他们喝酒,肆无忌惮地说着一些粗俗的话,最后我醉了。
8 J! h) g _$ ]8 ` ( m4 p# l Z. P& T2 n
虽然,农村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基本上,这些都是空谈。大量的农村孩子辍学,或是熬到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 u1 E" E" T f( s
/ Z' w* ~' P) F6 K' d 隔壁的一个邻居下的一个小女孩,94年出生的,小学没有毕业,身体都还没长成,在外打工已经一年。春天的时候去采茶,后来去了南通的一个家庭工厂内,做箱包的,包吃住,一个月500元钱,从来没有星期六星期天,每天早晨7点多开始做活,我问她,晚上什么时候结束,她说不一定。有时候都到10点多。和她一起的还有两个差不多大的小女孩,收完麦子后她去的,大半年挣了2900块钱回家。
1 |- z% ]9 O: y* k9 Z * g. Y8 V1 B9 A4 A, i! P" ^2 e9 r
2900元钱,一个15岁女孩辛苦大半年的收入。在我和她谈话的时候,她并没有一句抱怨,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命吧。她们是认命的孩子、顺从的孩子。9 j& X1 r7 c* m* T! @
0 _/ [, w3 B0 p0 k& w 她才15岁,头发也拉直了,有点都市的影子,只是那双手,粗糙的像个老人一样。都是伤口和茧子。4 R* b) r9 P5 p, d9 K
5 X6 ]" j! M4 }- F: A 15岁的年龄,所谓的花季雨季的岁月,所谓的青春,可是对于他们来说呢?$ L% Z2 R& |# V b' u4 @4 V
" p0 y6 B7 e7 ~0 U 正月初九,她又要回南通了,我把手机号码给了她,让她遇到什么事情可以给我打电话。, x# E: ^# i8 e9 |+ j0 P
8 ?) G1 a2 Y! Y+ I
在农村,经常流行的一句话是“读书不读书都一样,反正都是打工”,或“读大学又怎样,出来还不是打工?”
( ^% m8 B: y# O0 g3 E ! |( Z8 o2 U' _3 U# \
很汗颜和惭愧地说,我是我们村上这十年来,也可以说是自78年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个考取重点大学,第一个读研的人。可就这样的一个诺大的村庄,近十年内,算我在内,考上大学的(本科)也才三个人而已。(说这些,不是得意,而是悲凉,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看到一堆沉睡在铁屋子里,没有醒来的人一样)& A: r' k" x! Z a$ H4 O" @( j6 N
0 I1 J/ o- s3 S# o) d9 P1 D% [ 回家最怕的是别人问我工资多少,因为在他们看来,我在上海(上海对于他们,成为了一种文化想象,一个遍地是黄金的大城市)读了所谓研究生了,毕业后,起码也要上万元的工资,还会有人给你分好房子。0 z5 E1 Q6 }2 G$ ^; T* {3 M s6 o# ?
5 T" r- h$ N' Y0 E8 S$ ~ 若得知消息,我没有这么多的时候,他们都会说,我看读书也没什么用,XX初中没毕业在外面打工,一个月都好几千。1 S' D4 p- f& D* V1 F0 _- b) B
! i# I' Q# W. q4 f& a0 h2 h+ l
对于这些,我能争辩什么呢?
4 h1 Z* ~1 }& E+ C- q( Q4 S / n. J T, e1 Z; R/ l0 [$ Y
我们县高考升学率之底,很难想象,估计是安徽最差的一个县了。全县人口是80多万,08年参加高考的只有7千多人(还包括大量的复读生在内),考上的本科(三本以上)才1500余人,其中大量的是三本。其中复读生占了大多数,(我是2000年高中毕业,我一个同班同学一直复习到2004年,才考取一个省内本科,)# y* K" s+ Q7 f7 g* x
7 t r7 D/ {# m3 G! a
小学教育差,导致初中教育差,然后又是高中教育差,放到全省的高考竞争中,完全没有实力(考上稍微好的一些大学的,也都基本上是县城的孩子)
# j, i- w, o' W& Y# h% _9 A
/ d8 p/ t0 j8 n( f* v1 S 我一个高中同学,现在县里一个高中当老师,今年带高三毕业班,年后,去和他喝酒,他说,班上70人(文科班),学校给他的基本指标是一个本科,三个本科是超额指标(只要分数够三本就行),我问他估计能考上几个,他说最多也就五六个人左右。$ v: z0 {/ Q/ v7 L
( j. g: b: a% m 那剩下的那些人呢?无非复读,或是外出打工。然后回家结婚生子. r3 l1 ]2 @4 f8 i3 p
. N6 g0 \& P/ S/ S 因为是高三,初四就开学了,初四上午,我同学非得让我去给他班上的学生们说上一些什么。让我给那些孩子勉励一下。- C- U$ C6 s: e* C; ^
# x. c& n5 R0 K' r# Q2 _& F
站在讲台上,面对一群孩子,我无法给他们说启蒙,说自我救赎,只能给他们描述大学的美好生活,勉励他们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说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很大,要想成功,就要多努力学习。
+ x* `; \4 J* ]. b4 P
0 e+ f) \8 \% v1 o R 目前在我们县,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开了许多,不仅县城里,乡镇了也有许多。培训的技术,无外乎缝纫,电焊等。然后,就将他们输入沿海的一些工厂内。在更多的孩子和家长看来,这才是人生的正确道路。(读高中,花钱又不一定考取大学,考取了大学也没啥用)+ c0 p! ~3 y6 O9 t. N
9 g0 F/ X f3 i, N3 K* ?$ e% Y8 S0 ?
我也并不认为,读大学对于他们来说是唯一的一条出路,但我想,读了大学之后,无论怎样,起码可以认清自己,认清一些这个社会,不会再浑浑噩噩地生活下去。0 G: R1 p7 X5 y% s# H4 G
. Z" E6 }% z h9 C8 o1 F; C$ U 当然,这里又存在着一个启蒙者的悖论,究竟是清醒者痛苦?还是沉睡者痛苦?是该让他们睡去,等有一天,他们自然地醒来,还是把他们叫醒?叫醒之后呢?
; f9 s' W( [; Y7 N, D
4 x' e8 Y7 f' h8 _1 x 那天,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金字塔,我对那些十七八岁的孩子说,我不期望你们可以爬到金字塔的顶端,但我也不希望你们沦为金字塔的底部。只要你们能够在中间的位置就可以了。, @: w. Q+ ^$ [( X& Z
6 i( R. f# y( V5 J- X) } 父母有时候也会半开玩笑半生气地说,当初,还不如不让你去读书呢,不然,现在我们也就可以抱孙子了。你看村子上的和我们差不多大的,都已经抱上孙子了。: x# p$ v" W5 e6 ~4 b/ ~# f- R1 ?
5 R% j2 k& ^- U5 A: ]$ W
闻此,我很难过。因为父母说的不是他们的观点,而是正在农村流布的观点。
% c: D$ z, N/ b ' M# {7 }) N2 t4 j
五 农村低保. y9 v+ J8 d1 v3 A( q9 D! M/ ?/ v
. t4 H/ i. S# z; Z. D7 g 在农村,有许多事情的发生,的确是你所想象不到的。就如低保来说,刚才百度了一下,看到这样的官方消息:4 X. e8 B! D; p( ?
t6 p, g8 d# Y* ~1 K 通过个人申请、评审评议、审核、报批和监督检查等一系列制度设计来保证制度在实施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县级民政部门负责审批,由乡镇、村委会具体受理。
- C% @3 W6 U# z2 c5 X) p
- W; q4 {# a$ S3 x; b1 \ 申请农村低保的基本程序是,由户主向乡(镇)政府或者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村民委员会开展调查、组织民主评议提出初步意见,经乡(镇)政府审核,由县级政府民政部门审批。乡(镇)政府和县级政府民政部门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查,了解其家庭收入、财产、劳动力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结合村民民主评议意见,提出审核、审批意见。在申请和接受审核的过程中,要求申请人如实提供关于本人及家庭的收入情况等信息,并积极配合审核审批部门按规定进行的调查或评议,有关部门也应及时反馈审核审批结果,对不予批准的应当说明原因。0 o: P) j0 R+ O ]' \& H$ s
Q4 F8 ` v# ?( K/ x0 M5 Q 而在我们村,有的一家四口人,包括几岁的孩子,全都享受着低保,有许多青壮年的劳动力,也在享受着低保,而我的爷爷奶奶,今年都八十多岁了,却没有低保。(当然,以我们家的状况,赡养爷爷奶奶不成问题,但这件事,让人委实很生气。)7 e9 W: p. r# I$ g3 y
9 _, l# r& c" z( o7 f0 o5 e
父亲和我说这件事的时候,很愤慨,“谁送礼给书记,谁就有低保,谁上面有人,谁就可以有低保。”+ l( N0 t( }- ?2 }0 \4 c! p( t4 j
/ c$ R* R; K( c+ V) Q
所谓的申请、调查,公正都成为了纸面的笑谈。' O6 a( d8 H" q1 n3 a$ t
; M0 o% V2 G- T8 ?5 A5 }: N1 } 低保成为了权力这个大棒之后的那根胡萝卜,大队书记想给谁就给谁,成了安抚与拉拢的工具。7 i9 @) ~4 E) h9 ? [* X
" z# z* A# G! ?8 M% C5 x; f 低保一年有近千元左右,完全成为了一种额外的福利待遇。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却有了。谁家权势大,有,谁家上面有人,有,谁家送礼了,有,谁家是刺儿头,容易闹事的,有。6 E' k: g7 z5 S; k4 }! n# W
9 T z& y1 |/ q/ W( E
我家没有,虽然,我爷爷今年85、奶奶80了。0 u/ z, M7 q7 D" s( M
' C. ?* i7 ]1 w7 m% b 我写这些并非是品头论足,而只是想写一下我所见的农村情况。对于我本人而言,也没有要一味地洗褪自己身上农村痕迹的意思。无论面对谁,我都坦言,我是农村出来的。8 M. r+ G3 @6 O4 {2 h' V
1 E( I8 E0 p: @8 H: R6 ~) C/ w' s
此外,我也并非说是要让农民全涌入城市(某些学者所谓的在城市形成贫民窟的观点,实在是笑谈),但你也不可以坐视农民成为现代化的牺牲品,然后被咀嚼一番、榨干了青春之后,成为渣滓。$ G N2 ?2 e! d
) y( p* B- w- y! I
没有人有权力,有何正当的理由,可以堂而皇之说,农民就应该为这场国家现代化运动做出牺牲。
5 w9 q2 ]) f8 Y7 H2 p
: W. f) U( [0 B1 C8 x: b 他们生而为农民,不是合法的理由。- E$ l& u- A, S7 O8 P3 D* V) b! c
; Z3 H& z8 o+ m7 h2 F 六、农村的政治问题
( C. t: O3 T9 x ! k, X, v N0 D/ D: R. ]6 W
“我身上有两颗子弹,一颗留着保卫我自己,另一颗留着参加第二次文化大革命”,这是大年三十那天上午,我们村一个70岁的老人站在我们家门口,所说的话。
8 o( {- y; v- {% H) O f + ~+ Z, \, n; q* q* u7 H$ H! H
他什么职务都没有,连党员都不是,经常热衷于参与村上的事情,诸如核查村委会的帐,去县里上访等等。/ L% O4 k' i% w8 @8 w
7 B/ `$ r- w. d G8 q2 L* ? 我父亲说这个人现在还经常在家里写东西,我问都写的是写什么?
% V y, F3 ^6 v- O. P! W! Y3 F $ P" S# v$ g& N: y( P% @! Z
——还能是什么,都是那些大道理呗。3 t1 z: ]( ^# ~
1 G9 k# L. F# L5 P% B d; s/ \
我不知道他是否读过马列的书,但他经常会把马克思挂在嘴边,说起话来振振有词。4 [# s1 s$ l& v7 e
/ d a. j8 ` I' k7 G' G9 u6 ` “农村需要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把这些狗日的都搞倒,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看问题,这个社会已经变了80%”,我拿出手机,将他的这些精辟的语言记录下来。' T+ D" f0 o6 S B( T
; o% ]$ E- X/ `3 o
从县城里坐车回家的时候,在路边的一个村口,赫然挂着一个大红条幅,在冬日的村口,显得特别醒目。条幅上写着:村民直选,是建设乡村基层民主的重要保障。
8 r! \2 B- u% Y% k. T' m7 N
* T1 X3 P& j. a: `: H 看到这样的条幅,我哑然而笑。民主,直选,多么诱人的字眼。
1 r' ^# }/ H' q! L% }- A% y# U
% D, t& s0 A, p$ n2 u) ? 回家之后,问父亲,在选举的时候,拉选票的现象特别严重。“选举不过是走个过场,上面让谁干,就是谁干”,我们村的那个书记,今年69岁了,被称为“不倒翁”,在大队书记的位置上,起码已经占据了有近二十年了。也有人戏称其为“胡书记”,说其很会糊弄,上面有人,在村上又不得罪人,得罪人的事情,都会暗地里指使别人去做。3 K1 k; |; a \ u5 H
* E8 K% M/ P N, c# P 此外,还有农村的发展党员问题,谁想入党,必须要经过大队书记这一关,先送礼,再表示忠心,于是,发展党员,也就成为了培养个人亲信的渠道。起码要确保入党者不会危及其地位。而有几个所谓的刺儿头,怎样也无法入党。也就意味着其无法进入政权,再这么折腾,也只能是在外面鼓捣。而当权者随便安排一个罪名,就可以将其搞定。" _5 ^/ Q/ ~6 W8 ], z. m
' g! U7 t8 K. A7 o2 ?5 \8 Z; y! r 当年我们村有个光棍汉,特别地仗义执言,经常一个人去县里和市里上访,反映问题。他在路边的沟渠里挖了一个很深的池子,夏天的时候,村上有很多人都去池子里取水打农药。别人都给用,就是不给大队的几个干部家人用,为此还打过一架。后来,他领养了一个别人遗弃的女婴。一个光棍汉领养一个女婴这样的事情,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村里硬说其违背了计划生育政策,还让镇子上的派出所将其带走了。不知道其在里面是否受到了拷打,出来后,变得老实多了。2 c0 c9 d. q' p9 D% T
( J: D9 d4 W' i9 Y
“喝纣王水,就不能说纣王无道”——这是父亲经常教育我的一句话。尤其是在我偶然在他面前说一些稍微愤慨的话时。
X+ k: s. u4 }: a& `) I A
. `6 G& A( r/ `$ S8 g 七、土地问题
" z6 R+ e. j* j5 s
- j1 W3 }' A' G' ^& p# s 我们村的土地,是人均有4亩左右(每亩660个平方),95年的时候,重新分配过一次土地,之后就一直没动过,这使得有的人家娶了媳妇,生了孩子,都没有土地,而像我这样的,户口早已经迁出,但在家里还有一份土地,那些死去的也包括在内。
1 S1 H! t/ @% \0 H2 H9 i' z, p + x/ g, z! k1 g1 g# J6 s% v) `! W
95年动过土地的时候,说是30年内不再动地。 s) O* X4 j8 T* D6 `
3 G5 v. W8 [$ h- s& `1 }
最近,土地私有化貌似被提出来,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一剂良方,这次回家,和村里的一些人谈到此事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土地兼并。(我和他们说,土地要私有化了,可以自由买卖了,他们说,那很快就有人卖地,尤其是那些不正干的人。)4 ^4 s4 H$ f* y0 L
) Y: i# B7 d F' K# _6 c0 H7 q “乖乖,又要回到解放前了,要有地主了!”
' j% B: W3 H: U K/ _
& U$ T3 t6 x: q+ D, L0 } 其实,农民对于土地的眷恋的热情正在逐渐下降,村里许多有钱的人,都去镇子上或是去县里买了房子,平时都住在县城里,只有每年两次农忙的时候才回来。* q6 e K" v" D) _3 q6 A) v7 E- z
2 ~' x" Q% W, a! E f
在我小的时候,我们村种植了许多经济作物,诸如棉花、薄荷、西瓜等,(我们家曾经就种过近10亩的棉花、也种过近十亩的薄荷,和三五亩的西瓜),可现在,都是一季麦子、一季大豆。省事,完全的机械化操作。(雇用联合收割机,直接把粮食拉到家,有的户,收完粮食就当场卖掉,带了钱走人)。然后将秸秆在地里烧掉,再种下一轮。3 l. ]& j7 n& ? ?5 S: o8 {+ B
3 |) G. ]' c8 N1 f7 S
虽然没有土地买卖,但在农村可以租土地来耕种(300元/亩/年),有的人家不愿意种地的,或是常年在外的,就将土地租给别人种。
6 ?3 A: C: Y- ^% f " o( v' G* o0 t! |9 U- J
再说一下,去年的卖地问题。有一条正在建设中的高速公路经过我们村(貌似是从许昌到宿迁的),修路要占用农田,这其中分为两种,一种是路面占地,另一种是取土占地(要取土垫路基)。
# A$ O# ?3 D. R7 ~" e, ?6 g4 }
0 N: j& A; J1 [# K8 ^; j; n5 N P 前一种的价格是18000元/亩,后一种的价格是12500元/亩(价格差的理由是,取土后的水塘还可以用来养鱼获利等,但我怀疑这个差价被承包商私吞了)。# e! {4 x" t$ |. B# w! V2 t
: O1 W7 x2 c, t, C/ N* z
取土占地的面积很大,有好几块,一块就有80亩。(我们家的土地被划了4.5亩)能够卖地的,都很开心。人们不再稀罕土地。只嫌弃卖少了,没有说多的。8 @- H F' f- B' ^
9 K! C6 s5 N3 T
至于说土地抛荒的现象,我们那里没有,因为自己不种,可以承包给别人。姑且可以算做土地私有化的前戏吧
% b' h5 a+ y& o" [
, |3 A9 E( l% v7 Y9 \# ~. M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关于这次修路卖地的问题。村上有的户是摊到了,有的没有。7 a# a6 i9 g: e+ L3 D0 m/ R# s5 H
, D; c" l# x1 J* y6 y
摊到的就很庆幸,没摊到的就很沮丧。于是就有人提议说要把这些卖地的款拿出来村上平分,然后再重新分配土地。这是平均主义思想呢?还是集体主义时期思想的残留呢?
4 c3 p; w2 y# s/ p1 Z" p! A 5 }% [) Z) S$ W; D
这样的提议当然不了了之,但的确很吊诡,值得反思。
; L; _$ I5 ?$ j" Z8 S6 W
$ ]0 \* l* ~5 t* e0 S 一些三农学者常说土地目前成为了农民的束缚,成为了阻碍农民现代化的桎梏,也有人说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最后保障,是返乡之后的最后栖息地。但无论是怎样的看法,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就是:农民已经不再深深地爱着这块土地。
+ b5 }. m: [ f+ I9 u8 I Q2 t
4 ]& Y( C4 d" ~3 s; K 艾青说:“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而如今,这块土地也许正在沦为鸡肋。0 j4 a& d8 ]7 P- y# @5 d& ~7 J
- [" a$ t# E2 N1 k5 S, _
八、文化问题( z& o; F# L. E4 K# Z" R" m4 q' X! L
: C8 O) ~: I+ @8 w. Z
我一直认为在农村/农民那里,不仅有政治、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文化问题。暂且不论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我认为,这个文化问题,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形式,影响着消费行为的选择,也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选择。8 I1 }5 Z# b8 ]3 U/ r! a, C
0 L/ X( b% F# i3 n8 Z/ m4 O 我也一直很困惑,农村的文化是什么?有没有农村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在农村发挥着作用?6 }# q( k2 E; e7 E, e
6 x; Q. p, ^0 H7 x
都说儒家文化在影响着国人,但在农村,你很少能够看到仁爱、看到友善。你所能够看到的只是自私与贪婪、愚昧与无知,看到的只是争强好胜、看到的是勾心斗角。那些质朴纯真善良的农民哪里去了?是谁让他们变成这样?$ S# Y3 V4 v% Q/ @) i: R- d
- p* p6 A; {6 J( y& ^, T
打架、吵架、通奸这样的事情是屡见不鲜,尤其是春节里,因为赌钱、喝酒或一些小恩怨,先是吵,再是打,然后是闹的头破血流。
6 I5 s4 \' X+ P5 J2 \
L5 J0 G; q! |2 n3 s2 J/ { 有的人喝了酒之后,可以绕着村,骂一圈,想骂谁就骂谁,语词低俗。谁家兄弟多,拳头硬,谁就可以欺负乡邻。
6 U" G' ?' U6 r8 v. u& O 5 V% g* ~5 ?$ }+ E( c1 _! P; }; {
十七八岁的男孩子,留着长发,染了颜色,并且还带了耳钉。十六七岁的女孩子,说自己喜欢的人是李宇春,在课本前面写上“非主流”三个字,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他们不知道WTO,但知道麦当劳,知道网恋,会用qq找女朋友。* \0 B7 |$ o4 J' C4 M9 H
& v2 w g" t/ p5 k) }# l 农村没有报纸,基本上每家一户电视,最近两年刚通了有线电视网络(许多人家因为收费,而不装有线)。县电视台里永远都在播放着性药和丰胸广告,用词非常具有挑逗性,大人孩子都在看。. h" `$ Y% U: k- r3 \4 H- i) n( r
6 o( G+ o9 J1 L1 O 最近几年,我们那里(基本上隔壁几个县都是)还兴起了一种很另类的唢呐文化。遇到红白喜事,基本上都会请一个唢呐班子到家(谁家不请,就没面子而被瞧不起),在我的小时候,唢呐班子吹的真正的唢呐,有好多种乐器、都卖力地演奏。而现在,只有三两个唢呐,配之以电子琴。
/ L1 G$ t. D3 t! q( o, g 1 X9 {7 J9 @8 O4 J7 ^3 C
当然,我要说的不是这个,而是,这些唢呐班子都会请一个女人,年龄一般都在三十之上,姿色稍微有上两三分,到晚上的时候,就会浓妆艳抹,登台高唱一些黄色小曲,说一些低俗笑话,然后和一个搭配的男人打情骂俏。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性爱”为主题。有些时候,还会玩脱衣舞游戏。(我都在台下看过脱胸罩,脱内裤的——非全裸,不是从里面脱,就是从外面脱得剩下三点为止)。
* ~6 X9 R% l: ~. z7 n* k9 X( I
; g7 U3 K8 B& _7 z 台下的看客,有大人,有孩子,有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遇到精彩处,都齐声叫起好来,或高喊着“脱啊、脱啊、脱啊”。即使是丧事,也会有这样的演出,无论是亲人还是村人,脸上都看不到一丝的悲伤。若不脱,众人都会说这个唢呐班子不行,不过瘾。我想,鲁迅笔下的看杀人事件,也莫若如此。
# F' I6 O" t/ x: \ C1 O" I* C# T6 X
前面有人说到信仰问题,的确,基督教最近几年在我们那里(不仅是我们那里)很兴盛,尤其是一些上了年岁的人。每到星期天,都是去做礼拜的。, `# @; r1 m. F& m
; N6 J& E; g9 x( W9 G( G3 T
九、关于教育再补充几句
# f0 `% F' Y$ U/ l" e ( K4 m1 y" ]; O$ r
以身作则的说吧,从小时候,父亲就告诫我,农村人,要想跳出农村只有两条路,一是当兵,二是考大学。那个时候,考上大学就意味着保障,意味着洗干净泥腿子,进城做个“体面人”。
4 h* Q4 v4 j1 T* t2 t% Z
$ N$ a5 u3 T2 P8 ^ 可现在呢,很少有人再有这样的想法了。
. s4 Q* j5 q9 _8 J 8 `6 q0 S# b/ M- K3 ]$ n
那个时候的农村,相比较现在,真的很苦,几十亩的麦子,都是用镰刀玩着腰一刀一刀割的,打场是用牛拉着石滚碾的,十几亩的薄荷,要不分白天黑夜地用大铁锅熬上好几天。2 G/ z# N. {5 d) A0 @/ N( t
" h \; S+ q) c
我读初中时候,成绩好的同学都去考中专了(97年左右),那个时候,农村人还满足于中专,因为高中并不代表着大学,而且还要多浪费一些钱(那个时候,我们村有两个高中生,一个复读了好几年也没考上,回家后先是搞养鸡,失败后外出打工了,一时被村上传为笑柄,另一个是学体育的,也是复读了几年,终于考上了省内的一个师范专科,毕业后,竟然去了中学做数学老师了,真是一件比较神奇的事情)。
$ L$ G+ G5 w. {) e: J 5 }6 o; J2 [6 W3 g6 ]
由于我们县的高考升学率较低,就有很多人去读一些职业或民办学校(尤其是集中在西安和江西南昌这两个地方,那两年,这些学校简直是去高中门口抢人,招生了一个都有提成的),农村人不懂,反正以为都是大学。这些学校毕业之后,无疑还是打工,于是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所谓的大学的神话了。与此同时,一个个外出打工的神话也在迅速地膨胀和传说开来,“某某高中没毕业,外出打工,一个月八千块。”,我当然,相信,这其中有的是真实,但我更认为,虚假要大于真实。 v* o6 [7 j6 |/ V5 l$ y
- M8 u7 ]/ O# q0 L' }* o
说一个笑话,前几年,后面村上有个男生考取了北华大学的国防生。他们家连放了两个晚上的四场电影来庆贺,还制作了大红条幅挂在门口。周边几个村的人都在议论纷纷。! T6 D! z$ ]* r$ B {! j
. g6 P9 r( e; l; C
“——北华大学是什么大学?”4 M+ U* \0 ?! g" O
/ j2 p6 C9 B1 ]4 U* n4 `- V4 \/ p “——谁知道,估计是北京清华大学吧?厉害”! I3 D2 o$ {* z; r% Q! L- C* F
. |) t! c; G' f& r# C3 C
“——啧、啧、听说人家这个大学不仅要钱,而且还给钱”
* }, X: r8 D0 I" p1 I
! t& J" t0 H* v o& t- [ 这些都是回家之后,我听父亲转述的。& ?* a: n: ]( o" Q2 z. k; Y
7 [- m N7 j) d6 e, F0 _% l2 h
以前,我总是坚持启蒙论调,认为改变农村的根本在于教育。要让农村的每一个孩子都觉醒,都认识自己,认清这个世界。然后,一切就会好了。可现在呢?与其谈启蒙,不如谈救亡。破败的农村,该是需要一种拯救了。2 N: d6 @: x$ I p
; }& y- S) ~$ v 的确,现在很少的大学毕业生读书后会愿意回去建设家乡。你可以指责是忘本,是没有良心,当然也可以指责我。但谁又理解这其中的苦衷?(这次回家听说,目前正在选派大学生到基层任村官了,我恐怕这政策虽好,但估计又是半途而废,流于作秀,农村的工作,岂是一两个书生可以胜任的,农村的水很深!)
& y& O9 u2 j" E% `9 c Y ' m$ _9 j# ^3 G4 A3 c5 x
我一个同学,大学本科毕业,最近很想回县城做生意(我们县城,目前就像是80年代初期的深圳一样、一年开个批发部也有一二十万的收入,而我们县城的房价,目前是1500/平方米左右),但其父母死活不同意,认为这丢面子。
; K0 w$ t" O8 p, W
* a; b( {3 K& J9 y7 [7 v8 U 就像我,坦然地说,四年前,当我从家到上海读研究生的时候,在我的身后,就像一颗腾空而起的蘑菇云一样,有一个正在膨胀升起的神话。常说,历史的洪流在裹挟着个人前进,就是这种感觉。我无法回去,戳破那个神话,即使我在外面活得是怎样的辛苦。我想,起码给后来者,留一点希望也是好的,倘若我也回去了,毫无疑问,我在众人眼里就是一场悲剧。将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反面教材,读书无用论的案例。# z, g# i1 j/ M! L
' B" T9 c4 I! x; d( z 这是该叫做偶像的黄昏?还是悲剧者的诞生?《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说真话的孩子,有的时候,也未必是值得赞扬的,姑且不论其下场如何。
) z. I9 t' G( `1 H5 @1 v( A
; y9 @( B! q3 ?0 v M 当然,你也可以指责我的软弱。这次回家,有时候半夜里蓦然醒来,总感觉自己一不小心就会沦为魏连殳、吕纬甫一样的人物。
6 ]* ]9 D: i; W' j: b& Q : ~4 k. W$ j$ G5 f
不是不想回去,而是走得太远,没有回去的路了。当我转过身去,发现身后已经没有一条可以回去的路——以这句话与大家共勉。
% |! ]& P [" P+ V; p" J! n
8 A, i$ Q9 i6 [8 q 十、农村的生活0 t) n5 i" w" }0 ~3 @3 I2 H
/ ?8 e$ D) E% L% ~ 有许多人都说到农村的赌博问题,的确,我们那里也很多,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外出打工的人挣了钱回去之后,就聚在一起赌。赌的很厉害,有的人能把一年在外面挣的钱都输掉。各种赌博的方式都有,甚至妇女老人都参加,从掷骰子,到麻将、牌九、斗地主、炸金花。
: K" _# T8 _. F& W5 n" B
* O4 J: ^0 ]/ t0 z7 ^ 说到赌博,就不得不提抓赌问题。我们镇上的派出所,简直就把抓赌当成了一种创收方式。无论是赌多大的(就连五角、一元、两元金额的掷骰子也抓,我老妈有一年冬天就因为掷骰子,而被抓了一次),是在赌的还是在旁边围观的,统统抓进去,然后通知家里拿钱赎人,这简直就是违法,但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这样。当然,若是有点关系的,打声招呼,就没事,也不敢抓。
; Y+ s' u' m0 m ( q- [" r5 J/ C2 s8 E4 J3 I
农村的假货问题。中秋回家的一次,我在村子的商店买了一瓶可口可乐,竟然是假的。据我回去的同学说,村里的店就连牙膏,洗衣粉都是假的。我父亲说年前我们村一户人家办喜事,用的烟酒都是假的。村上的人现在都懒了,连馒头都懒的自己蒸(我们那里是以面食为主),村里的小店里,啥都有。从馒头到日常用品,肉类瓜果蔬菜,桶装的饮用水,还代冲煤气,代缴电话费。这次回家,听说隔壁有个村,还开了一个超市(对,自选超市,微型家乐福,现代化的在农村的在地化例证)
8 {# ]; t( O/ g6 f' r
u1 Z; p: F- p0 C* P S- I0 A; _3 M 两个人命不值钱的例子。其一,是我们后面村的一个老人,念过私塾,写得一手不错的毛笔字,会算命测字打卦,懂一点孔孟之书。经常在赶集的时候,去镇子上给人算命,虽然八十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几年前的时候,有一次在去上集的路上,被一辆摩托车撞了,然后死了。最后,两家私了,肇事者赔偿了1万块钱。回家,我问父亲,怎么才这么少的钱,我爸说“他都八十多岁了,还能活几年?”——生命的价值,是用年龄来衡量的。
) B* K9 Q7 y% I+ b' k, x3 k' ] 0 E2 u8 e4 p6 k, b( V- A
去年,在距离我家不远的一个村上,一个女的,年龄是60多岁,去村里的医务所打针。针头还没拔出来,人就死了。这明显属于医疗事故。最后,赔偿了4万5千元私了此事。5 { |9 @9 U% O" ~) {6 ?
- W) o+ x- p' y2 y* \
试想这两件事,若放到城市,会怎样处理?
% G+ z7 y% {; ]+ n+ b y ) D) Y" p+ ?0 J& {/ T9 H
农村的生活,似乎仍然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在后现代与中世纪之间夹杂,像一条没有目的的河流,恣肆地奔放,谁都不知道终究要流到哪里,当然,作为农民的他们,也从来不会去关心这些。# ]0 H( {. F/ r. A& [* a
+ N# ], {% S, e* l4 E3 K! K0 d+ @
十一
, ?) O Y3 q( {3 |3 l7 K' U1 S # c* Y; y% s8 z1 g# g7 h: e
多谢各位耐心读者,至于农村的其他诸多一些问题,诸如社会治安,留守儿童等等,我暂且没有去谈,但我想,我已经说的足够多了。原以为,我所说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常识”,但就是这样的一份常识,在许多时候都被遮蔽了,或是被改头换面,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包装起来,告诉给国人。8 J% r0 T1 `( G! ^
6 \1 M8 W" }8 d D3 ~: Z 是的,无可否认,无论在学界还是在政府那里,农村问题目前正在得到重视。对此很是欣慰,但这种重视,也是恰恰反映了问题存在的客观事实,以及紧迫性。
8 E- y! ^ M" R; e' M o3 J) o5 T2 e. M
仔细看了诸位的回帖,有人认为这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阵痛”时期,但我想还需要先深思一下,这样的“阵痛”是否就可以带来一个大家所期望的未来?此外,为什么要让农民来承担这种“阵痛”?难道就因为他们是农民吗?因为生而为农民,就必须要到城市里出卖劳动力?就必须从事卑微的工作,就应该是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吗?就必须要为现代化作出牺牲?
" H) n/ W8 g" [# A
0 S* c2 o& D X- N o 一代人牺牲了,另一代人接着牺牲?前仆后继地成为路基,成为金字塔的底层?以承托起所有的伟大蓝图和远大理想?
- y+ a7 L. k1 L
- l9 a4 B4 K I: a/ w 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改革的合法性早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被确立下来,的确,我也承认,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和历史必要性,但是否就应该一味地高唱赞歌,而不去反思这三十年的改革呢?/ J+ s* _- Q9 R8 m7 n1 q
7 L# N$ O3 ]0 u5 E7 e 在农村,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前三十年时期的人在感慨“这个时代变了,社会风气变了,人心也变了,要是在毛主席时代,都要拉出去枪毙。”8 @/ n5 w+ P" p5 q2 V: W7 T. R
3 I# f3 ~9 k/ N, C; Z
我也一直认为,人不是动物,物质上的富裕不可以成为精神上贫瘠的理由。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可换算性。不要以为让农民吃饱肚子,住上房子,就解决了一切问题了。9 o( e# e% U/ y% e7 A+ Z }
5 L8 w: O2 u" d 有人反驳说,相比较之前吃不上饭的时期,农村现在是很好的了。是的,这无可否认,但我们难道仅从时间层面看问题吗?若是相比较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的农村,岂不是更应该载歌载舞地欢庆呢?
4 m( j! {5 i# { & j6 P! P9 x$ G, T3 @* e( l2 s# ~
所有的解决方案,都说将来会好的,等待产业升级,等待国富民强。好吧,等待吧,姑且不论这是否是一个空头承许诺。起码,我爷爷是等不到了,我父亲不知道是否能够等到,我那些仍然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兄弟姐妹呢。9 S& i) K8 k: F* O# K
$ Z2 c" }% a6 ^/ F2 U- F$ Y+ x 他们看不到希望,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希望。6 _4 }6 k. Q# `: s" ~% D
7 h/ T' W B9 Q 我是农村走出来的,每一次回家,心情都会很悲凉,我不知道,我所看到的家乡是不是就是我儿时的家乡,是不是就是常在我心中挂念着的并有时候魂牵梦绕的家乡。
" m2 O! i" [8 N* `0 f3 \
# p5 V1 l9 |, i# P& c! V: ? 我承认,写出这些文字,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是在“揭丑”,当然,我也可以用另一个笔法,将我的家乡描绘的温柔而甜美,勾勒的诗意而梦幻,有蓝天白云,有原野苍穹。但这无疑于阿Q不敢正视自己头上的癞疮疤一样。$ t2 N: v8 H& t
; y1 s9 v7 g- `1 s: b6 }$ Z 鲁迅先生说,掘心自食,乃知本味,这就是我所见的农村。诚如诸位所言:一声叹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