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中,蒋介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客观角度分析,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是完全政策的,面对日本强敌入侵,他一方面大力组织“剿共”,另一方面,他利用“剿共”的机会,全力收编控制地方军阀势力,为进行抗战赢得了宝贵的腾挪空间。 蒋介石发表演说 在抗战中,蒋介石确立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原则,即在广大的国土上分散日军主力,使其疲于奔命,并积累小场战役的胜利。他有效避开了日军想要在华北战场上速战速胜的战略,使得日军主力部队不得不在山川众多的西南和东南地区与国军周旋,蒋介石想凭借当地复杂的地形优势抵消日军在武器装备上的优势。 在抗战爆发前两天,蒋介石在他1935年8月21日的日记中,对未来的抗日战争提出了自己的预测: 1、日本对中国希望能不战屈。 2、对华只能威胁分化,制造土匪汉奸,使之扰乱,而不能真用武力,以征服中国。 3、最后用兵进攻。 4、中国抵抗。 5、受国际干涉引起世界大战。 6、日本发生内乱革命。 7、日军失败当在十年之内。 令人惊讶的是,蒋介石对抗战的预测,除了第六点外,其他的几点几乎都实现了,这表明蒋介石是很清楚中日必有一番殊死较量的,而且对敌我的力量对比心知肚明,面对强敌,他认为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基于中国地域广阔的特点,“以空间换时间”,再等待国际形势的转变,得到美英等国的外援支持,最终获得抗战的胜利。 为此,蒋介石选择的战场是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英美在此有很大的商业利益,一定不希望上海遭受日军攻击,所以一旦开战,将刺激英美站在中国一边参战。蒋介石预测了淞沪会战的两个结果,一是和“一二八事件”一样,列强从中斡旋,使得战事提早结束;二是日军强攻上海,列强没有进行有效干预,上海失手。 纵观蒋介石抗战中所指挥的战役,他在战术方面或许略胜日军一筹,但由于国军的战斗力远不及日军,蒋介石的军队连连战败失地。但是,如果从战略的整体角度看,正是因为蒋介石成功采取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才能使中国得以等到国际环境好转,英美列强选择站在中国一边,中国得以借助英美的力量取得抗战的胜利。因此,蒋介石可以说是把强敌引诱至泥沼之中,在加以打败的胜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