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5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技] 用现代科学解释针刺麻醉 《针灸与细胞分子生物学》英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0.10.2019 08:22: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用现代科学解释针刺麻醉的原理
    ——记繆强新著《针灸与细胞分子生物学》2019英文版出版
        2019年10月出版的繆强新著《Acupuncture and Cellular Molecular Biology》(针灸与细胞分子生物学)英文版一书,重点解释了针刺麻醉的现代科学原理。作者以经络学为基础,结合世界各国科学家近20多年在生命科学的探讨的重要成果, 提出了针灸麻醉的神经“突触阻滞”的原理。在本书中作者还在一些中医的基本概念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广大读者讨论。作者驳斥了“针灸是玄学”的谬论,并指出双盲实验所用的“假穴位”是错误概念。
                     
一 针麻时,经络系统主导了神经系统的活动
      众所周知,在针刺麻醉手术时,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医生都是选择关键“穴位”进行高强度的刺激。相反,如果不刺激有关经络上的这些穴位,而是针刺其他部位,甚至刺激离神经更接近的部位,反而没有或很少有麻醉的效果。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神经和经络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体系,各有各的功能,但其间有深奥的联系。那么沿经络和穴位的刺激是如何影响到神经系统的有关的活动呢?这就要研究经络运行的本质和针刺时神经系统的变化了。该书作者认为,是经络的活动主导和影响了神经系统(包括神经末梢,突触,树突,轴突,神经纤维,神经元,大脑和细胞间质等)的活动。这些经络活动包括:经络传导的“山谷效应”,“驻波效应”,“钙离子的富集和震荡”,“钙离子重要的生理作用”,“胞囊的形成”,“突触的阻滞效应”,“递质的释放被制止”。有了这些针刺后的一系列效应,不单单是使大脑分泌阵痛物质,更重要的是阻止了痛觉信号的上传。
                                   

二  突触阻滞效应
      该书作者认为,破解针刺麻醉原理的研究必须进入到分子生物学和神经分子生物学领域。作者在研究针灸阻止痛觉上传时,观注到细胞分子生物学诞生20多年来,世界各国科学家在生命科学的实验和研究中取得的有关重要成果(这些与疗效无关)。这些成果对针刺麻醉的原理的深入研究都有重要意义。这其中包括:
1970年代中国科学家郭义,张春熙,徐汤萍等人发现针刺时钙离子富集和震荡现象。
1995年以 J. Sneyd 等总结了数十位科学家 十几年的研究成果,即当细胞受到伤害或刺激时,提出了胞内分泌三磷酸肌醇IP3对释放钙离子的作用,而否决了细胞间质向胞内涌入钙离子的判断。
上世纪末Camocho, Lechleiter和 Mironov等人发现“钙波”现象,当机体受到机械刺激和伤害时,在触发点的细胞出现钙离子扩散现象,奇怪的是,这种钙离子的传播竟然可以在不同组织中进行,包括皮肤,肌肉,筋膜,甚至骨骼等一切组织,只是波速不同。
2005年中国科学家郭鹞,任东青,方恒虎等在微循环实验中发现了次声对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形态和功能的重要改变作用。
2009年香港大学李耕教授等发现针刺时沿经络出现横切声波的重要现象。
2013年诺贝尔生理奖得主 J.Rothman, R.Schekman 和T.Südhof发现了突触内胞囊释放钙离子和钙结合蛋白CaM的运动规律,即胞囊生成,移动,靠岸,释放递质以及他们对疼痛上传的作用。

      以上这些重要发现,对针麻的破译有重要意义。作者将这些针刺时神经细胞分子生物学出现的现象与中国的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集合起来,提出了“突触阻滞”的学说。认为针刺时,经络中驻波震荡阻止了胞内和胞外的钙离子运动和扩散,而使其仅仅在原地震荡,前突触( Pre- Synapse)中的胞囊(cetocyst)的致痛递质得不到释放,引不起后突触 (Post- Synapse)的跨膜放电,从而使痛觉信号沿神经上传得到阻滞。这一切说明了是经络的活动主导了神经系统,达到了止痛的作用。
                                    三  正分子学说与中医的气血平衡学说
      该书还以少量篇幅叙述了西方有识之士在理解生病原因和治病原则中提出的“内环境稳态”学说的发展历程。19世纪著名的法国生理学家Claud Bernard(1813-1878)提出“内环境稳态”概念,他说,“内环境恒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身体中所有的生命机制,尽管种类不同,功能各异,但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使内环境保持恒定”。1926年美国生理学家Cannon W. B. (1871-1945) 提出“稳态”概念,“稳态”也称“自稳态”,“体内平衡”或“稳恒态”,他认为,变动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因此稳态也是一种“动中求静”协调生理过程。1954年著名的美国分子化学家李努斯·鲍灵Linus Pauling (1901-1994), 提出“正分子”概念,他指出:“用改变人体内各种物质的浓度而达到平衡的正分子医学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医草药的功能正是能“增加正分子浓度”。达到以正却邪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
综上所述,针灸,针麻和 中草药等中医疗法最后的目的都是实现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做法。
                        四  中医的基础理论需要我们艰难地探索
     作者在近30年的思考和研究中体察到,我们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开拓中存在一些误区,例如用西医的解剖学寻找经络,提出“伪穴位”和“假穴位”的概念,大量地去做“双盲实验”,认为针灸是心里安慰,认为推拿,拔罐,刮痧没有科学技术的含量,等等。实际是我们现有的科学知识未能解释中医学。作者认为目前只是强调中医疗效是不够的。应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医研究应与日地环境,量子力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学院派医学,脑科学等相结合,迈出新的一步。该书书号9 783 946 935 070
                                                                                                  旅欧中科院学者联合会供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9.4.2024 09:2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