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联崩溃的教训赫鲁晓夫秘密报告50周年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4.4.2006 20:00:35 | 只看该作者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胡锦涛主席访美前夕访华、俄中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明显外交合作、华盛顿指控莫斯科在伊拉克战争前夕向萨达姆泄漏美国军机、“橙色”革命后的首次乌克兰议会选举等最新进展,无不反映俄国在国际政治上重显活跃,代表在欧洲持续迷惘和美印靠近下的国际地缘政治重组,这是需要另文置评的题目。 <br /><br />  本文关注的是俄罗斯在失去超级大国地位后,在这一新国际局势下的力不从心局面。普京因此称前苏联的瓦解代表二十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从俄罗斯的立场是极为恰当的评价,也促使世人重视这一历史教训。 <br /><br />  从表面看,戈尔巴乔夫仓促的政治改革是苏联崩溃的直接原因。但是这一肤浅观察,忽略了更重要的长期原因,这便是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近二十年执政时期的政治停滞。 <br /><br />斯大林最伤中国利益   <br /><br />  笔者指出这一点,是因为今年是苏联历史上另一划时代事件的重要纪念:赫鲁晓夫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50周年。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赫鲁晓夫此举在中国大陆受到非常负面的评价和批判,其正面历史意义被长期忽视。 <br /><br />  其实从中国的角度,斯大林一手策划外蒙古“独立”,使得中国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乌兰布通(赤峰)战役和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昭莫多大捷之后树立的北方边防屏障完全丧失。斯大林实在是二十世纪中对中国国家利益伤害最大的国际领袖之一。 <br /><br />  就是从俄罗斯的角度,斯大林的历史功罪也大有疑问。笔者曾经指出:乌克兰是俄罗斯文化摇篮,相当于中国文化中的黄河流域,在去年“橙色革命”后眼看要被纳入西方阵营,斯大林的恶政难辞其咎。 <br /><br />  这便是1930年代初期强行农业合作化造成的乌克兰大饥荒,至少数百万人成为饿殍,相当于乌克兰当时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苏联人口统计显示乌克兰人口减少了差不多400万)。按照目击和回忆,乌克兰农村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悲惨情状。这是乌克兰今天“脱俄入欧”的重要历史因素。美国众议院去年11月通过议案,要为乌克兰的这场“种族灭绝”建立纪念碑,是其例证。 <br /><br />  斯大林还有其他许多恶政。例如十月革命元老莫洛托夫,长期担任总理和外交部长,竟然不知被斯大林逮捕流放的自己犹太裔妻子的死活下落。 <br /><br />批判斯大林具历史意义   <br /><br />  因此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批判斯大林,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赫鲁晓夫为斯大林时代的大量冤、假、错案平反昭雪,在政治上创造宽松气氛,谓之拨乱反正并不为过。赫鲁晓夫在乌克兰长大,特别注重平息乌克兰人的怨愤,除了大力提拔“乌克兰化”的勃列日涅夫和道地乌克兰人波德哥尔内,还将原属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半岛地区作为“礼物”划归乌克兰。普京如果能以宽紧两手制止乌克兰“脱俄入欧”,赫鲁晓夫功不可没。 <br /><br />  赫鲁晓夫的宽松政策在导致不小的“文艺复兴”之外,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在他当政的1950-60年代,苏联不仅以首先发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震惊西方,其经济发展速度也超过了大多数西方国家。 <br /><br />  赫鲁晓夫的另一功绩是注重民生,他的“土豆加牛肉”名言,以及与当时美国副总统尼逊在莫斯科的著名“厨房辩论”都显示这一点,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因之出现显著改善。 <br /><br />  对喜欢历史对比的人而言,以“文治”出名的赫鲁晓夫其实也有重要“武功”,在苏联卫国战争的关键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他是战场的政治委员。 <br /><br />  这一切并不是说赫鲁晓夫没有过错和缺失,他最后被自己一手扶植的勃列日涅夫搞下台,便是咎由自取。可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在表面上维持了超级大国的地位,甚至不断扩张势力影响,实际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进入了缺乏创新的停滞状态。 <br /><br />  尤其值得指出是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宽松和改革政策的逆转,不少在赫鲁晓夫时代可以自由发表文章、出版著作的人士重受压制,以至成为“异议分子”。这样导致的“沉默的苏联”,其政治结构因为缺乏舆论的监督制约而日益与基层民众异化,执政党固然维持了政治权威,其道德权威却每况愈下。 <br /><br />万马齐喑导致活力下降   <br /><br />  这一万马齐喑的局面,还导致社会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下降。在勃列日涅夫任内,苏联不仅在经济发展日渐落后于西方,也未能再现如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那样明显领先欧美的科技成就。此外,对民众舆论和声音的压制也导致对民生的忽视。 <br /><br />  笔者有1980年代初在乌克兰留学的非洲友人,谈到当时在导弹和飞船技术上与西方不相上下的苏联,居然看不到美国早已千家万户都有的普通电视机遥控器。 <br /><br />  总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长期政治停滞和压制,逆转了赫鲁晓夫时代的相对宽松和改革创新,尤其是通过压制不同意见和舆论来维持政治权威,除了造成执政党道德权威的低落,更导致了一个缺乏适应力和免疫力的“静不定”政治体系,越来越难以应付西方经济和政治竞争的挑战。等到戈尔巴乔夫上台,不得不实行姗姗来迟的政治改革,已经积重难返,实际上步骤不大的政治改革导致的连锁反应,注定了苏联的覆灭。 <br /><br />  在赫鲁晓夫秘密报告50周年之际,这是值得人们温故知新的教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9.12.2024 04:0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