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1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始于清朝中前期的闭关锁国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1.3.2007 10:14:24 | 只看该作者
康雍乾盛世之后不到半个世纪,清政府为什么就在为数不多的英国军队进攻之下一败涂地了呢?这可从多方面去探讨,但康乾盛世缺乏忧患意识及闭关锁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br />      忧患意识不仅是治国的宝贵经验,也是治家的至理名言。最早的也是最著名的当是孔子所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及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有“居安思危”,以及“常将有日思五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我不是说康雍乾三帝毫无忧患意识,而是说他们的忧患意识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br />      我认为,从纵向看康雍乾盛世,与以往几千年的中国史比较,康雍乾是可以称之为“盛世”的。康熙帝经过十年努力,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此后约一百年,被称之为康雍乾盛世,或简称康乾盛世。<br />      康 雍乾三朝皇帝采取积极措施,结束了北部边疆长期分裂战乱的局面,实现了对北部边疆的统一管理,有效地遏制沙俄对我国的侵略,加强了北方各民族对中央政府的 向心力。清政府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民族关系中最大的难题。北部边疆面貌根本改观,屡代维修的万里长城不再具有军事屏障的意义。<br />      经过康雍乾三朝的努力,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尊崇藏传佛教,改革了活佛转世制度。乾隆时创建的“金瓶掣签”,备受欢迎,流传至今。<br />      雍正帝在西南五省广大地区内,大规模地实行改土归流,各项制度与措施大体和内地保持一致。这一项改革,大大地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统治。    <br />      清政府成功地处理了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兄弟民族的关系,同时也就是成功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在清政府统治下最终完成的,祖国的神圣版图是在清朝得到确立的。这是清朝统治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光照史册。<br />边 疆、山区和海岛的开发成效卓著。有的地区由于农业发展迅速,成为全国重要粮仓。内地的湘西、陕西、鄂西北以及桂西、滇西南和贵州等山地丘陵地区,也因大量 移民,生产发展迅速。边疆地区卓有成效的开发,不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且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巩固。清代开发山区和边疆,其规模和成效,都远 远超过前代。<br />康熙年间,明令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匠籍制度,使手工业者脱离了世代承袭的劳役。在康熙末年和雍正年间,清政府又逐渐在全国除少数地区外实行摊丁人地,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人头税。在这种税制下,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松弛了。<br />落后的农奴制生产方式,至乾隆年间已完成了向租佃制的转变。由于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主佃在法律上并无主仆名分。   <br />      如果作横向比较,康雍乾百余年间,清政府的许多作为和不作为及禁海闭关锁国,使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了,给后世留下了落后挨打、挨打更落后的历史经验。<br /><br />      康熙帝的忧患意识只表现在北方边防,但忽视了东南的海防。中国有辽阔的海疆,有漫长的海岸线,由于清政府长期忽视海防建设,使中国处于有海无防的境地。仅有的 一些水面战船,其作用在于追捕海盗、缉拿走私,根本起不到海疆防卫作用。嘉庆年间蔡牵为首的一支海上力量,横行东南海面,打得清政府晕头转向。清代兵制 中,长期没有统领全国水师的领导机构,只是由封疆大吏各自管理辖区的战船。清代的战船长期没有定型,往往仿自商船,或者临时征用商船,加装陆用兵器。这时 的东南海疆,并非风平浪静,西方殖民者常有武装侵扰,甚至强占过中国领土,这是不能不引起警觉的。可是清政府面对来自海上的敌对势力,而是采取消极的禁海 政策,严峻时甚至“无许片帆入海”。甚至严厉限制民间海外通商,不许建造大型海船,禁止远洋航行。康熙年间苏州船厂,每年造船出海者干余艘,这本是振兴中 国造船业的一线希望。就因为其中半数卖与外国,以为这会危及大清江山而感到犹豫和恐慌,终于下令禁止。造船和航海事业衰落,海军建设无从谈起。<br />这 时,正是欧洲各国奖励航海的时代。欧洲列强掀起了以掠夺殖民地财富为目的的航海探险高潮。各国竞相扩展海外贸易,争夺海上霸权,寻找新航线,开拓新市场, 形成一股持久不衰的航海热。航海热又刺激天文、数学、力学、历法、地理测绘等领域的科学技术大发展。各项科学发明,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奖励。这个时期的中 国,面对新世界的新形势没有觉察,没有作为。清代前期,没有海权观念,轻视海防建设,实是一大失策。<br />     中 国人最早认识西洋火炮比中国先进的是徐光启。他在与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了解西洋火器十分锐利,上疏明熹宗,“力请多铸西洋火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 明清两代几个皇帝先后请耶稣会士龙华民、汤若望、卫匡国、南怀仁等人协助制造西洋火炮,俗称红衣大炮,亦称佛朗机炮。这是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机会。应该 说,这个机会把握得是不错的,明末清初各军事集团都利用过西洋火炮,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br />乾隆末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是在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的。他乘坐的“狮子号”,是一艘中等战舰,其上配备有64门 火炮。同时还带来一批足以开阔视野的祝寿礼品。这又是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机会,虽然不能全面地看到西方世界,但至少可以看出西洋的火枪、火炮、战舰和尖 端科学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中国。这时却没有一个像徐光启那样的人,给乾隆皇帝上书,“力请多铸西洋火炮,以资城守”。即使有这样的上书,乾隆皇帝也不会 “善其言”。因为在乾隆帝的心目中,该有的中国都有了<br />      我们来看看马戛尔尼使团带来的礼品,大大小小一共590件,值得注意的有如下几件:<br />一件巨型的天文地理仪器,拆分15箱装运。这个庞然大物是“天上日月星宿及地球全图”, “所 载日月星辰同地球之象,俱自能行动效法天地之转运,十分相似。依天文地理规矩,何时应遇日蚀、月蚀及星辰之愆,俱显著于架上。并有年月日时之指引及时辰 钟,历历可观。”①可是在当时的中国,“天圆地方”的陈旧知识占绝对统治地位,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还有一件小型的天文仪器,显示地球与日月星辰一起运 动,“与学习天文地理者有益”。<br />长短自来火枪12支。 这种火枪冠名“自来火”,或称“自来火新法”,或称“新法自来火”,从火枪发展的历史进程推测,点火方式已不是用“火绳”,而是用机械撞击取火的方法点燃 炸药。故宫博物院藏品的图片可以帮我们作出肯定的判断,这是一种燧发枪。从形制上看,有一支在扳机上装有护圈,另一支上装有瞄准具。是滑膛还是线膛,从图 片上看不出来,留待日后研究。不过线膛枪在欧美早已出现。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美国已用一种新式的线膛步枪装备步兵团参加独立战争。这种线膛步枪射程远、命中精度高。这种枪在马戛尔尼来华之前15年 即已作为制式武器装备部队。英使的礼品中,还有一种“成对相联火枪二杆”,这当是一种双管火枪。从火绳枪到燧发枪,是火枪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这种枪是利 用弹簧的力量,扣动扳机,使燧石撞击在火门边上,冒出的火星点燃火药。燧发枪的出现与应用,简化了枪械的发射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射击精度。燧发枪在欧洲枪 械史上占据了两百多年的历史。由此还可以进一步推定,黑火药已有了重大改进。理由是:既然利用燧石的火星点燃火药,那黑火药的三种成分(硝酸钾、硫磺和木炭),必须按合理的比例混合,制成颗粒状才可能用于燧发枪。<br />礼品中还有铜炮西瓜炮数个。“西瓜炮”未见实物,亦未见图片,不知其构造和性能。但可断定是一种新的火炮,不是17世纪中叶在中国威风过一阵子的那种红衣炮,而是新一代的洋炮。否则使团不会带来若干炮兵,准备在乾隆皇帝喜欢看西洋炮法时,在御前试演。乾隆帝竟不屑一看,更不用说仿造了。<br />      有一个战舰模型,是装有一百门铜炮的大战舰。还特地说明,“红毛国在西洋中为最大,有大船甚多,欲选极大之船,送贡差至天朝。但内洋水浅,大船难以进口”。这种说明,有炫耀之嫌。这艘战舰模型约高5尺余,长5尺余。从海军发展史看,它当然是一艘巨型的风帆木质战舰模型,铁甲蒸汽战舰还要晚几十年才出现。中国当时的战船,最大的也不过装二三十门火炮。<br />      从马戛尔尼使团带来的礼品看,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如天文历算,在国防尖端技术方面如火炮、火枪及战舰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了。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br />乾隆皇帝似乎已感觉到这种落后,但他不愿公开承认。他仍然把这些看作是奇技淫巧,是贡品,是供收藏玩赏的玩物。<br />他 也想到要学习洋人的这些长技,但不是用于发展科学和巩固国防,而是担心洋人回国之后,如何拆卸挪移,挪移之后如何重新组装。乾隆帝的指示十分明确:“现在 有该国匠役在国内装饰,若不趁此时,将如何装卸之法,预为留心学习,将来该匠役回国后,不特不能移动,倘其中枢纽,稍有损坏,又用何人修理,岂不成弃物?” 乾隆帝还指示:“多一人即多一人之心思,安国宁等既情愿前往,自应听其随同观看学习,尤可尽得其装卸收拾方法。庶将来该国匠役回国后,可以拆卸挪移,随时 修理,更为妥善。”可见,乾隆帝已经意识到中国在科技和国防方面落后西方很远,但他对此没有学习的渴望,也没有丝毫的危机感。<br /><br />      明 清之际,中国在天文历算、火炮铸造、地理测绘等高科技及国防科技领域已开始落后于西方了。崇祯、顺治、康熙明清两代帝王以及朝野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学习 并采纳了其中一些有用的东西。这是一个向西方学习,迎头赶上并超过他们的一个良好时机。不过当时那些认识到中国已开始落后于西方的人,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 这种落后的严重后果。东南沿海虽然发生过几起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扰,甚至是武装冲突,但没有引起任何警觉。<br />乾隆皇帝对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访,并非完全没有警觉;至少他从使团提出的要求中,已经感觉到来者不善。<br />      在使团所提要求中,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性质的有如下几项:<br />(一)要求中国政府允许英国船只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商,要求在舟山群岛划出一个小岛,作为居留地,归英国商人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停泊,存放货物,且可自由居住往来。<br />(二)要求在广州附近同样划出一块地方,归英国商人使用,停泊商船,存放货物。<br />(三)允许英商在北京建立贸易栈房,允许传教士在各地传教。<br />清政府从英国人的这些要求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凌辱,是一种无理的勒索。这引起了乾隆皇帝的反感和警觉。他不断颁发谕旨,要求沿海各地官员加强戒备。指出这些英国人心怀叵测,可能由于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而借端生事。<br />      当时乾隆帝的认识,就到这个程度。这是他的一点有限的忧患意识?如果我们把它与马戛尔尼暗藏杀机的话作一番比较,就可以看出乾隆皇帝的忧患意识是浅薄的和短视的。<br />      马戛尔尼认为:不管英国人进攻与否,“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船“将不会立刻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海岸上撞得粉碎”。但“它将永远不能修复”。<br /><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9.1.2025 00:3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