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259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印] 中国四大印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9.8.2007 11:4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寿山、青田、昌化、巴林是中国著名四大印石,1999年被评为候选国石之列。

    浙江昌化石

    昌化石产于浙江省临安市昌化玉岩山一带。矿山走势自原上溪乡西北角的鸡冠岩开始,向东北延伸,经灰石岭、康山岭、核桃岭、纤岭等山岭,约10公里。主矿区在海拔1230米的玉岩山北坡。

    昌化石是个多姿多彩的大家族,主要分为昌化鸡血石、昌化田黄鸡血石、昌化冻石、昌化田黄石、昌化彩石五大类,共150多个品种。

    昌化石主要矿物成份为含红色辰砂(朱砂)的迪开石、叶腊石和高岭石,故又称昌化鸡血石,为四大印章石之首,以色艳(红如鸡血)、形美、质细的风格,在印章石中独树一帜,并因此赢得了“印石皇后”的美誉。

    昌化鸡血石是昌化石中的精华,在中国宝玉石中占有重要地位。昌化鸡血石的品质是血和地。血色为鲜红、正红、深红、紫红等,鸡血的形状有块红、条红、星红、霞红等,并能达到鲜、凝、厚为佳,深沉有厚度,深透石中,有集结或斑布均衡为佳。血量少于10%者为一般,少于30%为中档,大于30%者为高档,大于50%者为珍品,70%以上者珍贵难得。全红或六面血为极品。红而通灵的鸡血石称为“大红袍”,是可遇不可求的神品。昌化鸡血石天然丽质,充满着自然美、艺术美和意蕴美,雅俗共赏。

    昌化田黄石是近年新开发的名品,其明显特征是“无根而璞”,自然成为单个独石,呈无明显棱角的浑圆状,表面包裹石皮,肌理通灵透亮,温润细洁、纹格清新。

    昌化田黄鸡血石是昌化鸡血石之新秀,其特征是在昌化田黄的质地中包裹“鸡血”。因田黄石素有“石帝”尊称,鸡血石又有“石后”美名,而田黄鸡血石兼备两者丽质,故被称为“宝中之宝”、“帝后之缘”。

    昌化冻石是昌化石的优质品种之一,视觉特点是清亮、晶莹、细润,根据色泽分单色冻和多彩冻。

    昌化彩石是昌化石中色彩最丰富、产量较多的品种,它区别于昌化冻石的主要标志是不透明。

   


    内蒙古巴林石

      内蒙古巴林右旗出产的巴林石,矿物成份以高岭石为主,其次为叶腊石、明矾石、辰砂、绿帘石、锆石等。化学成份以富含三氧化二铝为特征。巴林石分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四类,其中的鸡血石鲜艳夺目,凝红欲滴,与昌化鸡血石齐名。

    巴林石色泽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堪称精美的石头。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发现,并作为贡品进奉朝廷,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称为"天赐之石"。1973年我国正式大规模勘探开采巴林石。1978年被轻工部正式命名为中国巴林石。到今天,巴林石名品辈出,为中国印章石重重地描出精彩的一笔。

  巴林鸡血石,是巴林石中的极品。其石质地温润坚实,石上斑斑血迹聚散有致,红光照人,犹如红霞映月,锦上添花。新近开采大块鸡血石,其色彩对比强烈,光彩可人,分外夺目。其大小为国内最大,被称为"中国鸡血石王"。

  巴林福黄石,与寿山田黄石不分伯仲,被称为"姊妹石",其石质地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暇,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凤毛麟角,珍贵至极,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黄三寸金"之说。

  巴林彩石,其彩色图案以天然见长,色彩艳丽多姿,纹理惟妙惟肖,美丽奇妙。巴林彩石上绚丽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形式栩栩如生的水草松枝等天然画面,鬼斧神工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奥妙。国内唯巴林盛产彩石,实属独一无二。

  巴林冻石,石质细润,同灵清亮,质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其彩霞冻石更为珍贵,洁白透明,肌体中所渗之云霞状红色纹理变化无穷,犹如一幅旭日喷薄,红霞漫天的水彩画,绝非他石之匹敌。

   

    浙江青田石

  分布于浙江省青田县。矿物成份以叶腊石为主,次为石英、绢云母等。化学成份以二氧化硅、三氧二铝为主。青田石包括封门青、灯光冻、五彩冻三种。具有光亮细腻、色彩丰富、软硬相宜的特点。

  相传古时,青田山口村住着一位青年农民,靠卖柴度日。一 天,他在山上砍柴时不小心将柴刀砍在石头上,石头被 “啪”地劈落一块,捡起一看,那石头晶莹透亮,彩色斑斓, 美丽极了。他将那块石头带回家,琢磨成一颗石珠,挂在女儿的脖子上。乡亲们争相观看,后来都纷纷仿效,上山寻找那奇妙的石头,做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
      
    这传说是哪朝哪代的事已无从考证的。在浙江博物馆就藏有六朝时青田石雕小猪四只,那是当时的墓葬用品。小石猪虽造型简练粗犷,却记录着1500多年前青田石雕的历史踪影。

  宋太祖八世孙赵希怿寓居青田,其孙赵孟奎等四人皆进士,与湖州赵孟(兆页)同辈,因此可能为赵孟X提供了获 取青田石的机遇,使他成为创用青田石刻印的第一位著名文人。光绪《青田县志》就有“赵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石印盛行”的记载。只因赵子昂的书画名声太大,而使他创用积压青田石刻印的功绩被漫漫岁月忘却了。

  明代的文彭是幸运者,他在南京西虹桥畔偶然遇上了挑运青田石的老汉,购买了四筐青田冻石,使他得以施展自篆自刻印章的艺 术才华,成为一代篆刻宗师,从而开创了中国印坛的石章新时代。在明代已天下尽崇温润可爱的青田石,对推进中国古老篆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划时代贡献。

  到清代,青田石雕作品“大者仙佛多威仪,小者杯杓几案 施,精者篆刻蟠蛟螭,顽者虎豹熊罴狮”,已从实用品扩展到观赏品。少数青田人还背着特有的石雕,开始迈出国门,闯荡天下。他们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习俗不懂,语言不通,仅靠模 糊的手语进行买卖,但那新奇精美的石雕却居然使他们发了点洋财。“嗣后群相效法,纷纷以出洋贸易为能,视远历重洋如归村市”,亚洲全境,欧、澳、美各国都巨镇,无不有青田石商的足迹,青田石之名,遂大震于全球。

  民国时期,青田石雕业曾一度相当繁盛,在温州、普陀。 上海、南京等地均设有石雕工场和商店。产品大量出口,在青田山口村设有专门收购“花旗货”的公司,常年有数千箱石雕邮运到美国。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帮助石雕艺人组织了生产合作社和合作工厂,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石料供应,创新设计,质量检验,产品销售等工作。同时还邀请有关专家为艺人举办培训班、讲座,选派艺人到美术学院、研究所学习深造,努力提高艺人的艺术修养,产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新意和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

  80年代以来,艺人们又以个体、作坊形式进行生产,队伍迅速扩大,现有一万多 人从事石雕生产和经销,其中获中国 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4人,获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1人,有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的11人。在大力发展青田石雕的同时,还拓展了雕刻品类,引进发展了彩石镶嵌与花岗岩园林 雕刻艺术,石雕工艺已成为青田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年产值3亿多元。从1980年起,先后在广州、北京、香港、宜昌、上海等地举办青田石雕展销会,对提高青田石雕知名度,促进石雕市场的发展,起了推进作用。石雕产品中,那些有规定造型样式、规格和明显实用功能的批量产品逐渐消失,被题材多样、造型多变的精雕品所取代。青田石雕从初创期的实用品阶段,逐渐增强观赏功能,最终进人了观赏艺术品的新阶段。

    青田石雕历千年而不衰,是一种优质叶蜡石,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种宝石石。它温润如玉,却有比玉更丰富的色彩,更奇特的花纹。自然界几乎把所有的颜色都印染在青田石里面,使它呈现出青、白、黄、红、棕、紫、绿、蓝、黑、花等绚丽的色彩。自然界还用细腻的笔触,在青田石中描绘出山川、花草、云霞、禽兽、鱼虫等奇妙的花纹,使青田石的品类多达100余种,其中有世称“印石三宝”之一,价逾黄金的灯光冻;有色如芳兰,适于奏刀的兰花青田;有质地细腻,行刀脆爽,能尽得笔意韵味的封门青;有黄色艳丽,质地纯净的黄金耀;有包裹棕色外壳,内含青黄冻石的龙蛋奇石。

  青田石不仅色彩美、花纹奇、质地佳而成为难得的工艺雕刻材料,更以其特有的脆爽而备受文人的青睐,成为历代篆刻家首选的石材。自然界以火山爆发,熔岩奔流的伟力与上亿年日光月照、雨露滋润的毅力,孕育了这罕见的天然瑰宝,人类又用聪明才智赋予青田石以艺术生命。石雕艺人用雕刀、凿子、车钻、刺条等工具,经过设计、打坯、雕刻、配垫、打光、上蜡等工序,把一块块石头变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青田石雕艺人善于利用石料的天然色彩、质地、纹理、形态进行精心设计,因材施艺,因色取俏,使作品的物象与石料天然妙合。那迎春怒放的红色花朵,风中摇曳的金色谷穗,饱含琼浆的绿色葡萄,垂天飞流的素色瀑布,振翅吟唱的黑色知了,无不是艺人从石料中慢慢地幻化出来,用雕刀轻轻地剥将出来的。同时艺人们还身怀多层次镂雕的绝技,将山水的丰富层次,花卉的交错枝藤,狮球的精致图案,都镂刻得精细人微,使作品显得玲珑剔透、惟妙惟肖、特具魅力的工艺美。

   

    福建寿山石

  寿山石产于福建福州北郊的寿山村。主要矿物成份为叶腊石,其次为石英、高岭石、地开石、红柱石等。化学成份以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为主。其中的田黄石,俗传为女娲撒下的彩石,色泽纯正,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为一体,故有“一寸田黄三寸金”之说。

  根据地质研究表明,寿山石生成于距今约数千万年的中生代,当时福建地质出现过一次重大的变革 ,在寿山村一带山峦中,大量岩浆喷出地表。 在火山喷发的间隙期,伴有大量的酸性热液活动,它们顺着岩石的烈隙充填凝结晶化或与周 围围岩交代作用而形成了彩石。特殊的生成条件使寿山石具有晶营滋润的丽质与五彩斑斓的色泽,特殊的地理环境又培育出 天之骄子,石中之王福建寿山田黄石。

  从出土的福州南朝(公元420—589年)时代的寿山“老龄石”刻制的“卧猪”考证,早在1500 多年前,寿山石已被开采利用。中原移民入间闽,也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与习俗,如刻俑随葬的习俗。从侍女俑肥胖的形象,反映出唐宋时代绘画及雕塑所表现的形态美的统一。

  元代王冕始用花乳石制印。寿山石柔而易攻,是理想的印材,逐渐为印人竞相采用,自此石 印材与书画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北京革命历史博物馆与泉州文管会各珍藏的明朝李贽的寿山石印章,说明当时寿山石章的 钮头雕刻及篆刻与印文边款,已达相当高的水平。

  清朝,是寿山石雕刻发展的鼎盛时期,名人辈出,逐渐形成福州石刻的“西门”与“东门” 两支艺术流派。“西门派”为主刻制各种印章,表现技法有刻各种兽钮、线刻与“溥意”雕 等,“东门派”除刻各种印章钮头外,还善于利用石之自然形状与色泽,刻制各种人物、动 物等等。

  清朝,对寿山石的研究已上升到一定的理论水平,福州著名学者与客居于福州的浙江文人毛 奇龄,分别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写下了给后世以巨大影响的寿 山石专著《观石录》与《后观石录》。他们对各种以生动比喻与描述,并完整地提出了寿山 石分“田坑、水坑、山坑”的三坑分类法,300多年来一直沿用到达今。寿山石艺流传到本 世纪30年代,东、西两个流派也名人辈出,东门派有郑仁蛟、林友清,西门派的林清卿都是 杰出代表。石艺的进展,也必然钏地是理论的发展。1933年龚礼逸的《寿山石谱》系统地按 产地命名石种,更增加寿山石定名的科学性。继之张宗果的《寿山石学》、陈子奋的《寿山 印石小志》等相继刊行,从而为寿山石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合作化的组织,使各流派的人汇集在一起,各种专长互相交流学习,使寿山石艺更 取得长足的进步。加之寿山石迎来了有组织有采掘,大块度的石材的出现,使艺人们能更好 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集体的智慧,使新作不断涌现。

  新中国如繁花似锦,寿山石文化更锦上添花,海峡两岸、香港、新加坡,甚至还波及日本国 ,更频频推出寿山石专著或为主介绍、传播寿山石的书刊,多达近百本,名列全国之最。

  从宋朝的黄翰写出了首篇《寿山石》诗后,历代诗作不少。诗人或言石,或写景、或惊呀“ 别有连城价,此石名田黄”,或描述当年开挖寿山石盛况“日役万指佣千工”。清朝查慎行 赞叹曰“吾闻精之纯韫为璞,白者曰壁黄者琮。兼斯二美乃在石,天遣瑰宝生闽中。”

   
2#
发表于 6.12.2007 22:4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2.11.2024 11:3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