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Cappuccin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神秘的西藏(新增游记)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4.12.2002 16:40:10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好!<!--emo&(y)--><img src='http://bbs.kaiyuan.info/html/emoticons/thumbs_up.gif' border='0' valign='absmiddle' alt='thumbs_up.gif'><!--endemo--><br><br>辛苦了!                        
32#
发表于 6.12.2002 21:08:56 | 只看该作者
                          为了加深大家对西藏的了解,现推出西藏旅游日记!!!<br><img src='http://www.abcd.edu.cn/~hua/images/tibet/map.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33#
发表于 6.12.2002 21:12:32 | 只看该作者
                          西藏,九寨沟,香格里拉和神农架 对我来说都是梦幻般的地方,虽然还没去过,但我相信终有一天会去的。。。。。。。<br><br> <br> 西藏二十天        <br>  这里是我在西藏的二十多天时间中的部分日记。当然,放在这里之前,我都做了润色。尤其是最后的两篇:我在归途中病了一场,日记里只留下寥寥几句,所以几乎就是重新写的。好在虽然已经过了半年,但当时的一切还都历历在目,或者甚至变得更清晰了。我不擅写,尤其更不擅抒情,所以我只是尽量记录下我经历的和看到的。但我想这样也好,最终,一切都要由你自己去看去感受。我不以我的情绪去污染你。<br>  二十多天也许不算很短,但我总还觉得仓促,到的地方太少,所到之处也都如走马看花,留下颇多遗憾。所以我常对人说,这次旅行只能算作是一次“预习”。将来一定有一天,我还会重新踏上那片土地的。也许到那时,你会是我的旅伴?<br><br> <br>                          
34#
发表于 6.12.2002 21:12:58 | 只看该作者
                          1997年7月19日   星期六 <br><br>  昨日到了西宁与众人汇合,上了来格尔木的火车。<br>  今天(当然,从昨晚开始),火车穿越柴达木盆地。早上早早地醒了,希望能看见日出。然而火车从盆地擦边而过,东边的山脉让我只看到成片的鱼肚白──直至红霞。可太阳,却是一出现就在半空中了,晃着我的眼睛。盆地上空的云很低。都象从天上流下来了一样,瀑布一样的,一片一片悬着。<br>  柴达木盆地中,几乎全是戈壁、荒漠和盐碱地。铁路边时有人种的地,却看不到他们的家。车站也是,孤零零的在荒漠中,人们下了车,就又上了等着的汽车,汽车就不知开向哪去了。近中午,地面上连那些生的黄枯枯的没什么生机的一团团的草也没了。全是碎砂石。凸出地面的一样是土黄色的砂岩,风化出各种嶙峋的形态,让我觉得象画册里的新疆。<br>  过了一个不知什么地点,土地突然就变了颜色。盐湖区到了。土黄的砂地变成了深褐色,看起来好象是湿的。不知是不是蒸发了的湖。<br>  不久就到了察尔汗盐湖。火车向着从两边包围过来的无边的银色水面,一往无前地冲了过去,但盐湖看起来就似乎一直在前边那么远。我一直好奇车到湖边是什么情形,然而知道最后,才发现已经从两个大盐湖中间穿了过去。<br>  蒸发了的盐池,呈现出一种鲜艳的浅浅的绿色。就是在黄龙的五彩池中见到的那种颜色。盐很粗糙地在池中堆起一堆一堆,发黄,很难看。<br><br>  格尔木和想象中大不一样。以为会是个藏式的小镇,但实际却是按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的模样在建设着。没有藏民。是回民和撒拉族。城市小,却又不象小镇子的那种亲切,也不象大城市的那种勤劳,是一种初发迹的庸懒。天9:30才黑,大小商店却一律7:30就关了门。本来想去买毽子踢的,只好做罢了。于是打了盘台球,还挺便宜。<br><br>补记:<br>  格尔木海拔2800米,比想象中要低的多。昨晚做实验似的在广场狂奔了两圈,到第二圈的后程,才有些不适了。我们跑步的时候,听见远远的有人在鼓掌叫好。<br>  空气极为干燥,且干净。阳光把物体照得没有体积感,暗面和影面完全模糊到了一起。山被照得一幅版画似的奇怪效果。<br> <br>                          
35#
发表于 6.12.2002 21:13:22 | 只看该作者
                          1997年7月21日   星期一<br><br><br>昆仑主峰——玉珠峰<br>   入藏。<br>  大概该是十五了吧。昨天,出了昆仑山口,汽车奔行在高原上的时候,月亮突然就圆圆的挂在车左舷的地平线上了。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脸上的环形山清晰而有表情,就象梅里艾的“飞向月球”里那个笑呵呵的东西。这时候太阳刚从右舷下了山,余辉还在。草原上的一片片形状奇怪的小水塘,反射着淡青和暖红,在已经漆黑一片的地上,明晃晃的星罗棋布着。<br>  车到一处完全是红土路基的地方停下等候,前边又在修路了。 <br>  下车与值班的解放军聊了几句,得知有两个北航的学生骑自行车入藏,当日上午刚经过此处。这里还是青海,未到唐古拉山口。海拔据说有4500米以上。下车时觉得有点虚,走了几步就好多了。我们车的后边,跟着的一辆大卡车,是阿里的。从拉萨到阿里,据说仍有七天的行程。同车的那个四川小伙子,很向往“随手可以捡文物”的阿里。我也很向往,但这次是来不及了。如果有下次……<br>  车由于一路走走停停,晚了很多。夜里12点才到达沱沱河。过“长江第一桥”的时候,我正睡着,没看见。又行六个多小时后,我醒来,见车正下坡,又从时间估算,以为已过了唐古拉山口。但向前望有成排的高大雪山,我又猜,大概那才是吧。东方山际又露出了鱼肚白。6:30时,车停了一下,听见前边的人说,“看唐古拉山口的碑。”我找了半天,由于坐在车右,终于没看见。大概不是很大──不象昆仑山口那个,还配着两座很丑的石雕。但在右侧我看到了玛尼堆,有两个藏族女人正在祈祷。<br>  车只一歇,立刻又前行了,从此一路下坡。两侧的山越来越向上升起,使我又没看成日出。<br><br>  车入藏后,从藏北无人区擦边而过,经安多,至那曲,牧人渐渐多了起来。牧草也更肥美。看车旁老黑牛低头吃草的认真神态,不禁莞尔。草原还是那种草原,目力所及全是绿绒垫子,没有树,地势平缓的起伏着,完整地接下大片大片云的暗影。草原边际上的雪山由于没有尺度感,看起来都很近。过当雄时看到一座山在雪线以上直立着大半个身子,很酷的。看地图,那就是7117米的念青唐古拉峰了。在那一排山的背后,有神秘的那木错。<br>  到这时,终于感到拉萨遥遥的有了盼头。但车下卖冰棍的人说,还要3小时。<br>  从羊八井一拐弯,进入了一条山谷。长着很旺的青稞,流着一条不太清的(但是干净的)河。车在最后一段最为疯狂的颠簸后,一出山谷,到了拉萨。此时晚上7:30了。<br> <br><br> <br><br>                          
36#
发表于 6.12.2002 21:13:46 | 只看该作者
                          1997年7月22日   星期二<br><br>  拉萨是一个很适于步行的城市。<br>  从我们住的地矿局招待所向西过一个街区,就是布达拉宫了。向东两、三个街区,就到老房子密布,古风完整的大昭寺、八角街地带。<br>  今天我们就在这三、五个街区,也就是东半个拉萨,走了两个来回。 <br>  城市的尺度是这样的,街道的尺度也很舒服。路不太宽,但足够本不太多的汽车走。两边都是两、三层上下的房子,临街一间连一间的小店。人行道却不窄,藏民、喇嘛在街头说笑着闲逛或乞讨、化缘;背着高过脑袋的大包的老外大步流星,挎着相机的观光者东张西望,野狗懒洋洋地在墙角睡觉。<br>  在八角街遇见一个喇嘛坐在墙角,手里转着经轮,口中念念有词,地上铺着一张什么垫子,上边放什么东西记不清了,只清楚的记得有两粒色子。是算命的吧。我对他举起相机,他很友好地冲我笑。我按了快门,冲他竖个大拇指,他又笑了。<br>  八角街让初来者眼花缭乱。但我们终于没有买什么,只是到处看。吃了一顿藏饭,拌了一次糌粑。那老板先示范着拌了一碗,拌完碗干干净净的不用再洗;而我拌完,碗里还剩下不少痕迹。不过味道还对。大口瓶装的自制酸奶子酸极了,口感特别好,回味有一丝甜。  <br>  在街上游走的时候,见到信徒在转大昭寺。先见一个年轻喇嘛,手上带着一对金属的护具,很奋勇地扑下去向前一滑,在石板地上发出铿锵的声音。行人自动地让开一条路。他很忘我地一步步大步向前磕着。我想这声音是他的精神支柱之一,他在欣赏。另<br> <br><br> 一个年纪大些,没有带任何东西。看到他的时候,灰头土脸,正从地上爬起来。一个年老的藏婆婆和他说了两句话,给他一些钱,他很平静的接了,慢慢先跪再爬最后伏下,继续磕头前进了。<br>  进过一家画唐卡的铺子。艺人手中的那幅很快就要完成了。佛的神态极其安详而亲切。颜色很鲜丽,背后衬着凝重的蓝天,佛的头上、衣上饰了金粉,闪着光。我们问,他说画这样一幅要十八天,卖700元。我想着我们画表现图“骗”甲方的价码,心中暗暗惭愧。<br>  明天要去布达拉宫了。<br> <br><br> <br><br>                          
37#
发表于 6.12.2002 21:14:16 | 只看该作者
                          1997年7月23日   星期三<br><br><br>转经路起点的塔   布达拉之伟大,让我不知该怎么记了。那博大和带给人心灵的震撼,远不是我这点可怜的文笔所能写出来的。只好先简单记下一些故事和听来的掌故。<br><br>  一早上我都很紧张,因为我们无意中走上了一条倒行逆施的路,反向转了布达拉一圈。这一圈全是转经轮,无数的信徒在转行,无不对逆行的我们侧目。我心中越走越沉。<br>  来日再来赎罪吧。<br><br>  布达拉的红、白两宫,象征政、教合一。红宫主教,白宫主政。显然是教的地位要高一些。<br>  白宫基本上没有什么开放的地方。过了几间阴暗的厅,出到一片屋顶平台,再入,就是红宫了。红宫顶上的七座金顶,对应着下边的七座陵塔。<br> <br>  我们跟在一帮日本人后面,托他们导游的关系,进了不开放的十三世达赖陵堂。陵塔建于1936年,即达赖圆寂后三年。用纯金590公斤。这是宫里第二大的陵塔了。藏在一处很底的堂内,下了好几层梯子才到。很阴森。<br>  其他的陵堂都在顶上了。除了最大的五世达赖塔用金超过3700公斤,其余的都“不太大”,一百多公斤金子吧!据说是因为五世达赖首先实现政教合一的统治,功绩最大。各世达赖在世时用的殿,分别供着他们当时的宝座和袈裟。只有现世的14世达赖,宝座随便的扔在一间主供无量寿佛的店里。不问,就错过了。宝座上倒也有人扔的几毛钱,但少的可怜了。<br>  问那里的喇嘛,都避口不谈现世达赖再转世的问题,只说他现在身体还好着呢。这真是个棘手的问题。<br> <br><br>  宫顶层最重要的一间殿,很小,但据说是松赞干布所建,布达拉宫的第一间。殿里供着宗喀巴和历世达赖的足印,有一只很小的,象小孩。主供的一尊立佛,不大,但吓我一跳:喇嘛说,那是楠木自然形成的,未加雕刻。世间共有四尊,另三尊在印度和尼泊尔。看那佛像的神态,我真的无法相信。也许这真的是一个有神灵的世界。<br>  宫里的很多喇嘛通藏、汉、英、日四门语言!<br><br>  下午去了罗布林卡,只是在最深处有个小动物园,圈养了几只猴子、梅花鹿、藏羚羊,和狗熊。没什么意思。倒是看到一大群的喇嘛,也来游玩,围着关大黑熊的笼子看个没够。大概是从外地来圣地朝香的喇嘛吧。<br>  但在达赖的行宫听到屋顶传来的歌声,是合唱,伴以敲击的节奏,很好听。唱个不停,循环又有时变调。我用随身听录了一大段。可惜只闻其声,不可见人。我们试图上那楼梯,被一个喇嘛阻止了。<br>  <br><br><br><br><br>                          
38#
发表于 6.12.2002 21:14:42 | 只看该作者
                          1997年7月24日  星期四<br><br>  今日离开拉萨往泽当,去赶那里的雅砻文化节。<br>  车早9:00从拉萨开出,一开始路好得出人意料。后来省悟到,这是机场路。果然,过了贡嘎机场后,路一下就变得“一般般”了。<br>  在曲水过了雅鲁藏布江后,就一直沿江而行。江面很宽,看来很浅。12:25,我们到了桑耶寺渡口,远远看到了对面的桑耶寺。昨天问的导游说,这里过江要一个小时,然后还有40分钟的汽车。看着好象并不大远嘛。<br>  等到了泽当,听说藏戏是在26号,于是决定改变计划,找车折回桑耶寺去。到渡口,不想却正碰上早上没赶上车的李甫他们二人。同乘一条给寺庙运木头的船过江,谁想一过就是两个小时。船吃水太深,只好在河里来回折着,寻找航道。这时我们才体会到了江面的宽阔,尺度感的丧失。<br>  到对岸时已是4:30,去庙,又坐了半小时的卡车才到寺。<br>  本来有些担心晚了庙关门,谁知晚了反有好处。稀里糊涂地从边门进了庙,一不小心就省了门票钱。庙里已经没什么人,大殿值班的就一个小喇嘛。我们分散扯开空挡,楼上楼下的照相。<br>  介绍上说桑耶寺义为“出乎意料之寺”,是西藏最早的“佛、法、僧”三宝齐全的完整寺庙。雅砻地区作为西藏文明的发祥地,果然有些真东西。正方形平面的大殿,据说是一层藏式、二层汉式,三层印度式。但我才疏学浅,不大分辨的清。其实那两种风格,也都是藏化了的。 <br>  但大殿的形式确实是很稳重而有气势。四角攒尖的大坡顶坡度很缓,因此从比例上就很稳健。而四角的四座出檐深远的小亭,又带来一分轻灵。殿里几层都有着内容不同但一样精彩的壁画和佛像。在第三层意外地发现一尊欢喜佛的泥塑佛坐像(从前见过的只有壁画和小铜的怖畏金刚立佛)。<br>  出来时给小喇嘛们拍了不少照片。听李甫他们说,看见小喇嘛们屋里也挂着明星大海报。又说日喀则那尼姑的屋里也有那种俩小孩亲嘴的大画。<br>  出来后又遇上了二字班其余人等,建筑系11人大会师,同包车船回泽当。  <br><br> <br><br>                          
39#
发表于 6.12.2002 21:15:14 | 只看该作者
                          1997年7月25日   星期五<br><br>  今晨,本打算到雅砻岛林卡去的,但出招待所走不几步,就见那边桥头一大群人。原来雅砻文化节的开幕式,就在这里了。心中暗自庆幸多长了个心眼,没有走错路。这几天来已充分体会了和藏民交流的问题。他们虽然多少都能听能讲汉话,但估计还是不很牢靠。听力和表达都有点障碍,交给你的回答,就很难说有多大可靠性了。<br>  开幕式上警力强大,戒备森严,然而想不到,相机就是通行证。只要是有相机的人,如我,都尽可以到场地中间,象记者一样大摇大摆(哪怕你只拿个小“傻瓜”),招摇过市,在表演的队伍中随意照相。<br>  当然,表演之前还是领导讲话,要命的是还都要用藏语译一遍。听得很烦。领导说,雅砻文化节上的民俗文化展示,是对达赖集团的西藏“文化消亡、宗教消亡、民族消亡”谬论的有力反驳。<br>  后来的各地不同风格的民族歌舞表演很精彩,让我这来猎奇的人过足了瘾,也费足了胶卷。但心中还是隐隐觉得有点不足。这次西藏之行,目前所到之处,都已打上了太多的现代和商业的印记,给我的印象,论民风之淳,似乎还不及川北和甘南的藏区。<br>  马丽华的书中也写着,多少种民间艺术已经失传。虽然有群众文化馆在收集整理,有这样的集中展示,但它毕竟已经不是从前的纯粹的民间艺术了。舞蹈很好,也很民族,但也排成了方队。那火边的纵情歌舞,会不会真的有消失的一天呢?<br>  但这也许是发展的必然代价吧,和达赖不达赖的也许没什么关系。这个社会一向前,有些东西也许就必然要放进博物馆了。难道为了所谓民族文化的需要(为了我们这些猎奇者的愿望),就永远的禁止他们发展进步了吗?<br>  这问题太大了,远不是我所能了解的。<br>  上次在罗布林卡所看到的──不,听到的──歌舞,现在已知道了是在劳动,在修理泥屋顶,那歌声是劳动的号子,那伴奏的敲击声是用专门的平整工具打击泥浆时发出的。<br>  有幸,也算见识过真的自然状态下的民族歌舞了。<br> <br><br>昌珠寺藏经殿   下午包了辆手扶拖拉机去昌珠寺和雍布拉康,才50元。<br>  昌珠寺是这里最古老的寺之一了,雅砻文明的重要遗产。但现在很破败。我们又找了旁门左道,没有买票。进门,在一圈游廊和大殿只间还有一个小小的内院,给我一种建筑空间上的新鲜感。而游人的稀少又给人一份闲适。但镇寺之宝,那幅珍贵的珍珠唐卡是不示人的了。<br>  几天来发现在藏庙中,普遍的特点是作为交通联系的部分,在室内外游走很灵活。廊、梯、台阶或屋顶平台,作为交通用组合起来不拘一格,常有意外的空间趣味。(也因此使我们得以免票。) <br>  雍布拉康有着同样的特点。<br>  山不高,但爬起来还是很累。毕竟是高原嘛。雍布拉康小小的却很庄严地站在那小山顶上。“母鹿后腿上的宫堡”,名字很怪:山是母鹿吗?这是藏史上的第一座宫殿,曾做文成公主的夏宫,现为格鲁派寺庙。但寺中喇嘛不懂汉语,问不到什么东西。看他们一个个手捧小学语文课本,正在学。<br>  山下一大片麦(青稞?)田,长得甚好,不知是不是就是传说藏域的第一片耕地所在。<br>  上山途中有临村小孩跑来兜售水晶石。我们没买,想自己找找看,但果然没那么容易找的。那些晶体看起来很真实。那些孩子唱着一支我们很熟悉的歌:李娜的“青藏高原”。在如此偏僻的地方被传唱,才真的说明了它的成功啊。 <br><br> <br><br>                          
40#
发表于 6.12.2002 21:15:36 | 只看该作者
                          1997年7月26日   星期六<br><br>   今天是文化节的赛马会。早晨起来紧跟着二字班的哥们走近道去雅砻岛的林卡。穿过农田、村庄和丛林,前边居然是好大一片草地。更好的是----草地上有人在踢球。于是在赛马开始之前,我们在海拔3700米的草皮球场上踢了半小时的球。果然是上气不接下气也!冲几步,就得喘一会,踢了半小时,实在是精疲力尽。倒是那两个当地的藏族小伙子,体力甚是充沛,其中一个的技术也不错呢。我心想,高原训练果然厉害。 <br>  赛马节是藏民的大节日。过去在牧区,几十里只有一户人家,全靠每年赛马节的时候大家聚一聚,乐一乐,交换一下生活物资。<br>  上午的赛马和赛牦牛更象是一种游戏,很不严格。没人发令,大家自己出发。<br>  ——有人骑无鞍马;<br>  ——有马不服管,拒不向前跑;<br>  ——有马扔下骑手自己跑;<br>  有条野狗总跟在马后面追。大家都为它喝彩,倒把它吓着了,离终点几步时候却拐了弯。<br>  所有的骑手,都松开了缰绳,张开双臂如鹰般腾在马上,只是不时地加上一鞭。那马便飞起来一样的跑。<br>  而后来的牦牛,则很吓人的淘气地冲向人群。人们争后恐先地退。牦牛清理赛道,比警察管用多了。<br>  而我呢,又一次凭相机享受了特权。快门开到连拍档,吃了无数的胶卷。<br><br>  赛事结束后没有人走。草地周围早搭满了帐篷,大的是各个大单位的“俱乐部”,小的是藏民自家的。人们自带了饭菜、酥油茶、卡垫,席地而坐,边吃边聊,也打麻将、打牌,也有用贝壳做筹码,玩几把色子。那筹码的规格很统一,在八角街见过卖的。掷色子有专用的皮垫子和木碗,扣上去的时候“嘭嘭”的响。还有藏族的流浪歌者串行其间,弹唱一曲,讨碗酥油茶喝。<br>  我们什么也没有,就四处闲逛着。草地中间有文工团的文艺演出,有群众的拔河比赛,人山人海。<br>  见到卖“拉萨格力森鲜啤”的摊子,老板说比他们在拉萨的酒吧里要便宜一半多。买了一扎喝,口感果然和一般啤酒不同,很细很软。和老板聊起来,知道他是拉萨人,但75年就去了北京上民院,一口京片子。聊的高兴,老板又请了我们一轮。<br>  下午回程,运气很好。先搭卡车到了贡嘎,看了机场──算“调研”吧,然后立刻又搭上另一车回了拉萨。离开才几天的拉萨,已经象家一样觉得亲切。大家都很为这一天的高效率高兴,晚上大吃了一顿。<br> <br><br> <br><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025 20:4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