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70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佛必备基础知识——从认识自我开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4.3.2008 19:2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到一些刚刚开始学佛的朋友,对佛学的基本知识没有建立,则正确知见不能发起,在修学和讲解佛法时容易偏离正确轨道,三乘佛法不能融会贯通,大者产生谤佛谤法的后果。使得发心学佛,而造断己和他人慧命的地狱之果。以下的知见只是简介,要真正在日常中时时体会和正确观察,还需要学习者广泛了解与深入观察。

第一篇  十八界法
十八界法包括: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意根是心,是无色根,不是有形色的实物形体。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尘:六根六识所感知的色、声、香、味、触、法。
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法。
六根当中的意根在大乘佛法里又叫第七识末那识(体性见下文八识部分)。
六识中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意根。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再加上处处做主的意根,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我"。
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败坏之法。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其余十七界都是虚妄幻灭之法,只有一生。而意根却不是自然而有,它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生出。由于十八界的法都是虚妄性,所以称为"空相"。<具有"常、乐、我、净"的是我们的不生不灭的第八识阿赖耶识(真如)>。声闻乘的行者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十八界是无常、苦、空、无我而断我见、我执后成阿罗汉的。
十八界法是佛法的根本基础

第一篇 八识
佛子都知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识有八个,号称"八识心王"。我们也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都是真实可证的法,证得第八识这个"心王",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明心见性中的"明心",就是禅宗的开悟。
八识心王是:
(1)眼识:能见。
(2)耳识:能闻。
(3)鼻识:能嗅。
(4)舌识:能尝。
(5)身识:能触。
(6)第六识意识。能具体而详细的分别、分析善恶、美丑、冷热、利弊等等相对的境界。
(7)第七识末那识。
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具有见闻觉知的作用,但不作主,处处作主的是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具有处处作主,恒审思量的体性。
末那识的这种思量作主--遍计执性,分分秒秒都不休息的,它不断地在执取一切法,不断地攀缘一切法。不管是在清醒的时候,或者于闷绝等五位中,它都是不断地想要作什么,不甘于寂寞,不愿处于无为的状态之中。
末那识虽然具有处处作主,恒审思量的特性。但它本身的分别能力却是很差的,它必须借着前六识的帮助,要在意识心具体的分析善恶、美丑、冷热、利弊等之后再去作决定所采取的行动。人对于一切事物,比如肚子饿了、睡醒了、身体痒时……经由意识心的分析之后,都必须由末那识去作决定--是否吃饭、是否起床、是否抓痒,然后才会有下一步的行动。在没有经过意识心的分析前,末那识往往会依过去的习气运作。(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很小就喜欢寺庙、佛法的原因,末那识依过去生修学佛法所形成的习气所使)。
(8)第八识阿赖耶识。
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就是禅宗祖师开悟明心所悟所明的心,又名:真如、法身、种子识、如来藏、无住心、异熟识、无垢识、庵摩罗识、本来面目等等。
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也是我们修证佛法、成佛的根本。欲圆成佛道,必经历闻道、见道、修道、成道之过程。大乘佛法的见道--就是开悟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然后依所悟的此第八识心,悟后起修,才能究竟成道。所以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见道,不能修道、成道故。见道前所谓的修行只是在收集见道的福德资粮而已。我们如果没有见道就往生西方,在极乐世界也还是要先见道开悟,在修道成道。也要经历如是次第。
第八识的体性及作用如下
第八识阿赖耶识能藉缘生出一切法--我们的五蕴身心(前七识)及外界的山河大地草木皆是自识所变现。
第八识阿赖耶识才是真正的主人,它能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轮回的主体(而非灵魂,灵魂是外道的说法);它能持一切善恶业的种子往来三世;它能执持色身,当人死后,它才离开身体,又随缘制造来世的色身继续去作业受报。
第八识阿赖耶识远离能所分别。阿赖耶识虽然能生万法,但它本身却离见闻觉知,没有思量性,从来不分别万法、也从不攀援万法。(无喜怒哀乐,从不分别一切善恶美丑,你要跳楼,它跟着你跳,你要行善,它跟着你行善。)它从不作主(作主的是末那识);它完全是寂灭性,完全是无我性。
第八识阿赖耶识具有中道性
(1)非断非常性

阿赖耶识性如虚空,无形无色,其体永不坏灭,无量劫来始终自在,将来能至佛地,改名真如,永不坏灭,故名非断。阿赖耶识本体虽不坏灭,而有异熟性,故能世世随业受异熟果,受异熟果便有异熟生,种子流注不断,故有八识心王及诸心所法之运作。

(2)非空非有性
阿赖耶识有真实体性,众生日用而不知,故名非空。阿赖耶识虽真实有,但体如虚空,无形无相,故名非有。
(3)不生不灭性
阿赖耶识本体永不坏灭(集所有的佛的力量也不能破坏一只蚂蚁的第八识),故无老死,既无死灭则无出生,故名不生不灭。
(4)非有变易非无变易性
阿赖耶识的本体永不转变改易,故非有变易。于本体不变易中,其体内有诸善恶业有漏无漏法种的染净种子流注不断,不停的生灭增减变易,故非无变易。
(5)非有作用非无作用性
阿赖耶识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故非有作用。阿赖耶识虽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而于熟眠、闷绝昏迷、无相心定、灭尽定等四位中皆能寂照不灭、任运随缘,醒觉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一切有情顿成死尸。
(6)非一非异性
五蕴虽因阿赖耶识而生,然非即是阿赖耶识,五蕴若即是阿赖耶识者,老死之后,阿赖耶识应坏,然实不坏,故名非一。阿赖耶识虽非即是五蕴,然离于五蕴则不能觅得阿赖耶识;五蕴由阿赖耶识变现,二者和合似一,故云非异。
第八识阿赖耶识从凡夫地修行到佛地之过程有许多名称,归纳而言,有三阶段:七地及三果以下名为阿赖耶识;八地以上及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而改名第九识--异熟识、庵摩罗识;佛地断尽习气及尘沙无明,改名为第十识--无垢识、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称为真如。如是阿赖耶识一体而三名,比如女人小时候叫女孩,生育后叫妈妈,年老后叫奶奶,三种名称其实是同一个人,只因不同人生阶段而有不同的称谓。因此明心的人所谓的真心真如,其实只是阿赖耶识,是真如的前身,为众生方便说为真如。
阿赖耶识法身,无始即有,永不坏灭,本性清净而有染污种子,须由闻法修行净除染污种子方能成佛。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14.3.2008 19:20:28 | 只看该作者
阿赖耶识的其他知见
(1)阿赖耶识即是法身,即是如来藏。
《佛说不增不减经》云:" 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故知法身即是如来藏。法身在众生身中名为众生。法身打破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在菩萨身中名为菩萨。法身断尽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在佛身中名为世尊。虽有三名,同一法身。
《契经》云: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故如来藏即阿赖耶识。
(2)阿赖耶识在众生身中,不在虚空。

《入楞伽经》卷三云:"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

《解深密经》卷一云:"佛云:'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

真心阿赖耶识无形无相,住于身中或胎中,非在虚空。真心阿赖耶识虽在身中遍布全身,然因无形无色。
(3)众生每人都有他自己的阿赖耶识,不是众生共有同一个阿赖耶识,也不是诸佛共用一个真如。
《解节经》谓:"此一切有情之真如,皆各各摄受藏隐于各自之五阴中,于十方界遍一切处受生。"若认为众生共有同一个真如,则一切众生应皆从同一"真如"分割出来,则是非理,所以者何?若本体是一是同,应唯有人,或唯有鸟,或唯有天人,不应有三界六道四生二十五有之差别。若谓"真如"是一,能生多众生,亦应铁能生金、银、铜、铝、草、木、花、果。
如果认为众生共有同一个阿赖耶识,则应一人成佛,所有人都同时成佛;如果认为众生共有同一个阿赖耶识,则可能出现你修行却是别人成佛的情况。你修行所成的善业的业种,不是积存在这个共用的阿赖耶识内,而是积存您自己的阿赖耶识体内,来世享受福报的仍是你"本人"。你修行成佛也只是通过修行将自己的阿赖耶识内染污的种子清净了。所以说,不是众生共有同一个阿赖耶识,也不是诸佛共用一个真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4.3.2008 19:22:13 | 只看该作者
有关八识的概括:
(1)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都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生出的。前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末那识。凡夫众生一向不知道第八识阿赖耶识不生不灭,才是真正的"我"(其实它具有无我性的,假名为我),就误认为能见闻觉知的第六意识、处处做主的末那识,再加上自己的色身,就是所谓的"我"。凡夫众生所认为的前七识的"我"是诸缘和合而有的"我",有生有灭的"我",是假"我",所以佛说"无我"。

(2)十八界法里所说的六根、六尘、六识,也就是我人的身心及外界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都是第八识心藉缘所生的,所以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但这个第八识心阿赖耶识是产生万法的因,它却不是依赖任何因缘存在的,佛说它不生不灭,无始劫以来就存在,而且永远的存在,乃至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后,前七识灭除掉,也是仅剩下此第八识阿赖耶识存在。阿罗汉灭掉前七识和色身,仅剩下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存在,就是涅槃。


(3)第六意识心是因为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接触外五尘,然后由末那识触五尘境而由第八识阿赖耶识生出。若五根全部毁坏、或全身麻醉期间,五根不能接触外境,则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触之前五识悉皆不起,五根不能作用故末那不触法尘,则了了常知之意识心亦不能起。第六意识心有许多表现形式:见闻觉知心、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都是意识心,故知以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密宗双身修法时一念不生之觉知心,为第八识阿赖耶识真实心的诸方大师,其实都是落在意识心的境界里,把依诸缘而有的意识心当成常不坏的我而不自知。

以第六意识心经锻炼所产生的种种境界,会容易使人误会为第八识阿赖耶识真心的现象举例:

A
.散乱攀缘心:以日常生活中或课诵中能知能观之意识心,(有人会将此意识心误认为阿赖耶识真心)。


B
.以法定心:以数息、念佛、忆佛、观心、内观,或其它方法摄心而定住之意识心,(有人会将此意识心误认为阿赖耶识真心)。


C
.常寂常照:以一念不生时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此境界犹有观照寂照,不离知也,犹是妄心。此中有十余种定境变化,皆幻而不实,执即着魔。


D
.遍满虚空:于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中,定心扩散,便以出现遍满虚空境界之意识心为真心,不离有所得有境界法,仍是妄心(有人会将此意识心误认为阿赖耶识真心)。


E
.身心统一、内外统一、时空统一:在欲界定中舍弃觉知,便入此境界。皆在未到地定中,是定非悟,有人会将此定境误认为开悟。


F
.初禅善根发:于未到地定中,忽发起身乐而入初禅,亦是定境非悟。


G
.虚空粉碎:此亦初禅中之定境觉受,不久即失,非是证悟。


H
.大地平沉:仍属初禅定境,已接近二禅前之末到地定。欲界定之末期亦可能出现此定境。若于初禅中证此境界,不久之后发起微细身乐。此乐微细常住,非如善根初发后粗乐之必须提心方有乐触。


I
.无觉有观三昧:舍微细乐触,续深入定境及除性障。坐中对外境无觉,对心境有观,此是二禅前之末到地定。


J
.无觉无观三昧:精进修习无觉有观三昧而能长时间安住者,舍观便入二惮。此定境虽离觉观,似无所有,仍非证悟般若,不离境界故。

佛子须知:有出有入的,有各种境界的法,都是意识心的境界,开悟悟得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法尔如是",原本如此,是一念相应,是无出无入的,是无境界的。

(4)第七识不能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处的,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因为第七识只是六根中的一根--意根,它没有遍在我们的其他五根,所以它并不是遍一切处。此外,它只在五尘所生的法尘上面起作用,不直接在五尘(色声香味触)上起作用,所以它不遍十二处,那就不可以说它遍一切处。第七识从无量劫以来固然是通一切时而不曾暂断,但是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他入了灭尽定时,第七识是会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槃时,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所以是不可能遍一切时的。


(5)一切人皆有八识,而且是八识同步和合运作。

八识是同步和合运作举例:
比如眼睛看见外界的事物(外相分)时,在眼球内之影像呈倒影,如来藏便生相似的图像(内相分)。内相分现起时,末那识触内相分色尘而想要分别它,眼识便随内相分起,辨别青黄赤白等色。同时现起意识,由意识分别长短方圆美丑姿态神韵等。
事实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所感受到的外界事物与刺激,并不是七转识所感受的五尘,其实"感受"的都是自心如来藏所变现之内相分。而七转识见分亦是如来藏所显现。故有情众生所贪求之一切法,其实皆无所得,都是以自己的七转识见分,处于自己的内相分之中,而游戏自己的内相分罢了。自己以为在玩外物,其实是自己在玩自己而已!

(6)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中,只有意识有证自证分,能返观自己,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末那识、阿赖耶识都没有证自证分,不能自己感觉自己的存在。由于意识具有证自证分,所以人往往会把意识--这个能知能觉的见闻觉知心当作自己。西方有的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这就是把意识心当成我了。既然那识和第八识无自证分,所以必须通过意识心才能找到它们,因此修行离不开意识心,如果没有意识心,那我们参禅就不能找到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了。

举例说明:
有的学佛的人可能会认为:睡着无梦的时候,这个处处作主的我,明明消失了啊!这就是因为从狭义的种智来说,末那识没有证自证分,不能返观自己;所以你在睡着无梦时,意识的证自证分消失了以后,虽然末那识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地运作时,但它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要等到醒来之后,意识重新现行后,有了证自证分才会自觉自己的存在。包括在闷绝、定中亦是如此。如果没有末那识、阿赖耶识在眠熟等五位中继续存在,你一旦睡着了,将会永远醒不过来了。

(7)其实所谓的成佛之道,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参禅开悟找到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心,然后通过修行净除阿赖耶识体内的染污种子,并了知这一切种子的差别功能,即是成佛


3.
佛教的三种智慧


《心经》说"般若波罗蜜多",意为以智慧而到达解脱生死的彼岸。所以说佛教的解脱是智慧解脱,成佛也是因为智慧的而得成就。佛教所说的智慧有三种,《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中说:"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

因为声闻、缘觉、佛菩萨觉悟的内涵各自不同,故菩提有三乘的差别。下面将三乘菩提,也就是佛教的三种智慧,简单的概述如下:

(1)
声闻乘的"无常空"的智慧

阿罗汉从现观十八界法--六根、六尘、六识是苦、空、无常、无我,这样的现观后产生了无我的智慧,以此"无我"的智慧断我见、我执而证解脱。

(2) 缘觉乘的"缘起性空"的智慧

辟支佛现观十二支因缘,实证到所谓的"生"与"老死"的轮回都是因为依"无明"等十二因缘辗转所生,无明灭了,就不会有来世的名色,也就不会再进入轮回,于是也就解脱了生死。缘觉乘的行者完全是因为现观十二因缘所产生的"缘起性空"的智慧而导致解脱的。

(3) 大乘的"空性"智慧--般若

般若是指大乘行者一念相应,亲自触证到自己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并且能去体验领受它的自性而发起的一种智慧。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无始劫以来就客观存在的,不生不灭的,是一种永恒的"有"。阿赖耶识虽然是实有,却又无形无相,具有"空性"。如来藏虽然具有"空性",大乘的行者却又可以通过参禅的方法触证到它的存在,亲自触证到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在禅宗里叫开悟明心。开悟明心后,观察所悟的自心真如(阿赖耶识),观察它的性相体用等就能产生般若智慧,此般若智慧有三种层次:

A
总相智,就是七住菩萨的开悟明心,找到自己的真如。知道了真如是什么、以及它的体性,这就是般若的总相智,称之为大乘"真见道"。


B
别相智,就是在证得真如,有了总相智以后,再从真如的各种法相上面去加以观察、现观,从自己、别人、天主、蚂蚁蟑螂乃至地狱众生来看这个真如,这就是别相智,称之为"相见道"。这个别相智是相见道位的菩萨所作的悟后思维修。真如的总相智和别相智就是二转法轮般若经所说的般若智慧。


C
种智,也就是菩萨证得般若之后,佛再为他开示我们这个真如之中有无量无数的种子,对种子具足了知,证知种子的智慧,名为种智。这就是唯识诸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同性经》《无上依经》……等三转法轮所讲的经。唯识种智是实际上可以修证的法,是证悟的人才能修学的。换言之,尚未证悟第八识真如的人,没有办法如实亲证般若经的空性总相与别相,便无法如实证解唯识增上慧学。

这三种智慧: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以及种智,前两智是人无我智,后面的百法明门种智就是法无我智,法无我智是禅宗证悟者悟后所应修学的。
小乘的声闻、缘觉不知或不证第八识,因此没有般若智慧,他们只是从现象上分析体证到无我,断我见我执后证得解脱果,不能成佛。大乘的般若智慧与解脱道的无常空、缘起性空的智慧不同,为避免误会,故名般若。如果用无常空、缘起性空来解释般若,那表示这个人没有开悟,没有般若。通常来说佛教是讲"空"的宗教,佛教的"空"包括的就是"无常空""缘起性空""空性",对于这三个"空",内涵不同,读者要仔细加以分析,辨别,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4.3.2008 19:3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5.12.2024 03:2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