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8.5.2008 22:22:34
|
只看该作者
蔡公时铜像归来安身记(《济南日报》记者李雪萌实习生隋晓燕,本文写作承济南电视台王敬东、郭晓萍、卫志忠先生大力协助)
2006年4月10日中午,阳光灿烂,新加坡晚晴园内,一个简短的交接仪式正在进行。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张云、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天宝、陈嘉庚先生的侄子陈共存,共同把在这里伫立了几十年的蔡公时烈士铜像,交给了前来接收的中共济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济南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王良一行。
交接仪式结束后,天忽降大雨,也许这只是当地一个正常的天气变化,也许是天公再次记起78年前那悲壮惨烈的一幕而“泪飞顿作倾盆雨”。交接仪式也完成了陈共存老人几十年来的夙愿,那就是:让这尊铜像回到它应该在的地方。那么,这尊铜像究竟铭刻着多少历史印记,凝聚着多少人的深情,它应该在的地方究竟在哪里,围绕着它究竟发生了多少值得记忆的事?
时间要回到70多年前,那是我们不愿再去回忆却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1928年5月3日,日军借口保护日侨,出兵侵占济南,并进行大屠杀。国民政府派交涉员蔡公时与日军谈判,穷凶极恶的日军却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将其及随员16人集体杀害。5月11月,济南城失陷,日军屠戮中国军民近8000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济南惨案”或“山东惨祸”。史学家称,这是南京大屠杀之前,现代国际史上最惨无人道的一幕。
蔡公时生于1881年,江西九江人。他受孙中山影响,先后参加了同盟会活动、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还多次东渡日本求学,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抗日烈士。他殉国后,人们给予他最高的评价和缅怀。李烈钧题词称赞他为“外交史上第一人”,冯玉祥为他题词“誓雪国耻”,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先生拍摄了影片《蔡公时》,后来徐悲鸿也曾创作巨幅油画《蔡公时济南被难图》。
济南惨案的消息传到南洋各地后,陈嘉庚领导新加坡华人社团成立“山东惨祸筹赈会”,号召抵制日货,为惨祸受害者筹募义款。筹赈会受各界爱国之士所托,向当时铸造技术较高的德国厂家订制了蔡公时烈士铜像。这个厂曾铸造南京中山陵孙中山铜像。
1930年,铜像铸造完毕由德国运至新加坡,准备随即运至济南,安放于蔡公时罹难地。可是,铜像抵达新加坡后,中国国内局势更加动荡,政府无暇顾及铜像落户事宜,人们只好将铜像暂存在陈嘉庚的一家树胶厂内。后来这家树胶厂由其侄子陈共存接管。新加坡很快也遭到日寇铁蹄的践踏,当地人为了避免铜像被日军发现而摧毁,将其掩埋在地下多年。1945年新加坡光复后,铜像才得以重见天日,多年后被安放于晚晴园,也就是“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2005年,当济南电视台有关人员前去采访时,已经87岁高龄的陈共存老人还驱车4个小时,带领记者前往树胶厂寻访掩埋地。但是这里已经面目全非,老人不停询问才找到了确切地点。
陈共存介绍,1957年他接管树胶厂以后,曾致函中国有关部门,表示愿意把铜像运回中国。出于种种原因,有关单位婉言谢绝了这个请求。
这尊铜像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已经是1995年了。当时山东电视台和济南电视台联合摄制了一部以“五三惨案”为背景的电视片《五三碑下》,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摄制组的两位编导滕永平和卫志忠了解到有这样一尊铜像现存于新加坡。他们与时在台湾的蔡公时之子蔡今任先生取得联系,获得了一张铜像的照片。在片子结尾处他们将这张照片公之于众。据称,这是建国后内地媒体首次披露有关这尊铜像的情况。不过,当时摄制组尚不知道铜像的归属,更不知道11年后铜像会回到济南。
回归工作始自2002年,中央及省市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济南惨案”78周年纪念日那天,这尊铜像将矗立在趵突泉畔“五三惨案纪念园”。
2002年9月16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了区如柏女士采写的报道《埋在地下的烈士铜像》一文,报道了陈共存讲述的蔡公时铜像的历史由来。这篇文章被济南一市民从互联网获悉,并通过市长热线告知了市政府,希望政府能够促成铜像的回归。济南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此事,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还为此成立了专门机构,协同市园林局、市公安局、济南海关与新闻媒体共同努力。市委宣传部部长王良还专门联系时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章启月,请她帮助协调新加坡方面的工作。
2004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济南电视台组织摄制了反映“五三惨案”的大型历史文献片《1928,历史的诉说》,摄制组专程赴新加坡采访了陈共存老人,并带去了王良部长的亲笔信函。信中一是感谢晚晴园几十年来对铜像的精心照料,二是转达了济南580万市民对铜像的期待之情,三是详细说明了济南市政府对铜像回归的重视及前期所做的大量准备工作。陈共存欣然表示愿意完成叔父陈嘉庚的遗愿,将铜像交还给济南。
在此前后,市委宣传部将此事上报山东省委宣传部等部门,省委宣传部王敏部长十分重视,专门就此事作出批示。中宣部得知此事后,积极协调外交部、国家文物局及海关总署等部门,努力促成铜像的回归。
蔡公时之子蔡今任,现居台湾,之女蔡今明,现在济南。蔡公时遇难时,蔡今任才6岁,和母亲远在重庆。当时尚在襁褓中的女儿仅1岁,被蔡公时好友收养。解放后蔡今明考入北京石油学校,后来一直在大学从事校医工作,1987年在山东大学校医院离休。1992年以前,蔡今明从不知自己真实身世。直到1992年5月,在蔡公时殉难64周年之际,历经波折,这对自幼离散、历经战乱的兄妹才得相识,蔡今明说:“哥哥1993年3月从台湾来信,说他叫蔡今任,我改名蔡今明,意思是我年近古稀,才明白自己的身世。”
2003年7月,蔡今任以兄妹二人名义写了一封信,先寄给蔡今明,然后再转寄陈共存。然而这封信在蔡今明手中压了两年也没能寄出去,因为她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能把信寄给陈共存。2006年3月,香港的一个记者给蔡今明看了两份剪报,她才知道陈共存的身份是“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这样,两位共同关心铜像的老人终于取得了联系。
让英烈铜像早日回到祖国也是陈共存的夙愿,他说:“这尊铜像只是在晚晴园暂时借地方用,它最终是要回到济南去的。我一直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实现这个心愿,这也是叔父的遗愿!”
然而好事总是多磨,铜像回归之路并不一帆风顺。由于这尊铜像已在晚晴园伫立多年,已经成为晚晴园的一部分。新加坡的政要,如李光耀、吴作栋、李显龙等人都曾前往参观瞻仰,因此新加坡方面对其恋恋不舍。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冯仲汉更是对铜像一往情深,他说要把这尊铜像作为晚晴园历史教育的永久教材。
还是要感谢陈共存先生,他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陈嘉庚国际学会与晚晴园之间做了大量协调工作。终于在2006年2月,陈共存致电济南有关方面,告知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会正式同意将蔡公时铜像交还给济南。
4月10日,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部长王良率领7人代表团赴新加坡参加接收仪式。
蔡今任已经84岁,刚刚做完胆结石手术,也特地从台湾来新加坡见证铜像的移交。他说:“对于铜像能够完好无损地送回济南,要特别感谢陈嘉庚及陈共存先生的全力维护。”为了表示谢意,蔡今任给陈共存带了三件礼物:一个是一件水晶礼品,一枚当时国民政府颁给蔡公时的勋章,还有就是一本《外交史上第一人》,这本书印量很少,蔡今任说他自己也只有这一本。
2006年5月3日,也就是“五三惨案”78周年之际,该尊铜像矗立在了趵突泉畔的“五三惨案”纪念园。
在济南,为了纪念“五三惨案”,有一条“五三街”,路边有一座“五三纪念碑”。一河之隔的趵突泉公园内,还矗立着一座“五三亭”。为迎接铜像回归,趵突泉公园特意在“五三亭”北侧建立“五三堂”。回归后的蔡公时铜像,将和它们一起组成一个“五三惨案纪念园”。
这里要专门说一下“五三亭”。与蔡公时铜像一样,“五三亭”也是命运多舛。这个亭子是1932年为纪念五三惨案死难人员由济南市民自发捐建的,最初建在在小纬六路附近一所小学的广场上。是一座双层穹顶叠檐式结构的亭台,八根柱子雕刻着花纹图案和纪念蔡公时及惨案的挽联,十分精美。1937年12月,市民为了保护亭柱不被日军毁坏,将其推倒就地掩埋。与远在新加坡的蔡公时铜像一样,这些柱子也在地下深埋了几十年。后来小学成了中山公园的一部分,上世纪90年代初,中山公园扩建,这8根柱子被挖了出来,有几根运到植物园,还有两三根被运到千佛山。由于这些石柱是用精美的花岗岩雕刻而成,千佛山公园扩建时,曾经有人建议将其砸碎当石料用。后因园林局的有识之士及时阻止而得以幸存。1998年恢复“五三亭”,这8根柱子又重新组合在一起。碑额上的“五月三日”四个字为蒋介石手书,不过,原碑已经毁坏,现在见到的是复制品。据卫志忠介绍,这应该是在济南唯一可以见到的蒋介石手迹。
对于自己守护了几十年的铜像,陈共存老人自然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他向济南提出了两项要求:一是济南要有足够大的地方放置铜像;二是再复制一座交还给拟建中的新加坡陈嘉庚历史纪念馆。蔡公时铜像的回归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铜像的回归,正如冯仲汉先生所言:“这座铜像体现的是反侵略、反帝国主义、反霸权,它已经慢慢地跟历史的演变集合起来。希望我们的年轻人,我们的学生,都明白这个铜像背后的故事,牵扯到民族自尊,牵扯到一些侵略问题,牵涉到一些保护国家、民族的尊严的问题。”
这座铜像无比真切的见证着济南这座历史古城的沧桑,五三惨案的发生把“济南”这个名字深刻印在了中国近代史上。济南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济南惨案》著作人李家振先生说,五三惨案是日本真正把刺刀提到日程上来,是“九·一八”事变的序幕。五三惨案让全世界华人都记忆深刻。冯仲汉介绍说:“我妈妈没念过书,但是她经常和我提起,你是哪一年出生的,你知道吧?是济南惨案那一年。她不说是1928年或是农历哪一年,只说是济南惨案。为什么呢?因为当年济南惨案印在每个人的心里。”
蔡公时铜像的命运已经演变成我们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它的回归是我们告慰英灵的特有方式,也见证着我们对城市历史的还原与尊重。其一波三折的回归过程,能带给我们很多深刻的反思。
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先生说:“不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必将误导未来”。我们终于迎来英烈忠魂的回归,是告诫我们自己同时也警示后人,只有爱好和平才能有共同的发展,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