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40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弹一星元勋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5.10.2003 21:15:21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新华网 ( 2003-10-09 09:09:59 ) 稿件来源: 中国科普



钱三强,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92年逝世。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了氢弹。

xin_dddabb28c0c04cfba04c502d8c415dd3.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4)

xin_dddabb28c0c04cfba04c502d8c415dd3.jpg
2#
 楼主| 发表于 15.10.2003 21:16:40 | 只看该作者
钱学森,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 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主席,第6至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9 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xin_aa4a06e42ac34ee890d3a630943dbe92.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4)

xin_aa4a06e42ac34ee890d3a630943dbe92.jpg
3#
 楼主| 发表于 15.10.2003 21:17:48 | 只看该作者
邓稼先,安徽省怀宁县人, 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 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xin_4072b8a9a8b5403f98aaffe202eceb5d.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3)

xin_4072b8a9a8b5403f98aaffe202eceb5d.jpg
4#
 楼主| 发表于 15.10.2003 21:18:43 | 只看该作者
孙家栋 ,辽宁省复县人, 1929年生,男,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金制奖章,同年回国。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室主任、部副主任。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历任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

  1967年以前,先后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地地导弹与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1967年后,开始从事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在研制试验过程中,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他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xin_344dbecc28904cb096b737ba87675c2b.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3)

xin_344dbecc28904cb096b737ba87675c2b.jpg
5#
 楼主| 发表于 15.10.2003 21:19:38 | 只看该作者
钱骥,江苏省金坛县人, 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逝世。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理论研究。负责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的研制。负责领导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参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报告。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196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xin_39c6c30cf3284804a48043412084181c.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3)

xin_39c6c30cf3284804a48043412084181c.jpg
6#
 楼主| 发表于 15.10.2003 21:20:52 | 只看该作者
陈芳允,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党员,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工作。1956年,参加了国家12年长期科学规划制定工作,负责新电子学研究所的筹组工作。1964年起从事空间技术工作,1976年调入国防科委,在技术上负责卫星测量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设备研制、布局建设以及星地协调工作。1984年调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1963年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1965年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参加了我国回收型遥感卫星的测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相继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他直接参与指导研制成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在我国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和运行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xin_9c2aec39b58c4188847c05815e1736a1.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

xin_9c2aec39b58c4188847c05815e1736a1.jpg
7#
 楼主| 发表于 15.10.2003 21:22:10 | 只看该作者
朱光亚,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第4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党组书记。第8 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共第9届、第10届中央候补委员,11至14届中央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第9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57年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试验,跨出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1962年主持编写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争取在两年内实现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起了重要作用。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70年代以来参与组织秦山核电站筹建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80年代后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xin_8210528fd9c141048bc3810cb48df88b.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

xin_8210528fd9c141048bc3810cb48df88b.jpg
8#
 楼主| 发表于 15.10.2003 21:23:05 | 只看该作者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周光召教授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中方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名誉主席,国际粒子和场学会委员,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学会副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兼理事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委员会委员;被聘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2000年亚洲基金会名誉顾问,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等职。

  周光召教授在理论物理的各主要领域都有过杰出的创造性成果,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因其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于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因在量子场论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周光召教授还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四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1993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中国杰出科学家”奖,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他目前是美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捷克科学院、保加利亚科学院、蒙古科学院、法语区工程师科学院、罗马尼亚科学院、韩国翰林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院士,是目前中国担任外籍院士头衔最多者。

xin_33b1c70028684ac88a780e5d74d65b00.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6)

xin_33b1c70028684ac88a780e5d74d65b00.jpg
9#
 楼主| 发表于 15.10.2003 21:24:00 | 只看该作者
王淦昌,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3、4、5、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积极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xin_2e772b6a61604fb1835d28186a2d16f1.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

xin_2e772b6a61604fb1835d28186a2d16f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7.12.2024 17:2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