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9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吐蕃的族源与兴起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2.2004 22:15:01 | 只看该作者
藏族,唐以前无专称。自唐代始称吐蕃。蕃,古音读如“博”,藏文作“Bod”,与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巫教“本”(Bon)互通,古代藏族的族称或导源于此。“吐”,多认为是古汉语“大”的同音字。吐蕃效唐,对外自称“大蕃”,唐朝改“大”,而易之以同音字“吐”,故称“吐蕃”;另一说,“吐”源于藏文“Lho”,Lho是吐蕃王族的发祥地,即今西藏山南地区。二说并存,而以前说较为普遍。<br><br>  吐蕃民族的来源,据14世纪成书的《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传出最早的人类,其后,子孙繁衍,分别在今西藏各地开垦平地,建筑城邑。直到聂赤赞普,即吐蕃王系第一代赞普(王)从天降临,才有了君臣之分。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首府泽当(藏语,意为游戏的平地),传说即猕猴及其子女玩耍的场所;泽当附近的山上,还有“猴子洞”的古迹。这种“猕猴变人”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真实性,也是古代藏族对本民族来源的具有普遍性的看法。<br><br>  《新唐书》援引《后汉书》以来诸史籍,认为“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在西羌诸部中的发羌、唐族,早在公元1—2世纪时,即居住在析支水迤西,其地距中原绝远,互无往还。《新唐书》根据“蕃发声近”的理由,认为吐蕃即发羌的后裔。另一说,吐蕃是鲜卑族的南凉王朝秃发利鹿孤之后。秃发利鹿孤有二子,一名樊尼,一名傉檀。傉檀为西秦乞伏炽磐所灭;樊尼率残部臣服于北凉沮渠蒙逊。北凉亡,樊尼率所部过积石山,西越黄河,成为诸羌部的首领。<br><br>  古羌人西迁而形成吐蕃之说,源于古汉文史籍。此说忽视了民族的发展和演变,将吐蕃的形成过程,包括与其它民族同化、融合的历史简化甚至曲解,自然不是科学的论断。<br><br>  或谓吐蕃先民来自印度。自佛教传入吐蕃后,一些佛教徒为扩大佛教的影响,臆造出吐蕃王室的始祖聂赤赞普出身于印度王室的说法。自聂赤赞普下传31代,即吐蕃王朝的建立者松赞干布,但是史实及人种、语言、考古等方面的资料表明,吐蕃族源“南来说”毫无科学根据,而且这一反科学的伪说还为帝国主义侵略和分裂我国领土西藏,制造了口实。<br><br>  青藏高原自古就有人类居住,大量的考古发掘的材料,推翻了这里地高天寒、荒野千里,古代不会有人栖息繁衍的传统观念。早在旧石器时代,西藏就已经有人类生存,近20年来,在定日、申扎等地都发现了旧石器。自1958年起,西藏林芝陆续发现古代人类头骨和伴生石器、陶器等。经过科学鉴定,“林芝人”是新石器时代或金石并用时期的人类遗骸,属蒙古人种,即黄种,为现代A组西藏人的祖先。<br><br>  1978—1979年,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多座房屋遗址和大量的石制工具,以及骨器、陶器、粟米、动物骨骼等。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卡若遗址早期距测定年(1981)4655年,晚期距测定年3930年。当时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过的是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狩猎和畜牧业,有粗糙的纺织物,能够制造彩陶,有用骨、石和贝壳制做的装饰品等。<br><br>  从以上考古发掘材料可知,至迟于距今4000年以前,距奴隶制的吐蕃王朝建立2700年以前,藏族的先民就已经在现今西藏地区创造了多种经营、极富特色的物质文化。据此,足以排除古代西藏无人居住的臆断。 二、鹘提悉勃野部的兴起<br><br>  现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流域,是吐蕃民族的发祥地。早年居住在这里的人民,史称“鹘提悉勃野”部,或“悉勃野”部。又称“雅隆部”。雅隆河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环境很适宜于人类生息繁衍。传说中自天而降的聂赤赞普,在到达雅隆河流域后,做了六牦牛部的领袖。<br><br>  被尊称为“圣神赞普鹘提悉勃野”的聂赤赞普及其后六代赞普,史称“天赤七王”,史籍记载多神奇玄怪色彩,不尽可信。<br><br>  止贡赞普继“天赤七王”后登位,不久,王权为属臣攘夺。10年后,止贡赞普的次子布岱贡杰即位。此时,悉勃野部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把木头烧成木炭,熬煮皮子,取得皮胶,挖出铁、铜、银三种金属,木头上钻孔制造出犁轭,二牛共轭把平川开成田地,引湖水入渠,田里撒下种子。”当止贡赞普和布岱贡杰在位时,已有来自香雄部(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一带的本教传播,而且由名为“仲”和“德乌”的本教巫师护持国政。此二王史称“上丁二王”。<br><br>  此后,吐蕃王统世系又有“中累六王”、“地带八王”、“下赞三王”的记载,史实都少于“上丁二王”。“下赞三王”下传为拉托托日宁协(《新唐书》作佗土度),传说他在位期间,有佛教、佛塔等物从天而降。拉托托日宁协约在公元4世纪中叶时在位。抛开神话传说,估计此时已有零星佛教势力传入悉勃野部。<br><br>  拉托托日宁协后三传为达日聂赛(《新唐书》作讵素若),即吐蕃王朝建立者松赞干布之祖父,达日聂赛之子、松赞干布之父为囊日论赞(《新唐书》作论赞索)。当达日聂赛父子在位时,悉勃野部的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度量衡和杂交牲畜犏牛和骡,畜牧业已实行储草过冬。此时,悉勃野部以武力兼并邻部,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囊日论赞亲自向作战有功的臣下,封赐了土地和奴隶。这是古藏文史籍中关于“奴隶”一词的最早记载,时当公元6世纪。当然,悉勃野部绝非此时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只是在此之前古藏文史料中未见有关奴隶制度的任何记载。<br><br>  在悉勃野部兴起的同一时期,其邻近地区还有被称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势力,它们在现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区一带)、塔布(今山南地区东部)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各据一方,分散发展,其社会发展阶段,也与悉勃野部相近,彼此之间语言相通,且有比较密切的交往。随着悉勃野部实力的发展壮大,它们与悉勃野部的关系,或联盟,或对峙,或先盟而后叛,情况各异,直到囊日论赞力挫群雄,悉勃野部才取得独占的优势地位。<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2.2025 00:4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