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楼主: 伊索的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易经杂说 连载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18.2.2004 00:40:14 | 只看该作者
金钱卦<br><br>    到了宋朝的邵康节,又根据《易经》,另外产生了一套法则,解释又不同。明朝以后的太乙数又不同,一般人讲《易经》的发展史,好像几千年下来没有变,其实变的地方很多。用三个铜钱卜卦的方法,就是从焦京易这个系统下来的,不过方法上历代都有变更和扩充,因为社会演进,人事愈趋复杂。如原用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不够来代表更复杂的人事。例如我手里握了一枚金戒指,用五行可以推算出是金来,如握一只现代的打火机,这可就复杂了,不是单纯的五行可以代表的了。于是就扩充变更,有了干支、五鬼、六亲等等了,使卜卦的内容更充实,但在方法上,这却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简化了的方法。不过现在不容易找到外圆内方的铜钱,借用现代的硬币也可以,横竖都是一正一反两面,任意将一面作为阳面,一面作为阴面,将三个钱乱摇一阵后丢下来,如果说其中两个钱是阴面,一个钱是阳面,便以阳面为主,记录一个“、”的记号,代表这是阳爻,因为照《易经》的道理是“阳卦多阴”,普通的说法亦是“物以稀为贵”。如天风女后卦——囗就是以阴爻为主,以普通的现象来看,六人中有五男一女,这一女就成王了,大家都会听她的,这是天地间事物的一定道理。如果卜出的钱是两个阳面一面阴面,就是阴爻,记录一个“”的记号。如果三个钱全是阳面,作的记号是一个圈“○”,这就叫作动爻,要变阴的,阳极则阴生。如果三个钱全是阴面,作的记号是“×”,这是要由阴变阳的动爻,这样连续作六次,完成六爻。装卦的顺序是由下向上依次排列,第一次所卜得的为初爻,第二次为第二爻,依次上去最后到上爻,这是目前卜卦的方法,它的源流,是自秦汉以后开始的。有些以卖卜为生的人,则故作神秘,以显示灵验,其实自己用起来,还可以更简单,也很灵。至于到底能否是无失的灵验,则又牵涉到精神学方面了。如果以简单的方法,随便报一个数字,都可以卜卦,像“一、二、三、”,一为乾,二为兑,兑是泽在下,乾是天在上,重卦则为“天泽履”卦,第三个数字是三,则是履卦的第三爻为动爻;如果“一、二、四”,则是履卦的第四爻动,卜卦主要看动爻,一件事是静态的,不动则不需要问,因为本身无事,一动便有吉、凶、悔、吝的后果,所以要在动爻上看吉凶。<br><br>                         先知、神通与现代心灵学<br><br>    大家玩卜卦,灵不灵的问题,这又是精神学的问题了,如果从这个问题的方向去研究,发展下去又有很多学问。在佛学上神通可分为五种:一种名为“报通”。第二种名为“修通”,是由打坐、炼功夫,以及催眠术、瑜伽术等等炼成的,像一个大国对这类人的训练非常注意,并列为最高的国防机密,花了很多钱来培养超能力的人,用来偷取他国报,就是修通这类东西。开始这个国家得了一个错误的情报,以为另一个大国已经研究成功了这种“心灵学”。所谓心灵学,其实就是所谓的修通,加一个科学名词而已。大家就吃这一套,正如庄子所说“朝三暮四”的寓言,换一个名称就吃香了。——后来这个国家发现另一个国家知道了他们许多机密,于是他们便花了许多钱成立了一个机构,专门研究这方面的学问,而且有了不少成就,其实另一个大国原来并没有这些东西,后来倒是偷到了他们的这套资料,认为很有用处,才开始研究。现在他们都在研究。第三种为“鬼通”。第四种为“妖通”。第五种名为“依通”,如卜卦、算命等等便属于依通,意思是靠某一项事物,靠一种数理、数字、光,或利用黑暗的地方,或利用人的脑电波,在某一光度或音响之下,到达一种相当的程度,这些都是“依通”。<br>
22#
 楼主| 发表于 18.2.2004 00:42:11 | 只看该作者
又一种卜卦的方法<br><br>    中国的卜卦方法很多,如果不了解它的原理而认为很神秘,一辈子也不敢变更它的方法,因此我就告诉一些爱玩这套的年轻人,用十二个数字,随便报数的一种新方法,报三个数字,第一个数字(我们依先天卦的卦数,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撰五、坎六、艮七、坤八)为外卦;第二个数字,同样的也用先天卦数为内卦;第三个数字,是代表动爻。假设报的数字为一、二、三,那么外卦为乾一,内卦为兑二,构成了天泽履卦,第三个数字为三,即是天泽履卦的第三爻为动爻,卦是以动爻为主。假使报的数字为一、二、六,就是天泽履卦的上爻动了,但是报的数字如果是七、或八、或九、或十,该是哪一爻动呢?九代表六爻相动,十代表六爻安静,八代表两个爻动,七代表三个爻动,十一代表五个爻动,十二代表四个爻动。<br><br>                               <br><br><br><br><br>                               动爻的断法<br><br>    关于动爻的断法:<br>    六爻安定的,以本卦卦辞断之。<br>    一爻动,以动爻之爻辞断之。<br>    两爻动者,则取阴爻之爻辞以为断,盖以“阳主过去,阴主未来”故也。如天风女后囗卦,初六、九五两爻皆动,则以初六爻断之,九五爻为辅助之断,“阳主过去,阴主未来”,其中大有学问。<br>    所动的两爻如果同是阳爻或阴爻,则取上动之爻断之,如囗既济卦,初九、九五两爻皆动,则以九五爻的爻辞为断。<br>    三爻动者,以所动三爻的中间一爻之爻辞为断,如囗卦,九二、九四、九五等三爻皆动,则取九四爻的爻辞为断。<br>    四爻动者,以下静之爻辞断之,如囗火水未济卦,九二、六三、九四、六五四爻皆动,则以初六囗的爻辞断之,如囗初六、六三、九四、六五等四爻皆动,则取九二爻的爻辞断之。<br>    五多动者,取静爻的爻辞断之。<br>    六爻皆动的卦,如果是乾坤二卦,以“用九”、“用六”之辞断之,如囗乾卦六爻皆动,则为群龙无首,吉。<br>    乾坤两卦外其余各卦,如果是六爻皆动,则以变卦的彖辞断之,如囗天风女后卦六爻皆动,则以乾卦的彖辞断之,因为女后卦是自乾卦变来,女后卦是在八宫卦的乾宫之中。<br>    古人有句老话,有疑则卜,无疑则不卜。一件事情,在两难之间,往东亦对,往西亦对,两个方向都对,而又需要确定究竟往哪一个方向最对,自己又无法确定的时候才去占卜。如果自己的智慧,还可以去解决的问题,则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而不必去占卜了。上面说的仅是卜占的方法之一,即使铜钱等卜占用品一件也没带,只凭了这十二个数字,就可卜卦,不过不要认为只是玩玩,自己都没有信心则一定不灵,一定要诚心才灵,这是精神的问题,宗教的哲学,前知的哲学。一个人真到万难的时候,本身的智慧、精神的潜能才发挥得出来,这是一种智慧之学,而不是宗教信仰,千万不要迷信。<br><br>                           《河图》与《洛书》<br>                               的文化根源<br><br>    后面的两个画着圈圈点点的图,叫《河图》、《洛书》,它们就是麻将、象棋、围棋的祖师爷。麻将与象棋、围棋虽属小道,却都与这两个图有关系。<br>    《河图》、《洛书》是属于中国学术思想神话部分的东西。旧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在工程方面发生很多困难,结果在黄河上游,从河中出来一匹马,古人将之神化称它为龙马。这龙马背上背了一个图案,图案上就是这些个圈圈点点,没有别的,因此这个图案就名叫《河图》,因为这个图案,产生了数学的方法,数学的观念。但古代的神话,和一般学说的说法两样,神话中说,大禹得了这个《河图》,就能骗使鬼神,把中国的水患治平了。稍后在洛水里出来一个乌龟,这乌龟的背上,有另一个由圈圈点点形成的图案,这个图案,名叫《洛书》。这两种图案合起来,就产生了中国数理的哲学和工程上应用的学说。这是我们传统的说法,后世一直到了唐宋以后,在学说上一般学者都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采取怀疑的态度。到了现代更加反古了,认为这两图毫无意义,可能是假托的神话。现代学者这种“毫无意义的认定”又有什么根据?亦说不出来,只是不相信这一套说法而已。<br><br>    依我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候,是没有统一的。那时不但语言没有统一、文字没有统一、交通没有统一、经济没有统一,乃至各个地区的社会形态亦不统一。周朝的政府所谓的中央天子之治,分封诸侯,地方分治,并不统一。从秦汉以后统一的局面是另外一回事,我们研究历史,常以后代政治形态、社会形态看古人,这是很大的偏差。由于那时代没有统一,从孔子所保留的四书五经文化看起来,唐虞以上的历史,文字资料太难整理,所以有可靠文字为依据的时候,断自唐尧开始,整理出了《尚书》,根据这些资料,就了解尧、舜、禹三代文化区域不同。那时在黄河上游的北部,更早时期的黄帝,如有名的涿鹿之战,就是在河北的北部。那时的文化是在北方的,后来到了周朝的文化,差不多到了黄河以南,中国的文化是由北向南移,大的一面是由西北到东南,另外小的一面是由北到南,如江南的文化,是从晋朝以后才慢慢由北方推移过来。到了南宋的时代,江南文化便大盛。不但是中国,外国的文化也是一样,都是由北方起源,慢慢推移演变到南方来。中外历史上真能统治一代就兴盛起来的统治者,都是起于北方,而且很少出于都市,大多都来自乡间,这些对于研究哲学问题关系很大。<br>    现在我们知道中国文化,最初是由黄河上游发展出来,显见《河图》、《洛书》这两个文化系统,发生在不同的地点,一个是在北方黄河的上游,一个是在南方,在黄河的南岸洛阳这一带。<br><br>

17.gif (0 Bytes, 下载次数: 41)

17.gif
23#
 楼主| 发表于 18.2.2004 00:43:35 | 只看该作者
从天文星象看《河图》<br><br>    研究这两个图有什么意义?反对一派人的看法,认为这和小孩子画画的东西一样,是毫无道理的。可是,如果说它是毫无道理骗人的东西,可骗了几千年,而且都是第一流人物受骗,那么这种很高明的骗术亦值得研究了。现在我来假定,这是过去非常简化的天文图,那么它究竟指的是哪几个星座?我们知道天文分几种,现在分得更严格,譬如星象学,是属于天文的学问。星象又分两种,一种是讲天文的星座,另一种我定名为抽象的星象学。古今中外如埃及、印度、中国,尤其在大西洋一带的文化,乃至现在新发现南美一带所谓落后地区的星座文化,都属于抽象的星象学。抽象的星象学,是把天文的星象与人体的关系,连在一起研究,发展成看相、算命等等,都属于星象学——抽象的星象,所以过去的历史文化上,对看相算命的人,都称他们为“星象家”。这就说明看相算命的原理,必须要从星象来的。现在美国有一门星象学,也是新兴的学术,有七八个大学开了算命看相的课,正式研究全世界各国的看相算命方法,现在虽还没有构成学位的系统,但已网罗了各国懂这一套的人开始任教。那么我们提出来的《河图》、《洛书》,就是我们古代简化的、归纳性的星象图,这是我的假设。如果从这个方向去发掘,当可发掘出很多<br>的道理,在我们《易经》的象数方面,把这一套归纳出来,说法可不同了,是非常玄妙的,可是这些玄妙的方法产生了很多东西。譬如《河图》下面的一个白点,叫作“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对方(上面)“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左边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右边为“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在中央为“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以前我们只知道如此背诵,到底什么道理则不知道。事实上研究哲学或者研究科学,问题大了。<br>    举一个例子,全世界的文化,除了宗教以外,讲宇宙的开始,不外乎一派是唯心的,一派是唯物的。唯物思想认为地球的形成,宇宙的开始,第一个原素是水。后来的地质学家,完全站在科学物理的立场,认为地球的形成,最初在太空中如一团泥浆旋转,经过几百亿万年的不断旋转以后,渐渐凝结起来了,成为地球。在中国的哲学中、科学中,《易经》里则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同样的道理,水是第一个原素,等到形成了地球以后,所谓地六成之,这是中国思想。在春秋以前,讲究时间与空间,这又与西方不同,当时西方讲四方,印度讲十方为空间的方位。中国人在春秋以前讲六合,由庄子提出来,讲六合空间,包括东南西北四方和上下,了解了这些以后,就知道《河图》、《洛书》,不是随便乱说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并不是迷信的话,而是说宇宙形成的第一个原素是水,构成了地球以后,再有四方上下六合来形成,但这是从推论来的,还不是科学的。讲到中国的科学,多在过去道家的传统思想里,大家都知道牛顿发现了地心吸力以后,世界的科学有一个转变,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以后,对于牛顿的定理又要推翻或修正,又产生了现代的文化,所以人可以到太空去,但牛顿的地心吸力的定理还存在。其实每一个星球的本身,都有它的吸力,所以各不相干,都在那里转,但问题在于太空中有这么许多星球,为什么不会相撞呢?舞台上表演特技,抛掷许多球不会碰撞,是因为时间、速度控制得好,位置摆得好,用力适当得好,可是太空的星球有谁在抛掷它们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没有找到,全世界人类正在找,我们把这些资料汇集起来,再研究《河图》、《洛书》,就知道它们本身是有道理的。<br>    为什么“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这图案下面两点是偶数,黑点表示是阴性的,阴的东西是构成物质以后,阳的是在没有构成物质以前,等于现代科学名词中的“能”,有作用,但是看不见的,以哲学而言能是抽象的,在这里的代号就是白点,是奇数的。地二生火,古代亦可解释为地下有火,所以有火山爆发,由地下生出火来,因此叫作“地二生火”,这种解释似是而非,是前一个时期的知识范围所能作的解释。事实上“地二生火”是说地球形成以后,它的转动摩擦,发生了电能,然后“天七成之”,这个是因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北斗七星,所谓大熊星座有连带关系。我们中国讲天文地理,离不开北斗七星,古人认为这是皇帝的星座。我们不必看得那么神秘,这有另外一套道理,同中国的政治哲学思想、科学、天文,样样都有关联。<br><br>
24#
 楼主| 发表于 18.2.2004 00:47:44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halbring+Feb 17 2004, 06:58 PM--></div><table border='0' align='center' width='95%' cellpadding='3' cellspacing='1'><tr><td><b>QUOTE</b> (halbring @ Feb 17 2004, 06:58 PM)</td></tr><tr><td id='QUOTE'><!--QuoteEBegin--> 希望小猫有暇能将相应的专业术语解释一下,或提供点参考读物. <!--emo&(F)--><img src='http://www.kaiyuan.org/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ros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rose.gif' /><!--endemo--> <br> <!--emo&:rolleyes:--><img src='http://www.kaiyuan.org/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rolleyes.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rolleyes.gif' /><!--endemo-->&nbsp; <!--emo&:rolleyes:--><img src='http://www.kaiyuan.org/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rolleyes.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rolleyes.gif' /><!--endemo--> <!--QuoteEnd--></td></tr></table><div class='postcolor'><!--QuoteEEnd--><br>也是在学习中,解释不敢,有什么疑问可以具体提出来探讨一下。<br>这里高人可另有其人啊~~总可以指点一二的。<br><br>参考物,这个已经是很浅白的了。如果找得到再说吧。 <!--emo&--><img src='http://www.kaiyuan.org/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smil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smile.gif' /><!--endemo-->  
25#
发表于 18.2.2004 03:04:39 | 只看该作者
代你注明: 此文摘自 南怀瑾 的 &lt;易经杂说&gt;<br>他的书我很喜欢.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看完这本杂说,接着看他的&lt;易经系传别讲&gt;<br><br>他的书经常写的都是通过和别人不同角度看待一些中国的古籍,很有启发.<br><br>再推荐&lt;论语别裁&gt;,很不错.
26#
 楼主| 发表于 18.2.2004 19:29:20 | 只看该作者
  《洛书》与大禹治水<br><br>    关于《洛书》的图案,传说是有一个乌龟从洛水里浮出来,背上有这个图案,我们的老祖宗大禹有了《河图》、《洛书》以后,启示了他的灵感,所以把中国的水患平定下来了。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大禹的功劳最大,因他治水以后,中国九州才开始可以农业立国,一直传下来几千年,治水可以说是大禹一件划时代的工作。而他做这件工作的智慧,是由《河图》、《洛书》的启示而来的。这个《洛书》的图案,正好是一个乌龟壳的形状,图中的点点,古代有一首歌来叙述它说:“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头上是九,下面是一,左边是三,右边是七,这些都是阳数,白点子,占了四方。另外四个角,上面右角是两点左角是四点,如同在肩膀上,下面右角是六点,左角是八点,像两只足,为阴数,是黑点,五则居中,这是《洛书》的数字,《洛书》的数字摆法,是后天的用,《河图》的数理则是体。<br><br>                                不传之秘<br><br>    这两个图的数字方位知道了以后,再把《洛书》数字的图案,套在文王后天八卦的图案上,于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的道理就看出来了。现在告诉大家,以前古人讲易数卜卦,不肯传人的秘诀,老实说那些传秘诀的人,自己对秘诀的道理都不清楚,只知道书上说的,书上为什么这样说,他就不知道了。问题在于八卦的起用,是用文王的后天八卦,用《洛书》图的数字,配上后天卦的方位,以用在占卜上,看对与不对,如此而已。有些人研究《易经》感到困难,就是因为被这些符号迷住了,尤其中国人过去的思想,研究了许多年发现了,却不肯教别人,否则他自己没得玩的了,所以只好瞒一手;这一瞒就完了,后人又要费好多心血去找出来,假如又瞒一手,几千年就如此退下去了。其实大可不必,我觉得这是一个科学的东西,科学上的最高原理,现代可以不用在算命、卜卦、看风水上,现在可以用到宇宙的法则上。学通《易经》后,多看看太空、理化方面的新学问,会发现很多新的东西,就可以知道我们老祖宗的文化伟大之处了。<br><br>                          《系传》——孔子研究<br>                           《易经》的心得报告<br><br>    谈到《系辞》上下二传,相传是孔子所著。大家注意,孔子是到五十岁才开始学《易经》,所以他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两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加上二十年学《易经》的心力,他认为得了道。不过后来有人考证,认为《系传》不是孔子著的。不过我对考据的事情,虽非常重视,但不太去管它,原因是考据的东西很难断其是非,我始终有一个理论,即使我自己昨天做的事情,今天若要说出来,都会有些模糊,如果说今天拿到一块泥巴,考据到几千年前的事情,硬说它是某种情形,那你爱怎么讲就怎么讲好了,谁有把握?所以《系传》到底是不是孔子著的,那只是次要问题,我们现在主要的是研究这篇心得报告的内容。其次我们知道,中国文字是非常美的,《系辞》的文字真是美极了,在古人传统的看法都认为是孔子自己写的,的确很美,文字用得很简要,一个字代表了很多意思,而且读起来很顺。<br>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br>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br>    这一段文字不但很美,包含的意义也很多,和《论语》比较起来,学生们的文章,到底差了一点。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系传》,以文字的立场看,的确很美,文章中有关哲学的道理、科学的道理,实在包含太多了,中国人都懂。<br><br>
27#
 楼主| 发表于 18.2.2004 19:30:37 | 只看该作者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br><br>    第一个道理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尊卑是两个对立的名词,并不是说权力财富的尊贵,卑亦不是下贱,是指人的感情思想,对于宇宙不可知的事,尤其古人觉得天很伟大,如对登山者登上玉山,赞它一句伟大,这是尊的真意,是一种形容词,越远大的,越摸不到的,我们觉得它越尊贵;而对于地,我们离不开地生活,离开了一秒钟就不得了,所以我们和地很近、很亲切,卑也就是很亲近很亲切的意思。这其中有很多哲学的道理,人的心理思想,凡是远的,摸不到的,看不见的,都认为是好的,理想永远是美的,越是稀少的、得不到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便越高,对于浅近的,就觉得没有多大意思,没有多大令人稀罕,就如男女之间的恋情,对于一个没有追到手的小姐,永远觉得是好的,永远美丽,爱情笃实,可是一旦结婚以后,慢慢地接近,这个卑就出来了,这是人情之常。<br>    “乾坤定矣”,许多人用这四个字,作为结婚者的贺词。过去结婚,要把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送给算命先生合婚,就用这句话说是“乾坤定矣”。其实这句话用错了,真正的意思是,“乾”、“坤”是两个卦的代名词,乾卦是代表高远的天,坤卦是代表与我们亲近、卑近的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易经》的学理上、卦上的话,可是古人的解释,以为有了《易经》,我们的祖宗伏羲画了八卦以后,天地就开始了,这和今日西方宗教的说法一样,西方人说上帝创造了世界,我们说盘古老祖宗这么一画,天开于子,地辟于五,于是天地就开始了,是一样的错误。真正的意义是,乾坤两卦是天空与大地两个自然形象的代表,我为什么这样解释?因为在这里接下去说,“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句是解释上面的话,卑就是亲近的,地球对我们太近了;高就是太空,越高越远,“以陈”这一高一卑陈列在我们的前面,所以我们人类的思想感情,看见远大而摸不到的,认为尊贵,而对于亲近的却觉得无所谓了,因此乾坤两卦也代表了位置的不同,道理就在这里。<br><br>                           动静有常  刚柔断矣<br>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br><br>    这要注意,将来研究《易经》的象数,一定要记住动、静、刚、柔这四个字,动静就是阴阳,一动一静,动为阳,静为阴。刚柔,看得见的事物,如牙齿与嘴巴,牙齿是硬的为刚,嘴巴是软的为柔。实际上是这里面含有两层道理,动静是讲物理世界的情形,当地球没有形成以前的那种物理层面的世界,是一动一静的现象,这是阴阳正反两面的力量在互荡,到了物质的世界,就是刚柔,是物质出来的现象。所谓“动静有常”,宇宙间任何法则,太阳、地球、月亮、宇宙的运动,乃至人类思想、感情、情绪的变化,国家大事的趋势,并不是盲目的,虽然未来的前途如何,大家不知道。这是因为不懂《易经》,懂了《易经》至少会知道个大概。“动静有常”总离不开一个一定的原则、一个常规,等于一个孩子的长大,今日一岁,绝不可明天就是两岁,后天就是三岁,一定要一天天加下去,加满了三百六十五天才能长大一岁,这是有常。“动静有常”就是指物理世界的动静是有其常轨的,研究科学的人知道,原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则,这种排列形成这种现象,那种排列产生那种变化,经过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便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轨迹,没有办法违反。“刚柔断矣”的“断”,不是一根线断成两截的断,是断定的断,判断的<br>断,决断的断,有了刚柔,就可以判断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化。<br><br>                           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br><br>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br>    这个“方”字有两种解释,古代的方字,写得像一只猴子蹲着,所以有人解释方以类聚,是说像猴子一样,一类一类地分别聚在那里。这说法有人反对。“方以类聚”的真正意义,方是指空间、方位,所以学《易》要注意时间与空间,也是现代的科学精神,中国过去不称空间而称“位”,“位”这个字用得比“空间”还要更好。懂了《易经》以后,处理事情,到处都有位的因素,譬如我们现在立脚的一块地,在五十年前,是荒郊野外,没多大价值,可是到五十年后的今天,虽不是黄金地带,也是白银地带了,这就是位的作用。任何事情,一个很好的计划,太早或太迟提出来都不能实现,一定要在恰好的时间提出来才能做到,而且是双重因素,除了时间,还有位置。方以类聚,每一方位的人,乃至个性、情绪都不同,物也是一样的道理,像台湾高山上和大陆温度相同的地方,种出来的某种蔬菜,看起来外形和大陆的一样,可是吃到口里,就不一样,这是因为方位不同,这就是方以类聚。至于“物以群分”是说在物理世界,一群一群的分类现象,就是这个道理。于是吉凶在这里发生了,“吉凶生矣”。学《易经》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未来的事情,只有两种结果,就是吉或凶,好或坏,做生意不赚钱便蚀本,没有做一年生意,不赚<br>一毛也不赔一毛的。过去有人跨着门槛要求卜卦者卜断他是进门抑或出门,因而把卜卦者难倒了。假如我是卜者,我会断他不进门则出门,这断法表面上看来好像很滑头,其实这是一定的道理,吉或凶,都是因人的心理而产生的,为什么呢?因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一类的人和那一类的人,利益有了冲突,于是吉凶就分出来,到这里,也把《易经》运用的原则告诉了我们,那么我们怎样知道过去未来呢?<br>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br>    就是说,欲知过去、未来的学问很简单,人人都可以学会,只要看见太阳系统里,星辰运转的法则,懂了它的原理,在地上的每一成形的东西,山是高的,水是流动的,任何现象,都可以看得出来的,懂了变化的法则原理,那么对于过去、未来便都知道了。<br><br>
28#
 楼主| 发表于 18.2.2004 19:33:09 | 只看该作者
刚柔相摩  八卦相荡<br><br>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br>    这一段的意思是接着上面来的,是研究《易经》八卦道理最重要的地方,这是指我们现处的太阳系统,所带领的星球世界中的物理法则,扩大一点来说,也可以说是宇宙运行的法则。懂了宇宙运行的法则,自然会了解人事,正如儒家所标榜的“天人合一”的道理,至于把这个法则应用到另一个太阳系统,是不是相通呢?推测下来,大概也是相通的。<br>    现在说的“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就是说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这个太阳系统以内,物理的法则都由刚柔(这是两个物质世界的代号)也就是阴阳,互相摩擦而产生。宇宙间,任何东西,都是由这两个相反的力量,互相摩擦才生出来的,这是摩。至于八卦相荡,开始时我们已经画过八卦,为了解说的方便,现在需要先介绍一些关于《易经》的基本知识。<br>    先说什么是《易经》?前面我们曾经说过,“易”就是变易、不易、简易三个原则,这是汉代儒家提出来的解释,这个解释对不对倒是另外一个问题。究竟为什么叫作《易经》?这是根据汉朝一位道人魏伯阳——道家的神仙,又名火龙真人的说法来的。他有一本有名的著作叫《参同契》,朱熹一辈子不敢说对这本书已经研究通了。这本书是根据易理讲修道的书,也就是中国所谓道家的鼻祖。在书中,他提到了“日月为易,刚柔相当”的话。我们看古文“易”字,上面是日的象形,下面是月的象形,把上面太阳下面月亮合起来,便是“易”字了。这个意思是说,易经》这本书,是叙述我们人类这一个太阳系统的宇宙中,日月所运行的一个大法则,可见有关《易经》的定名,以魏伯阳的解释为最正确。可是自宋朝到清朝这几百年间,很多人怀疑这个解释,而日本人解释的更妙,他们说“易”是一种动物——四脚蛇,也就是晰蜴,因为它的特征是善于变化,它栖在绿色的树叶上,体色就变成绿的,栖在红的花上,体色就变成红的,所以“易”就是晰蜴。日本人对于我们的文化,有时候固然歪曲得很厉害,但有时也是很有趣很可笑的。他们还提出<br>证明,说《易经》中有很多都是用动物代表的,如龙、象、马等等都是,所以“易”就是易变体色的晰蜴。在几十年前,我们中国的学者,也跟着日本人如此说,中国人把中国自己的文化弄得一塌糊涂,甚至说大禹是一条爬虫,根本没有大禹这个人。日本人这样说,我们的学者也跟着这么讲,这些说法都是不对的。什么叫《易经》?到现在为止,大家考据讨论的结果证明,还是魏伯阳对《易经》作的解释最为正确,因为后来出土的甲骨文上,找到《易经》的“易”字,就是太阳、月亮的象形字,上下合在一起,就是远古时代的“易”。照《易经》文化来看,我们的历史,应追溯到两百多万年以前,我们现在自己号称五千年历史,那还是太谦虚了。两百多万年前的文化,“易”就是日月,可见“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就是太阳月亮以内的宇宙法则。<br>    明白了以上这些,现在我们再谈八卦相荡的问题。所谓“荡”,如同荡秋千一样,一来一往。六十四卦就是八卦的一来一往,彼此相荡出来的。以先天卦的方位来看,如以乾卦为标准,乾卦一荡,与兑卦碰在一起,于是便成天泽履卦,反过来,兑卦一荡,碰到乾卦,于是成为泽天央卦,乾卦如果荡到另一边,碰到巽卦,于是便成天风女后卦,无论以任何卦为标准,都是一样。昨天报纸刊出,美国总统福特卜了一个卦说如何如何,灵不灵且不管,不过有时候拿来玩玩,或是心里实在不宁静,生死存亡之间,来玩玩亦不错。准不准呢?等于在事急时祷告上帝、拜求菩萨一样,也可以在这中间找出办法来,找出生路来,因而一下子精神便安定下来了,这也可以说是精神的最高寄托,但却与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是依赖的,是把自己交给另外一种看不到的神,而卜卦则是可以在自己的智慧中解决问题,找到所应走的道路,这是荡的道理,也与上面所说综卦的道理一样。<br>    这里孔子研究《易经》的报告所谓“刚柔相摩”,是说这个物理世界的刚柔相摩,用现代语勉强解释为坚硬的和柔软的互相磨擦。譬如物理世界最柔软的东西,老子常说是水。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诸子百家的思想,没有不是从《易经》里出来的,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这一套观念,也都是从《易经》里面出来的。所以老子也说,“福者祸之所倚,祸者福之所伏。”都是来自《易经》的思想。我们研究了《易经》,再研究老子思想、孔子思想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天地间没有绝对的,老子提到世界上最柔的是水,刚强的,终归会软化,水一滴一滴。都是软的,没有骨头,风一吹就干了,可是不管是铁板、硬石,年深日久,都会被这一滴水滴穿了。老子是在这个观点上说水是最软的,实际上照《易经》的道理,水还不算最软,因为水还是有形态的,最软的是没有形态的,是空间,是这个虚空。那虚空有些什么呢?普通说来,虚空就是没有东西。而《易经》的道理,和现代科学观念一样,认为虚空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原子,我们的手在虚空中挥舞一下,虚空中的原子便都动了,发生作用了,这样宇宙便已经受了很大的影响,好像是一颗小石子投到河里一样,开始时只见到一点小波纹,这个波纹照科学的道理,慢慢扩大开去,一万年以后还在扩充,所以任何一点的动,都会产生很大的力量。<br>空是柔的,刚的可以被空摩掉,由这个道理说明刚柔相摩,是互相摩擦,并不是刚不及柔,有时候柔的东西也会被刚克掉,这是刚的成分较重的关系。<br>    《易经》的道理告诉我们,像一架天秤一样,那一头重,这一头就高起来;这一头重,那一头就高起来,不能均衡,几乎没有一个时间是均衡的。均衡是最好的状态,但是很少,就以我们自己的心身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心理方面的思想,没有一个时候是均衡的,不是心里不舒服,就是思想在混乱。一般人说打坐修道,什么叫作“道”?能经常保持心身的均衡就是道。那么打坐,又何必闭起眼睛、盘起两条腿装模作样呢?我们知道打坐的目的,也是求得身心的均衡,如果身心不是均衡,打坐也没有用。大家都有几十年的经验,每天不是情绪不好,就是身体不舒服,过分高兴也不是均衡,身体绝对没有一点毛病,心理绝对平和的状态,生活一百年也难得有十天到达这种境界。这些都说明了,刚柔时刻都在相摩,因此就产生了大宇宙间八卦相荡的道理。这个道理,推于人事,我们也可了解,人与人之相处,不管是在一个团体或一个家庭,不可能永远没有摩擦,因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这个宇宙的法则,都是两个彼此不同的现象在矛盾、在摩擦,才产生那么许许多多不同的现象。一切人事也都不能离开这个道理。我们学了《易经》的好处,就是对于人事的处理会有更好的原则,例如对方发了脾气,就会劝他不要动怒,等一等再说,等他的这一爻变了,变卦了,他不气了,再谈下去,又是另一卦的现象了。学通《易经》的人,对别人在发脾气,自己觉得没有什么,他火发得天大,那是“火天大有”,让他发去,发过了以后,反过来“天火同人”,两人还是好兄弟,算了,不要吵了,学通了《易经》,用之于人事,便无往不适了。<br><br>
29#
 楼主| 发表于 21.2.2004 15:02:41 | 只看该作者
  时与位<br><br>    《易经》上告诉我们两个重点,科学也好,哲学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两件事情,就是“时”与“位”,时间与空间,我们说了半天《易经》,都只是在说明“时”与“位”这两个问题。很好的东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时,一切都没有用。同样的道理,一件东西,很坏的也好,很好的也好,如果适得其时,看来是一件很坏的东西,也会有它很大的价值。居家就可以知道,像一枚生了锈又弯曲了的铁钉,我们把它夹直,储放在一边,有一天当台风过境半枚铁钉都没有的时候,结果这枚坏铁钉就会发生大作用,因为它得其“时”。还有就是得其“位”,如某件东西很名贵,可是放在某一场合便毫无用处,假使把一个美玉的花瓶,放在厕所里,这个位置便不太对,所以“时”、“位”最重要,时位恰当,就是得其时、得其位,一切都没有问题。相反的,如果不得其时、不得其位,那一定不行,我们在这里看中国文化的哲学,老子对孔子说:“君子乘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莱以行。”机会给你了,你就可以作为一番,时间不属于你,就规规矩矩少吹牛。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是时位的问题,时位不属于你的,就在那里不要动了,时位属于你的则去行事。八卦相荡就包涵了这许多道理。<br><br>                           日月运行  寒来暑往<br><br>    现在再继续讲到:<br>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br>    物理的法则,宇宙的法则,我们感觉到,人生在地球上,受天体的变化,气候的影响,尤其学中医的,更要留意,所谓风寒暑湿,这是外感进来,最容易发生病态的情形,这些都是《易经》所说太阳、月亮以内的宇宙法则。这个自然的现象,都是可爱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写文章技巧的高明了。我们说过,《系传》这篇文章,纯以文学的价值来说,比《老子》、《庄子》两本书更美,读起来更有节奏音韵感。“鼓之以雷霆”可不是打鼓的意思,也不是说像打雷的声音一样。这个“鼓”字的意义,等于现代四川人说“生气”为“鼓气”的“鼓”字一样。吹气吹胀了就谓之“鼓”,这里就是这个意义。宇宙自然的法则,必须要有雷电的震动,才能维持宇宙万物均衡的发展。用《易经》的道理来看这个宇宙,有时候大风、大雨不一定坏。譬如台风在我们来说,台风来了,破坏了农作物,吹倒了房子,觉得它很坏,但在整个大自然来说,在某一个角度,某一个时间,某一些情况下,却需要这一个台风,否则的话,自然界的各种生命,便会发生某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宇宙间必须要这样的震动才好,所以要“鼓之以雷霆”,不过假如宇宙永远在打雷,那也就糟了。太干燥了不行,又要“润之以风雨”,宇宙自然的法则,刮风下雨,天阴天晴,每一个现象都不能缺少。太阳月亮的运行,构成了一寒一暑的流转交替。这里要注意的,《易经》没有讲春秋,只有讲寒暑,冬夏则用得很少。《易经》的道理是宇宙只有冷与热两种对比,人们觉得春秋两季,不冷不热最舒服,刚好中和。在《易经》的道理上看,秋天是开始冷,小冷,春天是开始热的小热,所以《易经》只是说两个东西的对比,寒暑两种而已。夏天是热到了极点,冬天是冷到了极点,这样一寒一暑,便形成了这个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br><br>
30#
 楼主| 发表于 21.2.2004 15:04:19 | 只看该作者
  十二辟卦<br><br>    说到这里,我们要注意到下页这一个图表:<br><br>    这个图的中心是空的,我们暂时不去管它,以后再讨论。其实这个中心最重要,它代表了太极,亦即是本体,是空中无物的。外面第一圈,是十二个卦。这十二个卦,在《易经》有关的书上,有一个专门名称,称作“十二辟卦”。所谓“辟”,有开辟、开始的意义。还有一个观念,大家要注意的是十二辟卦,又名侯卦,意思是诸侯之卦。以前迷信,卜到这种卦,认为命运了不起,是方面大员的诸侯之卦,可不要去相信这一套,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所谓“侯卦”只是一个代号。《易》是以古代的政治制度来作比方,中央的是天子,坐镇各方的是诸侯,大诸侯镇守十二方,所以名为侯方。再清楚地说,《易经》是拿我们古代的政治制度,来说明这十二个卦的位置和性质,并不是说卜到了侯卦,就非当诸侯不可,否则诸侯当不成功,可被人当猴子耍了。孔子说过,学《易经》学好了,就“洁静精微”,的确了不起。学不好就是“贼”,学这套久了,很容易走上述信的歧路。实际上这是最高智慧的东西,这十二辟卦之名为辟,是根据《系辞》下传第六章:“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来的。孔子说,研究《易经》第一步先要研究乾坤两卦,乾坤两卦懂了,《易经》的门就打开了,可以开始研究《易经》了。<br><br>                              阳物、阴物,<br>                             错把冯京当马凉<br><br>    说到这里,我们顺便把这章讲下去:<br>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br>    以通神明之德。”<br>    孔子推崇乾坤两卦的确是了不起,但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近六七十年来,我们中国文化,被自己搞得一塌糊涂,有几位非常知名的学者,和若干大学教授也如此说,以及日本人都这样说,他们说《易经》讲阴阳,是讲男女的生殖器官,阳就是代表男性的阳具,阴就是代表女性的阴户,而且他们举出“乾,阳物也。坤,阴物也。”这两句话来,说是孔子这样说的。其实在唐宋以后,男性的生殖器官才称作阳物,在唐宋以前称作“势”则有之,并没有人称作阳物。孔子这里所说的“乾,阳物也”,是说阳性的一切东西,而现在的人把后世的名词,套到古文中去解释,可真是岂有此理!在秦汉以前的人对“物”字的观念,并不是后世的物质观念。在秦汉以前的物,等于我们现在口语中的“东西”。可能在一千年以后的人,再来考证我们今日文章中的“这个东西”一句话,会要命的。譬如现在的人骂别人,往往会说“简直不是东西”或“讨厌的东西”、“你是什么东西”等,也许一千年以后的人,可以大写一篇一九七五年关于“东西”的考证文章,而拿到博士学位。现在的人就很懂,知道“你是什么东西”这句话是骂人的,那么古人说的“物也”,也就是我们今日说的“东西”,所以不能说孔子是唯物主义者。这里孔子是说,乾可以代表阳性的东西,坤可以代表阴性的东西,这是很明白的,这种话好像是很枯燥,可是有人曾写了好几本“大”书,用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可惜错了,所以我们要多了解一下,便于纠正下一代的不正确思想,免得把古代的孔子、老子搞得那么惨。<br><br>

18.gif (0 Bytes, 下载次数: 42)

18.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1.12.2024 15:0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